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微波(Microwave,MW)是指频率在300MHz~300GHz的电磁辐射,是非电离辐射的一部分。微波在雷达、无线通讯、感应加热、医疗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以往研究表明微波对生物体存在致热效应(thermal effect)和非致热效应(non-ther-mal effect)。非致热效应是指较低强度微波在不引起生物体组织温度升高的状态下产生的生物效应。近10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微波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应用,微波非致热效应也成为微波健康效应研究的新热点,本文搜集了近年一些有关微波非致热效应离体研究的文献,对其进行简要综述。1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2.
微波(Microwave,MW)是指频率在300MHz~300GHz的电磁辐射,是非电离辐射的一部分。微波在雷达、无线通讯、感应加热、医疗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以往研究表明微波辐射对生物体存在热效应(thermal effect)和非热效应(non-thermal effect)。  相似文献   

3.
微波致白内障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波致白内障一例报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曹钟兴微波是指波长从1米到1毫米范围的电磁波,波长很短,频率在300兆赫到300千兆赫范围内。因其热效应对生物体影响与其他学科技术相互渗透,彼此结合促进微波技术应用,方兴未艾。若不注意防护将对机体带来负面影...  相似文献   

4.
微波炉与健康研究表明,微波的生物学作用有以下两种:1、热效应。生物体接受微波辐射后产生电和磁场,然后变成热能作用于细胞,使其产生热效应。家庭用的微波炉烹调菜肴就是运用这种原理,食物在微波炉中接受微波照射后,食物内分子自我剧烈运动产生热能而达到烹调食物...  相似文献   

5.
电磁场(当其在空间运动时叫做电磁波)作用于生物体,能引起两类生物效应,一类是使其温度升高,并由此而引起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作用叫做热效应。这是生物体内各层次的生物物质吸收电磁能后转变成为热能之故。热效应有如下特点:1、在平衡态附近时,生物系统对电磁场的应答一直到10~5V/m的场强时都是线性的。2、系统产热正比于场强平方。3、这种热效应和用其它不同加热力式加热生物系统所产生的效应是相同的。至今为止,生物电磁学专家一般都认为,电磁波生物效应除热效应以外,还有一类叫做非热效应(athermal effect)。所谓非热效应,按理论物理学家Flhlich,即是指电磁场通过使生物体温度升高的热作用以外的方式改变生理生化过程的效应。这一名词在提出的时候曾引起一些物理学和工程学方面的专家的非议。他们认为,电磁波作为一种能量形式在体内被吸收后最终都要变成热,即分子的热运动,因此不可能有什么非热的效应。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及对实验现象理解的深入,电磁波的  相似文献   

6.
1 前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毫米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近20年中尤为突出,如毫米波疗法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软组织及骨组织外伤、冠心病、肿瘤等疾病。这些技术的应用,从理论上可归结为毫米波照射生物活体所引发其机理变化,即医学上的生物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生物热效应是指一定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辐射在生物活体上时,所引发的生物活体的局部体温上升。当温度升高超过生物活体组织的调温能力以及受照射组织内所吸收的能量远大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时,就会使组织的传热机理出现混乱,最后导致组织的破坏和死亡。而生物非热效…  相似文献   

7.
微波指频率在0.3~300.0 GHz的电磁辐照,在雷达、航空、通讯及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微波对生物体存在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1].近几年来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微波非致热效应也成为微波健康效应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生殖系统对电磁辐照特别敏感,已被许多学者所关注.不孕不育是现代医学研究热点之一,其病因有很多,微波辐照是不容忽视的病因之一.本文从动物实验、流行病学两方面对近年来微波对生殖影响的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陈卫伟 《医疗装备》1998,11(5):28-29
微波热疗是经尿道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一种非手术疗法。主要依靠微波的致热效应使前列腺肌体温度上升,使之发生变性、容血、坏死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使前列腺组织收缩,尿道变宽,改善梗阻,达到治疗的目的。采取915MHz频率微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微波加热的特点所决定的。生物体是由各种细胞组成的,在细胞的内液和外液中含有大量的带电粒子,如钾离子、氯离子等,它们在微波的高频交变电磁场中产生高速位移和振动,与周围的粒子和分子碰撞而产生热,称之为离子加热。此外细胞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这些分子正负电…  相似文献   

9.
微波热疗是经尿道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一种非手术疗法。主要依靠微波的致热效应使前列腺肌体温度上升,使之发生变性、容血、坏死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使前列腺组织收缩,尿道变宽,改善梗阻,达到治疗的目的。采取915MHZ频率微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微波加热的特点所决定的。生物体由各种细胞组成,在细胞的内液和外液中含有大量的带电粒子,如钾离子、氯离子等,它们在微波的高频交变电磁场中产生高速位移和振动,与周围的粒子和分子碰撞而产生热,称之为离子加热。此外细胞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这些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  相似文献   

10.
电磁医疗设备是指利用电场、磁场、电磁场实现医疗诊断和治疗的一类仪器、机器或设备。电磁生物效应包括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是电磁医疗设备开发的主要理论和审评依据。影响生物效应的物理因素有电磁能量、生物体电容率和磁导率。电磁热效应表现为当温度上升,细胞从无明显损伤、可逆损伤、不可逆损伤、凝固、干燥、碳化或汽化的变化,被应用于高频理疗、微波肿瘤治疗、射频消融、高频电刀等。非热效应是在电磁场暴露下,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与器官、整体出现生化和生理反应,而生物体无明显温升,可以应用于心脏起搏、心脏除颤、体外碎石等。近年来,我国在电磁医疗设备领域开展了一些从基础到仪器的研究,开发了一些潜在的电磁医疗设备,如经皮给药电磁导入、经皮给药驻极体、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等。电磁医疗设备安全控制的有效手段是建立以人体健康为基础的电磁限值标准并执行。  相似文献   

11.
微波     
微波辐射是指无线电波与远红外线波之间、频率在300~300,000 MHz(兆赫)、波长1mm~1 m的电磁波谱。同X-线、紫外线、红外线及可见光一样,波的运动保持在每秒约300,000 km的常速。波长随频率的改变而改变,同时电压也发生改变。微波辐射或可由连续波发生,或可有脉冲波发生,后者的平均功率随重复脉冲率及其峰值与宽度而定。电磁波的频率及其光子能与波长成反比。微波具有相对低的光子能,远低于产生离子对(ion pairs)所需的能量,故属于非电离型  相似文献   

12.
078 微波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度微波电磁辐射(300MHz~300GHz)通过"致热效应"引起机体的健康危害已经得到有关研究的证实,而低强度微波电磁辐射长期暴露是否能引起机体的健康危害尚无定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波电磁辐射对血脑屏障、肿瘤、遗传、神经等方面影响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波长一米以下(频率3亿赫以上)的电磁波称微波。微波具有传播不受干扰,能量损耗少、接受信号稳定等优点而极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卫星通讯以及军事导航等许多科技与生活领域。 但是,微波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给接受辐射强度较大的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微波辐射能干扰机体组织内分子原有的电场,使组织分子的势能改变而产生生物学效应,进而机体环境失去平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微波产生的热效应,对含水分较多的组织器官危害较大,如眼睛受辐射后易产生混浊、白内障:睾丸  相似文献   

14.
在控制试验环境温度、湿度和噪声的条件下,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后给与0.0、0.5和5.0mW·cm~(-2)2450MHz,CW微波辐照1h/d×10d。停照后即刻红外热图显示,体表温度随功率密度的增大而递次升高,呈剂量—效应关系。5.0mW·cm~(-2)组体表温度显著升高(P<0.01),肛温升高0.9℃(P<0.05),但能量代谢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自身基础值(P<0.05)。≤1.0mW·cm~(-2)剂量时,体表温度有一定升高(P<0.05),而肛温仅有0.2℃的波动(P>0.05),能量代谢变化不明显(P>0.05)。据此可知,5.0mW·cm~(-2)剂量热效应是微波作用而非内源性产热所致,属于致热剂量,≤1.0mW·cm~(-2)则不致于产生明显热作用。此外,红外热图表明,生物体对微波具有时间适应性和部位敏感性。相对而言。睾九部位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微波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_z—300GH_z,的电磁波,微波辐射通常是指这种能在空间传播,能量不足以引起受照物体发生电离作用的电磁波而言。随着微波被广泛地用于社会的各方面,其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1 微波辐射对人体的主要影响 1.1 神经功能失调神经衰弱症候群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机体对微波辐射最敏感的反应,受照人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易激动、多汗、心悸,心律不齐,血压波动等症状。实验证明,微波辐射可降低机体对箭毒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一、微波辐射生物效应微波辐射生物效应是指微波照射生物体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各种生理影响,从而危害生物体的身体健康。微波辐射危害,已引起国内外人们的关切。1973年召开了微波辐射生物效应与健康危害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微波辐射列为造成公  相似文献   

17.
微量元素对热休克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荷 《现代预防医学》1999,26(2):219-219,228
热休克蛋白(heatstressprotein,HSP)是指生物体在热应激时所产生的一组保护性蛋白质。HSP能促进组织细胞产生热耐受性,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更强烈的外来温度变化所造成的损害。近年微量元素对HSP的诱导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本文仅就锌、铜、铁几种微量元素对HSP的影响简述如下。1锌锌能诱发HSP的生成。SwansonRA等[1]将生长的胶质细胞置于含氯化锌的环境中,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查了HSP72的表达。发现在锌浓度为5~100mmol暴露4h或200~300mmol暴露15分钟后,HSP72被诱发。ChaouiA等[2]等发现锌还能诱发植物的HSP合成。他将…  相似文献   

18.
微波(microwave)是指频率为300 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目前广泛应用于无线通讯、雷达、医疗等领域.微波辐射生物效应和对健康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微波辐射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改变[1-4],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是微波辐射最敏感靶点[5].微波辐射可引起脑功能和组织结构改变,表现为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神经元变性、凋亡和坏死,组织水肿等.目前微波辐射的生物效应尚存在着很大争议,其致学习和记忆损伤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微波辐射后自由基增多、神经元胞内钙超载、突触结构功能紊乱、能量代谢和相关基因表达异常等在微波辐射致学习和记忆损伤中所起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微波消解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频率约300Hz~300GHz,波长100cm~0.1cm的电磁波。导体能反射微波,绝缘体能透射微波,电介质能吸收微波。根据上述特点可以进行微波消化。1 微波消化的原理 用微波频率在2450mHz的高频率电磁场消化样品。一方面使水、酸、过氧化氢等溶剂以及样品中的极性分子快速转向和定向排列以产生剧烈的震动、摩擦和撞击,使试样与  相似文献   

20.
射频(RF)通常是指300MHZ以下的频段。当频率高于这个频段时,称为微波。但是,在医学中,工作在射频段的加温装置的频率主要集中在高频段(HF),通常情况下高频段的频率范围是3~3OMHZ。所以,按照这种划分方法,超高频(VHF)的频率范围应当是30~300MHZ。所以,VHF也应当属于RF加温用的频率范围。在RF加温方法中,主要有RF诱电加温法、RF诱导加温法和RF置入式加温法3种方法。所谓RF诱电加温法就是用一对电极板夹住被加温的物体,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RF电压,利用RF电流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焦耳热而达到升温的目的。1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