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其中输注新鲜保存机采血小板组59例,输注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组141例,分别计数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算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age of platelet recovery,PPR)。结果新鲜组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优于冰冻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后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在输注新鲜血小板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效果优于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2.
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方法:研究龙岗区各医院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计输血小板前、后1h和24h血小板值,算出血小板增值(CCI);对治疗性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检测其输血小板前和后1h的出血时间。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对照。结果: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hCCI>7.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92.3%(36/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5.2%(40/4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χ2=0.297,P>0.05);24hCCI>4.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46.2%(18/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0.5%(38/42),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χ2=18.60,P<0.01);用于治疗性输注时,在输注血小板前,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无显著性(t=0,P>0.05),输注后1h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有显著性(t=2.447,P<0.01)。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效果不佳,而用于治疗性输注时效果优于新鲜机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临床输注的效果。方法:将有血小板输血指征的病人分血液病组(实验组)和非血液病组(对照组),分别观察输注冰冻血小板前后血小板数(PLT)、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及出血症状的控制。结果:两组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后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CCI>10的比率非血液病组显著高于血液病组;输注冰冻血小板后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的比率为93.8%。结论:冰冻血小板具有新鲜血小板同样效果的良好的止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机采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制剂临床输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输注血小板患者200例,分为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两组。观察输注后24h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两组出血情况是否得到改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输注后血小板数量均明显上升,但机采新鲜血小板组疗效优于冰冻血小板组。结论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比冰冻血小板更能有效控制及预防出血,提升血小板数量,但冰冻血小板可用于紧急情况下抢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临床输注的效果。方法:将有血小板输血指征的病人分血液病组(实验组)和非血液病组(对照组),分别观察输注冰冻血小板前后血小板数(PLT)、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及出血症状的控制。结果:两组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后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CCI〉10的比率非血液病组显著高于血液病组;输注冰冻血小板后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的比率为93.8%。结论:冰冻血小板具有新鲜血小板同样效果的良好的止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冰冻和常规保存机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研究冰冻和常规保存的机采血小板在血液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患者使用常规保存血小板171个治疗量,490例患者使用冰冻保存血小板591个治疗量,比较血小板输注有效率(CCI)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常规和冰冻存机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57.3%和52.5%;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3.6%和85.1%。未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结论: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常规保存机采血小板较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在肿瘤、血液病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进一步证实白细胞过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5年~2007年我院肿瘤和血液病患者使用滤白机采血小板的情况,并通过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血小板有效输注及24h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与未进行白细胞滤除的机采血小板输注相比较。结果:过滤机采血小板和未过滤机采血小板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过滤机采血小板和未过滤机采血小板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4hCCI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地减少机采血小板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且不影响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8.
滕本秀  段惠玲  段前碧  赵敏  李忠俊 《重庆医学》2007,36(24):2479-2480
目的探讨机采新鲜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弥补抢救患者时新鲜血小板难以供应。方法采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机采新鲜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疗效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观察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体征及血小板计数。结果两组疗效分析,机采新鲜血小板组疗效优于新鲜冰冻血小板组疗效。结论机采新鲜冰冻血小板可以用于抢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吴子权 《中外医疗》2014,(26):54-55
目的探讨与分析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1—6月于该血站供血及中山地区临床医院进行输注的26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分得160例,对照组分得100例。对照组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组患者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在输注1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相关输注参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优于对照组的77.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子在临床应用方面均有其不同的优势,在血小板计数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方面以新鲜血小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王礼堂  任小花  孙榕 《甘肃医药》2021,40(2):146-147
目的:研究血小板减少性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病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血液病患者204例共计363次输注机采血小板,以输注后24小时血小板回收率(PPR值)和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来评价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不同病种患者的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11.
刘智勇  董玉红  何凤娥 《四川医学》2010,31(10):1486-1488
目的探讨机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81例次为机采组,输注手工血小板制剂患者86例次为手工组,分别在输注前和输注后24h作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有无输血反应发生,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升率(PPR)、输注无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CCI、PPR、止血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注无效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工血小板临床疗效接近机采血小板,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12.
刘英  王姣杰  李建斌  单泓 《北京医学》2010,32(5):400-401
目的探讨γ射线辐照对单采血小板活化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0袋单采血小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分别测定保存前及保存第1、3、5天时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的表达率;观察两种血小板输注后出血改善情况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辐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保存前及保存第1、3天时CD62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至第5天时,辐照组CD62P的表达较对照组低(P〈0.05);临床输注后,出血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其回收率无明显差异。结论γ射线辐照对单采血小板活化及输注效果均无明显影响,可以达到与输注未经辐照的等量血小板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采集后不同时段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的质量研究,分析基层血站优化单采血小板品种的可行性:方法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天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小时和72小时制备为冰冻血小板制剂,l周后复苏留样,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MPV,PCT,PDW)、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P选择蛋白、PF3A、PF4、pH值、血块收缩试验(血浆法);结合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采集后6小时和72小时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01,P〉0.05);用于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后的CCI有效率比较(χ^2〈0.01,P〉0.05),差异无显著性;用于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后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输注前,输注后患者的出血明显减轻或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基层血站可以结合自身血小板血源的实际情况,将血型偏型的新鲜单采血小板于采集后3天内制备为冰冻血小板,以充分发挥新鲜单采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既体现冰冻血小板的快速止血功能.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血液资源.以满足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APCT)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在2011年1月至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1的血液病患者中,出血的患者34例为观察组,不出血3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静脉采血测PLT、APCT;再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LT <10&#215;109L-1的患者给予血小板输注,抗凝后测其APCT、PLT,并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比较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结果:有3例未出血患者要进行输注,出血组患者PLT≤20×10^9L^-1和PLT≤10×10^9L^-1的APCT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血小板输注前APCT和 PLT 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与血小板输注前相比,输注后APCT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中29名患者输注有效,且24h后APCT都小于80s ,有2名患者的CCI和5名患者的PPR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另外5名患者的输注无效,24h后的APCT都大于80s,而CCI、PPR只有2名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结论:APCT 可以较好的折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可以较全面的评较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冷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观察常温血小板与冷冻血小板输注对各类患者的有效率,冷冻血小板输注的有效人次占输注人次的比例,输注后血小板提升的人次占输注人次的比例,输注后血小板提升的中位值,输注后24 h实际血小板增高指数(CCI)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输注常温法及冷冻法保存的血小板分别为68人131人份和103人187人份,有效率分别为95.59%(65/68)、85.50%(112/131)与88.35%(91/103)、88.77%(166/187);非血液病患者输注常温法与冷冻法保存的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提升的中位值差异有显著性.冷冻血小板对所观察到的血液病、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的输注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输注后24 h CCI的中位数为4.95,过敏反应2人份占1.07%.结论冷冻血小板适用于输注血小板的各类患者,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机采血小板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输注采集后6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另一组输注采集后72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通过血小板CCI测定输注有效率及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机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用于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后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输注前,输注后患者的出血明显减轻或得到有效控制;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的CCI有效率比较(χ2<0.01,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机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都能有效地改善和控制急性大出血患者的出血倾向,用于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疗效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大失血患者输入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输入比例的不同,将45例创伤性失血患者分成3组,每组15例,A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B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1∶2,C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2,观察三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输血前三组患者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24 h,A组Hb、Plt、APTT、PT-INR无明显变化,FIB水平高于输血前,且明显高于B、C组输血后(P<0.05);B组APTT、PT-INR较输血前明显延长(P<0.05),C组输血后较输血前Plt降低,APTT、PT-INR延长,FIB水平降低(P<0.05).三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入救治创伤性大失血患者,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