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多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复位后残存症状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BPPV患者资料,共306例,纳入符合标准的多管型BPPV患者共58例,其中包括前庭康复训练组和前庭康复联合口服黛力新治疗组。收集患者病历资料,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306例患者中有193例存在残余症状,多管BPPV患者58例,其中31例患者接受前庭康复训练,27例患者接受前庭康复联合口服黛力新治疗。治疗前各组DH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DHI-T、DHI-E评分均低于单纯前庭训练组(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联合口服黛力新治疗对多管BPPV患者成功复位后的残余症状有治疗效果,且疗效优于单纯前庭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收集本 院门诊经手法复位成功后有残余头晕症状的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眼针组采用眼针治疗,西药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12mg/次,3次/d,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通过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4周的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DHI评分、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眼针组和西药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其中眼针组治疗后1、2及4周的DHI评分、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和西药组(P<0-01),西药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眼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和西药组(P<0-05);治疗2周后,眼针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高于西药组的20%和对照组的0%(P<0-05);治疗4周后,眼针组和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PPV患者经手法复位后的残余头晕应当尽早干预,眼针疗法比口服西药治疗起效快,而且治疗周期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训练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按密闭信封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用前庭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74%和86.9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基本治愈率为51.06%,高于对照组的26.09%(P<0.05)。观察组干预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低于对照组,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 PO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后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合药物方案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管石复位后残余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BPPV管石复位后残余眩晕患者共78例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采用倍他司汀治疗43例设为对照组,在倍他司汀基础上联用利多卡因治疗35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DHI量表评分、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及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眩晕症状消失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及3周DHI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周SAS和SD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联合药物方案治疗BPPV管石复位后残余眩晕可有效缩短起效时间,提高眩晕症状控制效果,并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清眩醒脑颗粒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BPPV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给予复位治疗加清眩醒脑颗粒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复位治疗加安慰剂口服,2组疗程均为1周.治疗后1周统计2组的有效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统计2组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并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3,P=0.470).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均较各自治疗前之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试验组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同期眩晕残障量表评分(P<0.05),2组患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清眩醒脑颗粒联合复位治疗BPPV,能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躯体症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耳石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患者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对残余症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至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BPPV患者274例,均采用耳石复位方法治疗。根据复位治疗成功后第3天有无残余头晕症状,患者分为残余症状组107例和无残余症状组167例。分析患者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耳石复位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和oVEMP各项参数。结果BPPV病程及发病月份为患者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耳石复位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半个月时,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位治疗1个月后,残余症状组DHI评分低于无残余症状组(P<0.05),oVEMP患侧的振幅比健侧增高(P<0.05)。结论耳石复位治疗后部分BPPV患者会有残余症状,残余症状可能与病程、发病月份、复位次数、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患者oVEMP的耳间振幅增高与残余症状有关,临床或可把oVEMP检测作为残余症状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痰湿中阻与肝阳上亢是形成眩晕的主要原因,本课题通过使用能够祛风息痰、平肝潜阳的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以BPPV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设立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组及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采用头晕残障问卷(DHI)评估患者残余症状中躯体(P)、情绪(E)、功能(F)状态,评价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对BPPV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的DHI评分中的P、E、F评分、总分(T)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2周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组与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组的DHI评分中的P、E、F、T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这种显著性差异在治疗4周时仍然存在(P均<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具有祛风息痰、平肝潜阳作用的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对改善BPPV症状较单纯手法复位疗效更佳,为改善BPPV患者临床症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前庭康复时长及日频次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耳鼻喉科门诊BPPV复位后患者120例,依据不同前庭康复次时长和日频次分为A组(15 min/次,3次/d)、B组(15 min/次,6次/d)、C组(30 min/次,3次/d)和D组(30 min/次,6次/d),每组30例。分别在治疗开始时、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对4组进行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和中文版前庭康复获益量表(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benefit questionnaire,VRBQ)评价,分析各组疗效。结果 不同康复治疗总时长效果的比较,治疗开始时,4组DHI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VRBQ总评分及前庭康复获益程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4组DHI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及VRBQ总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个性化前庭康复和耳石复位对不典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眩晕门诊的50例不典型BPPV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石复位组(25例)和前庭康复组(25例)。在常规口服用药基础上, 耳石复位组根据症状和体征分别给予Epley和(或)Barbecue复位法, 前庭康复组则予以制定个性化前庭康复方案进行治疗。于治疗后2周进行随访,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残障量表(DHI)总分及躯体(DHI-P)、情感(DHI-E)、功能(DHI-F)三个维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50例不典型BPPV患者中, 男23例, 女27例, 年龄(48.8±14.5)岁。耳石复位组和前庭康复组患者年龄、性别、DHI评分、Romberg试验分级、位置试验异常比例、双温试验异常比例、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基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耳石复位组、前庭康复组的眩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6.0%(14/25)和88.0%(22/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在手法复位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02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1例。两组均经手法复位成功,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前庭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倍他司汀片,两组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SI)、Berg平衡量表(BBS)、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3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48/51),高于对照组的78.43%(4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SI评分及功能、躯体、情感等DHI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9.80%(5/51),低于对照组的31.37%(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应用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9例复位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一直随访到头晕完全缓解。分析其残余头晕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因素。结果109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67例,平均(52.0±10.2)岁,61(54%)例有复位后残余头晕。残余头晕有2类:持续的头昏目眩和发生在头部运动、站立或行走时的短暂头晕不稳感。头晕持续(9.2±10.5)d,3个月随访期内多数患者残余头晕在20d内消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8,95%CI(1.002~1.095)]和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OR=1.200,95%CI(1.025~1.405)]是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受累侧、病变半规管、眩晕持续时间、治疗前眩晕发作次数、复位次数、BPPV的病因以及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人口特征和临床参数与结局无明显相关。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高。未经特殊治疗3个月内都能自行缓解。早期成功复位能降低残余头晕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成功复位后出现残余头晕的患者感觉门控P50特点。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确诊为BPPV并成功行手法复位后的患者60例,根据治疗7天后有无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分为RD组和无RD组,行感觉门控电位P50检测,记录S1-P50及S2-P50的潜伏期、波幅及S2-P50/S1-P50波幅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无RD组相比,RD组S1-P50波幅减低,潜伏期延长,S2-P50波幅增高,潜伏期延长(P<0.05);RD组S2/S1比值高于无R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觉门控P50可以客观评价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感觉门控功能缺损情况,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情绪障碍,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3.
钟明  何兰英 《四川医学》2012,33(7):1196-1198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联合手法复位与单纯手法复位在治疗复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差异。方法将复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予手法治疗,治疗组予口服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眩晕症状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复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可取得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胡进  傅伟达  尤克  陆霞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694-1696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继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和原发性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分数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继发性良性发作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 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5年12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确诊为BPPV并行耳石复位术成功复位的196名患者,根据BPPV的病因,将患者分为继发性BPPV组(73例)和原发性BPPV组(123例),比较2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复位前病程、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DHI分数。 结果 性别、复位前病程和年龄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更高(65.75% vs.49.59%,P<0.05),继发性BPPV组比原发性BPPV组有更长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11.54±4.15) d vs.(9.21±4.54) d,P<0.05],且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DHI分数更高(18.44±6.67 vs.14.79±6.00,P<0.05)。 结论 继发性BPPV组较原发性BPPV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且DHI分数更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更重视继发性BPPV患者的治疗,尽早干预残余头晕症状,改善BPPV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手法复位治疗高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门诊78例诊断为BPPV的高龄患者(年龄≥80岁),其中58例患者采取了个体化手法复位,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采用改良Epley法,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法或联合乳突震荡法.20例拒绝手法复位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作为复位组和对照组,治疗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9个月后比较两组BPPV复发率.结果 治疗1周后,复位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10%(P< 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9个月后内,复位组出现BPPV复发10例(17.2%),对照组有19例(95.0%)其BPPV持续存在或复发.在复位组,经1次复位治愈者其BPPV复发率(9/29,15.5%)明显高于经2次复位治愈者(1/23,4.3%)或≥3次复位治愈者(0/6,0%)(x2=7.796,P< 0.05).结论 有些高龄BPPV患者虽不适宜常规复位手法,但可采用个体化手法复位治疗,其效果优于药物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多次手法复位可明显降低BPPV复发率.手法复位方法简单,花费少,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量表评估管石复位术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残余症状。方法前瞻性研究134例成功复位的老年BPPV患者。所有患者在复位前和复位后1周进行DHI量表评定。对照组采用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群。对复位前后和复位后与健康人群的DH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复位后DHI评分(15.790±4.517)与复位前(42.490±7.691)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32,P=0.000)。病例组复位后DHI评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12.430±3.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24,P=0.000)。病例组DHI各个单项评分复位前和复位后的比较显示除了E15、E18、E21、E22、E23等5项,其他单项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复位后和对照组的DHI评分比较显示有5个单项E2、E9、E10、E15、E18仍有差异,其他单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即使复位成功,DHI评分比较仍提示老年BPPV患者复位后功能和躯体症状基本恢复正常,但情感心理方面仍有损害,残余主观症状可能持续存在,需要进一步治疗和随访。  相似文献   

17.
【】 目的 观察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耳石复位、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128例继发性BPPV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2组,各64例,对照组行耳石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联合药物治疗,比较组间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4w总有效率93.75%比对照组82.81%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情感(15.21±2.41)分、功能(11.20±2.03)分、躯体(10.25±1.24)分及总分(32.14±5.03)分均比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随访3个月后复发率4.69%比对照组20.31%低(P<0.05)。结论 继发性BPPV经耳石复位、药物联合治疗后,眩晕症显著减轻,改善生活质量,且复发率减少,无明显不良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RP(耳石复位法)在分型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PPV)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接受耳石复位法诊治的BPPV患者150例,主要对其中的97例PC-BPPV和29例HC-BPPV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将这12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PC-BPPV患者采取改良的Epley耳石复位法,HC-BPPV患者采取Banbecue翻滚法;对照组患者统一采取Epley耳石复位法。对余下的24例SC-BPPV患者也采取改良的Epley耳石复位法。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的改善时间比对照组低,治疗1个月的前庭功能较治疗前与对照组比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石复位法在BPPV的治疗中效果良好,对于不同的半规管BPPV采取不同的治疗办法,对HC-BPPV采取Barbecue方案,对PC-BPPV及SC-BPPV采取改良后的Epley耳石复位法方案,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法耳石复位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耳石复位治疗的75例BPPV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首先确定责任半规管,然后行耳石复位。后及前半规管BPPV采用改良的Epley复位法,外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结果经首次耳石复位治疗后体位性眩晕消失病人53例(70.6%),10例经过2次治疗、7例经过3次治疗后体位性眩晕消失,总有效率为93.3%。结论 BPPV治疗的关键是确定责任半规管,据此选择不同的耳石复位方法进行治疗。耳石复位治疗安全可靠,应为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