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滕占理  樊巧玲 《中医杂志》2018,(10):887-889,892
目的总结汉代至清代间含细辛内服散剂中细辛的用量特点。方法收录《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细辛的内服散剂,建立方剂数据库,统计整方药量、细辛药量、方药味数、日服量及细辛用量比重。结果细辛入散剂无单独使用案例,常为7~15味药复方形式,常用日服药次数3次,常用细辛药量占比为3.80%~10.39%,治疗外科疾病时药量占比可适当增加,历代平均药量占比呈增加趋势。入散宜小剂量使用,历代常用剂量范围分别为汉唐时期0.33~1.19 g、宋元时期0.61~2.00 g、明朝0.48~1.92 g、清朝0.72~2.71 g,呈增长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1~3 g常用量的标准更符合细辛在散剂中的用量规定。结论用药味数的减少和细辛药量占比的增加是导致历代散剂中细辛日用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把控细辛用量时应考虑不同的剂型因素,直言细辛用量范围而忽视剂型条件较为不妥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历代含细辛汤剂中细辛的常用剂量。方法收集"中医方证研究与新药开发决策服务平台"中历代含细辛的汤剂,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将古代剂量单位折算成公制单位后,构建细辛方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细辛在历代文献中的剂量分布。结果共筛选出373首含细辛的汤剂,细辛的常用剂量在汉代为20~30 g或40~50 g,晋唐时期为9~30 g,南北朝时期为40~50 g,宋代为9~20 g,明清时期为3~5 g,民国时期在3 g以下。历代细辛的总体常用剂量为1.85~13.75 g。结论细辛内服常用剂量为1.85~13.75 g,中药常用剂量的确定应当基于对历代中医方剂文献药物计量学的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书锋  王世勇 《光明中医》2009,24(1):130-131
针对"细辛不过钱"之说,研究了古今关于细辛用量、用法的论述及临床实践,认为细辛有毒,"细辛不过钱"是单用且入丸散剂的用量,临床上应用细辛在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可以超量使用,并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5.
赵书锋 《陕西中医》2009,30(3):339-341
目的:讨论"细辛不过钱"之说,以便临床合理运用细辛。方法:研究参考古今关于细辛毒性、配伍、用量、用法的理论阐述、实验研究及临床报道。结果:认为细辛确有毒性,"细辛不过钱"是单用且入丸散剂的用量。提示:临床上应用细辛在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可以超量使用,并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细辛在《本草别说》完成之前的历代临床汤剂中的用量特点,为细辛临床汤剂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建立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至宋代的《本草别说》(公元约200年至1092年)细辛汤剂用量数据库,选取各个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包括细辛汤剂的方名、细辛药量、加水量、服法等。统计汤剂中细辛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结果 :整个汉代、两晋、隋唐时期,汤剂中细辛的用量范围很大,平均用量均在20g以上,最常用量在13g至41g之间;至北宋时期,由于煮散剂的普及应用,与其他药物一样,细辛用量明显下降,其在汤剂中的使用频次也显著减少。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本草别说》以前800多年中含细辛方剂的分析,得出细辛在汤剂中的用量远大于李时珍所说的"不过钱"和《药典》中的1~3g。  相似文献   

7.
<正>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r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是一味较常用的中药。业内对其应用历来较为谨慎,素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中国药典》对其用法用量规定为1~3g。散剂每  相似文献   

8.
周可林  董硕  申雷 《北京中医药》2018,37(3):246-248
细辛的用法、用量为自宋代以来医家争执不休的问题。中医文献中对此问题大致分为"本经派""陈承派"及"误读陈承派"三派,对细辛有3种不同论述。结合古今医家的各种理论以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对细辛的用法、用量加以分析,阐明细辛煎剂不必拘泥于《药典》,但服用散剂时则需要注意用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正>《中药学》[1]对细辛的一般描述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后一种主产于陕西等地。夏季采收,阴干,生用。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煎服2~5g,入丸散剂0.5~1g。在《神农本草经》中,细辛被列为"无毒上品药",为止痛要药,"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独一味较为合理的药性、功效及用量用法。方法通过对有关独一味的古今文献查阅、梳理,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入药部位有根及根茎、全草与地上部分三种情况;药味记载有苦、甘涩、苦辛、甘苦之不同;四气有温、微寒、寒、平之异;毒性有标小毒与未标两种情况;用量记载散剂3~6 g,入煎剂有10~15 g、6~12 g、2~3 g等不同。结论独一味入药部位以全草为宜,药性当为辛、苦、涩,平,归肝经;应补充祛风除湿之功效,用量入煎剂以6~9 g为宜,浸酒或入散剂为3~6 g。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石膏在中医汤剂中的临床常用剂量,为临床合理使用石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方剂文献中含有石膏的方剂,采用SQL Server 2008构建石膏方数据库。利用Excel 2013筛选出水煎内服的石膏方,采用SPSS 19.0统计众数、频数、均数、中值、四分位间距等参数。结果:共采集到3 546首含石膏的方剂,筛选出含有剂量的石膏内服汤剂672首。历代内服汤剂的石膏方中,15 g的石膏方占总数的47.92%;41.5 g占总数的75.6%;41.5~60 g占总数的4.32%。结论:含石膏的汤剂中主要使用生石膏,临床常用剂量以7.5~41.5 g为宜,超常规剂量以55~110 g为宜。经分析历代方剂文献发现,宋代及以前,石膏在相关汤剂中的常用剂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2.
四妙勇安汤由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4味药物组成,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100个经典名方之一。经溯源发现,四妙勇安汤源于《石室秘录》,后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验方新编》等书引用。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均有方无名,"四妙勇安汤"之名,最早见于1956年《中医治疗动脉栓塞性坏疽症的成效》,是由当时记者吕民报道河北省释迦宝山用"四妙勇安汤"治疗当地的动脉栓塞性坏疽时冠名。四妙勇安汤从方药组成与剂量上看,从《石室秘录》开始即是"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生甘草一两,玄参三两",历代版本《方剂学》确定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的比例就是3∶3∶2∶1。而查阅文献,释迦宝山临证所用的四妙勇安汤由"玄参132 g,当归99 g,银花66 g,甘草33 g"组成,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的比例变成2∶4∶3∶1。从治疗时间上看,原方记载的7日愈或是10日愈,而释迦宝山将其用到了三四个月,甚至五六个月。研究认为,古籍中的四妙勇安汤,应该是用于疾病的初期,尽早发现和治疗;而释迦宝山修改过的剂量,是广泛用于脱骨疽的中后期,甚至出现坏疽的严重病情所使用的,因此服药时间长,剂量大。且四妙勇安汤临证不仅限于治疗脱骨疽,也用于大头疮等,现代该方的使用已经大为拓展。相关研究已证实四妙勇安汤具有抗炎、稳定斑块、降脂、保护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和促纤溶等作用,后续应开展君臣佐使辨析,对其临床应用范围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厚朴在中医汤剂中的临床常用剂量,为临床合理使用厚朴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方剂文献中含厚朴的方剂,利用Excel 2013筛选出水煎内服的厚朴方,采用SQL Server 2008构建厚朴方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厚朴剂量的众数、频数、均数等参数。结果:共采集到4 674首含厚朴的方剂,筛选出含有剂量的内服汤剂775首。在历代内服汤剂的厚朴方中,厚朴剂量3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23.87%;3~11.2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52.26%;11.3~30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12.26%;30 g的厚朴方占总数的11.61%。结论: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厚朴内服汤剂的炮制主要为姜制,厚朴临床常用剂量以3.5~11 g为宜。厚朴汤剂的常用剂量在隋唐及以前相对较大,宋代以后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所载相关文献,总结出猪苓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多为2.07 g^200 g。2)猪苓的最佳用量和配伍根据不同的疾病、证型、临床表现而变化,如利水渗湿通淋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癌性胸腹水、心系疾病等,为2.07 g^200 g,常配伍茯苓、泽泻、白术;解毒消癌治疗晚期肺癌、宫颈癌放化疗后等恶性肿瘤疾病,多为30 g,常配伍山慈菇、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  相似文献   

15.
于同月  张斌  韦宇  马将 《吉林中医药》2021,41(1):103-106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枳实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6~60.34 g,常用剂量为6~15 g,丸、散剂用量多为0.75~5.1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破气消积、理气通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汤剂为6~60.34 g,丸、散剂为0.75~5.1 g;理气解郁治疗神经官能症、失眠等,汤剂为10~25.86 g,散剂为2.5 g;开胃导滞治疗厌食症等,为6~15 g;化痰泻热治疗发热、慢性咽炎等,为10~18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破气消积、理气通腑常配伍槟榔、大黄、厚朴等;理气解郁常配伍柴胡、白芍等;开胃导滞常配伍厚朴、白术等;化痰泻热常配伍大黄、黄芩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搜索古医籍和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牛黄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体外培育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1~0.3 g;丸剂中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02~0.42 g;散剂中牛黄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3~3 g;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3~10 g;滴鼻剂、膏剂中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30~4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豁痰开窍、凉血醒神治疗心衰、中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汤剂中常用0.3 g,丸、散剂中用量范围为0.02~3 g,滴鼻剂中常用40 g;清热解毒治疗小儿乳蛾、带状疱疹、糖尿病性坏疽等呼吸系统疾病及皮肤病,汤剂中常用0.1 g,丸、散剂中用量范围为0.15~10 g,膏剂中常用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豁痰开窍、凉血醒神配伍朱砂、麝香、羚羊角等;清热解毒配伍蟾酥、大黄等。  相似文献   

17.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5,22(6):444-447
日本汉方医对汉药的认识,与中医的认识相比,同中有异。试从中医古典医籍、中日双方的临床应用及认识,近年来中药实验研究结果等方面,并结合个人经验体会,选取中药柴胡、厚朴、细辛、白术、苍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探索、研究,使知识有所增加,见解较前明确,眼界逐渐扩大,思路愈显灵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手段,对《外台秘要》中涉及细辛的汤剂进行整理,总结共97首汤剂中使用细辛,对其不同剂量频次分类整理,得出细辛的日常用剂量为13.8g、27.6g和41.4g,剂量范围在6.9~69g,明显高于《中国药典》对细辛用量范围的规定。文章分析《外台秘要》汤剂中应用细辛剂量明显大于《中国药典》的规定,原因是唐代以前医家认为细辛无毒,并且唐代以前单味中药用量普遍大于现代用量规定;应用细辛的剂量范围较广,可能与《外台秘要》不同医家的中药用量经验有关。本研究为细辛用量研究提供文献学的依据,为《中国药典》及《中药学》教材中细辛剂量的标准设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