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死亡率较普通人群显著升高,酸碱平衡紊乱是造成蛋白质能量消耗、炎症、内分泌紊乱和骨代谢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好地控制并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的研究更多的聚焦于血透析前HCO3-水平,其他影响酸碱平衡的指标,如透析前后血pH值变化及其对MHD患者临床预后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探讨MHD患者透析后与透析前血pH值变化程度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3年6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血透中心病情稳定的162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透析龄、随访时间、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B型脑钠肽、肌酐、尿素氮、尿酸、尿素清除指数(spKt/V)、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收缩压、舒张压、透析前后pH值、透析前后CO2、透析前后HCO3-。根据ΔpH中位数,将患者分为ΔpH<0.099 5组和ΔpH≥0.099 5组。对患者进行随访,1次/3个月,随访终点事件为患者死亡(包括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5月。分析患者ΔpH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结果 最终入选142例患者,全因死亡患者39例,心血管死亡26例。ΔpH≥0.099 5组血磷、肌酐、尿素氮、尿酸、SpKt/V、透析后pH值高于ΔpH<0.099 5组,透析前pH值、透析后CO2、透析前HCO3-、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低于ΔpH<0.099 5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s-CRP〔HR=3.736,95%CI(1.699,8.213),P=0.001〕、舒张压〔HR=0.372,95%CI(0.182,0.760),P=0.007〕、ΔpH〔HR=0.496,95%CI(0.252,0.974),P=0.042〕与MHD患者全因死亡相关;hs-CRP〔HR=2.464,95%CI(1.063,5.711),P=0.035〕、ΔpH〔HR=0.412,95%CI(0.178,0.955),P=0.039〕与MH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ΔpH≥0.099 5组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均低于ΔpH<0.099 5组(P<0.05)。结论 MHD患者ΔpH较大,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更低,更充分的纠正血pH值可能有助于提高MHD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镁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随访5年。根据血镁水平按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比较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合并症和临床结局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 法比较各组患者生存率。采用 Cox 回归模型分析Mg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低血镁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22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8.11±14.15岁,男性占57.7%,中位透龄68(39,99)个月,伴糖尿病102例(45.9%),高血压118例(53.2%)。Mg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0.94(0.84,1.04)mmol/L。四组组间比较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比例、血钾、血钙、血磷、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占比、合并糖尿病比例、透龄、血钠、iPTH、TG、CRP、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5年,至随访结束死亡98例(44.1%),转腹膜透析1例(0.5%),肾移植3例(1.4%),失访23例(10.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g< 0.84mmol / L组生存率最低(Log-rank检验χ2=13.11,P=0.004)。将血镁分别作为连续性变量和分类变量,经多因素校正的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镁水平高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保护性因素(HR=0.113,95%CI 0.016~0.789,P=0.028),年龄及糖尿病是MH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HR=1.053,95%CI 1.030~1.076,P=0.000;HR=1.651,95%CI 1.005~2.714,P=0.048)。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OR=3.462,95%CI 1.068~11.222,P=0.038)、高血压(OR=4.483,95%CI 1.331~15.102,P=0.015)及低血钾水平(OR=2.486,95%CI 1.106~5.589,P=0.028)均是基线血清 Mg<0.84 mmol/L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低镁血症易出现在高龄、低血钾、低血钙、低血磷、低血清白蛋白及伴有高血压的MHD患者中。低血镁水平与MH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磷变异程度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5年6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指标以及临床预后资料根据患者血液透析结果,按照血磷变异系数(CV)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变异组95例(CV≥0.226 mmol/L)和低变异组85例(CV<0.226 mmol/L)。分析血磷变异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80例患者全因死亡43例(23.9%),因心血管病死亡24例(13.3%),高变异组患者的全因病死率28.4%(27/95)高于低变异组18.8%(16/85)(χ~2=2.071,P=0.02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龄、血磷变异度高、低血清白蛋白是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82,95%CI 1.712~4.467;OR=0.323,95%CI1.022~2.137;OR=0.372,95%CI 1.621~13.721)。结论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血磷高变异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明显高于血磷低变异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全因和心脑血管疾病(cardiac-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CCVD)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MHD患者102例,记录临床资料、化验指标及连续10次透析前的血压数值,根据透析前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中位数(7.4%)将患者分为低SBP-CV组(3.3%~7.3%)和高SBP-CV组(7.5%~15.6%)。所有患者随访48个月,记录随访期间MHD患者死亡时间及死因。结果 与低SBP-CV组比较,高SBP-CV组中糖尿病患病比例更高,透析超滤量更大,而血肌酐和血浆白蛋白水平更低(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透析龄、透前收缩压、透前舒张压、血红蛋白、Kt/V以及服用降压药物种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月的随访期内,102例MHD患者中死亡39例,其中CCVD死亡19例。低SBP-CV组和高SBP-CV组全因病死率分别为33.3%和4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CCVD病死率分别为9.8%和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全因死亡生存曲线进行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CCVD死亡生存曲线比较,高SBP-CV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SB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磷(HR=3.287,90% CI:1.469~7.357)和高C反应蛋白水平(HR=1.026,95% CI:1.007~1.045)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同时高血磷(HR=4.175,95% CI:1.317~13.235)也是CCV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而高血肌酐水平是MHD患者全因(HR=0.996,95% CI:0.994~0.998)及CCVD (HR=0.995,95% CI:0.992~0.997)死亡的保护因子(P<0.01)。结论 高水平透析前SBP-CV可能与增加的CCVD死亡相关,但其并不是CCV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而高血磷是全因死亡和CCV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血肌酐是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全因、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1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接受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死亡、失访或至本研究截止日期,收集期间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原因。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DM与死亡、心血管预后的关系,结果采用风险比例(hazard ratios, H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表示。结果最终367例MHD患者入选,DM组118例,非DM组249例。随访期间共87(23.7%)例患者死亡,其中合并DM患者死亡45例、心血管死亡27例及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64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DM组的全因、心血管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M组(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DM是全因死亡(HR=1.74,95%CI: 1.06~2.88)、心血管死亡(HR=2.17,95%CI: 1.01~4.64)、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HR=1.72,95%CI: 1.19~2.48)的独立危险因素。MHD患者中全因死亡(HR=0.92,95%CI: 0.86~0.98)及心血管死亡(HR=0.90,95%CI: 0.82~0.98)风险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关。结论合并DM是MHD患者全因、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DM发病率可能改善MHD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全军民  姚琪  陶袁  邱樑  周林丽  陈浩  俞林  吕峰  曲迪  潘金安 《浙江医学》2017,39(17):1440-1444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联合B型脑钠肽(BNP)检测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AHF患者619例,入院后测定甲状腺激素、BNP。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应用Cox风险模型、ROC曲线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甲状腺激素和BNP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低T3综合征(LT3S)发生率为44.4%。在(19±13)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04例(32.9%)。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HR=1.033,95%CI:1.017~1.049,P<0.01),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HR=0.489,95%CI:0.384~0.628,P<0.01)、BNP(HR=2.136,95%CI:1.114~4.126,P<0.01)和肌酐(HR=1.002,95%CI:1.001~1.003,P<0.05)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FT3(≤2.72pmol/L)和BNP(>2230pg/ml)的切点,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FT3(≤2.72pmol/L)/高BNP(>2230pg/ml)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最高(HR=7.247,95%CI:3.993~13.152,P<0.01)。结论FT3是AH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FT3/高BNP患者远期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合并有营养不良、炎症及心血管疾病的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的长期预后,及上述合并症对腹透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影响。方法入选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透中心开始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率、技术生存率以及无腹膜炎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256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同时合并营养不良、炎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20例(7.8%)。3种合并症组患者的1年、2年、3年和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患者(χ2=16.200,P<0.001),而技术生存率和无腹膜炎生存时间与无合并症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任意2种合并症(HR=3.624,95%CI为1.376~9.543,P=0.009)或3种合并症(HR=5.012,95%CI为1.629~15.419,P=0.005)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任意2种合并症(HR=10.324,95%CI为1.332~80.032,P=0.025)、3种合并症(HR=11.821,95%CI为1.342~104.097,P=0.026)是影响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营养不良、炎症及心血管疾病任意2种及3种合并症的存在是影响腹透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心血管死亡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海燕  黄源  桂春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5):1840-1846
背景 2型糖尿病可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早发风险,对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阐明2型糖尿病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有利于指导患者的管理。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1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罹患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66)和非糖尿病组(n=247),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随访日期截至2021-12-31。采用landmark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建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Landmark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访1年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0,P=0.218);随访1年后,糖尿病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生存率低于非糖尿病组(χ2=4.414,P=0.036)。分段拟合法构建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HR=0.965,95%CI(0.948,0.982)]、N末端B型利钠肽原[HR=9....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5(OH)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156例,检测患者血25(OH)D水平,根据患者血25(OH)D水平分为3组,分别为缺乏组49例、不足组69例和正常组38例。随访时间为40个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结果随访40个月后,156例中死亡26例(16.7%),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3例。缺乏组死亡15例(30.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9例;不足组死亡8例(11.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3例;正常组死亡3例(7.9%),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1例。缺乏组全因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分别与不足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25(OH)D≤15 ng/mL是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未矫正(RR=4.43,95% CI:1.28~15.32,P<0.05)和矫正(RR=4.92,95% CI:1.23~19.66,P<0.05)年龄、性别等因素后结果均显示25(O H )D≤15 ng/m L是全因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未矫正时25(O H )D≤15 ng/mL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RR=8.12,95% CI:1.04~64.15,P=0.047)。结论 MHD患者25(OH)D水平普遍偏低,25(OH)D≤15 ng/mL为MHD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钙化(HVC)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2009~2011年302例MHD 患者(其中99例伴HVC),所有患者随访2年,采用生存曲线分析心血管终点事件,Cox回归分析心脏瓣膜钙化对心血管预后的 影响。结果患者初始透析的平均年龄为58.2岁,男性占53.6%。随访2年,HVC与非HVC组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新 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3% vs 16.3%、22.2% vs 6.9%和48.5% vs 25.6%(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率 (Log Rank P=0.006)、心血管死亡(P<0.001)和新发心血管事件(P<0.001)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后 HVC 仍然显著增加患者全因死亡[HR 1,88,95%CI:(1.11-3.19)]、心血管死亡[3.47(1.76-6.84)]和新发心血事件风险[1.64 (1.09-2.47)]。结论HVC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及新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