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0~5岁小儿急性腹泻微生物检验的结果.方法 选取清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200例急性腹泻患儿,收集所有患儿的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测,分析所有患儿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情况.同时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月份的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不同病原微生物的季节分布特点.结果 在检验结果中显示,导致患儿出现急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方法随机整理收集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门诊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常规细菌培养及免疫胶体金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 256份门诊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检出病原微生物136例,总检出率53.51%,其中病毒检测阳性99例(38.67%),轮状病毒感染检测阳性86例(33.59%),致病菌37例(14.4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好发于9~2月。对夏秋季及有不洁饮食的婴幼儿腹泻应注意细菌学监测,便于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4.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8)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度在本院小儿急性腹泻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儿的粪便进行细菌培养以及鉴定,观察不同性别和年龄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结果:本次采集的样品标本为100例,其中60例(60.00%)检出病原微生物,包括致病菌16例(26.67%)、病毒38例(63.33%)、真菌以及寄生虫共6例(10.00%); 55.00%为男性,45.00%为女性,不同性别对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0~8月龄组患病率为11.67%,9~17月龄组患病率为21.67%,18~26月龄组患病率为30.00%,27~35月龄组患病率为23.33%,36~44月龄组患病率为16.67%,45~53月龄组患病率为8.33%。结论:小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主要为病毒感染,其中最多为人轮状病毒,性别对于急性腹泻发生率无影响,1~2岁的患儿小儿急性腹泻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和流行特征,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病原学基础资料。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11月我院就诊的100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5种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和分析。结果:100份标本,共分离到58株菌,检出率为58.00%。其中沙门氏菌位居所有检出菌的首位,占43.10%;其次是志贺氏菌,占25.86%。婴幼儿中病原微生物以6-12个月感染率最高,占67.57%。结论: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引发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多为沙门菌,婴幼儿年龄段与腹泻患儿感染率、肠道感染患儿与致病菌比率之间有明显关系,发现有腹泻临床症状的6~12个月的婴幼儿病原微生物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诱发婴幼儿腹泻问题的病原微生物的类型,总结不同的感染在年龄方面的差异,为预防婴幼儿感染提供临床经验。方法:以本院收治的235例婴幼儿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病原微生物检测,通过分析检验结果,掌握病原微生物类型与感染年龄特征。结果:婴幼儿由于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产生的腹泻问题,最为首要的致病微生物种类为轮状病毒,其感染与年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为腹泻的婴幼儿患者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可以及时精准地找到致病因素,并根据感染状况选择相应的药物,给予患者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儿童细菌性腹泻中的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儿童细菌性腹泻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收治确诊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者120例,以患者粪便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细菌性腹泻儿童粪便样本共检测出病原菌32株,病原菌检出率为27%。在这些病原菌当中,志贺菌占据比例相对最高,占据检出菌株的43.8%,明显高过其他菌株;药敏实验表明,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对头孢哌酮、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三嗪与头孢噻肟等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在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众多病原菌中,志贺菌、弧菌属与气单胞菌是主要的致感染病原菌。在预防和治疗儿童细菌性腹泻中,需要充分考虑病原菌情况,予以积极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类型,以便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78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结果:本组278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有菌痢45例,阳性率为16.2%;轮状病毒感染188例,阳性率67.6%。不同性别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3岁年龄组患儿与<6个月年龄组以及3岁~6岁年龄组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明显,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转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多见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探讨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40例腹泻的婴幼儿的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并统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率及微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腹泻婴幼儿中1~5个月组患儿感染率为40.38%,6—12个月组患儿感染率为62.22%,1N2岁组患儿感染率为58.16%。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是轮状病毒,第二位为腺病毒,第三位为大肠埃希菌,第四位为志贺菌属,经统计学检验P〈O.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明确婴幼儿的腹泻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易发年龄段及易感微生物,可为婴幼儿预防及治疗腹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宁夏海原县734名5岁以下儿童腹泻调查分析宁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郑秋雨,刘友实,马丽华,张泽勤,芦贯银,马智芳在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中,腹泻是仅次于儿童肺炎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第二位疾病。据1987年9省、自治区儿童情况抽样调查报告,0~14岁儿童患急性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深圳市腹泻儿童中人副肠孤病毒(HPeV)的感染情况和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深圳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粪便标本280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粪便中的HPeV核酸,同时对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年深圳地区5岁以下腹泻儿童HPeV的检出率为15.36%(43/280),其中5~<25月龄儿童HPeV检出率较高,且常见合并其他病毒的感染;男性检出率为14.59%(27/185),女性检出率为16.84%(16/95),男女患者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HPeV的检出率最高(25.64%,30/117),秋季次之(14.29%,11/77),冬季(3.57%,1/28)和春季(1.72%,1/58)的检出率都较低。结论 深圳地区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HPeV有较高的检出率,持续开展HPeV监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深圳地区儿童腹泻的病因构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象为在本院儿科就诊的年龄在1个月~3岁、病程2d以内、大便次数〉3次/d、非脓血便、未使用任何抗腹泻治疗方法的急性腹泻患儿69例,随机分为布拉酵母菌联合双八面体蒙脱石治疗组和单用双八面体蒙脱石对照组,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共有62例完成本研究,治疗组有效率90.63%,对照组有效率70%;平均止泻时间治疗组为3.16d,对照组为3.88d;平均总疗程治疗组为4.03d,对照组为5.03d;经统计学检验,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布拉酵母菌联合双八面体蒙脱石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双八面体蒙脱石,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布拉酵母菌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741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罗晓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3):266-269
目的了解2003-2004年重庆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在季节、呼吸道疾病、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741例住院确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抽取其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病毒即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Ⅲ、流感病毒A、B。结果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的总阳性率与季节、呼吸道疾病、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冬季、毛细支气管炎、29 d至6个月婴幼儿病毒检出率最高,春季、上感、3岁以上儿童病毒检出率最低。在7种感染病毒中,以RSV占首位,阳性率为87.3%,其次递减为副流感病毒Ⅲ、腺病毒、流感病毒A。其中RSV在0~6个月、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检出率最高,3岁以上、上感儿童检出率最低;腺病毒常见于夏季、上感、3岁以上、女性儿童;流感病毒A则多见于夏季、上感儿童。结论通过检测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毒病原,不仅可对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防止滥用抗生素。对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者,还可通过季节、疾病、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来鉴别病毒病原,必要时应进行病毒抗体或病毒血清学检查,以便治疗和预防,降低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葡萄糖酸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腹泻患儿血锌变化,并观察口服葡萄糖酸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对186例急性腹泻伴中、重度脱水患儿进行血锌检测,并与正常儿童进行对照。将18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5例,对照组91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综合治疗(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中毒、微生态治疗等),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葡萄糖酸锌,剂量〈6个月,口服70mg/d(相当于元素锌10mg/d),〉6个月,口服140me/a(相当于元素锌20mg/d),分3次口服.14.14d为1疗程。结果急性腹泻患儿血锌值为(86.95±16.29)mg/L,正常对照患儿血锌值为(106.48±10.98)mg/L,两组比较:t=8.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显效70例(73.7%),有效19例(20%),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有显效55例(60.4%),有效18例(19.8%),总有效率80.2%,两组比较:x^2=7.49,P〈0.01。结论急性腹泻患儿存在锌的缺乏,合理补充微量元素锌有助于急性腹泻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病原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趋势.方法 对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腺病毒),新鲜粪便标本冷藏保存,使用Trizol和DNAzol试剂提取粪便标本核酸(RNA和DNA),分别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轮状病毒,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PCR方法检测肠腺病毒DNA.结果 留取粪便标本共1 295份,病原学阳性411份(阳性率31.7%).其中轮状病毒单一阳性282份,占阳性标本的68.6%;诺如病毒单一阳性78份,占阳性标本的19.0%;肠腺病毒单一阳性25份,占阳性标本的6.1%;2种病毒混合感染26例,占阳性标本的6.3%.不同病毒检出率呈明显季节变化,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峰在11月份,诺如病毒检出率高峰在10月份,肠腺病毒检出率高峰在6月份,检出率分别为67.9%、18.7%、5.4%.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结论 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成为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第2大病原.秋冬季节为轮状病毒腹泻的高发期,诺如病毒流行季节较轮状病毒略早,肠腺病毒流行主要发生在夏季.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合并诺如病毒感染多见,且好发于轮状病毒流行季节.3种病毒引起的腹泻在非流行季节均有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17.
双歧杆菌片口服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片口服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效果.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小儿肺炎138例,以住院期间抗生素治疗同时应用双歧杆菌片的58例患儿为病例组;仅使用抗生素治疗或住院72h后因出现继发腹泻才开始应用双歧杆菌片的80例患儿为对照组,对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与双歧杆菌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58例,住院治疗期间继发腹泻10例,发生率为17.2%;对照组80例,继发腹泻33例,发生率为41.3%.卡方分析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67,P<0.05).结论 使用抗生素同时应用双歧杆菌片能够降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19.
《医学动物防制》2018,(2)
目的对2015-2016年西宁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其流行现状。方法收集青海省儿童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2015-2016年5岁以下腹泻门诊患儿粪便标本400份,采用多重PCR和巢式PCR方法同时进行轮状病毒Rotavirus、诺如病毒Norovirus、星状病毒astrovirus、札如病毒sapovirus和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核酸检测。结果 400份粪便标本中,5种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2.50%、9.50%、0.50%、2.00%、1.00%,187份标本含有至少一种病毒核酸,其中182份为单一病毒核酸阳性,5份为混合感染。结论 2015-2016年西宁市5岁以下儿童的RV分型以G3P8型为主,同时应加强G9流行株监测;2~3岁组婴幼儿是以疫苗为防控的重点人群;另外应关注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0.
小儿肺炎病原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小儿肺炎感染病原学情况。方法用免疫荧光法(IFA)检测113例小儿肺炎患儿血清中的副流感病毒I(PIVI)、副流感病毒Ⅱ(PIVⅡ)、副流感病毒Ⅲ(PIV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病毒(CB。V)、嗜血流感杆菌(HI)、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克雷伯杆菌(KP)8种病原体的特异性IgM抗体。结果113例肺炎病例血清特异性IgM阳性76例,阳性率67.3%,其中RSV45例,阳性率39.8%,CB。V32例,阳性率28.3%,PIVⅡ28例,阳性率24.8%,PIVⅢ26例,阳性率23.0%,HI9例,阳性率8.0%,MP4例,阳性率3.5%,KP2例,阳性率1.8%,PIV10例。单纯病毒病原感染6l例,感染率54.0%,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4l例,占36.3%。结论病毒仍是小儿肺炎的主要致病病原,其中以RSV阳性率最高,CBV逐渐成为小儿肺炎的主要致病病毒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