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何首乌对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配伍减毒情况,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内涵分析技术,检测何首乌与茯苓、甘草、三七在肝窦内皮细胞上的配伍减毒情况。结果:何首乌对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在IC50的剂量下,分别配伍不同浓度的茯苓、甘草、三七都有显著的减毒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何首乌配伍茯苓减毒的效果较好,甘草次之,三七稍差。结论:采用高内涵分析方法更加直观、具体地反映何首乌与茯苓、甘草、三七的配伍减毒效果,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雷公藤提取物与甘草提取物配伍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雷公藤提取物及雷公藤提取物与甘草提取物的不同剂量配比,干预肾病模型大鼠,检测对大鼠体重、24h尿蛋白、血液学主要指标的影响,观察雷公藤与甘草配伍的减毒增效作用。结果:阿霉素造肾病模型对大鼠体重、24h尿蛋白量、血液系统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使大鼠体重下降,24h尿蛋白量升高,血液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明显减少。对于上述毒性表现,雷公藤提取物和雷公藤提取物与甘草提取物配伍均能显示一定的治疗和改善作用,在治疗和改善程度上雷公藤提取物与甘草提取物配伍优于雷公藤提取物。结论:甘草提取物对雷公藤提取物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在治疗免疫性疾病方面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临床最常用活性成分以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多苷居多,但其治疗窗口狭窄,不良反应多,损伤涉及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临床观察结合文献总结,其不良反应症状表现在消化系统(肝、胃肠)居多。相关学者对雷公藤所致肝损伤表现及诱发肝损伤机制已有较多研究,其机制主要与肝细胞凋亡、诱导氧化应激、免疫损伤、肝细胞过度自噬、脂肪酸代谢异常、肝组织内酶代谢异常相关。该文对雷公藤致胃肠损伤也进行了相关文献查阅与总结,但不良反应表现及机制研究较少,尚待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文章对雷公藤制剂在消化系统方面减毒增效研究也进行了相关总结,主要涉及配伍西药(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艾拉莫德等)减毒、单用或配伍中药(单味药、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减毒、针灸(电针、艾灸)减毒、剂型改良(二元醇质体凝胶、自溶性微针、固体脂质纳米粒、胃漂浮缓释胶囊等)减毒、炮制(蒸制、清炒、莱菔子炮制、金钱草炮制、甘草炮制等)减毒等方法。综上,该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对雷公藤致肝损伤及胃肠损伤不良反应表现、机制、减毒增效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雷公藤应用提供参考,并为未来雷公藤致消化...  相似文献   

4.
雷公藤与甘草配伍对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配伍减毒增效作用,为雷公藤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将雷公藤与甘草水煎剂进行不同的剂量配比,大鼠灌胃给药4周,观察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大鼠灌胃给药2周时,血液生化学指标均在正常生理值范围;大鼠灌胃给药4周时,葡萄糖组,肌酸激酶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组与空白对照组比均有明显变化,其它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雷公藤与甘草饮片的不同的剂量配比水煎剂给与大鼠,以肌酸激酶为对象进行均匀设计软件处理,可见雷公藤:甘草为60:0时毒性最大,以雷公藤:甘草为60:9时毒性较小,提示甘草对雷公藤在一定程度上有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其药用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被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但雷公藤毒性较大,毒副作用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因此,开展雷公藤的减毒增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关于雷公藤及其制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文献,分别针对雷公藤的炮制减毒工艺,制剂剂型改良,复方中药配伍,联合西药和针灸配合等方面展开调研工作。雷公藤的炮制之法自古有之,主要有净制,羊血炮制,加热炮制,近年又出现了微博煨制及双向固体发酵等新方法,均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雷公藤制剂剂型多样,多数口服后经肠道吸收,毒性较大,外用通过皮肤黏膜吸收毒性较小。因此通过剂型改良,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时间,增强药物的吸收利用,增加生物利用度。常见剂型包括:栓剂,缓释片,滴丸剂和贴膏等。研究表明甘草配伍雷公藤,能加速雷公藤甲素等成分的代谢转换,降低毒性;配伍白芍能够减少肝损伤。合理的复方配伍也能降低雷公藤的毒副作用。除此之外,通过联合西药或配合针灸治疗均能对雷公藤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了RA治疗中雷公藤的减毒增效措施进行整理归纳,以期能促进雷公藤在临床上治疗RA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整体评价雷公藤"以药制药"炮制减毒作用。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整体评价炮制减毒作用。结果金银花、白芍、金钱草、甘草、绿豆"以药制药"炮制雷公藤后,可以使雷公藤诱导小鼠生理、两种肿瘤(荷瘤S180和H22)状态下的减毒作用谱的总体得分均显著下降,其中尤以金钱草炮制后下降幅度为最高,且金钱草、金银花、绿豆后对两种肿瘤状态下的减毒作用均明显高于其对生理状态下的减毒作用。结论金钱草、金银花、绿豆、白芍、甘草均对雷公藤均有"以药制药"炮制减毒作用,且以金钱草作用最佳;其中,金钱草、金银花、绿豆对雷公藤的"以药制药"炮制减毒作用体现了中医"有故无殒"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雷公藤配伍甘草减毒大鼠体内尿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以及相应生物代谢通路。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正常饲养5 d,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甘草组,每组10只。应用HPLC-MS/MS-IT-TOF检测各组大鼠的尿液样本,并且按照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多元统计学方法以筛选并鉴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此基础上推测其可能影响到的生物代谢通路。结果:大鼠尿液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雷公藤配伍甘草组、雷公藤组和空百对照组分别聚集在不同的象限区域内;共鉴定出14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且推测出嘌呤代谢和硒氨基酸代谢最具显著影响。结论:雷公藤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复杂,其中可能通过调控嘌呤代谢和硒氨基酸代谢通路而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方雷公藤汤正交设计对肾病大鼠心脏的减毒增效作用的最佳剂量配比。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模型。采用正交实验法进行设计,将肾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连续灌服不同剂量配比复方雷公藤汤14 d。增效测量24 h尿蛋白,对心脏减毒测量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筛选出复方雷公藤汤最佳剂量配比。结果经正交设计的9个复方雷公藤汤不同剂量配比对肾病大鼠心脏的减毒实验结果表明:从直观分析可见,影响因素大小的排序雷公藤甘草黄芪当归,其中8号复方效果最好,最优为A3B2C1D3,即雷公藤60 g,黄芪120 g,当归72 g,甘草12 g。经正交设计的9个组成的复方雷公藤汤不同剂量配比对降低肾病大鼠24 h尿蛋白实验结果表明:从直观分析可见,影响因素大小的的排序雷公藤甘草黄芪,当归无影响,其中3号复方效果最好,最优为A1B3C3D3,即雷公藤120 g,黄芪60 g,当归36 g,甘草12 g。结论复方雷公藤汤治疗肾病时减低心脏毒性为主,采用A3B2C1D3配比组成复方,治疗肾病时降低24 h尿蛋白为主,采用A1B3C3D3配比组成复方,二种配比复方均起到减毒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确定甘草制雷公藤的"量-毒-效"关系,探索甘草制雷公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窗",为甘草制雷公藤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建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小鼠模型,进行雷公藤及甘草制雷公藤的多种剂量灌胃给药,比较肝脏生化指标(ALT,AST)、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2)的差异,以及肝脏、肾脏、脾脏、胸腺指数和耳肿胀度的差异,关联毒性指标和药效指标,综合评价在疾病模型上甘草制雷公藤的"量-毒-效"关系。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NF-α,IL-2含量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 01),证明疾病模型成功,根据肝生化指标、血清炎症因子及胸腺、脾脏、肝脏、肾脏指数以及耳肿胀度综合判断该实验甘草制雷公藤剂量在3. 12~12. 48 g·kg-1效果较好。研究结果显示,甘草炮制后雷公藤"治疗窗"增宽,达到了"减毒存效"效果,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雷公藤配伍甘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减毒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雷公藤与甘草配伍前后的药效和毒性进行比较研究,初步探讨传统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以昆明种小鼠和Wistar大鼠为试验动物,研究雷公藤配伍甘草前后ig给药对受试动物的镇痛、抗炎作用及毒性的影响。采用热板法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进行镇痛实验;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及DNCB引起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进行抗炎药效学实验。结果:雷公藤与甘草配伍前后均能明显延迟小鼠舔后足时间,并能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均在24%以上;对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跖肿胀,1~4h的抑制率在21%以上;对DNCB引起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7.9%,且与甘草配伍后雷公藤的药理作用有显著提高。结论:甘草可以明显增强雷公藤的抗炎、镇痛作用,提示中药的配伍减毒增效作用可通过降低毒性药物用量,并配伍增效药物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