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学对热性病,在临床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有着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外感热病,早在《素问、骨空论篇》中就有论述:“风老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内、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当时治疗热性病的经验,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辨证治疗外感热性病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如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论述了太阳病的证治,指出由于腹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营卫失于调和,从而出现太阳表证,而见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或恶风,身疼腰脊痛,干呕或伴…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到宋代经林亿等校正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金匮要略》才是古代中医治疗内伤杂病的经典。其实这种观点不对,《伤寒论》所确立的辨证论治精神,不论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均有普遍指导意义。故柯琴称之为:“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相似文献   

3.
麻黄汤和桂枝汤一属太阳伤寒表实证,一属太阳中风表虚证,二者到底区别如何?从八纲角度看究竟是一属实证,一属虚证,还是都属实证?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列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到底意欲何为?《伤寒杂病论》自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金匮要略》成为杂病的典范,而杂病又成了内伤杂病的代名词,那《伤寒论》所论是否是杂病,外感的病证是否也是杂病,杂病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仲景将其大作取名为《伤寒杂病论》是真如后世所言,前半部论外感为主,是为《伤寒论》,后整理出《金匮要略》,自然就是“杂病论”,还是另有乾坤?从麻黄汤、桂枝汤的病机本质入手,阐述仲景杂病内涵,以期能更好的理解医圣本义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蓄血证,始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外感热病伤寒发病过程中邪热乘袭于血分的特殊证候,以血行障碍及一定的精神神志改变症状为主证。临床以女性患者多见。蓄血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篇及阳明篇,故有太阳蓄血与阳明蓄血之称。太阳蓄血证属太阳腑证之一。病因寒邪乘袭...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自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后世医家多将《伤寒论》厘定为外感病专著、《金匮要略》局限在杂病,由此而出现各自为是的研究,割裂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关系,未能从《伤寒杂病论》的整体去认识与研究辨证论治思想的全貌。此正如柯韵伯所言:“自  相似文献   

6.
中医辨证论治的大师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与杂病两大部分,后人把伤寒部分专辑为《伤寒论》,以论治外感病为主;杂病部分专辑为《金匮要略》,以论治杂病为主。从此《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变成两部经典著作。中医常说的四大经典,张机独占半壁,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中医者必读之课本。故作者以"杂病"冠  相似文献   

7.
刘完素《伤寒直格》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直格》禀承河间学术思想 ,对伤寒有独到的阐发 ,为后世伤寒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关于六经传变的论述 ,是对当时伤寒统为外感热病的巨大冲击 ;采用辛凉之法治疗外感病 ,结束了辛温法统治外感病的局面 ,补充了仲景之未备。从火热论、运气学说等方面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大青龙汤证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9.
表里同病时分清表里缓急以决定治法先后,称为表里先后治疗原则。表里同病,即表证里证同时兼有。表证里证是相对的概念,《伤寒杂病论》中有三阳为表,三阴为里;太阳为表,少阳阳明为里;少阳为表,阳明为里等。其中主要指外感病中的太阳表证与他经病证合病、并病,也包括太阳表证与六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1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桂枝汤为基础进行化裁而成的方剂多达20余首;后世医家在临证及著书时也颇重视此方。其临床应用已远不局限外感太阳表虚证,其功效也远超过于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范畴。正如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所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营卫理论和临床的关系,探讨在临床中如何运用营卫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方法]从中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和《难经》入手,结合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桂枝汤的运用,阐述"营卫理论"的来龙去脉,并综合分析其背后揭示的思想。[结果]《伤寒论》中运用桂枝汤不单是在太阳病篇,还涉及除少阴病的其他四篇和霍乱病篇;《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妇人产后中风,而桂枝汤衍生出来的方剂广泛地治疗虚劳内伤杂病,提示很多内伤杂病的来源与外感密不可分,经方治疗虚劳中很少见到单用补益药物。[结论]实践证明,深刻学习并且理解营卫理论对于学习中医经典及应用于临床实践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营卫理论实为学习《伤寒杂病论》开启临床思维之重要法门,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为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通过六经辨证的体系以及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对临床各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然而在《伤寒杂病论》的398条原文中,并非只着眼于理法方药,其中与针灸有关的论述共35条,而太阳篇占21条、  相似文献   

13.
探究《时病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对雷丰《时病论》中伤寒、温病、瘟疫等疾病的概念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从发病时令、病机方面辨别了伤寒和温病,从症状、严重性、流行性、传染性等角度区别了温病与瘟疫,区分一季之中相似疾病的轻重,其对各类外感时病的发病季节、病因、病机、症状、严重性等的区分,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1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桂枝汤为基础进行化裁而成的方剂多达20余首;后世医家在临证及著书时也颇重视此方。其临床应用已远不局限外感太阳表虚证,其功效也远超过于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范畴。正如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所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主方。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杂病,成得用此…….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  相似文献   

15.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16.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配伍的相关方剂有34首,其中《伤寒论》载方剂14首,《金匮要略》载方剂20首。仲景灵活运用麻黄配伍治疗外感热病、咳喘病及内伤杂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探析《伤寒杂病论》中的五运六气科学思维,从五运六气思维分析伤寒与温病联系、《伤寒论》原序中张仲景对五运六气的研究、《金匮要略》治未病的运气思维、五运六气思路的太阳病风论基础、太阳寒水标本中气论等5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医圣张仲景在诊断治疗疾病中,源于有科学的运气思维,经方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治未病要结合科学的运气思维,才能彰显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8.
试论少阳在外感病中的枢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感受外感六淫等邪气而发病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自然界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形成了四时六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的条件。《伤寒论》与《温病学》论述外感病发病病因不同 ,伤寒是以感受寒邪为主因 ;温病是以感受温热之邪、湿热、戾气为主因。《伤寒论》明确指出风寒之邪从体表而入 ,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转变。《温病学》指出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 ,经上中下三焦转变。外感之邪侵入人体的途径不外体表与口鼻 ,外感病邪出皮毛而入者卫表首当其冲 ;外邪从口鼻而入者 ,肺为易侵部位…  相似文献   

19.
"反治"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治则,从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4方面分别进行系统总结及说明"反治"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