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囊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价值和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2004年7月-2008年5月.因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就诊,经全脑DSA检查,确诊颅内囊状动脉瘤138例患者,共149枚动脉瘤.(剔除<2mm的微小动脉瘤患者);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128枚(86%)囊性动脉瘤完全栓塞;12枚(8%)95%栓塞;9枚(6%)栓塞小于95%,其中4个为宽颈动脉瘤,5个为宽颈大动脉瘤.138例患者中93例(67.4%)患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随访,DSA随访从6~36个月,平均16.8个月.其中4例(4.3%)复发,但均无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结论 颅内囊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中期随访提示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破裂囊性动脉瘤栓塞的重点是栓塞瘤颈和载瘤动脉相邻的真性动脉瘤,远端如形成动脉瘤囊泡或假囊,栓塞时无需栓塞或致密栓塞.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SinsonG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2,25(5):302-302
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已经很普遍,但栓塞前后病人的处理人们并未熟知。作者报道了两例动脉瘤病人,女性,年龄分别为63岁和77岁,均有高血压病史。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造影均显示左侧后交通动脉瘤。行钢圈栓塞治疗,动脉瘤栓塞80%和75%,有残余瘤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3年接受介入治疗、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单发性颅内小动脉瘤(≤5 mm)患者180例,其中破裂出血149例,未破裂31例.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之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值(AR)、瘤体最大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SR)、动脉瘤形状、位置和子囊,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之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采用单因素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两组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的小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OR=0.166,P=0.023)及基底动脉末端(OR-0.006,P<0.001),表明前交通部位与基底动脉末端的动脉瘤更易破裂.180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部位、子囊、AR值(1.76±0.72对1.35±0.48)、SR值(1.90±0.81对1.31±0.67)、入射夹角(123.9°±23.21°对95.96°±20.2°)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动脉瘤形态、动脉瘤最大直径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部位(OR=1.347,P=0.002)、入射夹角(OR=1.057,P<0.001)、SR值(OR=2.726,P=0.047)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末端部位、SR值>1.90±0.81、入射角度> 123.9°±23.21°为颅内≤5 mm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原因、紧急处置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连续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再次发生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系统研究其影像学特征、栓塞材料选择及技术操作特点.结果 510例接受介入栓塞患者中共发生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1例,发生率为2.2%,其中8例为弹簧圈突破,2例为微导管穿破,1例为辅助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于溶栓过程中再次出血.经过积极紧急处置,10例预后良好,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1例死亡.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是一种严重,甚至灾难性并发症,原因多为弹簧圈突破,其次为微导管突破.但只要采取积极、合理的处置措施,致残致死率可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与瘤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行全脑血管造影并经手术证实有动脉瘤的患者264例,分别研究〈5nm和≥5mm的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动脉瘤的位置、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血糖以及瘤体长径/宽径比值与瘤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264例患者共发生动脉瘤302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73个,未破裂动脉瘤29个,9例患者同时患有2个破裂动脉瘤,〈5mm的动脉瘤87个,≥5mm的动脉瘤186个。动脉瘤的部位、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以及血糖与破裂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瘤体长径/宽径比值与动脉瘤大小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2)。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起始处以及50~60岁年龄段的患者,其破裂的颅内小动脉瘤分别为33个(37.93%)、27个(31.03%)和38个(43.68%),要多于其它部位及其它年龄段。结论:动脉瘤的部位、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以及血糖对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影响;最大径〈5mm的颅内动脉瘤也有一定的破裂风险,其数目也达到一定的比例;瘤体长径与宽径比值或许可用来预测颅内不同大小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7.
8.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介入术后微缺血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行介入治疗的110例UIA患者临床资料。术后3 d内患者接受头部MRI检查,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有无急性微缺血病变分为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微缺血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发生微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 110例UIA患者中有56例(50.9%)出现微缺血病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瘤体直径大、氯吡格雷抵抗和支架辅助栓塞患者术后微缺血发生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OR=2.909,P=0.015,95%CI=1.233~6.862)、瘤体直径大(OR=2.590,P=0.033,95%CI=1.078~6.222)、氯吡格雷抵抗(OR=4.369,P=0.010,95%CI=1.419~13.456)和支架辅助栓塞(OR=3.474,P=0.045,95%CI=1.029~11.724)为微缺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UIA介入术后微缺血发生率高,有高血压史、瘤体直径大、氯吡格雷抵抗和支架辅助栓塞患者发生率更高。应重视具有危险因素患者,予以针对性治疗,可能会降低微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操作中不必刻意追求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20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采取早期血管内治疗技术,用自制的多形钨丝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囊。动脉瘤的位置:前交通动脉(ACoA)7例,后交通动脉(PCoA)6例,中动脉(MCA)2例,眼动脉1例,后循环4例。病人分级:HuntHesII级3例,II级及IV级各7例,V级3例。16例于3天内治疗,其余4例于6天内治疗。结果18例闭塞90%以上,其中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0%),2例死亡。术后观察3个月~2年,15例效果良好,3例残留轻~中度瘫痪,术后随访无一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急性期破裂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低剖面编织型设计的自膨式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7例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术后即刻效果、复发率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中成功植入130枚LVIS支架,1例植入失败,技术成功率99.2%.7例术中或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7/127,5.5%),无围手术期出血、死亡.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112枚(88.1%),瘤颈残余15枚(11.9%).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37例影像学复查显示33例(89.1%)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10.9%)瘤体仍显影,其中3例为术后即刻有瘤体显影,1例为动脉瘤复发,无死亡.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15.
破裂出血动脉瘤的早期栓塞治疗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方法 Hunt HessⅠ~Ⅲ级并在发病后 72h内进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 32 9例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并有TCD和 (或 )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 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 6 2例 (18.2 % ) ,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Hunt 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6 2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 4 1例 ,中度致残 13例 ,重度致残 6例 ,死亡 2例。结论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常规手术治疗 ;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初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2年期间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9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49个动脉瘤,其中41例患者41个动脉瘤(26个破裂出血,15个未破裂)术后随访12~48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DSA、CTA或MRA检查评价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结果栓塞术后有2例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3例脑梗死,1例载瘤动脉闭塞,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栓塞术后12个月DSA、MRA或CTA检查显示,32个动脉瘤(32/41,78.0%)完全栓塞,明显高于术后即刻(21个,42.9%)(P=0.02);瘤颈残留7个(17.1%),部分栓塞2个(4.9%),均较术后即刻有改善。24个动脉瘤(58.5%)稳定而无变化,复发4个(9.7%)。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评分显示0分18例(43.9%),1分10例(24.4%),2分5例(12.2%),3分4例(9.8%),4分2例(4.85%),5分2例(4.85%)。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自理率为80.5%,预后良好。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完全栓塞率,降低操作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48例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探讨治疗方法及技术要点.结果 48例患者49枚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7枚(双微导管3枚),球囊辅助栓塞2枚,支架辅助栓塞28枚(Leo支架3枚,Lvis支架5枚,Enterprise支架14枚,Solatire AB支架6枚),Willis覆膜支架隔绝1枚,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1枚.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Raymond栓塞分级I级34枚(69%),Ⅱ级9枚(18%),Ⅲ级6枚(13%).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48例均达到临床治愈,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44例,1分2例,4分2例(该2例治疗前≥4分);出院后3个月至1年mRS评分0分46例,2分1例,4分1例,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出血.20例DSA随访1~21个月,18例痊愈,1例明显好转,1例明显复发,再次手术致密栓塞.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不同栓塞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 Hydrocoil)在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期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Hydrocoil栓塞急性破裂期15例17个颅内动脉瘤,并选择同期应用裸性铂金弹簧圈栓塞的18例颅内动脉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x2检验.结果 Hydrocoil栓塞的17个动脉瘤,致密栓塞16个、大部栓塞1个.裸性铂金弹簧圈栓塞的18例动脉瘤,致密栓塞11例、大部栓塞7例.两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2,P<0.05).患者术后6个月至1.5年内DSA检查,应用Hydrocoil栓塞的患者无复发;应用裸性铂金弹簧圈栓塞的患者动脉瘤复发5例.两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510,P<0.05).结论 Hydrocoil可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程度,并降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