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含聚乙二醇链段的嵌段共聚物的类型,共聚物胶束的形成及其表征方法,药物装载方式及其在递药系统中的应用,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胶束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递药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嵌段共聚技术,合成了聚γ-苄基L-谷氨酸(PBLG)作为疏水性链段-聚乙二醇(PEG)作为亲水性链段的嵌段共聚物。用对甲苯磺酸酯化-氨水皂化法合成带有端氨基的聚乙二醇(AT-PEG),光气-甲苯液相法制备谷氨酸苄酯-N-羟酸酐(BLG-NCA)。用AT-PEG引发BLG-NCA聚合制备PBLG-PEG或PBLG-PEG-PBLG,通过不同的单体、引发剂浓度比调节聚合物分子量。用GPC、^1HNMR、I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带有端氨基的聚乙二醇确实能引发BLG-NCA生成PBLG和PEG的嵌段共聚物,产物中几乎没有残存的PEG,共聚物的分子量可控。 相似文献
3.
运用1HNMR和GPC对所合成的树枝状大分子聚L丙交酯 dendron 聚乙二醇 dendron 聚L丙交酯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该聚合物具有预期的结构。在混合溶剂四氢呋喃/水中,聚合物通过自组装形成胶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动态光散射(DLS)对胶束冷冻干燥再分散前后的形貌和大小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胶束为具有空心结构的囊泡,构成胶束壁的聚合物排列形式可能为双层结构或单层交错结构;胶束冻干后,再分散性良好,性质不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了四氯乙烷-甲醇和三氯乙烯-庚烷两组具有不同溶解性能的分级体系,利用交叉分级方法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亚甲基醚多嵌段共聚物(PET-PTMG)进行分级。测定了各级分的数均分子量,在氯仿溶剂中,30℃时的特性粘数以及分子量多分散系数(M_W/M_n)。结果表明,在PET含量由14.4%—26.0%,数均分子量由1×10~4—1×10~5范围内,PET-PTMG可近似用一个MHS方程表征特性粘数与分子量关系。[η]=4.60×10~(-2)M_η~(0.09)试样的数均分子量M_n可由下式计算[η]=4.60×10~(-2)(M_W/M_n~(0.58)M_n~(0.69)在订定MHS方程时,考虑了级分试样的分子量多分散性修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L-苯丙氨酸和L-天冬氨酸为原料,合成得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苯丙氨酸-聚天冬氨酸两亲性氨基酸嵌段共聚物。方法以L-苯丙氨酸、L-天冬氨酸为原料,合成N-羧基-L-苯丙氨酸-环内酸酐、N-羧基-L-天冬氨酸苄酯-环内酸酐,采用开环聚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聚苯丙氨酸-聚天冬氨酸嵌段共聚物;利用芘荧光探针法对共聚物临界胶束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合成得到了疏水链段相对分子质量为500、2000、4000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结构经氢核磁和红外光谱法确认;随着共聚物聚苯丙氨酸与聚天冬氨酸比例不同得到的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也发生了变化。结论疏水性链段聚苯丙氨酸链越长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越小。这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性质的聚合物对药物纳米粒的稳定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开环反应,合成了聚(L-谷氨酸-γ-苯甲酯)-b-聚乙二醇-b-聚(L-谷氨酸-γ-苯甲酯)(PBLG-b-PEG-b=PBLG)三嵌段聚肽共聚物。运用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以选择性溶剂透析的方法制备了自组装聚集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光散射仪等表征了共聚物在水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该体系形成了以PBLG为内核,PEG为壳的囊泡和球形胶束;聚集体的结构依赖于起始溶液的溶剂性质和聚合物的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8.
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的抗凝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自合成的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polyhexymethylene carbonate polyurethane urea PCU)的抗凝血性.[方法]使用动态凝血时间、血小板黏附、微球柱、抗凝血酶活性等试验,将PCU的实验结果与Chronoflex(美国聚氨酯牌号)和玻璃相比较.[结果]动态凝血时间的试验PCU与Chronoflex的凝血速度比玻璃慢,凝血程度比玻璃小.血小板黏附试验和微球柱试验的试验PCU和Chronoflex样品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数目比玻璃少,变形程度比玻璃轻.抗凝血酶活性的试验PCU和Chronoflex样品的白陶土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的测定值均大于玻璃.[结论]PCU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并且抗凝血性能与美国产品Chronoflex很相近. 相似文献
9.
10.
11.
以L-赖氨酸为原料,先制备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光气法合成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Lys-(Z)-NCA]。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原料,制备了端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2),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在氯仿中引发Lys-(Z)-NCA开环聚合,经无水溴化氢脱苄,合成不同组成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L-赖氨酸嵌段共聚物。用IR1、H-NMR、GPC、DSC等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PEG-NH2引发Lys-(Z)-NCA开环聚合得到的是嵌段共聚物,通过1H-NMR谱计算得到了共聚物MPEG-PLL-1、MPEG-PLL-2、MPEG-PLL-3、MPEG-PLL-4中PLL链段的摩尔分数分别为0.553、0.795、0.848、0.861,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2.3×104、6.1×104、8.6×104、9.5×104。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单甲氧基聚乙二醇和4臂聚乙二醇引发己酸内酯开环聚合制得线型和星型聚乙二醇-聚己酸内酯(PEG-PCL)两亲嵌段共聚物。IR1、H-NMR和GPC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共聚物具有预期的结构。该PEG-PCL两亲嵌段共聚物中PEG组分具有结晶性。共聚物在水相中自组装形成聚集体,聚集体的水合直径小于50 nm。高浓度共聚物在水性介质中会发生凝胶-溶胶转变,在凝胶-溶胶转变温度以下,共聚物形成凝胶网状结构。共聚物中PEG组分的结晶性、在水相中生成的聚集体的水合直径以及凝胶-溶胶转变行为均与聚合物的组成以及分子形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15.
首先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OH)为单体,采用经典的盖布瑞尔伯胺合成法合成了端氨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NH2); 然后以mPEG-NH2为引发剂,S-苄基L-半胱氨酸N-羧酸内酸酐(BCys-NCA)为原料,通过N-羧酸内酸酐(NCA)开环聚合反应和液氨/钠处理脱除侧链上的保护基团,合成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甲氧基聚乙二醇-b-聚L-半胱氨酸(mPEG-b-PCys)。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侧链具有还原性巯基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b-PCys,并且其聚合度可控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非病毒基因载体聚乙二醇(PEG)-聚乙烯亚胺(PEI)共聚物的组成对体外介导基因传递的影响。【方法】将含PEG不同分子量和接枝量的PEG-PEI共聚物,与DNA形成复合物。考察带正电荷的PEI与带负电荷的DNA的相互作用,测定了PEG-PEI/DNA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及对Hela细胞的毒性和转染率。【结果】PEG侧链并未明显影响PEI与DNA形成复合物的能力;连接PEG5000能够明显降低复合物的粒径;复合物的Zeta电位随着PEG接枝量的增加而降低;细胞毒性不依赖于PEG的分子量的变化,而是取决于PEG的接枝量;共聚物PEG-PEI(2-25-1)被证实为较有效的介导体外基因传递的复合物。【结论】共聚物的结构组成对DNA复合物的理化性质、毒性和转染率都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256-259
[目的]合成聚乙二醇单甲醚-鹅去氧胆酸聚合物,表征其理化性质。[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和鹅去氧胆酸为原料,先对鹅去氧胆酸进行乙酸化,然后再与聚乙二醇单甲醚进行酯化生成两亲性聚合物聚乙二醇单甲醚-鹅去氧胆酸(mPEG-CDCA)。利用核磁、红外、荧光探针法等手段分析聚合物的结构及理化性质。[结果]mPEG-CDCA被成功合成,且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7.3×10~(-3)mg/L。[结论]合成的两亲性聚合物有较低的CMC,意味着该聚合物容易形成胶束,在抗肿瘤药物的新剂型中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0.
首先,基于异氰酸酯与醇羟基和氨基的反应合成了功能化的端儿茶酚基聚乙二醇大分子单体(PEG-catechol);然后,采用一锅法制备了PEG-catechol水凝胶;最后,在PEG-catechol水凝胶中引入海藻酸钙(Alg-Ca2+)制备了基于PEG-catechol和海藻酸钙的双网络(PEG-catechol/Alg-Ca2+ DN)水凝胶。采用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TG)对水凝胶的分子结构、微观形貌和热失重行为进行了测试及分析,采用万能试验机研究了水凝胶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EG-catechol/Alg-Ca2+ DN水凝胶具有优异的抗压缩、抗拉伸性能,其断裂拉伸强度和拉伸断裂能分别为(191.9±22.4)kPa、(721.9±84.6)kJ/m3,最大压缩强度及压缩断裂能分别为(25.49±2.34)MPa、(1.58±0.12)MJ/m3。与PEG-catechol水凝胶相比,PEG-catechol/Alg-Ca2+ DN水凝胶的断裂拉伸强度、拉伸断裂能、最大压缩强度及压缩断裂能分别提高了15倍、28倍、2倍及6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