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臂丛神经损伤多见于车祸、撕裂伤,是骨科治疗的难题之一,其损伤后修复与再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1],经椎体前食管后通路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患侧臂丛神经术可使桥接神经的距离较传统的经颈前皮下隧道法近50%[2],明显加速了神经移植后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健侧C7神经根含有丰富的神经纤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动力神经原,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臂丛神经损伤的修复[1].以往都是应用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与上干吻合修复臂丛神经,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逐步应用于临床,为健侧C7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术式[2].  相似文献   

3.
自1989年顾玉东等[1]报道应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撕脱伤以来,使臂丛神经撕脱伤的修复有了强大的动力神经源,但由于颈7神经较短,传统的术式往往需要行腓肠神经或尺神经桥接[1-4],不但使神经恢复的路径变长,而且有两处神经接口,势必会延长神经的修复时间及影响神经纤维的通过数量.我们2006-03~2006-05采用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移位直接与患侧下干吻合,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健侧颈7(C7)神经根移位已被广泛应用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但健侧C7神经根移位时需要取一段神经进行移植,以桥接健侧C7神经根和患侧的受区神经,缩短桥接神经的距离是提高神经移位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臂丛神经损伤是我国常见的上肢严重损伤,其预后较差。目前对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在对臂丛神经损伤诊治近50年的研究中总结了一些治疗方法。神经移位仍是我们首选的手术方案,其中膈神经移位于肌皮神经,副神经移位于肩胛上神经,肋间神经移位于胸背神经与桡神经三头肌肌支,健侧C7神经通过患侧尺神经桥接移位于正中神经已成为治疗全臂丛神经撕脱伤的固定术式。而对于臂丛神经不全损伤的治疗,我们更多地运用丛内移位的方法,例如对于单纯上(中)干根性损伤的患者,我们常利用Oberlin手术来恢复屈肘功能;而对于下干撕脱伤的治疗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我们已在临床开展了肱肌肌支移位于前骨间神经以及旋后肌肌支移位于后骨间神经等全新的术式,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能量创伤也日益增多。臂丛神经损伤业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其致残率颇高。目前临床上对臂丛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神经移位修复。应用丛外动力源神经诸如:隔神经、副神经、肋间神经、健侧C7及颈丛运动支等移位修复损伤的臂丛神经,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其应用较广泛。而丛内神经移位修复又为臂丛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亚丽  王健  张海静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271-1272
目的 总结12例我科应用健侧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桥式交叉修复患侧前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12位患者术前实施心理护理,训练被动体位;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加强体位护理、断蒂试验及术后康复锻炼.结果 患者配合治疗,12例皮瓣均成活,皮瓣外观满意.结论 严密的术前准备,精心的术后护理和合理的康复锻炼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转位治疗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第二炮兵总医院骨科治疗的30例外伤所致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转位重建受损的臂丛神经,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后注重肢体及支具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经过1~2年随访,患者肌力增强。结论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转位重建受损的臂丛神经效果较好,术后精心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臂丛神经损伤是周围神经损伤最严重的一种,常常造成病人上肢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是一种致残性的疾病,对于病人本人及其家属乃至全社会的心理、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损失[1]。对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在国际上尚不统一,包括了神经移位、游离肌肉移植、功能重建等各种方法[1]。而当神经缺损时常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法已成为治疗周围神经缺损及恢复期功能的主要措施之一。以健侧C7神经根经锥体前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为例,我院在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技术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与慢性疼痛相关的脑结构改变.方法:选择左侧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行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后疼痛减轻>75%的患者,共10例,以及10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疼痛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半年采集MRI数据,同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尔顿抑郁(HADD)和焦虑评分(HADA).用统计参数图5( SPM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患者中,灰质容积减低的脑区为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和患肢同侧的海马;灰质容积增高的脑区为患肢同侧的前扣带回( BA24)、对侧的额下回(BA47).而术前疼痛和术后半年疼痛消失的两组之间比较发现,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的脑区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研究提示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患者存在皮层或皮层下脑组织结构上的重组,这些改变可能在疼痛的慢性化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新术式及其全程康复治疗。方法:收集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3例,分行一期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和对侧股薄肌移植手术,以恢复肩外展功能和重建屈肘与伸拇、伸指功能;部分患者二期行同侧股薄肌移植重建患肢屈拇、屈指功能。注意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结果: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8例患者,在术后3~5个月,出现移植肌肉神经再生电位;12月屈肘60°~90°、肌力M4,伸拇、伸指肌力M3~M4,3例行肩胛上神经修复者,肩外展30°~45°。2例二期手术后六七个月,移植肌肉有随意收缩;12个月屈拇、屈指肌力M3~M4,但手部感觉尚未恢复。结论:早期股薄肌皮瓣移植联合神经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已显示初步的疗效。应注重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全程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新术式及其全程康复治疗。方法:收集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3例,分行一期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和对侧股薄肌移植手术,以恢复肩外展功能和重建屈肘与伸拇、伸指功能;部分患者二期行同侧股薄肌移植重建患肢屈拇、屈指功能。注意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结果: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8例患者,在术后3-5个月,出现移植肌肉神经再生电位;12月屈肘60&;#176;-90&;#176;、肌力M4,伸拇、伸指肌力M3-M4,3例行肩胛上神经修复者,肩外展30&;#176;-45&;#176;。2例二期手术后六七个月,移植肌肉有随意收缩;12个月屈拇、屈指肌力M3-M4,但手部感觉尚未恢复。结论:早期股薄肌皮瓣移植联合神经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已显示初步的疗效。应注重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全程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背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常用于重建臂丛损伤患者的肩外展功能。但是副神经移位后对斜方肌的功能影响及岗上、下肌新生电位出现时间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臂丛损伤患者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并移位到肩上神经后,其斜方肌不同部位的电生理改变。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自身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为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实验对象:1996-01/2000-02进行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完整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11~46岁,平均29岁。方法:20例臂丛损伤患者伤后3~6个月,于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到肩上神经。应用PHASIS电生理仪,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前放置刺激电极,在斜方肌上、中、下部及胸锁乳突肌进行记录,同时对术后岗上、下肌进行动态肌电检溯及功能随访。主要观察指标:斜方肌术前、术后肌力检查,上、中、下动作电位波幅值、患肢外展功能。结果: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到肩上神经,对斜方肌下部功能影响明显,对中上部无明显影响。83.3%的患者术后5~9个月冈上肌可检溯到神经再生电位,经术后2~3年随访此组患者均恢复了肩外展功能。结论: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后,主要影响斜方肌下部功能,对上、中部无明显影响。斜方肌严重损伤的患者如果胸锁乳突肌功能良好,副神经仍可作为供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小间隙的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C5、臂丛神经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后的效果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A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移位于C5神经根,B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臂丛神经上干,两组均是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实验侧。术中测量副神经、C5神经根和臂丛神经上干的直径;术后12周行电生理学观察两组大鼠肱二头肌、三角肌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神经组织学和图像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形态。结果:两组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直径:副神经主干为(0.45±0.05)mm,C5神经根为(0.66±0.11)mm,臂丛神经上干为(1.16±0.14)mm。②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术后12周A组肱二头肌、三角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肱二头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三角肌实验侧较正常侧潜伏期长,波幅低(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少于正常侧犤(99.60±22.61),(134.40±30.62)个,t=8.26,P<0.01犦。④轴突直径: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1.38±0.40),(2.88±0.62)μm,t=19.35,P<0.01犦。⑤髓鞘厚度: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0.92±0.22),(1.75±0.61)μm,t=5.98,P<0.01犦。⑥再生神经纤维形态:A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厚,神经束膜结构完整。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少,束膜结构不完整,有髓神经纤维鞘可见板层样分离。结论:①应用副神经移位可以修复C5神经根损伤,由于副神经直径相当于C5神经根直径的68%,可以节省动力神经源。②而副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因两者直径差异明显,副神经只相当于臂丛神经上干直径的39%而不能修复上干。  相似文献   

15.
丁保冬  王爱丽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2):1117-1118
健侧C7神经根移位已广泛应用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经椎体前通路所需的桥接神经长度约为颈前皮下通路长度的50%。而缩短桥接神经的距离是提高神经移位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此手术过程及术中配合、护理要点进行了总结。1临床资料本组6例患者全部男性,年龄20~35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异种脱细胞神经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探寻修复周围神经的新型移植物。方法:分别取家犬、新西兰大白兔臂丛神经及SD大鼠坐骨神经,对其适当切修使直径、长度相近,对获取的神经进行低渗-脱细胞处理,得到脱细胞神经移植物。32只大鼠均制造人为坐骨神经缺损,随机均分为4组,A组,家犬脱细胞神经移植修复;B组,兔脱细胞神经移植修复;C组,大鼠脱细胞神经移植修复;D组,未修复组。修复后进行神经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检测。结果:修复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均显著优于未修复组,而各修复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异种脱细胞神经可取得与同种脱细胞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小剂量超短波对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患侧L4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来观察小剂量超短波对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n=4),对照组(n=16)及实验组(n=16),对照组采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cm 缺损,实验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小剂量超短波治疗,7min/天,1次/天,直至取材,后两组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时检测患侧L4脊髓内BDNF及CGRP蛋白表达,术后第12周时行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及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①对照组术后第2周时患侧L4脊髓内BDNF表达已开始增高,第4周时达高峰,第8周后逐渐降低,第12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只有在第8周时BDN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对照组患侧L4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与BDNF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第12周时实验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潜伏时缩短,胫前肌湿重比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剂量超短波可以促进大鼠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髓鞘及轴索的再生,此作用可能与小剂量超短波上调患侧脊髓内CGRP蛋白的表达,延长BDNF表达的高峰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复合性臂丛神经根撕脱伤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复合性臂丛神经根撕脱伤的诊治方法。方法:12例复合性臂丛神经根撕脱伤者行颈脊髓造影CT扫描。4例上中干型者行尺神经束移位重建屈肘功能,8例全臂丛型者行健侧颈7切除移位术重建屈肘功能。结果:臂丛神经撕脱伤性脊膜囊肿,上中干型者行尺神经移位术效果好,而全臂丛型者健侧颈7移位术效果不太满意。结论:CTM为复合性臂丛神经根撕脱者的可行检查方法,本病的修复以神经移位术为主,其方法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道臂丛神经合并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15例患者针对不同损伤部位,采取臂丛神经血管探查,进行神经修复、移植及血管修补、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达到同时修复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施与正确的护理方法,及时辅助进行相应康复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经1年以上随访,患肢血管循环良好,部分病例恢复神经功能,优良率为67%.结论 对臂神经合并血管损伤,采用显微技术进行神经、血管的修复及重建,不仅可避免肢体缺血坏死,而术后施与正确的护理方法,及时辅助进行相应康复治疗,对上肢功能的恢复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周围神经损伤后大脑皮质会出现功能可塑性变化;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在发育中神经系统的表达特征提示,它与神经发育中突起延伸和突触形成有关,参与突触重建过程.目的: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实验动物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前后,不同阶段相应大脑皮质组织神经生长相关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量及动态变化,探讨周围神经修复与中枢神绎可塑性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 12在上海市周围神经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完成.材料:成年SD火鼠108只,分为臂从损伤未修复组(n=48)、臂丛损伤修复组(n=8)及对照组(n=12).方法:大鼠左侧为实验侧,臂丛损伤未修复组在大鼠左侧取锁骨下横形切口,找到臂从各神经根并造成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臂丛损伤修复组同法将大鼠全臂从神经根性撕脱后,取右侧锁骨下切口,显露健侧颈C7神经根备用:取左侧前臂尺神经通过皮下隧道桥接健侧颈7神经根与正中神经端端吻合.对照组为成年雌性正常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1 d.3d,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0个月共8个时段及对照组取材,采用SYBRGreen Ⅰ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前后对侧(右侧)大脑前肢投射区域皮质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相对表达量及动态变化.结果:臂丛损伤未修复组对侧(右侧)大脑前肢投射区域皮质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规律为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术后1 d,3 d和1周与对照组比较差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臂丛损伤修复组对侧(右侧)大脑前肢投射区域皮质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规律为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第3人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至术后3个月再次升高,6个月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术后1 d,3 d,1周和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臂丛损伤健侧颈7移位术前后相应大脑皮质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与临床现象一致,提示生长相关蛋白在大脑皮质及突触可塑性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