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在急性心梗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实验30例急性心梗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为本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接收,基于系统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利多卡因,15例)和观察组(胺碘酮,15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分别是93.33%和0.00%,观察组分别是60.00%和26.67%,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优,差异显著(P=0.031、0.032).结论 急性心梗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期间,胺碘酮治疗效果比利多卡因效果更为明显,除减轻患者临床病症外,安全性高,值得采纳、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对比研究,观察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68例。将68例患者采用单双号法平均分成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分别予以两组患者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结果经治疗发现胺碘酮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明显早于利多卡因组患者(P0.05),室性心率失常逆转时间为(38.9±6.2)min,室性心率失常消失时间为(91.6±11.2)min,与利多卡因组患者的(49.1±6.5)min和(113.5±15.4)min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与利多卡因比较,胺碘酮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高,可最为临床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8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对照组(n=32)。其中治疗组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89%(32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12%(25例)。结论使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乌头碱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资料.结果 共有19例患者,男性占79%,年龄49(34~62)岁,心电图均提示心律失常,其中显著窦性心动过缓3例:交界性逸搏心律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性心律失常13例:其中9例表现为单纯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例伴有室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心室电风暴.所有患者均予以洗胃、补液,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予以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其中阿托品静脉注射6例、异丙肾上腺素应用1例;室性心律失常者均予以硫酸镁静脉滴注、3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利多卡因治疗,反复心室颤动患者予以电击除颤及给予硫酸镁、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在24 h内均恢复窦性心律.结论 乌头碱中毒可以引发复杂多样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以引发心室电风暴,早期诊断乌头碱中毒,及时识别心律失常、及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一旦心室电风暴发生,紧急电击除颤以及联合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复杂多样,所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治疗得当,患者可短时间内痊愈。回顾我院自1980年1月至2000年3月收治6例乌头碱中毒所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均为男性,年龄23~59岁,平均404岁,均为口服中毒。12 心律失常的表现 持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治疗中均恶化为室扑、室颤。13 治疗及结果 心律失常均采用静脉推注阿托品05~1mg,每05~4h1次,至患者瞳孔散大、皮肤干燥为满意剂量。静推利多卡因100mg…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对40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用药治疗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患者经利多卡因治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用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心律失常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经胺碘酮用药治疗,效果优于利多卡因,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盐酸利多卡因、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实验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次数、PR间期、QRS波时限。结果经过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次数、PR间期、QRS波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来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可有效的降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44例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其中23例患者给予索他洛尔治疗(2010年1~7月),对21例患者给予利多卡因治疗(2010年5~11月)。结果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对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两种药物之间对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他洛尔与利多卡因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AMI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两种药物对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可推荐作为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各年龄段心悸患者的平均心率和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将1864例心悸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岁,<40岁)334例、中年组(≥40岁,<60岁)780例和老年组(≥60岁,<80岁)750例。所有患者均行远程心电监测,分析其平均心率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平均心率的均值分别为(77.2±10.2)次/min、(74.3±9.3)次/min和(71.0±10.0)次/min(P<0.001),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3.4%、35.6%和68.3%(P<0.001)。结论随年龄的增加,心率降低,房性心律失常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7例分为研究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纠正电解质平衡、改善心肌供血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进行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用药治疗总时间、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6%、60.4%,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优于利多卡因,且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拥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治疗总时间、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拥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利多卡因相比,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恢复正常用时较短,用药治疗时间减少,治疗效果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并分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各39例)。甲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乙组患者则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甲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67%,乙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18%,两组对比,乙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通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最近,实验研究显示利多卡因可抑制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缺血细胞的传导性。然而,关于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影响尚无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性地复习47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病史,评价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房室传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妍  王会梅 《山东医药》2001,41(10):22-22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 ,心肌细胞的不稳定性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因此 ,纠正心律失常可以降低 AMI猝死的发生率。 1998~ 2 0 0 0年 ,我们对 2 6例 AMI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经利多卡因等治疗无效后改用胺碘酮治疗 ,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2 6例中 ,男 18例 ,女 8例 ;年龄 5 6~ 78岁 ,平均为 6 8± 7岁。均因 AMI入院 ,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无效。其中持续性室速 12例 ,非持续性室速 9例 ,室颤 5例。改用胺碘酮 75~ 15 0 mg(3~ 5 m g/ kg)加入 2 0 ml生理盐水中 ,在 5~ 10分钟静注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后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心律失常类型分为140例室上性组和40例室性组,将室上性组和室性组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室上性A组、室性A组)和对照组(室上性B组、室性B组),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治疗。对不同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优于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患者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性高,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卧床休息、吸氧、降脂、抗血小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利多卡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心电图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39例(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例(69.77%)(χ~2=5.940,P 0.05);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SF)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明显大于对照组(t=4.651、4.874、3.569、4.509,P 0.05);观察组患者QRS波间期显著低于对照组(t=3.541,P 0.05);观察组患者PR间期明显高于对照组(t=4.032,P 0.05);两组患者均出现胃肠道反应、神经反应、心血管反应、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多卡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ACS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各75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胺碘酮组分别为94%、92%、93%,利多卡因组分别为75%、68%、73%,胺碘酮组高于利多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胺碘酮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低于利多卡因组的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应用于ACS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好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常规剂量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索:①抑制室性心律失常所需的利多卡因每隔5分钟推注一次的最多次数,②左室衰竭对利多卡因血浆浓度时程的影响,③推注负荷剂量期间药物血浆浓度与效应的关系。方法:21例对常规负荷剂量利多卡因(225毫克利多卡因,注射16分钟)治疗无效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有急性心肌梗塞,6例患长期冠状动脉机能不全,21例中9例患有严重左室衰竭(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9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2例,恶心、呕吐症状3例,对照组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4例,呕吐、晕眩、惊厥等症状5例。经停药及相关抢救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已缓解并消失。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救治方式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回顾我院于2009年7月到2012年2月救治的68例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对症治疗,给予抗心律失常处理、心肺复苏、早期洗胃、血液灌流以及导泻等救治措施。结果 68例患者中,轻症者22例均在24h之内出现好转。重症者46例住院平均时间为2.7d,其中治愈出院43例,占93.5%,抢救无效死亡的有3例,死亡率为6.5%。结论对于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把心律失常迅速有效地控制住是救治的关键所在。其首选药物为利多卡因,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