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1、何谓清热剂?其立法依据是什么?对清热剂清热泻火的应用,如何理解和掌握? 答:凡用清热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以洽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温以清”、“治热以寒”以及《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治疗原则而立法的。属于后世“八法”中的“清法”范畴。温盛为热,热极为火,故温、热、火同属一性,仅是程度的轻重不同,皆可统称为热。《温病条辨》说:“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又火热壅盛,亦可郁结成“毒”。所以火热暑毒等表现的症状虽有不同,但其属性均为“热证”。清热剂具  相似文献   

2.
<正> 一、温里剂据何立法?有何作用?主要适应病证有哪些? 答:温里剂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原则而立法。本类方剂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主要适应于里寒证。所谓里寒证,是指元阳不足,寒从内生,外寒入里,深入脏腑;或因误治伤阳所致的寒证。临证所见,有以脘腹痞胀,腹中冷痛,呕吐下利为主的中焦虚寒证;有以四肢逆冷,精神萎靡,脉象微细为主的阴盛阳衰,全身虚寒证;有以手足厥寒,肢体痹痛为主的阳气外虚,阴血内弱,寒淫经脉证等。然无论何种里寒证,总以畏寒肢冷,但寒不热,喜暖踡卧,小便清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缓为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 一、解表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它与发汗、解外、解肌有何不同? 答:解表法的主要作用是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它与发汗、解外、解肌,都是祛除表邪的意思,但其涵义稍有不同。发汗,是服药后必须温覆,必须达到出汗的目的。解外,其义同解表,都是以祛除表邪为目的,但是服药后听其自然,不用温覆,也不一定必须发汗。如《伤寒论》“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可为例证。解肌,一般是指邪在肌腠的治法而言,专为表证之表疏有汗者而设。  相似文献   

4.
<正> 一、祛湿药的含义是什么?一般分为哪几类?各适用于何种湿证? 凡以祛除湿邪为其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水湿之证的药物,称为祛湿药。湿与水异名同类,水为有形之湿,湿为无形之水。水散为湿,湿聚为水。二者虽可相互转化,但其性质类同,故每每水湿并称。本讲所述祛湿药,概括了具有祛湿和行水作用的多种药物。湿邪为病,有内湿、外湿之分。治疗时,外湿宜散,内湿宜化、宜渗,故根据祛湿药的不同性能,一般可分为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和祛风湿药三类。此外,尚有峻下逐水药(见泻下药)、清热燥湿药(见清  相似文献   

5.
<正> 1.什么是和解剂?其适应病证及治疗原则如何? 答:凡具有和解、解郁、疏畅等调和作用,以治疗少阳病,或肝脾不和,以及肠胃不和的一类方剂,统称和解剂。它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和解剂原为治少阳病证而设,少阳属胆与三焦。胆经居太阳、阳明之间,且相火游行于三焦;三焦位于躯体之内,脏腑之外;俱属半表半里,为内外之枢机,气机升降之道路。其发病多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而成。导致疏泄失职,三焦不利,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清浊相乱,寒热虚实夹杂。同时,肝胆相表里,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而且,其发病又常累及脾胃,出现脏腑的  相似文献   

6.
<正> 行气药 1、行气药的含义是什么?其具体功效和适应证有哪些? 凡能疏通气机,调理气分,以治疗气滞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行气药。这里所指的气,主要是指脏腑组织的活动功能,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当某些脏腑的机能失调,因而引起气机不利,气的流行不畅,或发生阻滞,即为气滞。气滞的病变,大多与肝、脾(胃)、肺三脏有关,因肺主气,肝疏气,脾调气。若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情志抑郁,忧思过度,则常可导致肝气失疏,脾(胃)气失调,肺气壅滞而出现各种气滞证。其它如痰湿、宿食、瘀血等,也可阻滞气机的通畅。行气药大多辛温芳香,性善走散,并分别具有疏肝气,调脾(胃)气,理肺气等作用。具体来说,这类  相似文献   

7.
<正> 一、泻下药的概念是什么?对泻下药的效用如何理解? 答: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大便排出的药物,称为泻下药。这类药物虽以通便为主,常用于便秘不论属于热结、寒积或肠燥所致者,但不能把“泻下”单纯理解为通便。诸如水肿、胸腹积水及痰饮结聚等  相似文献   

8.
<正> 三、小柴胡汤的应用小柴胡汤是少阳气化之为病和部位之为病的主方,而少火被郁或邪入半表半里的症状甚多,何况这些症状在临床上又不一定同时出现。因此,运用小柴胡汤时就必须掌握其主要关键,随症加减。 (一)运用小柴胡汤的原则与禁忌 1.但见一证便是柴胡证的主证,或然证颇多,而又不一定同时出现,因此,运用小柴胡汤就应掌握一条原则:“但见一证便是”。“一证便是”,这一证是什么呢?临证时凡在伤寒或中风过程中,不必诸证悉具,只要见到一个症状,这个症状不需别的柴胡证作旁证就足以说明少火被郁或邪结在半表半里的就应当用小柴胡汤。如前面所讲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伤寒脉弦细”等都是。再如厥阴篇379条“呕而发热”也是柴胡证,因呕是邪近于胃的周围,发热是邪连于表,这说明病位已由厥阴之里,转为少阳之半表半  相似文献   

9.
<正> 黄疸病1、何谓黄疸?其内容范围如何?黄疸,病证名。是由于感受时邪、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房劳伤肾、火劫发汗等所致,以目黄、溺黄、身黄为主症的病证。疸与瘅通,瘅者,热也。该病以黄为特征,其由多缘于热,故名黄疸。本篇所论黄疸的范围相当广泛,计有湿热、寒湿、火劫、燥结、女劳、虚劳等各种不同病因的发黄证候,还涉及到有关变证、兼证的处理,其中燥结、虚黄(萎黄)不是真正的黄疸,是与黄疸相鉴别的。金匮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类,此是本篇讨论的重点。这与后世罗天益《卫生宝鉴》提出的阴黄、阳黄两大类似不一致,然细究  相似文献   

10.
<正> 12、如何简要掌握补阳药的功效? 答:补阳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温补肾阳之功,以治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尿频遗尿等肾阳不足诸证。其中除使用较少者外,按其常用补阳药的主要功效,可概括为:补肾阳而又可益精血者,如鹿茸、紫河车之类;补肾阳而又能祛风湿、强筋骨者,如巴戟天、淫羊藿、仙茅之类;补肾阳又能温脾者,如补骨脂、益智仁(见收涩药)之类;补肾阳又可润肠燥者,如肉苁蓉、锁阳之类;补肾又可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何谓补益药?临床应用有何意义?其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凡具有补虚扶正,以治疗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统称补益药,亦称补养药或补虚药。补益药具有补助人体正气的作用,临床应用意义有二:即用于正虚体弱之证,可扶  相似文献   

12.
脊柱损伤引起的腰腿痛,除前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外,尚有一些较为常见、而又常被忽视的损伤,如: 棘上韧带损伤棘上韧带是附着于脊柱各棘突嵴上的一条长韧带,起自枕骨粗隆,直至骶部,在颈段的棘上韧带增厚成项韧带,棘上韧带于脊柱前弯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弯以及协助脊柱由弯曲直起的作用。棘上韧带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种。急性损伤: 可见于带有旋转性的不协调动作,起病突然,腰部即有剧痛,或先稍有不适,一会缓解而无感觉,再过几十分钟至几小时之后,  相似文献   

13.
<正> 止血药 1.止血药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有哪些适应证?如何配伍应用? 凡以制止人体内外部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止血药广泛应用于各种出血证,如吐  相似文献   

14.
肾绞痛一般以尿路结石引起者最常见。尿路结石发作肾绞痛,多由上尿路(肾盂、输尿管)结石所引起,“淋”的症状多不显著,而腰痛与便秘同时出现的症状反较突出,与下尿路(膀胱、尿道)结石以淋的症状为主者不同,因而泻下通便为开通肾闭之一法。具体可选用如下方剂: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消食药 1、消食药适用于哪些证候?常与哪类药物配伍?为什么? 答:消食药的主要功效是增强消化功能,导行积滞,故适用于饮食不节,伤及脾胃,食滞不化停于胃脘所致之脘腹胀满,嗳腐食臭,嗳气吞酸,厌食呕恶,大便失常(大便或泄泻臭如败卵或便闭不通)等症。  相似文献   

16.
泻下剂属于“八法”中的下法,是治疗里实类病证的一组方药。因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故早就为历代医家重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使用泻下方剂达31首之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具有增强大肠蠕动,排出肠内容物、毒物,调整体液循环,促进血运、新陈代谢,调整胃肠功能,抗菌、消炎及降压、排出异物等作用。笔者现仅就泻下剂在临床使用中的配伍规律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开窍药 1、何谓开窍及开窍药? 人之九窍分属五脏:心之窍为舌,肝之窍为目,脾之窍为口;肺之窍为鼻,肾之窍为耳及前后二阴。心为五脏之主而主神志,心窍闭出现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心窍闭则诸窍皆闭。所谓开窍多指开心窍而言,心窍开则神志回苏,故开窍常与醒神并称为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18.
洪鸾  孙春荣 《河北中医》1995,17(1):35-35
泻下剂在临床各科应用洪鸾,孙春荣(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12729)张仲景对于泻下剂的应用很重视,他拟定的承气汤在《伤寒论》中占重要位置。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治病多主攻下,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泻下剂在临床是否善于应用,对于临床疗效有很重要的影响,笔...  相似文献   

19.
凡是攻逐里实的方剂,它具有通导大便,排除燥屎,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早在汉朝张仲景《伤寒论》就确定阳明腑证的“三气汤”,实热结胸的“大承气汤”,攻逐水饮的“十枣汤”。清朝叶天士等,在温病学运用中认为:“病在其期,适当阳明邪实,应予救阳通腑。”我们在临床上治疗几种急腹症取得一定疗效,如患者潘××,男43岁,农民(住院号123186),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阻塞性黄疸。中  相似文献   

20.
<正> 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祖国医学的进步。此时著名医家层出不穷,儿科学家钱乙就是其中的一个。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为吴越王钱俶支属。钱俶是五代末期最后一个吴越国王,宋平江南时,他举兵策应,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以两浙十三州之地(今浙江及福建北部)降宋称臣,后纳土北迁,封淮海国王,“赐礼贤宅,居京师”,“遇待冠绝当时”,其子弟臣僚“皆分职州郡”,钱乙曾祖钱赟亦随北迁,遂在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落户入籍。钱乙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享年八十二岁。其父钱颖,善于医术,但嗜酒喜游。一天早晨,钱颖为了到东海一带游览,竟然不辞而别,一去不返。当时钱乙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