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一个稳定的人类正常口腔黏膜角化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对于研究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构建及口腔黏膜上皮癌变及阻断有重要意义。研究体外培养的人正常口腔黏膜角化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及克隆形成率了解细胞生长基本规律及其增殖能力,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染色体倍性。结果细胞接种后第1~3天为静止生长期,第5~10天处于对数生长期,第12天后进入平台期。倍增时间为24~48h;接种密度为200/cm2时,培养细胞克隆形成率为0.979%。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染色体倍性结果表明原代及传代细胞均为二倍体细胞。结论体外连续培养的口腔黏膜角化细胞为正常上皮细胞,增殖能力良好。  相似文献   

2.
成人骨髓源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组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作为首选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尽管目前对于动物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已不断深入,但对于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大量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的:研究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及成骨能力,探讨简便易行的成人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骨组织工程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设计:采用完全随机实验对照单盲设计进行横断面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完成,对象为健康成年志愿者骨髓组织。干预:抽取骨髓组织,在100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置于37℃,50mL/L CO2湿化空气孵箱中培养,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光镜(HE染色)、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增殖分化情况,并测定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MTT法)、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结节形成能力。主要观察指标: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诱导培养2周后,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具有多个突起可互相联结,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核较为幼稚,细胞器丰富。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可分泌碱性磷酸酶,改良钙钴法染色阳性率可达74.2%,并可形成钙结节,具有与典型的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功能。结论: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取材安全方便,易于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本实验方法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培养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3.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理想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以达到应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的目的: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二步消化法获取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通过生长曲线、细胞融合率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二步消化法适用于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获取。在生长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增殖旺盛;在分化培养基条件下,细胞分化良好,可融合成肌管。α-sarcometric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骨骼肌卫星细胞弱阳性,肌管强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分化能力,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已建立和发展了多种疾病状态下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方法,但目前关于人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未见报道.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目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皮肤标本由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和整形外科提供.两步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日光性角化病组和正常老年人面部皮肤对照组的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待细胞生长至70%~80%融合时消化传代.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角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划痕实验和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和成瘤能力.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细胞显示典型的表皮细胞特征:倒置显微镜下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状,经免疫荧光检测为角蛋白阳性,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有大量的张力纤维.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出老年人病变条件下的角质形成细胞.日光性角化病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核仁增大,异染色质及线粒体数量增多,内质网数量少特点,细胞较为幼稚.生长曲线、划痕实验和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表明,日光性角化病患者的角质形成细胞较同龄老年人具有更强的增殖、迁移和成瘤的能力.实验证实体外培养的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仍具有一定的非典型增生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建立兔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模型,观察其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并确定其体外生长规律。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中心实验室完成。①纤毛上皮细胞提取及培养:日本大耳兔20只,利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取兔气管纤毛上皮细胞,无血清生长因子培养基(成分:DMEM:Ham'sF12为1:1,并加入以下激素及生长因子:10mg/L胰岛素、5mg/L转铁蛋白、20μg/L甲状腺素、0.4mg/L氢化可的松、7.5mg/L内皮细胞生长支持物、25μg/L表皮生长因子、1mmol/L-谷氨酰胺,100IU/mL青霉素,50mg/L链霉素)体外培养。②细胞纯度及鉴定:用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细胞化学反应,二氨基联苯胺显色阳性为上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结构。结果:①气管上皮细胞的分离:酶低温消化加刷洗法获得的气管上皮细胞数量较多,呈圆形,较大,悬浮旋转。②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状态和形态特征:套皿接种细胞24h后,贴壁率约为60%,细胞增大,并进入分裂相。五六天后细胞增殖旺盛,部分无纤毛上皮细胞汇合呈多角形铺路石样相嵌生长,在相差显微镜下放大200~400倍清晰可见纤毛呈海葵样向心摆动活跃,第3周纤毛逐渐消失成遗迹,细胞凋亡。③纤毛细胞的电镜观察:可见纤毛由细胞顶膜伸出,大部分集结成束,除纤毛外,还有稠密的较细短的微绒毛由细胞顶膜伸出。④气道上皮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达(91&;#177;3)%。结论:酶消化法分离、无血清生长因子培养基培养,可以建立兔气管纤毛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模型,具有成为气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兔膀胱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由于膀胱肿瘤、损伤结核行膀胱部分切除或全切术后,需行膀胱重建术.而临床上最常用的膀胱替代材料仍为胃肠道,由此带来的营养代谢和其他方面的并发症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8.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建立理想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以达到应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的目的。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二步消化法获取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通过生长曲线、细胞融合率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二步消化法适用于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获取。在生长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增殖旺盛;在分化培养基条件下,细胞分化良好,可融合成肌管。α-sarcometric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骨骼肌卫星细胞弱阳性,肌管强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分化能力,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9.
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的操作技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代细胞取材、分离方法及首次换液时间对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6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细胞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普通级4周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1只,抽取其两侧股骨大转子部骨髓液2mL,加入到盛有等体积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离心管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首次提纯获取骨髓基质单细胞,置培养箱中培养传代,逐日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5d后,轻轻振荡培养瓶,吸除培养液,以后每两三天换液1次。继续传代。观察、记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测定细胞群体贴壁及融合单层时间,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增殖情况。在操作方法中注重了以下3点:①原代细胞培养取材于4~8周龄的新西兰大白兔。②分离方法采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初次提纯获取骨髓基质细胞,消化时间不宜超过5min。在分离、纯化操作减少离心次数和时间,减少吹打和抽吸的次数,以避免对细胞的机械性损伤。③首次换液时间:选择在原代细胞接种后5d行初次换液比较合适。结果:①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生长增殖及形态变化:原代培养细胞接种后见大量悬浮呈圆形的细胞,轮廓清晰。24~36h后开始贴壁,呈不规则形态或呈类圆形或椭圆形。48~72h时呈集落生长,显示为短梭形或星形。4d时每个细胞集落中心部位细胞轮廓不清,体积较小,周边细胞呈细梭形,向周围呈辐射状排列。6d时贴壁细胞呈长梭形外观,部分区域融合成片。13~16d细胞融合单层,呈典型细长梭形外观,成集束状排列。传代细胞形态一周左右融合成单层。②第1代细胞生长曲线:从传代后第1天细胞数量开始增加,第4天增加幅度最大,至第6天细胞数量最大。以后数量略有下降。说明其潜伏期&;lt;24h,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为2~5d,对数增殖期结束后,第6天细胞生长缓慢,进入平台期。由此可以得出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约为24h。③第1代细胞贴壁率:传代细胞接种2h已有部分细胞贴壁,12h细胞基本贴壁完全,14h已有部分细胞开始增殖。传代细胞接种存活率为98%。④兔骨髓基质细胞镜下形态观察: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可见骨髓基质细胞呈梭形、多角形等,有的有多个树状突起。胞浆呈细网状,淡红色略带蓝色。并见较多胞浆颗粒。细胞核清晰、深蓝色,位于中央,中间可见深染的数个点状染色质,可见分裂相。结论:取材于4~8周龄的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基质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传代,以原代细胞接种后5d行初次换液,在此体外培养条件模式下,兔骨髓基质细胞早期生长性状稳定,增殖速度快,适应性强,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外观,可连续观察10代以上仍具有以上特征,未出现明显衰老现象,适合用作骨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体外培养肌腱细胞功能老化的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兆锋  商庆新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76-3377,I003
目的:研究体外贴壁培养肌腱细胞的功能老化。方法:取材成年鸡的趾深屈肌腱,经胶原酶消化法获取肌腱细胞,在体外进行传代培养,收集不同培养时期的细胞,进行形态学、细胞增殖、组织学、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分析,观察不同体外培养时间肌腱细胞表型的变化。结果:组织学、RT-PCR及Western blot等均证实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肌腱细胞传至第5代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产殖能力显著减弱,胶原分泌明显减少。结论:体外贴壁培养的肌腱细胞传至第5代后,细胞表型发生显著老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软骨组织工程中传代软骨细胞与原代的差异。方法:用5个月人胎关节软骨分离培养细胞,观察细胞存活率、贴壁率、生长曲线和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1)软骨块在4℃下,3d 内细胞存活率可达 93.4%~97.6%。(2)原代细胞为圆形或三角形;第4代有一半转变成梭形,到第6代全部变为长梭形。(3)传代细胞贴壁时间(2~3h)短于原代(4~7h)。玻璃瓶内贴壁率传代细胞为78.7%~85.5%,原代8.8%。(4)生长曲线表明,从原代到第4代都有高增殖力;到第8代时增殖降低;到第12代几乎丧失细胞增殖。结论:软骨块4℃冷藏,3d内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第4代细胞贴壁快、增殖快,适于作为组织工程用细胞。第8代以后不适合。  相似文献   

12.
背景:国内外研究以大鼠许旺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修复神经缺损,取得了较好结果。目的:观察兔许旺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共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分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许旺细胞,取第3代许旺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复合培养24h后细胞在材料上良好黏附。1周时部分细胞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层表面呈单层生长,细胞扁平,细胞核呈长梭形,细胞间连接紧密。2周后,细胞呈多层生长。②扫描电镜:复合培养2d,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细胞体呈纺锤形,从胞体伸出两根细长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首尾相接连成细胞链或融合或交联或在纤维的侧方平行生长;1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大量增殖,呈串珠链黏附于支架上,类似于神经中的Bunger带。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许旺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代细胞取材、分离方法及首次换液时间对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6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细胞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普通级4周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1只,抽取其两侧股骨大转子部骨髓液2mL,加入到盛有等体积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离心管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首次提纯获取骨髓基质单细胞,置培养箱中培养传代,逐日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培养5d后,轻轻振荡培养瓶,吸除培养液,以后每两三天换液1次。继续传代。观察、记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测定细胞群体贴壁及融合单层时间,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增殖情况。在操作方法中注重了以下3点:①原代细胞培养取材于4~8周龄的新西兰大白兔。②分离方法采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初次提纯获取骨髓基质细胞,消化时间不宜超过5min。在分离、纯化操作减少离心次数和时间,减少吹打和抽吸的次数,以避免对细胞的机械性损伤。③首次换液时间:选择在原代细胞接种后5d行初次换液比较合适。结果:①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生长增殖及形态变化:原代培养细胞接种后见大量悬浮呈圆形的细胞,轮廓清晰。24~36h后开始贴壁,呈不规则形态或呈类圆形或椭圆形。48~72h时呈集落生长,显示为短梭形或星形。4d时每个细胞集落中心部位细胞轮廓不清,体积较小,周边细胞呈细梭形,向周围呈辐射状排列。6d时贴壁细胞呈长梭形外观,部分区域融合成片。13~16d细胞融合单层,呈典型细长梭形外观,成集束状排列。传代细胞形态一周左右融合成单层。②第1代细胞生长曲线:从传代后第1天细胞数量开始增加,第4天增加幅度最大,至第6天细胞数量最大。以后数量略有下降。说明其潜伏期<24h,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为2~5d,对数增殖期结束后,第6天细胞生长缓慢,进入平台期。由此可以得出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约为24h。③第1代细胞贴壁率:传代细胞接种2h已有部分细胞贴壁,12h细胞基本贴壁完全,14h已有部分细胞开始增殖。传代细胞接种存活率为98%。④兔骨髓基质细胞镜下形态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骨髓基质细胞呈梭形、多角形等,有的有多个树状突起。胞浆呈细网状,淡红色略带蓝色,并见较多胞浆颗粒。细胞核清晰、深蓝色,位于中央,中间可见深染的数个点状染色质,可见分裂相。结论:取材于4~8周龄的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基质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传代,以原代细胞接种后5d行初次换液,在此体外培养条件模式下,兔骨髓基质细胞早期生长性状稳定,增殖速度快,适应性强,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外观,可连续观察10代以上仍具有以上特征,未出现明显衰老现象,适合用作骨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外研究以大鼠许旺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修复神经缺损,取得了较好结果.目的:观察兔许旺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共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分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许旺细胞,取第3代许旺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复合培养24 h后细胞在材料上良好黏附.1周时部分细胞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层表面呈单层生长,细胞扁平,细胞核呈长梭形,细胞间连接紧密.2周后,细胞呈多层生长.②扫描电镜:复合培养2 d,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细胞体呈纺锤形,从胞体伸出两根细长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首尾相接连成细胞链或融合或交联或在纤维的侧方平行生长;1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大量增殖,呈串珠链黏附于支架上,类似于神经中的Bunger带.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许旺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培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鉴定的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 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二步消化法获取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 ,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 ,通过生长曲线、细胞融合率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二步消化法适用于骨骼肌卫星细胞的获取。在生长培养基作用下 ,细胞增殖旺盛 ;在分化培养基条件下 ,细胞分化良好 ,可融合成肌管。 α sarcometric actin和 m yos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骨骼肌卫星细胞呈弱阳性 ,肌管呈强阳性。结论 :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分化能力 ,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6.
比较不同来源人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式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宗科  章庆国  李静  张娇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50-52,i0003
目的:建立不同来源人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式,比较颅骨、骨膜、骨髓来源的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实验于2002-9/2004—3在东南大学修复重建外科研究所完成。①从人4个月龄胚胎骨膜、颅骨及骨髓组织中分离培养出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颅骨来源的成骨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培养。②体外动态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学变化,用第2-4代细胞进行细胞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③通过相差显微镜,Giemsa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比较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通过生长曲线,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钙结节染色比较细胞的成骨活性,并经X射线能量散射分析鉴定钙结节的元素成分。 结果:培养的颅骨、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和在诱导培养下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的形态、生长及功能特点。骨膜、颅骨来源的成骨细胞以功能态为主,骨髓基质干细胞以增殖态为主。①体外增殖结果:3种细胞的增殖能力依次为:骨髓基质干细胞、颅骨来源成骨细胞、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②形态学观察:第3代后3种细胞在形态上无明显的差别,在超微结构上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和颅骨来源的成骨细胞为高分化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为低分化细胞。③成骨功能表达:骨膜来源成骨细胞第15天,颅骨来源成骨细胞第17天光镜下可见褐色的钙化结节形成,骨髓基质干细胞在诱导液条件下培养24d时可见褐色结节:矿化结节X射线能量散射分析,其Ga/P元素含量比值,骨膜来源成骨细胞为2.16&;#177;0.17,颅骨来源成骨细胞为2.39&;#177;0.21,骨髓基质干细胞为2.57&;#177;0.15;骨膜来源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为95.2%,颅骨来源成骨细胞为89.6%。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后)为69.0%。骨髓基质干细胞(未诱导)碱性磷酸酶染色阴性。3种不同来源的人成骨细胞成骨能力依次为: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颅骨来源成骨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 结论: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培养骨、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通过加以改进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得到均一性好,活性强的3种不同来源的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导语: ○口腔组织工程研究的范畴? ○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适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组织工程口腔骨修复的适应证? ○口腔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牙槽嵴裂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8.
罗雪英 《现代护理》2006,12(24):2309-2310
目的 探讨口腔组织补片(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修复口腔黏膜缺损手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 对35例口腔组织补片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术后异体移植区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本组病例术前焦虑、恐惧减轻,接受口腔组织补片修复缺损的口腔黏膜,术后无出血,无感染,效果满意。结论 科学的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林仰东  赵博  殷恺 《中国临床康复》2014,(20):3184-3189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具有多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对来源于中胚层及神经外胚层的细胞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的作用。方法:将第5代人牙周膜细胞,以1×108 L-1的浓度分别接种到96孔板,随机分成4组,分别加入含0,1,10,10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积分数为15%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在第1,3,5,7天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第1,7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4组之间人牙周膜细胞增殖情况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586,P=0.024),随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质量浓度的增大,吸光度值均增大,其中1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吸光度值均大于其他组(P 〈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各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00),浓度越大,活性越低(P 〈0.05)。结果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1-100μg/L范围内质量浓度越高,促进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关于鼠、兔等小动物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多,但涉及大动物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报道甚少.目的:体外培养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健康10月龄中国山羊1只,麻醉后于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5mL,采用全骨髓培养法接种于无菌塑料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待细胞达80%-90%融合后,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取P3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予以冻存,然后进行复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Yon Kossa's染色检测成骨诱导分化潜能.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呈梭形;P3代后细胞形态基本一致,均为长梭状;冻存复苏后细胞贴壁较传代细胞稍慢,细胞形念和活性与传代细胞没有明显差别.P3-P5代细胞生长周期基本一致,接种后两三天为生长迟滞期,3 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六七天为生长平台期,其后牛长速度减缓.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3周后,Von Kossa's矿化结节染色呈阳性.证实所培养的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和增殖能力,可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