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烫伤大鼠细胞免疫抑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鼠4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烫伤对照组和选择性消脱污染防治组,探讨烫伤大鼠全身性细胞免疫抑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结果显示,大鼠40%Ⅲ度烫伤后脾细胞对促有丝分裂原增殖应答反应、诱生白介素-2(IL-2)活性及T细胞亚群(Th/Ts)比值明显下降,预防性进行SOD动物,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脾细胞增殖应答反应和IL-2活性的诱生能力均明显恢复(P〈0.05 ̄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抗组胺治疗对实验性肝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和肝脏炎症的影响.方法 取Wistar大鼠30只(雌雄各15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8只、慢性肝炎组12只和抗组胺治疗组10只.慢性肝炎组和抗组胺治疗组采用40%四氯化碳溶液皮下注射,同时辅以低蛋白、低胆碱、高脂肪、高醇饮食,抗组胺治疗组在造模成功(一周)后用酮替芬(1.25 mg/kg体质量)抗组胺治疗.4周末处死动物,取血分别检测血浆内毒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类胰蛋白酶、组胺、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12、IL-10与IL-4水平,同时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及肥大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改变.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结果 慢性肝炎组血浆内毒素、ALT、TBil、类胰蛋白酶、血浆和肝组织中的组胺浓度分别为(81±19) pg/mL,(186±140) U/L,(10.2±6.2) μmol/L,(0.75±0.21)mg/mL,(145±52) ng/mL和(107±43) ng/100 mg,抗组胺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除TBil外,其余指标与慢性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慢性肝炎组有脂肪变性和纤维化形成,而抗组胺治疗组肝损伤明显减轻;甲苯胺蓝染色可见慢性肝炎组肝脏血管周围及纤维间隔内大量正在脱颗粒和已经脱颗粒并充满紫色颗粒的肥大细胞,而抗组胺治疗组仅见细胞质中充有少量紫色颗粒.慢性肝炎组肥大细胞的数量为(10.9±1.6)个/HP,而抗组胺治疗组为(6.5±1.5)个/HP,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2.2±0.9)个/HP,P=0.000].电镜下,慢性肝炎组肥大细胞明显脱颗粒,抗组胺治疗后脱颗粒减少.与慢性肝炎组比较,抗组胺治疗组的IL-4和IL-10水平较慢性肝炎组明显降低(P<0.05),IL-12水平明显升高(P<0.05),IFNγ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抗组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肝脏炎症并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鼠4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烫伤对照组和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防治组,探讨烫伤大鼠全身性细胞免疫抑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结果显示,大鼠40%Ⅲ度烫伤后脾细胞对促有丝分裂原增殖应答反应、诱生白介素-2(IL-2)活性及T细胞亚群(Th/Ts)比值明显下降。预防性进行SDD动物,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脾细胞增殖应答反应和IL-2活性的诱生能力均明显恢复(P<0.05~0.01),但外周血中Th/Ts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烫伤所致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可能与诱发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SDD预处理可防止动物细菌/内毒素移位,从而减轻创伤后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鼠4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烫伤对照组和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I)D)防治组,探讨烫伤大鼠全身性细胞免疫抑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结果显示,大鼠40%Ⅲ度烫伤后睥细胞对促有丝分裂原增殖应答反应、诱生白介素-2(IL-2)活性及 T 细胞亚群(Th/Ts)比值明显下降。预防性进行 SDD 动物,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脾细胞增殖应答反应和 IL-2活性的诱生能力均明显恢复(P0.05)。提示烫伤所致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可能与诱发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SDD 预处理可防止动物细菌/内毒素移位,从而减轻创伤后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肿瘤坏死因子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肿瘤坏死因子产生的影响姚咏明盛志勇于燕陆连荣周宝桐SchlagG.作者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两个方面,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肿瘤坏死因子(TNF)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创伤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肠黏膜屏障损害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肠黏膜屏障损害与内毒素血症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兔做动物模型,在常温无菌条件下机械性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造成肠道缺血、缺氧、肠黏膜屏障损害,肠道内大量内毒素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造成内毒素血症。于对照组及实验组阻断前和阻断后不同时间,分别采血测血内毒素值,并作肠黏膜的病理检查。结果 肝门阻断后,门静脉血内毒素值明显高于阻断前和引照组(P<0.01),肠黏膜病理改变也随时间延长,损害逐渐加重。结论 肠道缺血缺氧是肺黏膜屏障损害的直接原因,内毒素与肠黏膜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屏障损害。预防和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对指导临床工作有利无弊。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肠黏膜屏障损害与内毒素血症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兔做动物模型,在常温无菌条件下机械性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造成肠道缺血、缺氧、肠黏膜屏障损害,肠道内大量内毒素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造成内毒素血症。于对照组及实验组阻断前和阻断后不同时间,分别采血测血内毒素值,并作肠黏膜的病理检查。结果 肝门阻断后,门静脉血内毒素值明显高于阻断前和对照组( P < 0-01),肠黏膜病理改变也随时间延长,损害逐渐加重。结论 肠道缺血缺氧是肠黏膜屏障损害的直接原因,内毒素与肠黏膜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屏障损害。预防和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对指导临床工作有利无弊。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对5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根据调查时两周内的部分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红素(TBil)情况,分成肝功能正常、轻、中、重度损伤4组。肝功能异常者,在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后复测一次作为B组。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肝功能异常者的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进行趋势检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5.3%,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中的肝功能异常组的自身前后对照P&lt;0.001,也有统计学差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者显著高于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越重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224例患者外周血CD4+、CD8+细胞计数,计算CD4+/CD8+比值,将CD4+细胞计数或CD4+/CD8+低于正常值判定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分析各种临床参数与两类细胞计数、比值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之间的关系,筛选出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CD4+细胞计数女性及Ⅰ、Ⅱ期患者分别高于男性及Ⅲ、Ⅳ期患者;CD8+细胞计数球蛋白降低组显著降低,总胆固醇升高或降低组显著高于正常组;CD4+/CD8+男性、总胆固醇升高或降低及Ⅲ、Ⅳ期患者分别低于女性,总胆固醇正常,Ⅰ、Ⅱ期患者,球蛋白降低组显著高于正常组;单因素分析显示Ⅲ、Ⅳ期及CEA正常的患者出现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比例分别高于Ⅰ、Ⅱ期及CEA升高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及肿瘤分期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显著相关。结论男性及分期晚的患者更应该注重免疫治疗,及时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有助于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体会,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 ,分析2007年传染病专科医院14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救治结果 ,并报告抗病毒治疗对提高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的病死率约42.86%(63/147),较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应用前显著下降;符合纳入标准、入院超过2周的115例患者中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者达87.83%(101/115),病死率为26.96%(31/115)。本组病例既往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慢性重型肝炎者25例,占21.74%(25/11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需对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强长期监护,杜绝发生与抗病毒治疗相关的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14.
谢忠侠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4(3):35-37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疗程为2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第4周、12周和24周各时间段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均为0,治疗组患者第12周、24周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第4周ALT复常率分别为5.0%和2.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24周后治疗组患者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应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和1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替比夫定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提高HBVDNA、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和ALT复常率,临床使用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播,对母亲HBs Ag阳性的新生儿进行联合免疫(HBIG+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成功率可达90%~95%,但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母亲,在联合免疫的情况下,仍有8%~32%的婴儿在围生期感染HBV,在围产期感染HBV者有90%发展成慢性感染,这些慢性感染者有15%~25%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因此,对HBV感染的孕妇进行管理及制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策略对降低母婴传播率至关重要。由于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敏感性,临床试验难以进行。本文将从HBV母婴传播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入院诊断为CHB的患者分为HBeAg阳性CHB患者组(30例)及HBeAg阴性CHB患者组(33例),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等生化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来分析两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0例(47.6%),HBeAg阴性33例(52.4%)。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YMDD变异率、肝硬化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为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18.2%(χ^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占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5.9%(χ^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停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明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0,(2):68-72
随着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中的长期应用,其停药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首先,在定义治疗目标、治疗终点及停药标准上,如何掌握理想和现实的停药标准、最佳停药时机、使广大CHB患者获得最大疗效等问题都是当前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课题.现将有关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设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0,(1):57-60
通常血清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称为慢性HBV感染。我国约有1.25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绝大多数是母婴传播或儿童期感染所致。尽管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的传播,但由于感染人群基数庞大,儿童慢性HBV感染仍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指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性反应,表现为血清HBV DNA升高,伴ALT水平持续或间歇升高或肝组织活检显示慢性肝炎。大约1/4的CHB患者可发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变化及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病毒1762、1764、pre-18963个位点的基因突变,分析肝炎、肝硬化的发生与各位点变异的关系。结果135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发生1762位点变异者9例,pre-1896位点变异者36例,1762、1764位点联合变异者27例,1762、1764、pre-1896位点联合变异者63例。45例肝硬化患者中发生pre-1896位点变异者27例,1762、1764位点联合变异者9例,1762、1764、pre-1896位点联合变异者共9例。结论山东地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以BCP1762、1764、pre-1896位点联合变异为主,其中pre-1896位点的变异对于肝硬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2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苦参碱治疗,治疗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清ALT与AST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值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改善预后肝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