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食源性疾病发生规律,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方法收集大连市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类食源性疾病中,以食源性肠道传染病为主,其中细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占90%。发病高峰在7-8月,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家务及待业人员和散居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11起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中,高发月份为7月,致病因素主要为微生物性和有毒植物,主要发生在餐饮饭店。结论本文数据仅反映大连市食源性疾病部分情况。大连市的食源性疾病预防应以预防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同时加强夏季餐饮单位的卫生监管和对旅行团体以及自采自食野生蘑菇人群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对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吉林省的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吉林省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59 263例,其中18 772例患者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测,1 387例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11年食源性疾病报告与搜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大连市发生81起食源性疾病,发病726例,死亡10例;7~8月为高发季节,占全年起数的91.36%;致病因素以微生物为主,有毒植物次之;41.98%的事件发生在餐饮单位,37.04%发生于家庭;高发人群为旅游团游客与食用自采野生蘑菇者。结论大连市食源性疾病防控重点为旅游餐饮接待单位,要加强宣传,谨慎采食野生蘑菇。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2004-2006年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成都市2004-2005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现况,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食物中毒和5种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类食源性疾病中,以食源性传染病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0.74%;食源性传染病中以细菌性痢疾、甲肝为多;食物中毒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均居首位,分别占食物中毒总起数、食物中毒总人数的62.50%、66.42%,其次为不明原因和有毒动植物因素各占21.43%和12.50%;食物中毒事件按就餐场所分为集体食堂、家庭、饮食服务单位、其他场所,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家庭,成为发生食物中毒的高危场所;食源性传染病发病高峰在6~9月份;有3个高峰年龄段,5岁以下儿童有小高峰,10~15岁和30~35岁为发病高峰.结论 重点加强农村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督与管理,加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特别是广大农民、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关注的人群为10岁以下的学生、儿童和农民.  相似文献   

5.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连续发生一系列令世界震惊的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 :英国的疯牛病 ,日本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和雪印牛奶的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爆发 ,法国的李斯特菌中毒等。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2 0 0 2年 3月最新公布的信息表明 ,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例 ,即使在发达国家至少有 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在食源性疾病上的花费达数十亿美元 ,全球每年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腹泻而死亡的 0~ 15儿童约 170万。据估计 ,美国每年发生 60 0~ 810 0万例食源性疾病 ,每年至少有 90 0 0人因之死亡[1~ 4 ] 。我国 1987~ 1996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规律,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方法 收集2000~2002年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北五省食物中毒和4种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类疾病合计发病率为42.19/10万,死亡率为0.03/10万;报告发病率由高至低分别为浙江、河北、湖北、江苏和湖南省;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以动物性食品为最多,植物性食品次之;中毒起数构成和发生人数均以微生物和农药及化学物引起所占比例最大。食物源性传染病病例数以6~9月为多;发病年龄以60~(9.42%)、10~40岁(41.53%)人数集中;发病率以9岁以下年龄者为高;病死数以60~、20~25、55~60岁组比例较高;病例数与死亡数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农民、散居儿童和学生。结论 由于本文数据未能涵盖所有的食源性疾病,故此数据为冰山一角;应重点加强动物性食品卫生管理;加强采食野蘑菇、误食农药、鼠药以防中毒的宣传教育;关注的人群主要为农民、散居儿童和学生。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2000年~2002年食源性疾病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大多数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为轻度自愈性疾病,但这类疾病的发生极其频繁,对社会影响较大。依据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校正报告,江苏省每年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人数为737万~1229万人。为进一步了解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变化趋势和发生规律,对该省2000年~2002年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病数据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2—2021年盘锦市食源性疾病致病菌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食源性疾病预警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21年6月盘锦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的病例进行研究,筛选符合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并完成粪便或肛拭子病菌检测的病例进行资料收集。结果 共筛选病例990例,女性占54.24%,男性占45.76%。夏季(37.17%)和冬季(36.36%)食源性疾病检出比例均高于春季(11.62%)和秋季(14.85%)。在食用可疑食品中,因食用肉及肉制品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检出比例最高(41.01%),食用瓜果蔬菜类食源性疾病检出比例最低(4.34%)。本研究990例患者中均伴有腹泻症状,腹泻发生率100.00%,腹痛917例(92.63%)、呕吐603例(60.91%)、恶心544例(54.95%)、发热191例(19.29%)。990例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标本中检出肠道病菌108株,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7株(6.48%)、副溶血性弧菌23株(21.30%)、志贺菌3株(2.78%)、沙门菌59株(54.63%)、诺如病毒16株(14.81%),志贺菌检出率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宁波市北仑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了解食源性疾病发病趋势,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以及保障北仑区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北仑区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分析。结果:2017—2021年北仑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2 264例,其中,男性占53.2%,21~40岁占41.8%,农民、民工和工人占74.6%。6—8月发病率较高,占全部病例的38.9%,其中7月发病率占全部病例的14.2%。可疑暴露的主要食物分别是水产品类(32.6%)、水果类(15.8%)、肉类(10.2%)。病例主要症状有腹泻(92.1%)、腹痛(45.1%)、恶心(37.9%)。共采集1 191份病例粪便或肛拭子样本,病原体总检出率9.99%。沙门氏菌在第2、第3季度检出率较高,副溶血性弧菌在第3季度检出率较高。结论:北仑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水产品类食物、气温相对较高的季节有关,病原体以水产品易产生的副溶血性弧菌和水果、肉类易产生的沙门氏菌为主,建议监管部门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食物加强安全监测,在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二十世纪期间食物中毒的发生状况和变化特征,为防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汇总香港2001年~2010年食物中毒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香港2001年~2010年共发生食物中毒6 614起,涉及中毒人数25 583人。10年来年均发生661起事件、中毒2 558人,月均发生55起、中毒213人。期间发生食物中毒最多的年份是2006年(1 095起),最少的是2010年(316起)。每年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近3年来(2008年~2010年)年均发生食物中毒447起,中毒1 714人。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依次是细菌(占78.3%)、病毒(占10.2%)、生物毒素(占7.0%)、化学物质(占3.2%)。结论 2001年-2006年食物中毒的年发生数总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06年之后则明显下降。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与地域特征相关。宜加强对食物业的安全操作指引并进一步强制食品安全规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闵行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孤菌的污染情况及其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追踪污染来源和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全年每个月在抽取的餐饮企业、大型超市及集贸市场采集海鱼类、虾蟹类、贝类及软体类等四大类消费量较大及高危的水产品进行连续监测;在3家哨点医院的肠道门诊监测病例,对符合腹泻标准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结果 在四大类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孤菌总体检出率为36.11%,各类水产品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虾蟹类检出率最高,海鱼检出率最低,蛏子、白米虾检出率达90.00%以上,其中贝类中定量值最高.集贸市场的检出率最高,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贝类一年四季检出率差异最大.病例中副溶血性弧菌为致病因素的占全部阳性病例的80.98%,第三季度病例占全年病例的84.85%;以青壮年、干部职员为主;自述可疑饮食史为海产品、禽畜肉和果蔬类,来源以家庭和小型餐饮店为主.56.82%的病例自述首发症状为腹痛、腹泻,以水样便最常见.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沿海地区夏秋季发生感染性腹泻的首位病因,除海产品是直接污染食品外,要重视肉制品和果蔬的间接污染,在流通销售环节保持冷链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交叉污染.应加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风险的监测,开展暴露评估,在实验室开展血清、基因分型等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溯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湖南省食源性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沙门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湖南省1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的沙门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共收集到7 506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生物标本,沙门菌检出率为9.75%,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占68.17%),进食场所86.61%为家庭,18岁以下人群沙门菌检出率(占58.41%)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沙门菌检出率有下降趋势(χ2=126.700,P<0.001); 发热、脱水病例的沙门菌检出率高于未发热(χ2=309.088, P<0.001)、未脱水病例(χ2=28.291, P<0.001);食用水果及其制品(χ2=19.798,P<0.001)、婴幼儿食品(χ2=14.344,P=0.038)、混合食品(χ2=5.125,P<0.001)、蔬菜及其制品(χ2=4.316,P<0.001)、豆及豆制品(χ2=11.146,P=0.001)的病例检出率高于未食用病例;不同季度沙门菌检出率存在差异,二、三季度较一、四季度检出率高(χ2=88.926,P<0.001)。 结论 家庭是湖南省沙门菌感染的主要场所,沙门菌确诊病例的暴露食品主要为乳与乳制品、粮食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提示应加强家庭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提高防病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云南省各地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共发生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260起,发病6 600人,死亡2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二、四季度,占总起数的66.54%(173/260);暴发场所多发生在小学,占总起数的58.08%(151/260)。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85起事件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40.00%(74/185),毒素引起的占46.49%(86/185);明确致病因子的118起暴发事件中,60.17%(71/118)是由4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其中蓖麻毒素导致的最多,达22起(18.64%),发病人数428人,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20起(16.95%),原因食品被归因为一类食品植物类,主要是大米、三明治、面包。导致暴发污染环节最多的是生产加工环节(50.77%,132/260)。 结论 关注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在学生开学季时,加强对小学食堂植物类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管理和监督。微生物、毒素感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且原因查明率低,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检测能力,提高原因查明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2008-2009年云南省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云南省近年来食物中毒情况,以有效应对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云南省2008-2009年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中毒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均增加,分别上升16.39%、20.41%、3.45%;病死率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中毒发生的高峰期是二、三季度。中毒原因,2009年,主要是植物性、细菌及其毒素性、真菌及其毒素性;2008年,主要是植物性、不明原因、细菌及其毒素。中毒场所,2009年家庭和家庭宴会最多,工地食堂次之;2008年家庭仍最多,学校与学校食堂次之。结论云南省食物中毒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性和微生物性,中毒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家庭宴会、工地食堂、学校与学校食堂等集体用餐场所。根据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能有效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深圳市罗湖区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趋势,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罗湖区2005-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罗湖区2005-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7种36 063例,其中乙类传染病18种,丙类传染病9种。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93.61/10万,报告死亡病例21例,年均病死率为4.89‰。主要传染病病种为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手足口病、肺结核、淋病及痢疾。结论近6年罗湖区法定报告传染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传染病防控重点在加强辖区主要高发传染病的同时,要做好新发传染病的管理和防控。  相似文献   

18.
Foodborne parasitic diseases are an important cause of illness and economic loss world‐wide. The public health burden imposed by parasitic diseases such as toxoplasmosis, trichinellosis, cysticercosis and trematodosis are substantial eve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rising concern generally over food safety is causing a reappraisal of the significance of foodborne parasites and the strategies to control them. It is clear that public trust in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will depe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ective safeguards, which in turn will require much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epidemiology of these zoonoses. The complexities of these parasite's life histories, and the close association of infection risk with entrenched 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make solutions difficul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 approach will require more information on parasite epidemiology, particularly factors which regulate survival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strategies must address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events encompassed by the food production chain. This will also require more effective detection technologies. More concerted efforts to educate consumers,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public health workers of the hazards of foodborne parasites is also needed. Coupled with this is the demand for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nd codes established by WHO and FAO for the production of food, especially fish and fish products. This review will present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the major foodborne parasite zoonos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search and control.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2010-2012年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深圳市2010-2012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了解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与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10-2012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时间、发生场所、中毒原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深圳市2010-2012年共发生食物中毒54起,中毒人数610人,无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二、三季度,共发生38起,占总起数的70.37%。以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发生食物中毒最多,占总起数的88.89%。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占总起数的59.26%。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起数最多,占75.0%。结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应加强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卫生监督检查,把食物中毒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上,并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安徽省全省网络直报疫情,研究网络疫情直报的质量,为提高网络直报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使用EXCEL对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甲乙类传染病网络直报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省共报甲乙类传染病150619例。其中2005年1月1日前发病的病人7787例,占报告总数的5.17%。直报疫情卡中未注明填卡医生姓名的占27.61%,而14岁以下未填家长姓名的占16.01%。从医生填直报卡片到审核卡片,平均只需0.33d。结论网络直报系统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应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不断完善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尽快出台新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