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且肺动脉收缩压在80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mmHg或以上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31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1例病人术前肺动脉收缩压80~183(112±28)mmHg,肺动脉平均压63~130(82±22)mmHg。其中30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7%),1例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因无合适封堵器而行手术治疗。封堵后10min,26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2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0%以上,另2例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改变。1例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在术后3d复查心脏超声时发现封堵器脱人肺动脉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在5例双向分流者中,1例于术后2个月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于封堵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但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术后2年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若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向右分流,可用经导管封堵术进行根治;但若为双向分流时,经导管封堵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6岁,2006年4月12日因发现心脏杂音36年,劳累性心悸、气促4个月入院。患者出生后即发现心脏有杂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因经济困难,未予治疗。患者近4个月来走路稍快即出现心悸、气促,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曾有下肢水肿,但无发绀,用利尿剂治疗有效。入院时体检:心界向左扩大,HR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分裂。胸片:心胸比例0.64,肺动脉段呈半球状显著凸出,主动脉弓增宽,肺呈充血征,侧位片可见心后三角变窄。心脏B超示PDA(窗型),直径9.5mm;肺动脉压110mmHg(1mmHg=0.…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治疗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蘑菇伞PDA封堵器对18例巨大型PDA合并重度PH的患者进行试封堵,封堵成功后进行定期临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肺动脉压力变化。患者于术后1d,1、3、6、12个月以及每年复查x线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18例患者中,12例巨大型PDA均封堵成功,6例未能成功封堵。成功封堵的12例患者的PDA最小直径为(14.4±2.7)mm,所选择的蘑菇伞PDA封堵器肺动脉端直径为(15.7±3.9)mm;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由(90.2±17.7)mmHg(1mm Hg=0.133kPa)降至(45.4±13.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封堵前后主动脉压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3±14.3)/(72.6±8.7)mmHg vs.(124.0±14.5)/(74±8.0)mmHg,P〉0.05];封堵后的外周血氧饱和度较封堵前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0%±1.00%vs.96.80%±1.38%,P〉0.05)。术后第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6例左心室、左心房和主肺动脉直径明显缩小,3例左心室、左心房直径明显缩小,其余3例左心室、左心房和主肺动脉直径无明显改变,其中有3例可见残余少量分流:X线胸片提示肺充血情况均有所减轻。术后随访1—3年,全部患者无胸闷、气促发作,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或仅有少量残余分流。6例未能成功封堵的患者,其中3例为双向分流,临床可见分界性发绀,试封堵时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或升高;3例试封堵后有大量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巨大型PDA合并重度PH患者是可行的,短、中期疗效理想,远期疗效尚需观察;术中试封堵时必须严密监测患者症状、血氧饱和度以及肺动脉、主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伴发肺动脉高压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动脉压力的测定 ,以往均是用有创的心导管来进行。自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应用于临床以后 ,肺动脉压可由连续多普勒技术 (CW)无创测定。本文进行了回顾性对 12 4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者 ,用 CW检测肺动脉压力 ,比较分流压差、三尖瓣反流压差及肺动脉瓣反流压差估测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自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7月 ,经超声心动图诊断PDA患者 12 4例 (己剔除合并肺动脉口狭窄、三尖瓣病变及一周岁以下的患者 )。其中男 41例 ,女 83例 ,年龄 1岁 2个月至 5 4岁 ,平均 8.5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15例 ,年龄 2 5± 2 2 (5~ 54)岁。PDA最窄处直径为 11± 4(8~ 18) mm。 PDA 8例采用 AmplatzerPDA封堵器治疗 ,7例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封堵后 3 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14例 (93 ) %封堵后 3 0 min至 1h肺动脉收缩压由 90~ 150 (10 6± 2 7) mm Hg降至 45~ 110 (65± 2 1) mm Hg,肺动脉平均压由 60~ 10 5(82± 2 1) mm Hg降至 2 6~ 65(50± 19) mm Hg。 1例封堵后 3 0 min至 1h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 ,反而有轻度上升 ,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 ,撤出封堵器。 6例主动脉压力有不同程度增高。术后 3 0 min降主动脉造影示 ,5例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 ,10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在术后 2 4h2例仍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 ,其中 1例并发溶血 ,48h后行外科 PDA缝合术。其余病例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并发 S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6.
国产封堵器治疗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及近期效果。方法采用经导管国产封堵器堵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DA 9例,术后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及心电图复查随访。结果9例均封堵成功;2例术后残余分流,在30 d随访中完全消失;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在术后和随访期间均有显著改善。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DA,安全可行,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11月86(男30,女56)例小儿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年龄8月12(8±7)岁;体质量1146(31±8)kg;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内径413(7±5)mm。以国产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根据封堵实验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2例(2%)封堵后30 min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反而有轻度上升,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撤出封堵器。余84例(98%)术后30 min肺动脉压收缩压由术前平均(69±24)mmHg(1mmHg=0.133 kPa)降为(36±14)mmHg(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术前(45±14)mmHg降为(30±8)mmHg(P<0.05),主动脉压由术前(94±10)mmHg升至(99±6)mmHg,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8例(21%)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心脏彩超复查4例(4%)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月彩超复查皆无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蘑菇伞经导管封堵治疗儿童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婴儿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arterial duct,PDA)堵闭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PDA 29例,年龄在1岁以下,体重4.5~10.5 kg,PDA最窄处直径2.0~7.4 mm,其中合并肺动脉高压13例,行蘑菇伞型封堵器封堵术.结果 所有病例1次封堵成功,术后即时升主动脉造影,发现有微量残余分流3例,术后3 d消失,1例有中量残余分流伴肉眼血尿,24 h后血尿消失,1个月后仅存微量残余分流,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介入治疗对婴儿PDA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治疗可行性及近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34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介入治疗,依据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评估封堵治疗效果,采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34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压患者进行动脉导管封堵,33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为97.1%。介入治疗后患者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低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后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平均压高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封堵后重复造影无残余分流29例,微量残余分流4例,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介入治疗后LAD、LVEDD、PA均低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后LVEF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安全、有效改善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且近中远期疗效较好,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36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处理组16例和对照组20例,处理组于封堵术后即刻静脉应用rhBNP,48 h后比较2组封堵术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结果:2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低于封堵术前水平(P<0.00);处理组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封堵术后应用rhBNP可进一步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青海地区介入封堵治疗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体会。方法:用国产封堵伞封堵巨大型PDA 105例,动脉导管平均直径(16.4±3.2)mm,肺动脉平均压为(63.5±3.9)mmHg(1mmHg=0.133kPa),术后随访2个月~8年。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国产封堵伞,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造影示PDA均完全封堵,7例少量残余漏;术后1周、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98例PDA分流消失,7例有微少量残余漏,肺动脉平均压为(32.0±2.5)mmHg;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介入治疗巨大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可靠,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动脉压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行介入封堵治疗的43例PDA患者的临床及介入手术资料。结果:与治疗前比较,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76±51)mmHg比(46.26±17.26)mmHg]、肺动脉舒张压[PADP,(39.47±17.11)mmHg比(15.84±10.74)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54.72±19.21)mmHg比(28.53±14.41)mmHg]均显著降低(P均=0.0001),PADP下降程度比PASP更明显[(0.54±0.38)比(0.38±0.15),P=0.012];PDA患者介入治疗后PASP、MPAP下降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B=-0.04,P=0.012;B=-0.006,P=0.009);术后MPAP下降程度与动脉导管管径呈正相关(B=0.022,P=0.01)。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对动脉导管未闭有益,应在年龄较小时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4 kg,平均肺动脉压33~49 mm Hg。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8例,漏斗型2例,最窄处直径2~8 mm,应用国产封堵器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9例,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肺动脉压均有下降,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96年3月至2003年3月,我们共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PH)2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应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198例PDA患者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动脉导管大小,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置入动脉导管内,使之在动脉导管处固定,即刻造影,术后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 全组成功196例,技术成功率99%;主动脉弓造影即刻无分流146例;50例存在微量或少量残余分流,经UCG复查,其中25例术后48 h分流消失,22例术后1个月分流消失,3例术后3个月分流消失;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平均压由封堵前(42.8±16.4)mmHg下降至(31.3±14.5)mmHg(P<0.05);术后3个月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缩小(94.2±28.4)mL vs(112.5±31.5)mL,(52.1±12.4)mL vs(61.0±15.7)mL(P<0.05).结论 应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DA合并SPH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PDA,观察封堵前及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术后24h及1、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侧位片检查随访。结果19例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6.3 ̄11.0(8.2±3.6)mm。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81 ̄128(97±26)mmHg,平均压为69 ̄102(80±23)mmHg,封堵后30min测肺动脉收缩压为45 ̄78(55±19)mmHg,平均压为42 ̄66(49±16)mmHg,较封堵前显著降低(P<0.05),3例PDA伴SPH者术中试封堵证实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而未行封堵。封堵后30min降主动脉造影示16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3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h超声心动图示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未见溶血、封堵器脱落、移位及左肺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一些PDA伴SPH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高海拔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均采用介入封堵术,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监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首先试堵PDA,连续动态监测肺动脉压,只有在肺动脉压下降60%后,才能完全封堵PDA并释放封堵器,并给降压治疗,以巩固疗效。结果:6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肺动脉压平均下降68%,动脉血氧饱合度提高,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随访28d~27个月,患者活动量增加,心功能恢复至1~2级。结论:介入封堵治疗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近期临床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1997年5月至2006年8月共有动脉导管未闭178例,其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者32例。32例中21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1例接受Amplatzer法封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及术后疗效等情况。结果32例患者无死亡。外科治疗组发生15例并发症,包括8例低血压,2例术后再通(后行二次手术修补),2例快速心房颤动,1例肺不张,1例乳糜胸,1例肺动脉高压危象;介入封堵组发生1例溶血。Doppler超声测外科手术组术后平均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4·3±5·1mmHg,介入封堵组平均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5·5±12·4mmHg。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较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小,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对于特殊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仍应用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不同年龄组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4至2018-12共100例接受PDA介入封堵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40岁或≥40岁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收集临床症状、合并症、血压等。术前行心脏彩超检查,术中、术后经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力。出院后随访1-3年,记录患者情况及复查心脏彩超。结果 两组患者共100例PDA均封堵成功。中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合并症比例大于青年组(P=0.009,P<0.001),外周收缩压高于青年组(P<0.001),术前心脏彩超测量的肺动脉压高于青年组(P=0.008),射血分数低于青年组(P=0.007)。术中两组封堵前右心导管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中老年组高于青年组(P=0.01)。两组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封堵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中老年组下降幅度大于青年组(P=0.013)。随访期间,中老年组心脏彩超测量的肺动脉压高于青年组(P=0.018),射血分数低于青年组(P=0.004)。与封堵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均较前下降(P<0.001),射血分数均较前升高(P=0.003)。结论 青年组PDA患者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少,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通过TTE随访,与中老年组PDA患者比较,介入封堵术后青年组肺动脉压更低,EF更高,故成年后发现PDA应尽早行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经导管封堵术后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变化及其与术后PAH的关系。方法:对111例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 PAP)55 mm Hg,肺/体循环血量比值(Qp/Qs)1.5的PDA患者实施封堵术,术中实时监测封堵术前后PAP变化,术后定期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封堵术,术后即刻PAP显著降低(P0.05),但m PAP恢复正常仅37例(33.3%),另有轻度、中度和重度PAH患者51(49.5%),14(12.6%)和9例(8.1%)。随访1~8(中位数4)年。术后3个月共24例(21.6%)患者存在PAH,其中9例术后6个月PAP恢复正常,另外15例(13.5%)PAH持续存在。术后PAP最终恢复正常的患者封堵术后即刻m PAP降低(59±10)%,术后存在持续性PAH者仅降低(24±14)%。术后即刻PAP正常和轻度PAH者术后PAP最终均恢复正常,而术后即刻存在重度PAH者随访期间PAH持续存在。结论:在并发重度PAH的PDA患者中,即使Qp/Qs1.5,仍有13.5%的患者存在术后持续性PAH;关闭PDA后导管测量PAP为重度PAH者,术后PAH不可避免;如果术后6个月PAP仍然高于正常,PAH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