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左心室逆重构(LVRR)前后左心室局部心功能变化。方法 收集24例临床诊断为DCM并经治疗达到LVRR标准的患儿,并选取性别和年龄、体表面积分别与患儿发生LVRR前与发生LVRR后相匹配的各24名健康儿童分别作为对照组1及对照组2。应用STI定量评估受检儿常规超声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各节段纵向应变(LS)和圆周应变(CS)。分别比较24例DCM患儿LVRR前与LVRR后、LVRR前与对照组1及LVRR后与对照组2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24例DCM患儿LVRR后LVEDD、LVEDV、LVESV均低于LVRR前,而LVEF、左心室各节段LS及CS均高于LVRR前(P均<0.05)。与对照组1相比,DCM患儿LVRR前左心室各节段LS及CS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2相比,DCM患儿LVRR后有12个节段LS及10个节段CS均降低(P均<0.05),其余节段LS与CS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M患儿发生LVRR后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较LVRR前有明显好转,但多数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对40例RA患者(RA组)、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Ds)、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二尖瓣口舒张期E峰、A峰、E/A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采集3D-STI图像,并应用4D Auto LVQ软件分析计算出左心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心室收缩期整体径向应变(LVGRS)、左心室收缩期整体圆周应变(LVGCS)、左心室收缩期整体面积应变(LVGAS),比较RA组与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及3D-STI参数的差异。结果 RA组与对照组LVDd、LVDs、 IVSd、LVPWd、E峰、A峰、E/A值、EDV、ESV、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LVGLS、LVGRS、LVGCS、LVG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STI技术可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更早地检测出RA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后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改变。方法 收集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重度OSAHS患者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对试验组患者给予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行3D-STI检查,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及整体面积应变(GAS),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仅G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GRS、GCS、G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治疗后LVEF、GLS、GRS、GCS、GAS均较治疗前增大(P均<0.05);且治疗后试验组LVEF、GLS、GRS、GCS、GAS均高于治疗后对照组(P均<0.05)。结论 CPAP治疗可有效改善OSAHS患者的心功能;3D-STI技术可准确反映OSAHS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纵向分层应变成像技术评价亚临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早期改变。方法 收集42例SLE患者(SLE组)及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储存左心室心尖3个长轴切面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离线分析获得左心室心肌分层纵向应变(LS)参数及各节段LS达峰时间的标准差(PSD),比较组间各参数差异。根据SLEDAI-2000评分标准将SLE组分为非活动期(SLE-)及活动期(SLE+)2个亚组,分析相关参数差异。结果 相比对照组,除心尖段各层心肌外,SLE组整体、基底段及中间段3层心肌LS均减低(P均<0.05);其中SLE+亚组整体、基底段及中间段3层心肌LS均减低(P均<0.05),SLE-亚组左心室整体、基底段心内膜下心肌均减低(P均<0.05)。SLE组总体及2亚组PS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亚组间左心室3层心肌LS及P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纵向分层应变技术能较敏感地评估亚临床SLE患者左心室心肌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纵向分层应变判断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纳入47例接受NACT的乳腺癌患者,对比其化疗前(T0)及每次化疗后(T1~T6)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及2D-STI参数的差异。结果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T4开始出现降低(P均<0.05),其余cTnⅠ、ECG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T0~T6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D-STI各参数,包括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心内膜下心肌(GLS-Endo)、中层(GLS-Mid)及外膜下(GLS-Epi)纵向应变参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LVGLS及GLS-Endo于T1开始显著降低,GLS-Mid和GLS-Epi于T3始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接受NACT期间左心室收缩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2D-STI技术可较准确地评价其左心室早期收缩功能改变,以GLS-Endo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MR组织追踪(CMR-TT)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右心室功能的可行性及右心室应变与左心室应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32例HCM患者(HCM组)及32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CMR电影序列扫描,测量心功能及左、右心室应变参数。结果 HCM组左心室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11.26,P<0.001),其余左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HCM组左心室、右心室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和整体纵向应变(GLS)均明显减低(P均<0.05);除左、右心室基底部径向应变外,HCM组各节段局部应变较对照组减低(P均<0.05)。HCM组右心室GRS与左心室GRS呈正相关(r=0.375,P=0.034),与左心室GLS呈负相关(r=-0.466,P=0.007);右心室GCS与左心室GCS、GLS均呈正相关(r=0.531、0.462,P=0.002、0.008)。结论 右心室节段应变、整体应变能敏感地反映HCM右心室心肌收缩功能;HCM患者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前左、右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已存在受损;HCM右心室与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受损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定量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封堵前后左心室整体应变。方法 选取介入封堵成功的继发孔型ASD患者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天和1、3、6个月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3D-STI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SV)。采用3D-STI检查获取左心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PLS)、左心室整体圆周峰值应变(GPCS)、左心室整体径向峰值应变(GPRS)和左心室整体面积峰值应变(GPAS)。对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参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示ASD患者术后各时间点LVEDD、LVEDS、LVEDV、LVESV、SV较术前增加(P均<0.05),但术后2天、1、3、6个月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STI检查结果示ASD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左心室GPLS、GPCS、GPRS、GPAS较术前增加(P均< 0.05),且以术后2天增加最为明显,术后6个月GPLS、GPCS、GPAS较术后3个月增加(P均< 0.05)。结论 3D-STI技术可全面、准确地评价ASD患者封堵前后左心室心肌应变,较常规超声心动图可更客观、有效地评价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8.
斑点追踪技术观察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心肌力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心肌缺血患者力学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70例心肌缺血患者(心肌缺血组)和3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接受STI检查,采用18节段法采集左心室心肌的纵向、径向及圆周应变峰值、达峰时间,对比两组相应节段的差异;采集左心室短轴基底部和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达峰时间,并计算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达峰时间;比较两组心尖及心底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A-vel及B-vel)。结果 心肌缺血患者各缺血节段纵向、径向及圆周应变峰值均较对照组减低,且达峰时间均明显延迟,除后壁纵向应变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减低,且达峰时间均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缺血组A-ve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B-ve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I能定量检测心肌缺血患者的左心室多方力学改变,评价心肌局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定量评价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SH)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对33例未经治疗SH患者(SH组)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实验室检查、常规超声及3D-STI检查,获取实验室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左心室常规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整体和17节段纵向、径向和面积峰值应变,比较2组差异。结果 SH组与对照组间TSH、T4和FT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D、IVST、LVEDD、LVEDS、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H组与对照组间左心室中间段下侧壁、心尖段下壁的面积峰值应变,心尖段下壁及心尖帽的径向峰值应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H组心脏整体及其余各节段各峰值应变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SH患者左心室整体面积峰值应变与TSH呈正相关(r=0.82,P<0.01),与FT4呈负相关(r=-0.67,P<0.01)。结论 3D-STI技术可早期定量评价SH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SH患者左心室各节段应变值呈弥漫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三维斑点追踪(3D-STI)技术联合冠状动脉SYNTAX评分(SS)评价复杂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左心室心肌功能的价值。方法 根据SS将78例CAD患者分为低分亚组(SS<23,n=26)、中分亚组(23 ≤ SS<33,n=25)及高分亚组(SS ≥ 33,n=27),应用3D-STI技术获取左心室整体纵向、径向、圆周、三维应变(GLS、GRS、GCS、G3DS)及各节段纵向、径向、圆周、三维应变(LS、RS、CS、3DS),计算平均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LS、RS、CS、3D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①低分、中分、高分亚组GLS、GRS、GCS和G3DS均呈减小趋势(P均<0.05),基底段LS、3DS,中间段和心尖段LS、RS、CS和3DS均呈减小趋势(P均<0.05);②ROC曲线分析示GLS、GCS、GRS和G3DS对不同程度CAD有一定检测价值,以G3DS及GLS的AUC最大;③复杂CAD患者GLS、GRS、GCS和G3DS与冠状动脉SS均呈负相关(r=-0.548、-0.366、-0.411、-0.556,P均<0.05);④重复性检验示3D-STI参数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均有良好一致性。结论 3D-STI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复杂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联合SS对于诊断CAD和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的不同步性.方法 2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1例高血压病患者及21例正常人,分别记录并存储二尖瓣环、乳头肌及心尖部水平左心室短轴二维图像;获取其径向应变和圆周应变曲线.分别测量每个节段从心电图R波到峰值径向应变之间的时间(Trs)和从心电图R波到峰值圆周应变之间的时间(Tcs);并且分别计算每个患者18个节段Trs的标准差(Trs-18SD)和18个节段Tcs的标准差(Tcs-18SD).将HCM组患者所有心肌节段分为肥厚节段与非肥厚节段心肌,比较两组间Trs和Tcs的差异.结果 HCM组患者Trs-18SD明显高于HHD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HCM组: (83±18)ms, HHD组: (52±15)ms, 对照组: (46±9)ms, P<0.001],而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HCM组患者Tcs-18SD明显高于HHD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HCM组:(84±18)ms, HHD组:(48±10)ms,对照组:(46±10)ms,P<0.001],而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肥厚节段心肌Trs明显低于非肥厚节段心肌(341±42 vs 388±40,P<0.05);而肥厚节段心肌Tcs虽然低于非肥厚节段心肌,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存在不同步性,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为评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提供了无创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和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正常人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方法 选取27例DCM患者(DCM组)与29名正常人(对照组)的标准心尖位左室流出道切面,四腔心切面,两腔心切面及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Q波起始点距离16节段和12节段最小容积点时间间隔的标准差(Tmsv16-SD、Tmsv12-SD)及其最大差(Tmsv16-Dif、Tmsv-12Dif).用STI分别测量其左心室心肌各节段心电图Q波起始点到组织速率收缩峰值(Ts-SD)、应变率收缩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sr-SD).结果 DCM组左心室心肌的组织速率、应变率及RT-3DE的容积-时间曲线交错紊乱,同步性差;DCM组Tmsv16-SD、Tmsv12-SD、Tmsv16-Dif、Tmsv-12Dif、Ts-SD、Tsr-S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T-3DE 和 STI两种方法 均能够评价左心室心肌收缩同步性.STI是通过检测多个心动周期,而RT-3DE则是在同一心动周期检测,更加快速、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不同狭窄程度缺血患者左心室心肌局部应变变化。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13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狭窄组(104例),另将狭窄组分为轻度狭窄亚组(A亚组,n=34)、中度狭窄亚组(B亚组,n=36)和重度狭窄亚组(C亚组,n=34)。测量LAD供血区域心肌的应变指标:峰值径向应变(PLS)、峰值面积应变(PAS)、应变显像舒张指数(SI-DI),分析2D-STI及3D-STI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3D-STI的PLS较2D-STI值偏低(P<0.05),相关性良好(r值:0.58~0.76)。A亚组PA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亚组全部节段及B亚组前壁中间段及心尖段、前间隔中间段及前间隔心尖段的PAS值减低(P<0.05),C亚组全部节段及B亚组前壁基底段及心尖段、前间隔中间段及前间隔心尖段的SI-DI值减低(P<0.05);与B亚组比较,C亚组的前壁中间段及心尖段的PAS值减低(P<0.05),前壁中间段及心尖段和前间隔心尖段的SI-DI值减低(P<0.05)。结论 3D-STI可有效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纤维早期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 dimensional speckle-tracking imaging.2D-STI)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左心室运动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CHF患者37例,其中QRS≤120 ms者22例(CHF1组),QRS>120 ms者15例(CHF2组);正常对照组30例.心尖长轴及胸骨旁短轴观上描记受试者左室壁运动的应变率曲线.于心尖长轴、胸骨旁短轴观分别测量心电图QRS波起始点至各节段纵向、径向及环向收缩期应越变率达峰时间(Tsrsl、Tsrsr、Tsrsc)以及舒张早期应变率达峰时间(Tsrel,Tsrer、Tsrec),计算左室整体在纵向、径向、环向的达峰时间标准差(Tsrsl-SI)、Tsrel-SD、Tsrsr-SD、Tsrer-SD、Tsrsc-SD、Tsrec-SD)及任意两节段最大达峰时间差值(Tsrsl-diff、Tsrel-diff、Tsrsr-diff、Tsrer-diff、Tsrsc-diff、Tsrec-diff).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CHF1及CHF2组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指标Tsrsl-SD、Tsrsr-SD、Tsrsc-SD及Tsrsl-diff、Tsrsr-diff、Tsrsc-diff.舒张不同步指标Tsrel-SD、Tsrer-SD,Tsrec-SD及Tsrel-diff、Tsrer-diff、Tsrec-diff均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1与CHF2组间在径向、环向舒张不同步指标(Tsrer-SD、Tsrer-diff,Tsrec-SD、Tsrec-dif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HF患者的芹窜心肌在纵向、径向及环向上收缩及舒张存在显著不同步性,其与QRS间期无关.2D-STI为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及舒张运动同步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室的收缩不同步特征,并探讨其与心衰程度的关系.方法 CHF组42例,其中CHF 1组19例,35%<左室射血分数(LVEF)≤50%;CHF 2组23例,LVEF≤35%;正常对照组35例.常规超声心动图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LVEF;应用2D-STI测量自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室在心尖长轴观上的收缩期纵向应变率达峰时间(Tsrsl)及胸骨旁短轴观上的径向和环向应变率达峰时间(Tsrsr,Tsrsc).计算左室各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rsl-SD,Tsrsr-SD,Tsrsc-SD)及任意两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rsl-diff,Tsrsr-diff,Tsrsc-diff)为判断收缩期不同步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HF 1、CHF 2组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标Tsrsl-SD、Tsrsr-SD、Tsrsc-SD及Tsrsl-diff、Tsrsr-diff、Tsrse-diff均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HF1组比较,CHF 2组上述不同步指标均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收缩不同步指标与LVEF值相关分析:2D-STI收缩不同步指标Tssrl-SD、Tsrsr-SD、Tsrsc-SD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904~0.912,均P<0.05),Tsrsl-diff、Tsrsr-diff、Tsrsc-diff与LVEF亦呈显著负相关(r=-0.916~0.967,均P<0.05),其中LVEF与2D-STI在径向和环向的不同步指标相关性大于纵向.结论 2D-STI可检测CHF左室收缩不同步性,心力衰竭程度越重,2D-STI不同步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心功能及心肌非同步运动变化的价值.方法 应用3D-STI对25例正常人及2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行CRT术前后左心功能及心肌非同步运动指标进行检测,指标包括左室平均长轴应变(MLS)、平均圆周应变(MCS)、平均径向应变(MRS)、射血分数(3D-LVEF)及左室16节段面积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A-MaxTs)和标准差(A-Ts-SD),并与放射性核素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ECT-LVEF)及左心室相角程(LVW)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DCM患者MLS、MCS、MRS、3D-LVEF减低,AMaxTs、A-Ts-SD延长.CRT术后1周,DCM患者MRS、ECT-LVEF较术前稍有改善(P<0.05),其余参数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MLS、MCS、MRS、A-MaxTs、A-Ts-SD、3D-LVEF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有所改善(P<0.05).相关分析显示DCM患者MLS、MCS、MRS、3D-LVEF与ECTLVEF相关,A-MaxTs、A-Ts-SD与LVW相关.结论 3D-STI简便、准确,可用于评价DCM患者CRT后左心功能及心肌非同步运动的变化,为临床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DM)患者左心室应变。方法 对30例2型DM患者(DM组)及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比较两组左心室整体及各节段应变。结果 DM组左心室收缩期整体应变(GS)、整体环向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整体纵向应变(GLS)均低于对照组(t=2.18、3.27、2.05、3.76,P均<0.05)。DM组左心室前壁及侧壁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及侧壁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前间隔基底段、前壁基底段和中间段、侧壁中间段和心尖段、下壁心尖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DM组基底段径向及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心尖段,中间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低于心尖段(P均<0.05)。对照组基底段环向、径向及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低于心尖段,中间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低于心尖段(P均<0.05)。结论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用以评价2型DM左心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的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临床状态稳定的心脏移植患者术后左室收缩同步性。方法选取20例心脏移植后无并发症且临床状态稳定的患者(心脏移植组),于移植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另选2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获取左室各节段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及圆周应变达峰时间(Tls、Trs、Tcs),计算左室整体收缩期纵向应变、径向应变、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ls-SD、Trs-SD、Tcs-SD)及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ls-dif、Trs-dif、Tcs-dif),并计算纵向应变延迟指数(LSDI),同时应用改良Simpson双平面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心脏移植组各时间段与对照组间、心脏移植组各时点间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心脏移植组术后3 d各应变参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Tls-S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移植组术后LSDI、Tls-SD、Tls-dif呈逐渐降低趋势,且术后3 d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Tls-SD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LSDI、Tls-SD和Tls-dif与LVEF均呈负相关(r=-0.523、-0.434、-0.401,均P<0.01),其中LSDI相关系数最高。结论临床状态稳定的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存在不同步性,以术后3 d最为显著,在术后3个月左室收缩同步性得以恢复,并趋向正常。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测得的LSDI、Tls-SD、Tls-dif可以客观评价心脏移植术后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且以上参数与LVEF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