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修复软腭裂的手术方法是两大瓣法,此法破坏硬腭部骨膜与腭板的附着,破坏腭中缝,手术创伤大,剥离范围广,术中出血较多,瘢痕增生明显。我科应用弧形切口术式,并将软腭部鼻腔黏膜进行“Z”形分离,交叉缝合,用腭黏膜瓣修复软腭裂3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腭黏膜瓣整复软腭裂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 对20例采用腭黏膜瓣整复软腭裂的患者,进行术前充分的心理护理、口腔卫生准备、器械物品准备及术中良好的配合。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 腭黏膜瓣整复软腭裂的手术中,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手术体位的正确安置和洗手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及时准确地手术传递器械,全神贯注,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和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儿期腭裂腭成形修复手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360例腭裂患儿的腭成形修复手术,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切口及悬雍垂的处理,粘骨膜瓣的剥离及松驰,腭帆提肌解剖及功能重建等步骤采取相关之手术技巧,总结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360例腭裂患儿中术后有3例(完全性腭裂伴唇裂者)在硬腭前份牙槽突裂隙处并发腭瘘,其余患者术口均为Ⅱ/甲愈合,腭部外型良好,软腭活动度满意。在手术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技巧和使用一些特定器械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保护软腭肌肉及血管,顺利完成腭裂的形态和功能修复。结论:腭裂婴儿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某些特殊性,其腭成形修复手术有一定独特性,运用适当的技巧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腭大动脉岛状瓣修复腭部洞穿性缺损术后患者的语音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35例腭部肿瘤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修复重建组(n=19)与非修复重建组(n=16)。修复重建组应用带腭大动脉的岛式黏骨膜组织瓣行硬软腭即刻修复重建,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自我语音评价及医师评定语音清晰度,并与腭部缺损未行修复重建组的术后语音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修复重建组患者的自我语音评价优良率为84.21%,医师语音清晰度评价语音障碍率仅10.53%,与非修复重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腭大动脉岛式黏骨膜瓣修复腭部洞穿性缺损能够较好的重建口腔发音结构,恢复口腔语音功能。  相似文献   

5.
2003年1月~2007年l0月,我们为88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进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88例,男87例,女1例,年龄30~63岁,平均40岁,体重超过正常标准30%以上者61例,合并高血压19例。经过多导睡眠监测仪(PSG)监测分析,均符合OSAS的诊断标准,中度21例,重度32例。1.2治疗方法经口摘除两侧扁桃体,保留完整的悬雍垂黏膜与肌肉,于悬雍垂两侧倒“U”形切开软腭口腔侧黏膜,软腭切除最高点根据OSAS程度取不同位置,沿悬雍垂两侧切开软腭鼻咽面黏膜,将软腭鼻咽面及腭咽弓黏膜前拉,与软腭口腔面及腭舌弓黏膜缝合,以提高咽部组织张力,扩大咽腔。2结果手术后1个月经PSG监测,78例患者睡眠中呼吸暂停症状消失或减轻,缺氧改善,打鼾和白天嗜睡症状消失,记忆力明显提高,手术有效率为88.64%。16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术后血压恢复正常。术后出血2例,于病房行压迫或电凝止血成功。12例术后出现饮水向鼻腔返流,均在术后半个月内消失。3围术期护理3.1术前护理3.1.1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认为打鼾是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软腭后推结合带蒂颊脂垫转移修复腭裂的效果。方法:对裂晾较大或复裂病例采用软腭后推术后,遗留的腭前部创面用带蒂颊脂垫的颊突及体部转移覆盖,碘纺纱条打包固定。术后预防感染处理。结果:5例病人。术后颊脂垫完全成活,无复裂,无颊间隙感染。随访3~6月无复裂。发音改善。结论:颊脂垫血供丰富,带蒂转移结合软腭后推可修复裂隙较大的腭裂或复裂后局部可利用组织较少的腭裂。  相似文献   

7.
大龄腭裂18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对大龄 ( 10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腭裂患者进行修复手术的方法及特点 ,以提高修复效果。方法 :对 18例大龄腭裂患者进行修复手术 ,其中完全性腭裂采用第三瓣或第三、四瓣封闭硬腭前部裂隙 ,使软腭充分后退及对 14例加用咽后壁组织瓣法手术以增强腭咽闭合效果。结果 :18例腭裂修复术后创口均达到Ⅰ期愈合 ,软腭后退良好 ,为改善形态及发音创造了条件。结论 :大龄腭裂患者适宜同时采用腭成形术及咽成形术的方法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前,国内外均开展了婴儿期腭裂修复术,但受技术条件、手术经验、对早期手术的意义认识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国内尚处起步阶段。本文探讨婴儿腭裂修复术的安全性和修复效果,以促进婴儿期腭裂修复手术的普遍开展。方法:36例婴儿患者,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1岁。其中完全性腭裂19例,不完全性腭裂10例,软腭裂7例。手术采用两瓣法,术中应用高频电刀止血。结果:本组36例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出血量最少为10ml,最多为45ml。术后进食情况良好,创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裂开。随访2~5年,发音良好。结论:掌握好适应症和电外科技术,耍儿期腭裂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腭黏骨膜组织瓣转移修复颊黏膜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5 a间27例颊黏膜缺损患者采用腭黏骨膜组织瓣转移修复,其中全腭黏骨膜瓣17例,半侧腭黏骨膜瓣10例。观察腭黏骨膜组织瓣存活,供区的愈合及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5例患者腭黏骨膜瓣全部成活,2例腭黏骨膜瓣术后发生部分坏死。所有病例腭黏骨膜瓣供区形态恢复完整,无张口受限。结论:利用腭黏骨膜瓣转移修复颊黏膜缺损是一种简便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林清萍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4):2451-2451
1998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三角瓣换位与患侧鼻翼切口术修复三度唇26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15例,4个月~14岁,左侧12例,右侧14例。其中单纯唇裂18例,唇腭混合裂8例。1.2方法患儿术前术后均拍照片。手术通过患侧鼻翼孤形切口,“6-γ”切口 三角瓣完全换位的精密手术步骤完成手术过程。2结果26例患儿术后均无感染裂开,切口I期愈合,经过6个月~4年的随访观察,扁平鼻翼恢复,偏斜鼻小柱纠正,上唇上部组织丰满,鼻底封闭良好,生长发育正常。3护理3.1术前护理3.1.1心理护理针对患儿年龄小,恐惧感…  相似文献   

11.
唇裂和腭裂是颜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约为1/1000。目前,主张唇裂修复术在出生后第10周进行,腭裂修复术在第6~12个月进行旧J。我院在2002年11月施行了21例唇(腭)裂手术,患儿的年龄均较大.这给手术及麻醉带来了一定难度。现将我院较大儿唇(腭)裂手术的麻醉处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腭部良性肿瘤患者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术后1、2周及1、3、6个月随访,观察并记录腭部手术区创面及黏膜愈合、补片成活及收缩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手...  相似文献   

13.
女性吸脂术30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2009年3月,我们对30例女性患者行吸脂手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均为女性,年龄23~45岁、平均32.2岁.术前体重50~72 kg,平均59 kg;身高150.0~175.0 cm,平均160.8 cm;相对体重指数20.3~30.0 kg/m2,平均23.5 kg/m2.手术部位:腹部22例,大腿部8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治疗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肝内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2月,对5例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施行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5例均为女性;年龄25~60岁,平均47.4岁。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部分胆囊切除,狭窄部胆管切开,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T管引流术,其中有2例患者切除左肝外叶。结果 5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无中转开腹。结论 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治疗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腭黏膜瓣整复软腭裂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对20例采用腭黏膜整复软腭裂术的患者进行术前精心的心理护理、口腔卫生准备及术中良好的配合。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5 h,腭部创面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正确安置手术体位、洗手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及时准确地手术传递器械、全神贯注、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和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腭裂整复手术方式很多 ,大致可分为腭成形术及腭咽成形术。 1980年我国学者孙氵勇泉在改进的郎根贝克手术的基础上加腭咽环扎 ,从而能关闭间隙 ,延长软腭及缩小咽腔 ,较好地保存了腭部正常组织结构。后推腭咽环扣外科活结环扎法整复腭裂是在孙氵勇泉教授腭咽环扎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 ,提出两瓣腭咽环扣外科活结环扎法 ,增加腭瓣后推效果 ,进一步改善了腭咽闭合 ,延长软腭 ,减少复裂 ;具有两瓣术式及环扎术的所有优点 ,且术后能顺利拆除环扎线 ,在环扎隧道瘢痕环形成后避免了环扎线在腭咽周围长久留置成为异物。1 临床资料1993年 1月至 19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重症法洛四联症分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重症法洛四联症分流术后患儿26例,二期行根治手术,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9个月~6岁,平均(3.2±3.3)岁,体重6.0~16.2 kg,平均(10.2±5.1)kg.观察所有患儿术后并发症,并对术后患儿的心功能进行2年随访.结果 本组患儿中1例术后室缺残余漏,分流术宽2 mm,3个月复查室水平无分流,1例术后第7天突发抽搐,急查颅脑CT示:脑脓肿,转入外院行开颅手术后痊愈出院,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个月~2年,心功能均为Ⅰ级(NYHA分级).结论 重症法洛四联症分流术后再次行二期根治术有良好的术后成功率,应注意首次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有无合并症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背景:根据唇腭裂序列治疗的现代概念,腭裂修复应在语音发育开始前即出生后9~12个月左右进行,但由于诸多因素延误了就诊和手术时机,仍存在一些大于8岁而未手术的腭裂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使发音功能及腭部外形得以改善显得更为重要。目的:探讨对大龄(8岁以上)腭裂患者的特点,同期行腭裂关闭术和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对语音的影响,以提高修复效果。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的颌面外科。对象:选择2000—01/2003-1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收治大龄腭裂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8~20岁,平均13.8岁;双侧完全性腭裂3例,单侧完全性腭裂12例,不完全性腭裂9例。方法:全部腭裂均采用常规的两瓣后推术和蒂在上的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术后30d在安静的语音实验室内,麦克风距受试者唇10cm,由医生领读,患者随读,录音。由5名从事语音病理研究的医师进行主观判听。主要结局观察:术前术后用鼻咽纤维镜检测其腭咽闭合情况,评价患者鼻漏气及过重鼻音改善情况。结果:24例腭裂修复术后创口均达到Ⅰ期愈合,软腭后退良好,腭咽闭合改善明显,为发音刨造了条件,语音也有不同程度改善。同期行腭裂关闭术和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前过重鼻音、鼻漏气4级患者24例,术后过重鼻音、鼻漏气1级患者3例,2级患者7例,3级患者6例,4级患者8例。结论:大龄腭裂患者同时采用腭裂关闭术及咽成形术的方法修复,有利于改善软腭的形态和发音。  相似文献   

19.
背景根据唇腭裂序列治疗的现代概念,腭裂修复应在语音发育开始前即出生后9~12个月左右进行,但由于诸多因素延误了就诊和手术时机,仍存在一些大于8岁而未手术的腭裂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使发音功能及腭部外形得以改善显得更为重要. 目的探讨对大龄(8岁以上)腭裂患者的特点,同期行腭裂关闭术和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对语音的影响,以提高修复效果. 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对照观察. 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的颌面外科. 对象选择2000-01/2003-1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收治大龄腭裂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8~20岁,平均13.8岁;双侧完全性腭裂3例,单侧完全性腭裂12例,不完全性腭裂9例. 方法全部腭裂均采用常规的两瓣后推术和蒂在上的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术后30 d在安静的语音实验室内,麦克风距受试者唇10 cm,由医生领读,患者随读,录音.由5名从事语音病理研究的医师进行主观判听. 主要结局观察术前术后用鼻咽纤维镜检测其腭咽闭合情况,评价患者鼻漏气及过重鼻音改善情况. 结果24例腭裂修复术后创口均达到Ⅰ期愈合,软腭后退良好,腭咽闭合改善明显,为发音创造了条件,语音也有不同程度改善.同期行腭裂关闭术和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前过重鼻音、鼻漏气4级患者24例,术后过重鼻音、鼻漏气1级患者3例,2级患者7例,3级患者6例,4级患者8例. 结论大龄腭裂患者同时采用腭裂关闭术及咽成形术的方法修复,有利于改善软腭的形态和发音.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们对63例低体重先心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手术,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先心病患儿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龄4个月~2岁,平均(1.5±7.0)个月;平均体重(4.5±6.6)kg.所有患儿均经查体、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室间隔缺损18例,11例合并肺动脉高压,9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7例,法洛四联症15例,动脉导管未闭1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术后引流液多者3例.均行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