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老年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并发脑血管病(CVD)的影响因素及糖尿病合并CV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3例中老年糖尿病合并CVD与同期住院646例单纯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CVD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大、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升高;糖尿病合并CVD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和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合并CVD以脑梗死多见,病死率高,预后差。结论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秦清泉 《基层医学论坛》2005,9(12):1073-1074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合并脑血管病(CVD)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76例中老年糖尿病合并CVD与同期住院的492例单纯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CVD发病率随年龄增大、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升高,糖尿病合并CVD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合并CVD以脑梗死多见,病死率高,预后差。结论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是预防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全身代谢性疾病,脑血管病(主要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可引起脑血管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此类患者病情重、病程长、合并症多、病情复杂。因2种疾病同时存在,在积极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及时监测、控制好血糖,做好饮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我科2001年3月~2003年3月共收治了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46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观察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2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糖化血红蛋白(GHbAlc)水平分成3组:血糖控制理想组(A组),血糖控制良好组(B组),血糖控制差组(C组).分析比较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中医辩证分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GHbAlc水平与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三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GHbAlc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三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B组总有效率优于C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病死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影响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医辩证分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病情的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6例老年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患者与同期60例未合并糖尿病的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血脂、血流变学等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M、血脂水平、血液高凝状态、高血压均是CVD病常见的危险因素。结论:对DM患者,不但要控制血糖,还要同时进行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控制血液高凝状态的综合治疗,才能降低C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本文对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121例进行分析。并与同期非糖尿病脑血管病580例在临床特点上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近年在临床上较常见。我们对 1996年 4月— 2 0 0 0年 7月我院收治的 790例糖尿病人中合并脑血管病的 73例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四年共收治糖尿病人 790例合并脑血管病 73例 ,占 9 2 4 %。其中男性 38例 ,女性 35例。年龄为 53~ 84岁 ,平均 6 5 8岁 ,老年患者 59例 ,占 80 8%。所有患者糖尿病诊断均符合 1985年WHO诊断标准 ,脑血管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其中脑梗塞 57例 ,占78 1% ,脑出血 1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1例 ,二者共占 17 8% ,脑出血及脑梗塞合并存在 …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易患因素。方法:对1997年12月-1999年5月收治的107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性别、病程对比组之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压、血脂、体重指数、血流变学正常组和增高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吸烟和吸烟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随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压、血脂、体重指数、血粘度等指标增高及吸烟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鼻饲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鼻饲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对照组给予短效胰岛素,治疗前、后监测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脂、肝、肾功能、血压、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结果: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为0.41%.达标时间为7.2 d.对照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为1.04%,达标时间为8-3 d.两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血糖发生率、治疗达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鼻饲患者中与常规胰岛素治疗相比较,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可迅速、安全降糖,依从性好,可作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鼻饲患者的理想用药.  相似文献   

11.
老年糖尿病并低血糖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DM)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误诊情况。方法对35例老年DM患者的低血糖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岛素所致低血糖症的比率较前明显增高,与近年来的强化血糖控制有关。结论加强糖尿病宣教工作,重视低血糖的脑功能障碍表现,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与单纯脑梗死之间的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将70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设为糖尿病组,62例单纯脑梗死病人设为非糖尿病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抗凝、抗血栓、脱水、降压和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糖尿病组同时给予降血糖治疗。结果:两组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P〈0.01)、高脂血症发生率(P〈0.01)、脑梗死治愈率(P〈0.05)方面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组的疗效及预后明显较非糖尿病组差,其不良预后与高血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与单纯脑梗死之间的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将70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设为糖尿病组,62例单纯脑梗死病人设为非糖尿病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抗凝、抗血栓、脱水、降压和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糖尿病组同时给予降血糖治疗.结果两组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P<0.01)、高脂血症发生率(P<0.01)、脑梗死治愈率(P<0.05)方面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组的疗效及预后明显较非糖尿病组差,其不良预后与高血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胰岛素和抗生素广泛用于临床以来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病死率虽有下降 ,但效果不佳 ,糖尿病合并感染发生率依然很高[1] ,尤以糖尿病足预后极差 ,严重者常需截肢 ,不但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 ,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感染的发生率 ,现将我院 1997~2 0 0 1年糖尿病住院病人 1185例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糖尿病住院病人 118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其中男性病人 6 2 2例 ,女性病人 5 6 3例 ,年龄 10~ 86 (平均 5 3.5 5 )岁 ;并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并分析上海市沪东社区45~59岁年龄段人群糖尿病的社区综合管理现况。 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间上海市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59岁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按照整群抽样原则抽取上海市沪东社区33个居民委员会中的8个,共纳入1 104例。本研究由问卷调查(性别、年龄等)、体格检查(血压、体质量)和实验室检测(血糖、血脂等)组成。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的社区综合控制目标进行评判。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 018例,糖尿病患病率为12.38%,知晓率为73.81%。女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分别为24.7%和41.1%,均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脂、体质量的社区控制达标率男性和女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体质量的增高,糖尿病患病率随之增高(P<0.01)。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中,男性的吸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被调查人群分为非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组以及糖尿病组,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显示,吸烟率有逐步增高趋势,而体质量达标率逐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本社区中年人群糖尿病女性患者的空腹血糖管理有待提高。糖尿病前期占13.06%,对吸烟、超重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有待进一步加强。提示社区全科医生应在结合国内外指南的基础上,将糖尿病一级预防的契入点提前,早期关注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相关危险因素,促进有效的糖尿病社区管理。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66例代谢紊乱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肥胖和非肥胖2型糖尿病(DM)的代谢状态,探讨2型DM肥胖患者代谢紊乱的特点。方法128例2型DM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和非肥胖2组,肥胖组66例,非肥胖组62例。检测两组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BUA)、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进行比较。结果2型DM肥胖组收缩压(SBP)、BUA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5);HDLC肥胖组患者明显低于非肥胖组(P<0.05);2型DM肥胖组Fins、TG、LDLC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1);肥胖组舒张压(DBP)、TC、FPG、HbA1c较非肥胖组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的2型DM患者有着严重的代谢紊乱,对肥胖的2型DM患者应进行综合治疗,改善其代谢紊乱,控制和减慢血管并发症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李泽荣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53-154
目的观察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升高情况及应用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方法 262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均进行血脂检测,对其中216例伴血脂升高者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常规降糖药物或降血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疗程2个月。结果 216例伴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脂患者应积极进行控制血脂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效果好,同时可起到肾脏保护作用,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126例甲亢合并糖尿病住院患者分为3组,即先诊断甲亢后合并糖尿病组、先诊断糖尿病后合并甲亢组和两种疾病同时诊断组,对其临床特点、诊治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亢与糖尿病同时诊断组症状更为典型,更容易合并心衰、心律失常、周期性麻痹等并发症;3组的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病综合治疗中,胰岛素能有效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随着甲状腺激素逐渐恢复正常,胰岛素用量逐渐减少,合并症得到缓解.结论 甲亢和糖尿病均为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应相互筛查两者指标,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126例甲亢合并糖尿病住院患者分为3组,即先诊断甲亢后合并糖尿病组、先诊断糖尿病后合并甲亢组和两种疾病同时诊断组,对其临床特点、诊治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亢与糖尿病同时诊断组症状更为典型,更容易合并心衰、心律失常、周期性麻痹等并发症;3组的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病综合治疗中,胰岛素能有效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随着甲状腺激素逐渐恢复正常,胰岛素用量逐渐减少,合并症得到缓解。结论甲亢和糖尿病均为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应相互筛查两者指标,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陈合成  霍宏志  刘宗宝 《吉林医学》2014,(23):5144-5145
目的: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原因及危险因素,为今后的治疗提供可靠性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伴有脑血管疾病,分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组—观察组(34例)与单纯性糖尿病组—对照组(36例),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理指标以及饮食习惯详细记录并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年龄、血压以及实验室指标上与对照组有明显不同(P<0.05)。且以爱食甜食、嗜荤、吸烟嗜酒、运动量少为主要特点,在生理指标检查方面,其观察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的监督控制,并从生活细节开始做起,帮助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对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