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清抗脱氧核糖核蛋白(DNP)抗体,在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他结缔组织疾病(CTD)以及非CTD对照组各30例中,阳性率分别为90.0%,66.7%和13.3%,30例正常人均阳性。活动期SLE抗体水平明显高于CTD组,治疗后则明显降低或阴转,本方法简便快捷,可作为SLE初筛指标,其强阳性结果有助于病情活动状况观察及与其他CT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脑脊液 (CSF)中抗核抗体 (ANA)的定量测定对神经精神性狼疮(NPL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8例SLE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SF及血清中ANA滴度 ,同时进行CSF的常规、生化检测。对NPLE及非NPLE狼疮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CSF糖、细胞数、氯化物无显著差异 ,NPLE患者CSF的ANA滴度≥ 1:10 0 ,阳性率高于非NPLE组 ;另外NPLE组血中ANA滴度显著高于非NPLE组 ,经治疗后NPLE组CSF中ANA滴度 1:10 0阳性率下降。结论 SLE患者CSF中ANA的定量检测 ,有助于NPLE的早期诊断 ,并为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抗核糖体抗体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核糖体抗体 (ribosomeRNPantibody ,rRNP抗体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 sus ,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 94例SLE患者与 3 42例其他非SLE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rRNP抗体的阳性率 ,以及对照分析SLE患者中rRNP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SLE患者rRNP抗体阳性率为 2 1 3 % ( 2 0 /94) ,明显高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总阳性率 3 5 % ( 12 /3 42 ) (P <0 0 1)。SLE患者中 ,rRNP抗体阳性患者中有 5 5 0 % ( 11/2 0 )出现神经精神系统损害 ,明显高于阴性组的 2 3 4% ( 2 2 /94) (P <0 0 1) ,且rRNP抗体阳性组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明显重于阴性组。尿蛋白阳性率在rRNP抗体阳性组为 80 0 % ,明显高于阴性组的 41 9% (P <0 0 5 )。结论 rRNP抗体不仅对SLE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而且与患者的中枢神经病变及肾损害有一定关系 ,可能提示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及其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SLE患者的实验室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FANA、抗ds—DNA、抗Sm、抗U1-RNP、抗SS—A、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0%、30%、44%、52%、22%。IFANA的滴度高低与病情活动状况无关,转阴并不表示病情缓解;抗ds—DNA抗体与狼疮性肾炎相关,持续高滴度常表示疾病活动特别是狼疮肾活动;抗SM抗体与病情无关,治疗后易消失;抗U1-RNP抗体与雷诺氏现象相关;抗SS—A抗体与光敏感相关;抗SS—B抗体与干燥综合征相关。抗U1-RNP抗体、抗SS—A抗体及抗SS—B抗体这3种抗体多持续存在。结论在SLE,各种ANA可能代表不同的亚型。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磷脂抗体(A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14例SLE患者血清中ACA进行检测,以正常人血清作对照。结果正常人及SLE患者血清中ACA的阳性率分别为2.5%和37.7%,ACA抗体阳性组病人肾脏损害更为明显,血小板减少、补体C3减低、微小血管病变也更为明显。结论AC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和病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ACA与抗核抗体ANA呈正相关,因此ACA也可作为评价SLE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8.
抗心磷脂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抗心磷脂抗体的检出率,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151份SLE血清ACL。结果:IgG型,IgA型和IgM型ACL阳性率分别为44.3%,20%和22.6%。ACL阳性组狼疮活动性和狼疮性肾炎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ACL阳性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和抗dsDNA抗体的检出高于阴性组。结论;ACL可作为判断SLE病情活动性,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抗SmD1抗体应用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5例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45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其血清中的抗SmD1抗体、抗Sm抗体、抗核小体(Anu A)抗体和抗双链DNA(ds DNA)抗体,统计并分析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SmD1抗体阳性检出率为69.23%,抗SmD1抗体的敏感性为69.23%,明显高于抗Sm抗体和抗ds DNA抗体的敏感性,抗SmD1抗体的特异性为96.67%。结论抗SmD1抗体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活动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依据,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5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及50例正常人血清抗心磷脂抗体进行检测,发现患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为76%,IgG型64%,IgM型56%。并发现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与红斑狼疮活动指数间有显著相关关系;抗心磷脂抗体在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症状及伴有关节症状的狼疮病人阳性率高于无上述症状者。提示,抗心磷脂抗体可能与这些症状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管炎的诊断及与SLE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SLE患者血清ANCA阳性率及荧光免疫模型,ANCA与SLE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的关系,统计SLE患者中ANCA的阳性率。结果①SLE组ANCA阳性率52.83%;②SLE血管炎皮损和反映SLE病情活动性、严重性、预后及复发的有关指标,在ANCA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③狼疮肾炎(LN)组较无LN的SLE组ANCA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SLE患者ANCA阳性,有助于SLE血管炎的诊断,并可作为临床上判断SLE活动性、严重性及预测复发的一个有用指标;ANCA对判断SLE合并肾脏损害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ANCA)异常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肾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IIF)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I。E患者ANCA阳性率是35.2%,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connectivetissuedisease,MCTD)和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SLE患者ANCA阳性组中,p-ANCA与c—ANCA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ANC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p-ANCA抗体检测对诊断SLE患者早期发现及防范肾毒性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LE患者发病的临床特征,为开展有效救治,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疗并进行血清CRP检测的SLE患者共90例,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并比较分析CRP浓度。结果:SLE患者感染组CRP浓度9.8±3.5 mg/L明显高于非感染组6.0±4.6 m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感染组中狼疮活动组与非活动组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可以作为一个鉴别SLE患者感染的敏感实用性指标,若CRP〉8 mg/L应首先考虑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14.
抗心磷脂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LISA法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与非活动期及正常人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A)。结果表明SLE活动组AC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ACA阳性的SLE患者临床上肾炎、关节炎发生率高于ACA阴性的SLE患者,并有补体C3下降、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24h尿蛋白定量增多。提示ACA的存在与SLE的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免疫抑制酸性蛋白在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免疫抑制酸性蛋白 (IAP)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疾病活动性及感染的相关性。IAP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进行检测。结果 48例SLE病人中共进行 60人次IAP的检测 ,阳性率 51 .7% ;其中活动期 47人次、非活动期 1 3人次 ,其血清IAP阳性率及平均值分别为 55 .3 %、546 .2ug/ml及 46 .1 % (51 3 .5g/ml) ,P >0 .0 5 ;合并感染组 32人次、非感染组 2 8人次 ,血清IAP阳性率及平均值分别为 84.3 % (670 .8ug/ml)及 1 4 .2 % (388.7ug/ml) ,P≤ 0 .0 1。结论 SLE病人体内IAP的升高与SLE疾病活动无关 ,与是否合并感染密切相关 ;通过对SLE病人进行IAP检测有助于活动性与感染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抗核抗体及其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抗核抗体及其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意义。对50例SLE病人血清进行连续五年的追踪观察。结果:IFANA、抗ds-DNA、抗Sm、抗U1-RNP、抗SS-A、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0%、30%、44%、52%、22%。IFANA的滴度高低与病情活动状况无关,转阴并不表示病情缓解;抗ds-DNA抗体与狼疮性肾炎相关,持续高滴度常表示疾病活动特别是狼疮肾活动;抗Sm抗体与病情无关,治疗后易消失;抗U1-RNP抗体与雷诺氏现象相关;抗SS-A抗体与光敏感相关;抗SS-B抗体与干燥综合征相关;这三种抗体多持续存在。表明在SLE,各种ANA可能代表不同的亚型。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 leukin-10,IL-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trythematosus,SLE)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4例SLE患者按SLE活动性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积分分为活动组(27例)和稳定组(27例);对照组为30例健康人。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0水平,并分析其与SLEDAI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活动组SLEIL-10水平([52.13±10.24)pg/ml]显著高于稳定组SLE([19.55±8.76)pg/ml]和正常对照组[(13.25±3.12)pg/ml](<0.01);并且IL-10表达量与SLE活动组SLEDAI积分呈高度正相关(=0.7946,<0.01),与SLE稳定组SLEDAZ积分呈低度正相关(=0.3872,<0.05)。结论IL-10的表达水平和SLE的病情呈正相关;检测IL-10对SLE病情的判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性能.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SLE患者(SLE组)、54例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组,其他组)、5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抗SmD1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斑点法检测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RPA).结果 SLE组抗SmD1抗体水平与阳性率分别为31.55(13.98~128.84) U/mL及53.3%(32/60),明显高于其他组[13.48(12.50~19.80) U/mL,14.8%(8/54)]及对照组[13.62(12.50~17.93) U/mL,2.0%(1/50)(P<0.01)].在5种SLE诊断指标中,以抗SmD1抗体对SLE的诊断敏感性53.3%(32/60)、阴性预测值77.2%(95/123)、准确性77.4%(127/164)为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抗SmD1抗体与AnuA,ARPA之间不具分布的一致性(P>0.05).将抗SmD1抗体与传统SLE诊断指标(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uA及ARPA)联合检测可将对SLE的诊断敏感性提高至71.7%(33.3%),且与抗SmD1抗体单项检测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ROC曲线达0.827,高于抗SmD1抗体单项检测(0.733)与传统SLE诊断指标联合检测(0.765).结论 抗SmD1抗体对SLE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且与传统SLE诊断指标之间具一定互补性;将抗SmD1抗体与传统SLE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SLE的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reports a rare case of bilateral choroidal occlusion that occurred in a 24-year-old woman with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This young lady concurred with aorta ventralis thrombosis and bilateral iliac artery occlusion when presented, and experienced a rapid deterioration of vision. She also has a history of recurrent miscarriage. Corticosteroid, immunosuppression and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were administered. Patients with APS associated with SLE are at risk for thrombotic phenomena, which may affect the ocular vessels of all sizes, including choroidal vessel. Our case alerts ophthalmologists and rheumatologists that bilateral choroidal occlusion may indeed be developed in patients with APS associated with SLE, and is a potential cause of visual morbid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