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玫  胡晓红 《山东医药》2006,46(13):84-85
近年来,双腔静脉留置导管的应用使中毒患者能够得到快速、充分的血液灌流。但在穿刺静脉过程中,易误入相应的动脉,造成血肿、大出血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形成假性动脉瘤。2002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共发生股静脉插管误入股动脉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68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测量PDA大小 ,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Amplatzer堵闭器置入PDA内 ,使之在PDA最窄处固定 ,即刻或 10min后再次造影。术后 2 4h行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术后 6 1例 (89 7% )即刻无分流 ;7例 (10 3% )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 ,其中 4例术后2 4hUCG示分流消失 ;肺动脉高压者术后均有所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 ,不失为很有前途的代替开胸手术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使用4F导管经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11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使用 4F造影导管经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 1 1 5例疑诊冠心病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常规股动脉穿刺方法 ,均全部使用Judkins冠脉造影法 ,采用Cordis公司的 4F动脉鞘及造影导管。造影结束后 2min病人可早期活动。结果 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冠脉造影 ,一次性置入 4F动脉鞘 ,术后 2min早期活动后 ,穿剌点伤口皮下血肿形成、出血、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动脉鞘。结论 使用 4F动脉鞘及造影管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 ,是一种安全可靠且成功率高的方法 ,具有并发症少、患者可早期活动、痛苦小、易于接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经股动脉插管化疗治疗子宫颈癌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秀娟  张师前 《山东医药》2004,44(24):53-54
1995年1月至1999年1月,我们对68例巨块型子宫颈癌患者在手术前经股动脉插管进行化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八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本文包括1997年 7月至 2 0 0 1年 10月共 8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其中男 7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5 0± 4 3)岁。复合类型为 :肺动脉瓣狭窄 (PS)伴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房间隔缺损(ASD)伴PDA 2例 ,主动脉缩窄 (COA)伴主动脉瓣狭窄 (AS) 1例 ,COA伴PDA 2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原则为 :PS伴PDA者 ,先行PS瓣膜成形术 ,然后堵塞PDA ;ASD伴PDA者 ,先后分别行PDA及ASD堵塞术 ;COA伴AS者 ,先行AS瓣膜成形术 ,然后再行COA血管成形术 ;COA伴PDA者 ,先行COA血管成形术 ,2个月以后再行PDA堵塞术 (PDA直径 3 5mm用AmplatzerPDA堵塞装置堵塞 ) ,或COA血管成形术与PDA堵塞术同时进行 (PDA直径 1 7mm用弹簧圈堵塞 )。小于 2 5mm的PDA用弹簧圈堵塞 ,大于等于 2 5mm的PDA用AmplatzerPDA堵塞装置堵塞。球囊 /瓣膜比 (或球囊 /缩窄段比 )、AmplatzerASD堵塞装置、AmplatzerPDA堵塞装置及弹簧圈大小的选择按常规。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 ,以后每年定期随访。结果  8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已堵塞之ASD及PDA均无残余分流 ,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 (95 0± 34 6 )mmHg (1mmHg=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9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1998年3月至2007年8月在我科介入治疗PDA 941例,其中男259例,女682例;年龄3个月~74岁(平均13.7岁);体重3.5~101 kg(平均31.2 kg)。结果主动脉造影按Krichenko分类,A型641例(68.1%),B型11例(1.1%),C型202例(21.5%),D型8例(0.9%),E型79例(8.4%)。PDA最窄内径1.2~15(4.6±2.9)mm,主动脉端内径2.0~32.7(11.1±5.7)mm,长度2~42.6(6.7±3.3)mm;平均肺动脉压9.7~106(34.7±19.4)mm Hg。采用进口AGA蘑菇伞146例,AGA房间隔缺损封堵伞2例,国产PDA蘑菇伞720例,国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伞18例,国产肌部室间隔封堵伞6例,国产偏心PDA封堵伞18例和德国pfm弹簧圈31例。7例未能完全封堵,治愈率达99.3%。结论绝大多数患者可用介入方法达到治愈,正确掌握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范围,准确娴熟的操作技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慎重处理婴幼儿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正确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性质是介入治疗指征的关键。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远期疗效尚需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时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发股神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 3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是否并发股神经损伤分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1 23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发股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确定其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医师手术熟练程度、穿刺点位置、并发症、强化抗凝以及患者依从性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379、9.728、9.641、40.176、7.442、6.650、8.417、75.764、39.174,P <0.05);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5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医师手术熟练程度较低、穿刺点位置≥2.6cm、术后并发症及强化抗凝是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发股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31、5.509、2.572、1.317、1.011、6.134、8.245、1.03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62例,对比经桡动脉介入(TRI,38例)及经股动脉介入(TFI,24例)穿刺成功率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血管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出血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结果:血管穿刺成功率:TRI组为97.4%,TFI组为100%,PCI成功率分别为94.7%和95.8%(P〉0.05),均无明显差异。两组血管穿刺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TRI组总PCI时间明显短于TFI组[(38.56±11.55)min比(43.77±10.62)min,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FI组(5.26%比16.67%,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不逊于经股动脉途径,对于选择性手术可以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用传统单导丝进指引导管失败患者的适宜穿刺路径与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经桡动脉径路用传统单导丝进指引导管失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继续经桡动脉用双导丝进指引导手术、对照组改用经股动脉径路穿刺手术;对比两组的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包扎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成角病变及靶血管病变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包扎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χ~2=-2.384~-32.555,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相关并发症4例(10.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例(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68,P <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用传统单导丝进指引导管失败患者采用经桡动脉用双导丝进指引导手术具有效果可靠、操作简便易行、术后并发症率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介入治疗23例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经验。方法 男13例,女10例,年龄2.5~14.0岁。右冠状动脉右房瘘1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6例,左冠状动脉右房瘘4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右室瘘1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1例。瘘管最窄处大小1.8~6.5mm。建立达到或通过瘘管的输送轨道,选择瘘口处或接近瘘口处的瘘管狭窄部位为封堵处。16例瘘管最窄处内径〈3mm的病例选用弹簧圈进行封堵,7例内径〉3mm的病例分别应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及国产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 21例封堵成功,2例封堵不成功者外科手术成功缝扎冠状动脉瘘口。结论 经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创伤性小、疗效确切的方法。此技术首先必须系统地评价冠状动脉瘘的解剖类型及冠状动脉走向,保证欲封堵的血管的下游不能有正常血管的分支。同时必须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对于瘘管扭曲严重,经导管封堵有困难的病例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胡艳其  葛宇  韦婉杉 《内科》2010,5(3):343-344
脑血管病经皮动脉穿刺行介入检查和治疗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多种动脉途径可供临床选择。股动脉因粗大、不易痉挛、体表投影清楚而易于成功穿刺等优点仍被临床常规采用。2001年2月至2009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检查和治疗,股动脉穿刺伤口的包扎压迫止血护理是介入术后护理的一部分,现对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比较4F和6F造影导管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使用4F及6F造影导管经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把疑诊冠心病病人409例分成两组,分别使用4F造影导管178例和6F造影导管231例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对比两组病人手术成功率,术后止血压迫时间、开始活动时间、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病例造影成功率及完成造影时间大致相同,4F组造影剂使用量、术后止血压迫时间、卧床时间、穿刺点伤口皮下血肿形成、皮下淤斑、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6F组(P<0.01)。结论 与6F动脉鞘及造影导管比较,使用4F动脉鞘及造影导管经股动脉经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方便、可靠、损伤小、并发症少,病人可早期活动、痛苦小、容易接受的优点,可作为诊断性造影、门诊造影和介入术后复查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疗法〔1〕。但高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身体的基础情况较差,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风险较大。目前临床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穿刺途径主要有桡动脉及股动脉。研究〔2,3〕显示,对于年轻患者,两种穿刺途径的临床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血管并发症较少。本研究对比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及经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国内外指南推荐治疗老年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一线治疗方案,也适用于AS合并不同严重程度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但在单纯主动脉瓣反流(PAR)中却不做常规推荐,传统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仍然是治疗PAR的金标准。外科手术禁忌或高危PAR患者,常放弃外科手术治疗,选择保守治疗,而后者的死亡率更高。经股动脉TAVR(TF-TAVR)为其提供了一种替代治疗方案,尽管仍面临手术技术要求高、缺乏针对PAR的瓣膜系统和术后长期随访数据等挑战,但随着TAVR技术经验积累、新一代瓣膜系统的发展及长期随访数据的反馈,TF-TAVR治疗PAR逐渐被证实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外科手术替代治疗方式,本文对TF-TAVR治疗PAR实施要点、临床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1年8月16例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2.4岁(2~9岁),平均体重17.7±5.4kg(9~28kg),应用不同介入方法经动脉或静脉途径封堵残余分流,首次介入治疗与再次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5±1.1年(1天~3.5年)。结果残余分流直径平均为2.7±0.9mm(1.2~5.0mm)。15例成功完成残余分流封堵术,1例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4%(15/16)。单纯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9例(其中双弹簧圈2例),Rashkind双面伞2例,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Amplatzer蘑菇伞2例,同时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和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3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完全闭合率为80%(12/15)。平均手术时间为75.0±22.8min(45~120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10.4±3.9min(5~20min)。股动脉并发症1例,其余无并发症出现。封堵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所有残余分流均完全闭合(100%),在平均2年随访中未出现残余分流再通、封堵器移位和左右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封堵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外科手术治疗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一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封堵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周围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导管堵闭器封堵外科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周围漏(PVL)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科瓣膜置换术后诊断为PVL的5例患者,其中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2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2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二尖瓣PVL1例.封堵前后检查超声心动图以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堵闭.2例主动脉瓣PVL封堵术后无残余;3例二尖瓣PVL堵闭术后残存微量至少量反流.其中1例主动脉瓣PVL患者介入术中出现心脏穿孔、心包填塞,经穿刺引流后痊愈.3例二尖瓣PVL患者出现术后早期溶血,于术后1~3周恢复.与术前比较,3个月随访期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2.2±6.8)mm比(61.1±7.2)mm,P<0.05],肺动脉收缩压下降[(40.0±5.4)mm Hg(1 mm Hg=0.133 kPa)比(57.0±3.6)mm Hg,P<0.05],二尖瓣PVL患者左心房内径减小[(49.0±4.3)mm比(56.0±6.3)mm,P<0.05].结论 经导管封堵人工瓣置换术后PVL可行而且安全、有效,在具备适应证患者中可作为治疗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aravalvular leak (PVL) with Chinese-made occlder. Methods Five PVL patients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2 out of the 5 patients underwent aortic me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s, 2 underwent mitral bioprosthetic valve replacements, and the remaining 1 underwent double me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eft atrial diameter and the 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were assessed by echocardiography before and post the procedure. Results Complete occlusion without residual regurgitation was achieved in 2 patients with aortic PVL, for the 3 patients with mitral PVL, there was only tiny or mild mitral paraprosthetic leak remained post closure procedure. Cardiac perforation and pericardium tampenade occurred in 1 patient with aortic PVL during interventional closure and the patient recovered post emergent pericardiocentesis. Transient severe hemolysis and hemoglobinuria occurred in 3 patients with mitral PVL post closure procedure and they recovered after 1 to 3 weeks concervative therapy. During 3 months follow up,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 52. 2 ± 6. 8 ) mm vs. ( 61.1 ± 7.2 ) mm, P <0. 05], the 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40. 0 ±5.4) mm Hg( 1 mm Hg =0. 133 kPa) vs. (57. 0 ±3.6) mm Hg, P < 0. 05] and left atrial diameter of mitral PVL patient [( 49. 0 ± 4. 3 ) mm vs. ( 56. 0 ±6. 3) mm, P < 0. 05]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to before closure procedure. Conclusion Percutaneous or transapical left ventricular access closure of PVL is feasible, effective and relative safe in selected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5F共用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和左右冠导管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426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成桡动脉组218例和股动脉组20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效果。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68±3.53)min、(18.84±12.35)min和(1.73±1.07)d,股动脉组分别为(5.98±4.12)min、(25.96±10.66)min和(3.92±2.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桡动脉组局部血肿和尿潴留的发生率均较股动脉组低(P<0.01)。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止血容易、并发症少,且X线透视、手术操作和术后住院时间短,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Venus-A瓣膜支架经股动脉入路置入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18例,对其围手术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成功置入Venus-A瓣膜支架25枚(6例实施了“瓣中瓣”手术,其中1例“瓣中瓣”手术共置入3枚Venus-A瓣膜支架),“瓣中瓣”置入率为33%。术后轻度瓣周反流15例,其余患者无瓣周反流;术后新发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转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术后1周,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Venus-A瓣膜支架经股动脉入路置入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1日-2019年8月30日26例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6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5.34±9.77)岁,诊断为脑梗死21例、脑出血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1例穿刺置鞘后进导丝失败改股动脉穿刺入路,1例患者为股动脉穿刺失败改桡动脉入路,I型主动脉弓17例,II型主动脉弓7例,III型主动脉弓2例,26例患者行西蒙管塑形均成功,心脑联合造影1例,平均辐射时间15.84 min,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均可下地活动,1例出现皮肤溃烂。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是安全的、可行的,股动脉穿刺失败时可考虑转换成桡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使患者舒适度、接受度更高,但部分患者桡动脉穿刺置鞘、进导丝或造影失败时需改为股动脉入路,心脑血管联合造影是未来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