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异常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变异,现报告如下.男,40岁左右,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横结肠正常到达脾的下方转折成结肠左曲后,降结肠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斜行至第2腰椎高度,紧贴小肠系膜根的左侧行走至右骶髂关节稍上方,斜穿出小肠系膜根延续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在右髂嵴处沿右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为直肠,其全长约65 cm.  相似文献   

2.
一男性尸体,约55岁,身高170.0?cm,身体消瘦.笔者在解剖其腹腔时发现,腹腔内大部分器官形态位置正常,而乙状结肠位置异常,其上方降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长度21.0?cm,至左侧髂嵴最高点上缘高度续以乙状结肠起始,继而此乙状结肠随其系膜自降结肠最下端开始斜行转向右侧越过脊柱至右髂窝,全长19.5?cm,其下端上方紧邻...  相似文献   

3.
<正> 结肠异位已有过报导。现将在第一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进修期间,发现一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异位报导如下。成年男尸,身长约180厘米。腹部未见有手术疤痕。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位置均正常。降结肠自脾曲起紧贴腹后壁起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斜向右髂窝,与小肠系膜根平行,二者相距约20毫米。于右髂血管上方处转向上、在盲肠后与其重叠,其最高点距髂嵴上45毫米,然后转向下内,在髂嵴上方移行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自右向左于中线附近转入小骨盆,乙状结肠系膜附着小肠系膜下方和骼血管处,此段系膜长在30—45毫米之间。  相似文献   

4.
<正> 本人在制作解剖教学标本中,发现一例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异位,报导如下:男童尸,约8岁,身长115厘米。剖腹后,小肠、盲肠、升结肠、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均为正常。降结肠从结肠左曲起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方移行,跨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前方,至第四腰椎之右侧,平髂嵴高度移行干乙状结肠。降结肠与小肠系膜平行,两者相距4厘米。由于降结肠右移,左结肠外侧沟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乙状结肠自第四腰椎的右侧行至右髂  相似文献   

5.
一男性尸体,约55岁,身高170.0cm,身体消瘦。笔者在解剖其腹腔时发现,腹腔内大部分器官形态位置正常,而乙状结肠位置异常,其上方降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长度21.0cm,至左侧髂嵴最高点上缘高度续以乙状结肠起始,继而此乙状结肠随其系膜自降结肠最下端开始斜行转向右侧越过脊柱至右髂窝,全长19.5cm,其下端上方紧邻盲肠和阑尾,继而向下越过骨盆上口移行为直肠(图1)。  相似文献   

6.
<正> 为积累国人资料,现将升结肠、横结肠异位一例报导如下: 女尸约18岁,开腹所见结肠右曲位于脊柱左侧胃大弯下方。升结肠于右髂嵴处起自盲肠斜行向左上至胃大弯下方,横过脊柱于其左侧缘腹主脉前方急转向下形成结肠“右曲”。横结肠于左髂窝形成一“U”字形游离肠袢,然后在左髂嵴水平处紧贴降结肠前方上升至脾门处再急转向后下形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游离肠袢在左髂窝  相似文献   

7.
毛新清 《解剖学杂志》1996,19(3):250-250
在解剖结肠下区时.发现一例罕见的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的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发育正常.胸腹部无手术切口疤痕.观察操作时发现:横结肠位置及其系膜未见异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脾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曲,继而行向右下方.至右髂嵴附近移行为乙状结肠,降结肠长约25cm.起始20cm.有独立系膜.末端约5cm与回肠有共同系膜带,至回肠与盲肠交界处前降结肠离开共同系膜带.乙状结肠无向左下内方行走,越过小骨盆缘再沿盆壁行向右后下方,在第3骶椎水平移行为直肠,以上两段乙状结肠长度分别为10.2cm、15cm,其系膜与变异的乙状结肠走行一致.由于乙状结肠占踞着右骼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阑尾的根部距肝下7.0cm,距髂嵴水平1.5cm.属高位阑尾变异.从结肠系膜上观察,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无特殊变异.  相似文献   

8.
<正>乙状结肠因个人不同而差异较大.但在一具仅8岁左右的女童尸中存在巨大、过长的乙状结肠并伴有高位阑尾却少见.现就解剖观察结果报道如下:降结肠较短,约14cm.其在结肠左曲处续于横结肠后垂直下行至左髂嵴上方约2cm处几乎呈90度转向右内(在此形成乙状结肠第1个弯曲),继而又以二个微小的迂曲横越正中线至右髂嵴稍上方.此段长度约28cm.横径平均为7cm.  相似文献   

9.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的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身高158cm,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盲肠尾端居右髂嵴下1cm,全长5.5 cm,直径为6.7 cm.阑尾位于回肠末端的下方,全长6.9 cm.升结肠紧贴腹后壁的右侧,全长15 cm,上行时逐渐变细,在肝脏下方形成结肠右曲,续为横结肠,横结肠全长38.6 cm,向左行走至脾,形成结肠左曲续为降结肠,其全长约19.5cm,紧贴腹后壁向下至左髂嵴续为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10.
成年女尸,打开腹腔后,发现乙状结肠横过骶岬前方到右髂窝,再向上至右髂嵴,然后返折向下,位于盲肠前方,沿盆右缘向左下达第二骶椎前面续接盲肠。乙状结肠全长32.7cm,其系膜仅在右骼窝返折处及盆右侧壁处可见。乙状结肠表面有许多大而散在的脂肪垂. 沿盲肠结肠带向下找到两个阑尾。甲阑尾  相似文献   

11.
解剖一具老年男尸时,见其乙状结肠反位伴有血管变异。降结肠由脾曲下降至髂嵴水平,移行为乙状结肠。其全长为79cm。可分为四段(附图):1.左降段,长约9.0cm。由左髂嵴水平转向右前下,贴腹后壁稍向下斜行至第四、五腰椎水平;2.水平段,长约17.5cm。  相似文献   

12.
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1例,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高175cm左右开腹后见肝、睥、胃、小肠位置形态无异常,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侧,继而向右下行至右髂窝小骨盆后上缘,转而向上走行至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水平高度,再急转向外下沿盆腔右后壁下行,越过小骨盆后外侧缘,再沿盆壁下行,移行为直肠由于乙状结肠占据着右髂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左髂寓内仅有小肠向右下斜行的降结肠较异位的乙状结肠明显变细(图1)  相似文献   

13.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2):152-152
据美国WebMD医学新闻网(2016—06—21)报道,根据一个大型、由联邦政府资助的试验分析,发生在左、右两侧的结直肠癌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且原发肿瘤的位置会影响治疗选择。原发肿瘤在结肠左侧(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者的存活显著比原发肿瘤位置在结肠右侧(盲肠和升结肠)者更久;右侧肿瘤患者的整体存活期间(OS)中位数是19.4个月,左侧肿瘤患者是33.3个月。  相似文献   

14.
正常乙状结肠起于左髂嵴处的降结肠,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三骶椎平面续于直肠。直肠继而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为肛管。本例乙状结肠呈横位,直肠则居盆腔右前侧壁,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尸,身高168cm,年龄约60岁,腹部皮肤无疤痕。该例乙状结肠自左髂窝开始,先向上行至左骶髂关节处呈倒“乙”字形急转弯,横行至右骶髂关节处,沿盆右侧壁向前,距右耻骨结节2.8cm处移行为直肠。直肠在一双层腹膜所形成的系膜固定下,于盆右侧壁前份下行至盆膈,移行为肛管。盆部腹膜腔  相似文献   

15.
<正>对成年男尸的解剖过程中发现,既有横结肠,又有由乙状结肠横过第四腰椎至右髂窝的易位乙状结肠;并伴有半腱肌半膜肌起点变异。未有手术痕迹;余正常。1横结肠及系膜系统解剖学中的横结肠,起自升结肠肝曲、横行至脾门终于降结肠,并形成脾曲,全长405.0 mm,系膜中份最长为96 mm。横结肠直径在21.8~31.8 mm。血液仍由中结肠动脉供给。2乙状结肠横过第四腰椎易位于右髂窝下降  相似文献   

16.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解剖 1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发现乙状结肠在腹腔右侧 ,位于升结肠前方。降结肠上端位于脾肾隐窝内 ,沿腹后壁斜向内下达右骶髂关节后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水平移向右侧 ,从回盲肠交角的下方穿出至盲肠的前方 ,转而向上走行至第 8肋间急转向外后下至盲肠的远端 ,走行在升结肠的前方。再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降进入盆腔。在第 3骶椎前方续为直肠。降结肠上端与脾脏粘连 ,斜向内下至右骶髂关节处长约 2 1cm ,从回盲肠交角下方穿出后向上走行16cm后 ,向外后下急转走行约 18cm(附图 )。本例右位乙状结肠变异较少见 ,了解此种变异在影…  相似文献   

17.
本例胎尸9月龄,外观脐水平以上发育正常,身高31.8cm,头围28.2cm,胸围25.3cm,无肛门,无外生殖器且仅有发育不全的左侧下肢.在解剖中发现,结肠在脾下方即闭锁,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横结肠是极度膨大,形似一充盈的胆囊,右小左大.在左右腰大肌前方,分别发现未下降的睾丸、附睾,盆腔内未见子宫、卵巢、输卵管,其它内脏未见异常.胎儿骨盆发育好,无右下肢,左侧髋关节发育良好,左下肢股部长10.2cm,小腿仅有一长2.1cm形似指骨的长骨构成,以下部分缺,有膝关节,但髌骨位于膝关节的后方.  相似文献   

18.
患者,62岁,因发现右乳肿物1年,腹痛、腹胀20天伴血便入院。查体:乳腺右侧外上象限触及一直径约4 cm肿物,质硬,活动,与周围界较清;左侧盆腔包块,直径约11 cm。影像学检查:钼靶显示右乳腺浅分叶状高密度影,边界尚清,无钙化及毛刺征;CT平扫盆腔类圆形实性肿块影,边界清晰,瘤体内见不定形钙化,结肠部分肠腔狭窄,肠壁增厚;遂行结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可见肿物,覆脓苔,质脆。血清中CEA 70.23μg/ml、CA125422.15 KU/L, CA199137.53 U/ml。遂行右乳肿物切除术+乙状结肠癌切除术及左侧附件切除术。术中所见:右乳肿物分叶状,与周围界清;乙状结肠肿物与周围无粘连;左侧卵巢肿物包膜完整,未见腹水。术后病理显示右乳腺内分泌癌,乙状结肠腺癌,左侧卵巢Bren-ner瘤。  相似文献   

19.
在解剖成年男尸时发现,乙状结肠异位,回盲部和阑尾上移达肝下面,并伴有血管异常一例,报告如下:本例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升结肠均位于肝下面、盲肠下缘最低处距两髂前上棘连线约12.2cm,距肝下缘约2.2 cm,以上结肠均被异位的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所遮盖。降结肠在左腰区下降至第一腰椎转向右侧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较长,可分三段:1.降段a:降结肠在第一腰椎平面向右侧弯曲并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2.升  相似文献   

20.
1 男性.胎龄5个月,体重285g.母亲体健.孕期无毒物药物及放射线接触史,2 畸形部件(1)头部 额以上缺如.但有残存的早期脑组织.无颅骨及头皮;此外.尚见有残留的脐带及少许羊膜.(2)四肢 ②右上肢 食指、中指、无名指的近节指并指.中节指骨及远节指骨缺失 中指的中节指骨残留一小点,远节指骨缺失 为断指畸形.③左下肢 脚板缺失,为断足畸形(?)右下肢 第二脚趾的远节趾骨缺失.为断趾畸形.(3)脏器㈣④结肠:左侧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粗大.几乎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