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生物大分子壳聚糖为主要组成基元,在壳聚糖的羟基碳上引发单体自由基共聚合。在聚合过程中疏水的合成高分子接枝链与亲水的壳聚糖分子自组装诱导形成纳米尺度的聚集体,通过引入具有肿瘤还原环境响应性的交联剂,得到了肿瘤环境响应的壳聚糖-合成高分子共聚物纳米凝胶。采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等手段对纳米凝胶的粒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探讨了聚合诱导自组装高效制备壳聚糖纳米凝胶的机理,证实了所得纳米凝胶粒径的可控性。进一步采用近红外荧光分子和磁共振显影(MRI)分子标记的方法制备了荧光/MRI多功能复合纳米凝胶,对凝胶显影性能进行了探讨,证实了其优异的细胞标记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化学分散法制备羧基功能化石墨烯。采用FT-IR、XRD对产物进行表征;用静电自组装法将其与壳聚糖(CS)复合制备复合膜,对复合膜的荧光性能及其修饰玻碳电极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还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功能化石墨烯含有羧基;壳聚糖-石墨烯复合膜具有光致发光性能;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3.
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聚L-谷氨酸(PLGA)与氧化海藻酸钠(OAg)共价交联合成PLGA/OAg水凝胶,将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ADSCs)接种于水凝胶内,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中的存活、增殖、黏附情况,DNA定量法检测细胞的增殖。体外证实该水凝胶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性能可控性和微创性等优势,对于进一步开发脂肪组织工程材料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基于石墨烯的结构改造得到,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载药率以及易于修饰等优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氧化石墨烯的表面修饰,以及它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在抗肿瘤、抗菌、高血压治疗、基因治疗以及生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为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聚L-谷氨酸(PLGA)与氧化海藻酸钠(OAg)共价交联合成PLGA/OAg水凝胶,将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ADSCs)接种于水凝胶内,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中的存活、增殖、黏附情况,DNA定量法检测细胞的增殖.体外证实该水凝胶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性能可控性和微创性等优势,对于进一步开发脂肪组织工程材料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聚电解质逐层组装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凝胶,考察体外释放规律,观察体内释放过程。方法使用高压静电成囊机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凝胶核心,通过静电吸附原理将聚电解质逐层包裹在微凝胶表面形成包衣层;考察不同物料比例、包衣层数对体外释药性能的影响;小鼠皮下注射制剂后,制备组织切片观察体内释放过程。结果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聚电解质包衣层数影响脉冲释放时滞以及时滞后释放速度。结论聚电解质逐层组装的微凝胶脉冲制剂,体外释药性能可灵活调控,体内释药可见,并且制剂安全,生物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的氧化石墨烯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为氧化石墨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选用重量150-200g、鼠龄6-8周Wistar雄性大鼠70只。以60mg/kg的剂量分别经Wistar大鼠尾静脉、腹腔给予氧化石墨烯,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并在注射后第6天和12天采集大鼠血液,观察氧化石墨烯对大鼠血常规和生物化学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经腹腔注射氧化石墨烯的大鼠,注射后第6天和第12天其血常规和生物化学功能指标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尾静脉组和腹腔组,氧化石墨烯对血常规和生物化学功能指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实验证实了不同给予方式的氧化石墨烯在大鼠体内的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这为氧化石墨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石墨烯以其独特的二维周期平面结构和优异的电子性质、光学特性、热性能、机械性能等在化学、物理和材料学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高质量的批量生产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GO、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各种石墨烯复合物的合成以及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本文中作者综述了基于石墨烯(或其衍生物)的纳米复合物合成、特性以及在催化和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值得关注的是,石墨烯在化学催化、生物模拟酶以及药物载体等方面的优势尤其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纯钛表面加载RGD多肽进行生物功能化修饰的可行性.方法 借助电化学和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纯钛表面构建TiO2纳米管-聚多巴胺-RGD多肽活性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各组钛片进行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培养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处理前后的钛片进行体外生物活性评价.结果 SEM和XPS显示,两步阳极氧化后在纯钛表面形成蜂窝多孔的TiO2纳米管,多巴胺在TiO2纳米管上自聚合成聚多巴胺涂层,同时向外接枝偶联RGD多肽,最终在纯钛表面成功形成了TiO2纳米管-聚多巴胺-RGD多肽活性层,体外细胞培养显示,该活性层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结论 RGD多肽功能化修饰的钛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种钛表面功能化修饰法可望用于改善钛种植体,提高骨结合.  相似文献   

10.
作为sp2碳原子组成的一种新型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独特优良的电学、光学和力学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广泛应用前景,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目前有关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物理学研究领域,石墨烯的化学和材料学研究也发展迅速,而石墨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本文简述石墨烯尤其是氧化石墨烯,在生物和医学...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blood compatibility of HB-H-6 resin using Prefillingthe albumin. Methods: Dynamic and static adsorption experiments in vitroon plasma and whole blood with HB-H-6 resin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mon compositions of plasma and whole blood were analyzed. Dynamic and static adsorption experiments in vitroon plasma and whole blood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prefilled HB-H-6 resin be prefilled albumin and the unprefilled HB-H-6 resin, and the changes of the blood cells and platelets in the prefilled group and the unprefilled group were analyzed. Results: (1)The result of static and dynamic adsorption experiments in the prefilled group and the unprefilled group showed that the HB-H-6 resin untreated had the same the adsorption effect on the common composition of plasma and whole blood. After the perfusion, the protein and C3, C4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p>0.05), and only part of the electrolyte changed.(2) The result of static and dynamicadsorption experiment showed, the adsorption rates of white blood cells, red blood cells and platelets in the prefilled group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unprefilled group. Conclusion: Prefillingthe albumin improves the blood compatibility of HB-H-6 resi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whole blood perfusion in clinic.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种新型聚氨酯纳米微球(PUI-NPs)修饰聚氨酯(PU)薄膜,利用沉降法制备出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的聚氨酯/聚氨酯纳米微球(PU/PUI-NPs)。以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PU/PUI-NPs膜表面结构进行表征。以血小板黏附、复钙、溶血和蛋白吸附实验对PU/PUI-NPs膜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UI-NPs已被成功引入PU膜表面,PU/PUI-NPs膜的血液相容性比PU有显著的提高,相比于PU,PU/PUI-NPs膜的细胞毒性更低。  相似文献   

13.
用以化学键联结的DNA—VT树脂对大鼠进行全血灌流,观察该树脂的血液相容性,同时测定DNA-VT树脂的理化性质及体外吸附DNA抗体的能力。结果表明,DNA-VT树脂血液相容性良好,能有效清除DNA抗体,可望应用于临床治疗系统性红斑狠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阴极电泳涂装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形成聚氨酯涂层,提高其血液相容性,探讨该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内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阴极电泳在钛合金表面制备聚氨酯涂层,首先对该涂层进行物理表征测定,然后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动态凝血实验,血小板粘附实验对其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与未涂层的钛合金或(和)聚四氟乙烯作平行对照。结果阴极电泳技术可以在钛合金表面形成聚氨酯涂层,且血液相容性高,与聚四氟乙烯相当,而明显优于钛合金。结论经阴极电泳涂装技术形成的钛合金-聚氨酯涂层的血液相容性得到显著改善,显示了其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钛表面聚吡咯涂层的体外及体内血液相容性,探讨其在人工心血管装置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电化学合成方法在钛表面制备聚吡咯涂层,首先对该涂层表征及与钛基底之间的结合强度进行测定,然后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动态凝血实验、凝血时间测定、血小板粘附实验、补体激活实验和兔颈总动脉腔内植入实验,评价其体外和体内血液相容性,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一种以胶原为基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研究其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方法采用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方法对胶原材料进行交联。结果动态凝血试验显示,通过不同方法交联后的胶原材料,D(λ)值随着与血液接触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其中,通过碳化二亚胺交联得到的胶原在与血液接触相同时间后测得的D(λ)值最高;溶血率的数据表明,交联后的胶原材料溶血率均小于5%;血小板粘附与变形电镜照片显示,血液在3种材料表面均未引起血小板的变形,且粘附数量较少。结论3种交联法制备的胶原材料都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材料表面细胞生长状况良好,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5种医疗器械进行体外血小板粘附试验研究。方法采用血小板计数法,分别对流经涂有甲基硅油的玻璃珠、空白玻璃珠和试验材料的血液进行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粘附率、检验材料血液相容性。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体外血小板粘附试验能快捷、准确地对医疗器械进行评价,是医疗器械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的重要试验,从而为国家血液相容性评价标准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全血中直接抽提RNA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全血中直接抽提RNA的方法及标本的保存方式进行探讨。方法:采集人体外周血标本15例,分成三份,分别作为新鲜血组、-80℃冻存血组和-20℃冻存血组标本,用TRIReagent和TRIReagent BD两种不同的试剂提取RNA,以RT PCR方法扩增βActin基因,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紫外透射仪下观察分析。结果:经TRIReagent BD抽提的15例新鲜血标本,均出现了303bp的目标带。而经TRIReagent抽提的新鲜血标本,只有11例出现了目标带,4例未见目标条带;新鲜血标本、-80℃冻存血标本和-20℃简易冻存血中抽提RNA,均出现了目标带。结论:全血中直接提取RNA的抽提液以TRI Reagent BD为宜;-20℃简易冻存的外周血标本中提取的RNA,可用于RT PCR实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交联琼脂包嵌凹凸棒微囊 (CAA)正常大鼠血液灌流中的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比积的变化 ,进一步认识该材料的体内血液灌流生物相容性。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 ,分别于第 1、3、5天重复血液灌流 3次 ,每次于灌流前及灌流 1h后取鼠尾血样 ,分别测试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比积。结果 经CAA血液灌流 1h后相应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比积无明显降低 (P >0 0 5 )。至 48h灌流时其血小板、白细胞有所降低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而红细胞比积降低较明显 (P <0 0 5 )。经灌流后的存活大鼠至 96h其血小板、白细胞基本恢复正常 ,红细胞比积仍有下降 ,但与 48h相比较明显减缓。结论 新型血液净化吸附剂CAA血液灌流对动物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是暂时的 ,该材料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多次血液灌流对动物存活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以多腔压电泵驱动血液时对血细胞和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模拟循环系统,以抗凝犬血为测试介质;压电泵驱动循环时间分为0、1和2 h,并设立对照组;检测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及红细胞比容,计算溶血指标(IH)。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循环0 h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1和2 h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比容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循环1和2 h时,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P<0.05),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P<0.05)。但循环1 h与2 h比较,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得到压电泵IH为0.004 5,明显低于国际标准溶血指标允许值0.1。结论:压电泵虽对血液成分和溶血有影响,但随循环时间延长该影响并不加重,IH在国际标准允许值范围内,表明其在体外实验中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