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曾全文数据库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文献,选取28篇研究报告进行元分析,研究对象涉及20 834名在校大学生,研究量表主要为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相关系数(r)为效应量,并进行FisherZ逆转换.结果 除父母亲的惩罚、严厉外,其余因子平均效应量的显著性检验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效应量绝对值大于母亲;母亲不良教养方式的效应量大于父亲;平均效应量在父母不良教养方式上值均为正.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父亲良好教养方式以及母亲不良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大.  相似文献   

2.
356名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应用EMBU与SCL-90结合表,对某校356名医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男女生的父亲惩罚严厉及偏爱被试差异有显著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及母亲拒绝否认差异有显著性(P<0.05).父亲情感温暖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性,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良的教养方式可增加子女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复原力量表,对新疆某大学49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除父亲偏爱因子及母亲偏爱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在不同复原力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复原力量表各维度以及复原力总分呈负相关(P值均0.01);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在与复原力总分及复原力量表各维度的相关关系中,除与稳定性无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可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复原力进行预测,其联合解释量为25.3%。结论大学生所接受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复原力之间密切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发展的影响意义甚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母亲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的影响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4.
探讨性格类型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整群抽取的某大学3 0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对女孩往往比较宽容与疼爱,对男孩比较严厉与控制(P值均<0.05);农村大学生更自由(t值分别为-11.44,-10.41,P<0.05),但得到的鼓励与支持比城镇要少,受到父亲的惩罚更多(t值分别为-6.04,-5.83,-2.34,P值均<0.05).父母鼓励支持与父亲的开明民主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t值分别为-0.05,-0.10,-0.05,P值均<0.05).父母的惩罚、父母让子女内疚、父亲小气吝啬及母亲的过度干涉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t值在0.04~0.12间,P值均<0.05).性格在大部分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Sobel检验Z值均>1.96).除母亲惩罚、父亲鼓励支持外,情绪稳定性是影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主要中介变量(P值均<0.05).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既可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性格的中介作用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为医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探究.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对603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得分男生低于女生,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得分男生高于女生;父母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得分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偏爱被试则是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得分市县学生高于乡镇学生,而父母的偏爱被试则是乡镇学生高于市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男生低于女生;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共情性关心市县学生低于乡镇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反应指数多个因子间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抑制共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66名犯罪青少年及156名普通对照进行集体测查,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犯罪青少年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阳性项目数、强迫、人际敏感、恐怖等因子外,其余各项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SCL-90大多数因子与父母养育方式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比较,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对乌鲁木齐市331名四~六年级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测量。结果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心理健康总分比较,维吾尔族学生总分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总分与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探讨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为改善不良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及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EMBU)和自编问卷,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昆明市3所中学的2 1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2128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抑郁症患者376例,检出率为17.7%,其中女生(19.2%)高于男生(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2,P<0.05);是否为独生子及初、高中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90,0.214,P值均>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及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6.119,0.865,-5.823,P值均<0.01),其余因子男生均高于女生.除父母亲偏爱被试外,有无抑郁症状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外,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P值均<0.05).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与父母的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JP值均<0.05),与母亲的过分与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探讨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家庭功能与自尊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广州2 473名大二至大五年级医学本科生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hort-Egna Minnen Betraffende Upfostran-Chinese,s-EMBU-c)、家庭关怀指数问卷(Family APGAR Index,APGAR)、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及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进行测试.结果 父母情感温暖与家庭功能、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0.263~ 0.579,P值均<0.05),父母情感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家庭功能、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负相关(r=-0.342~-0.094,P值均<0.05).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均可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β值分别为0.256,-0.083,0.273,-0.059,P值均<0.01).多重中介作用分析表明,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都不能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P值均>0.05);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家庭功能和自尊分别间接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分别为49.1%~58.5%,27.9%~35.3%),还通过家庭功能-自尊的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中介效应为15.6%~ 19.0%,P<0.05).结论 家庭功能和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预测医学生生活满意度中起到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期高中生抑郁症状与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家庭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皖中、皖南及皖北2 893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对学生开展抑郁症状、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内容的在线调查。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8.9%。有抑郁症状高中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评分较低,其余各因子评分相对较高,除父母偏爱被试因子外,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自学能力较低学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父母偏爱被试及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均较低,父母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评分较高(P值均 < 0.05)。Ordinal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OR父亲=0.95,OR母亲=0.95)和父亲过分干涉(OR=0.95)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负相关,父亲拒绝与否认(OR=1.07)与父亲过度保护(OR=1.06)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高中生抑郁症状及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联,尤以与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关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了解和比较在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生殖健康知识和生殖健康来源可信度等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 ,对广东省广州市2所医学院校和2所非医学院校的76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56.5%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态度,60.0%的大学生反对婚前怀孕、婚前流产,94.1%的大学生认为未婚怀孕可以引起心理损伤;大学生对生殖健康内容和性传播疾病名称回答率偏低,医学生对生殖健康内容、性传播疾病名称的完全正确回答率均明显高于非医学生(P均0.01);大学生认为生殖健康信息来源最可靠的前3位依次是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人员、教学课程。结论应根据大学生生殖健康认知情况,在大学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聋哑学生的类比推理发展状况及其与正常学生的异同。方法 采用自编的类比推理测验题目对30名聋哑学生和90名正常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聋哑学生的类比推理成绩均低于正常学生;两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都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 但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聋哑学生和正常学生类比推理成绩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父母学历、生源地对聋哑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有显著影响, 而性别无影响。结论 聋哑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水平不高, 在发展中应更多采取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s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in children, we conducted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Methods  We designed an original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lifestyles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of children. In 1997,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elicited from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fourth grade students (then aged 9–10) and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seventh grade students (then aged 12–13). The survey was repeated annually for three years as the students advanced through school. Results  For both boys and girls, each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revealed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 behaviors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Psychosomatic, symptoms scores varied according to daily hours of sleep, eating of breakfast, having strong likes and dislikes of food, bowel habits, and daily hours of television watching. Both boys and girls with “good” lifestyle, behaviors evaluated by the HPI (Health Practice Index) showed lower scores for psychosomatic symptom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lifestyle behaviors of children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nd suggest that poor lifestyle behaviors are likely to increas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isk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大中小学学生视力状况及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为控制视力不良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海珠区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综合性大学1所共8所学校2 015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海珠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78.96%(1 591/2 015),男生75.49%(653/865),女生81.57%(938/1 1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436)、学段越高(OR=1.756)、每天上网时间越长(OR=1.352)是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不住校(OR=0.750)、过去30 d参加中等强度运动/活动天数越多(OR=0.842)、每天睡眠时间越长(OR=0.941)、每天接触阳光时间越长(OR=0.841)、每周体育课越多(OR=0.828)是学生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生视力不良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地制订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陈静  王运良 《中国校医》2010,24(2):114-117
目的了解大学生身体成分分布情况,研究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使用Inbody3.0对286名学生,其中体育学院学生184人,非体育学院学生102人,进行身体成分测试。结果体育学院学生身高、体质量、蛋白质、无机盐、肌肉质量、BMI以及总得分明显优于非体育学院学生,脂肪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明显低于非体育学院学生。结论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提高机体瘦体质量、增加肌肉力量、降低体脂含量,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To assess knowledge of pandemic influenza, we administered a questionnaire to all medical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354 (69%) of 510 students responded. Data from questionnaires such as this could help determine the role of medical students during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相似文献   

20.
A survey in 1974 in Manchester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of the preclinical teachers showed that they thought that the motives of students in studying medicine were not what they should have been. Medically qualified and non-medically qualified teachers agreed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nine suggested motives, but there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bout the motives they felt to be present in students. The non-medically qualified were very much more likely to see students as concerned with the financial and social rewards of medicine, and more likely to doubt students' desires to be professionally competent or to help individuals. Some anecdotal evidence possibly throws light on these findings, which may have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s non-medically qualified staff make up an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preclinical teac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