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AFP和AFU预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和α-L-岩藻糖苷酶(AFU)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对35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进行随访和观察。记录复发时血清中AFP和AFU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肝病患者21例和健康人10例进行对照。结果:随访时间2~12月,平均(5.75±2.46)个月,失访10例,25例患者全部复发,肝内复发12例(48%),肝外13例(肺36%,骨4%,门脉癌栓4%,多发转移8%)。肝内复发组AFU呈明显上升趋势,肝外复发组复发前后AFU变化趋势不明显,而肝内复发组和肝外复发组AFP呈散在变化。结论:AFP对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内复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AFU,AFU是肝癌肝移植术后随访的较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76例原发性肝癌、57例肝硬化、112例非肝脏恶发表主8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甭AFU;对76例原发性肝癌还同时测定血清甲胎蛋白(AFP);对18例手术后患者随访测定AFU。结果 原发性肝癌血清AFU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血清AFP和AFP对原发笥肝癌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0.3%和76.3%,联合检测AFU和AFP的诊断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良性肝脏疾病及非肝脏疾病患者105例,根据疾病不同分别纳入肝癌组、良性肝病组、对照组各35例。检测三组患者血清中异常凝血酶原(Desg-carboxyl prothrombin,DCP)、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的水平,评价以上指标单独与联合诊断价值。结果 肝癌组患者的DCP、AFP、AFU、CA19-9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且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经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DCP、AFP、AFU、CA19-9的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39.38mAU/ml、48.35μg/L、25.93U/L、50.54U/ml,AFP+AFU与DCP+AFP+AFU的串联试验的约登指数最大,为0.757。结论 血清DCP、AFP、AFU、CA19-9单独检测与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L-岩藻糖苷酶(a-L-fucosidase,AFU)与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992年~2000年在普外科和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358例原发性肝癌,628例良性肝病,52例肝癌介入化疗术后患者,28例转移性肝癌,81例其他肿瘤,251例正常对照者,以AFU>600(nmol/ml.h)为阳性标准,用酶标法检测.以AFP>20(ng/ml)为阳性标准,用放免法检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诊断价值.结果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PHC)组血清AFU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AFP水平与慢性肝病组、其他肿瘤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和转移性肝癌组中AFU的检出率与AFP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U可作为诊断PHC的一种较好的血清肿瘤标志物.AFU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PHC的敏感性,并可作为对PHC的疗效观察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清AFP、CA125、CA19-9的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血清中的AFP、CA125、CA19-9的联合测定,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方法 用ELISA方法对64例味发性肝癌患者、4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肿瘤标记物AFP、CA125及CA19-9的血清学检测.4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在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单纯运用AFP诊断原发性肝癌,其诊断率仅为62.5%;而运用AFP、CA125、CA19-9的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其诊断率可提升至90.6%。结论 联合测定血清中AFP、CA125、CA19-9对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AGE-1、MAGE-3和AFP mRNA联合检测肝癌病人外周血中微小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86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癌组织和外周血中MAGE-1、MAGE-3和AFP mRNA的表达。结果86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癌组织中MAGE-1、MAGE-3和AFP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4.9%(30/86)、60.5%(52/86)和69.8%(60/86);所有病人肝癌组织至少表达其中一种mRNA。外周血中阳性率分别为14.0%(12/86)、20.1%(18/86)和33.7%(29/86)。52.3%(45/86)的病人外周血至少检测到一种mRNA,较单一AFP mRNA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P〈0.05)。25例肝炎肝硬化病人及28例健康志愿者中未见阳性。阳性率与肿瘤TNM分期、门脉瘤栓、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数目、分化程度、血清AFP水平无关(P〉0.05)。结论MAGE-1、MAGE-3结合AFP mRNA联合检测肝癌血行微小转移较单一AFP mRNA检测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7.
亚砷酸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亚砷酸(As2O3)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43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应用亚砷酸及碘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结果其中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18例、无变化(SD)17例、进展(PD)8例,客观有效率(CR+PR)41.86%,获益率(CR+PR+SD)81.39%。29例血清AFP阳性的患者AFP下降率为55.17%(16/29)。主要毒副反应有发热、食欲减退及腹胀。结论亚砷酸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行,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a-L-岩藻糖苷酶(AFU)对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80例 HCC根治术后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清AFP、GGT、AFU检测结果及随访资料,对比分析AFP、GGT、AFU与转移复发及1年无瘤生存率(DES)的关系.结果 80例肝癌患者术后AFP、GGT、AFU阳性率分别为25.0%、51.2%和28.6%,术后发生复发转移者在AFP、GGT和AFU阳性组分别为75.0%、73.2%和87.0%,1年DFS分别为45.0%、36.6%和13.0%.而阴性组分别为38.3%、20.5%和31.6%,1年DFS分别为75.0%、94.9%和89.5%.术后AFP、GGT和AFU三者均为阳性组患者均有复发转移,其1年DFS为0.而三者均为阴性组患者复发转移率为17.6%,其1年DFS为97.1%.结论 联合检测AFP、GGT、AFU可明显提高对转移复发预测的阳性率,且对于术后转移复发的预测价值优于单项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血浆P^16甲基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4月至2004年1月,应用甲基化特异PCR法检测3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肿瘤、肿瘤旁组织及血浆中P^16甲基化的表达状况。结果 P^16甲基化阳性率HCC癌组织34%明显高于癌旁肝硬化/慢性肝炎组织11%(P〈0.01)。50%HCC癌组织P^16甲基化病人血浆可检测到P^16甲基化。血浆P^16甲基化阳性率在血清AFP定量呈正常(AFP〈200μg/L)的19例HCC病人为21%。HCC癌组织,血浆P^16甲基化阳性病人术后1年复发的相对危险度是P^16甲基化阴性的3.34倍(95%的可信区间1.49~8.00),2.69倍(95%的可信区间1.40~5.14)。结论 HCC血浆中P^16甲基化可能与HCC术后复发相关,可能是微创监测HCC术后复发的分子标记物。检测血浆P^16甲基化有助于对血清AFP〈200μg/L的肝癌病人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肝移植术后的血清甲眙蛋白(α—fetoprotein,AFP)的动态变化及下降过程中半衰期(T1/2的长短与肝癌术后复发的关系,探讨AFP T1/2对预测移植术后HCC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8例术前血清AFP阳性(AFP〉25μg/L),且超过Milan标准的HCC患者,观察肝移植手术后的AFP动态变化并计算其下降过程的T1/2,研究AFP T1/2与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相关性,评估AFP的T1/2对预测HCC移植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移植术后复发组的血清AFP T1/2要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们)。当AFP T1/2〈6.5d时,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概率较小,远期预后较好。当AFP T1/2〉6.5d时,复发转移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前者。根据患者移植术后的AFP的动态变化分为3组,A组(血清AFP1个月内降至〈25μg/L)、B组(血清AFP于2个月内降至25μg/L以下)和C组(AFP于2个月内始终未降至25μg/LI以下或是下降后再次回升),结果显示C组的复发率(85.7%)要明显高于A组(20%)和B组(33.3%),P均〈0.05;A组和B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移植术后血清AFP的动态变化与肿瘤的复发密切相关。血清AFP的T1/2对于早期预测HCC肝移植术后的复发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对肝癌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已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治疗效果评估及预测复发,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令人满意.近年来随着各种新的肿瘤血清标志物相继出现,一种新的血清标记物--高尔基体糖蛋白-73(Golgi Protein-73,GP-73)有望成为肝癌早期诊断的新指标,因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超过AF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射频消融术(1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1年5月对23例特殊部位肝癌在全麻下行LRFA,其中原发性肝癌19例,转移性肝癌4例,单发肿瘤15例,多发8例,肿瘤直径(3.8±1.1)cm,热辐射损毁范围一般超过肿瘤直径0.5—1cm。结果23例均安全完成LRFA,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9.2±4.3)min,手术时间(98.7±21.5)min,出血量(80.6±21.8)ml。术后未发生腹腔出血、胃肠道损伤、膈肌损伤及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螺旋cT增强扫描证实,瘤体完全消融率达100%。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3%(21/23)、80.9%(17/21)、76.4%(13/17)。6例术后复发,复发率26.1%(6/23),复发时间术后2~18个月(平均7.5月);10例死亡: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5例死于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对于特殊部位肝癌LRFA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及谷氨酰转移酶GGTmRNA-H亚型表达,探讨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及癌周组织、108例良性肝病肝组织、6例健康对照肝组织的hTERT与GGTmRNA—H亚型,观察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65例原发性肝癌中,癌组织hTERT阳性56例(86.2%),GGTmRNA-H亚型阳性6l例(93.8%),AFP阳性40例(61.5%)(P〈0.05);hTERT在20例小肝癌癌组织阳性表达16例(80.0%),GGTmRNA—H亚型阳性表达18例(90.0%),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端粒酶逆转录酶、GGTmRNA-H亚型阳性表达率虽明显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hTERT、GGTmRNA-H亚型联合分析可弥补AFP检测的不足,对提高肝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小肝癌中端粒酶活性增高在癌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hTERT基因检测比AFP更敏感、特异性更高,有望成为肝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4年我院76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结果76例患者均有急性上腹部疼痛和急性腹膜炎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腹腔穿刺均阳性。76例中非手术治疗34例,占44.7%,12例死亡(占非手术治疗的35.3%);手术治疗42例,占54.3%。6例死亡(占手术治疗的14.3%)。结论病史、影像学检查和腹腔穿刺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保守治疗或缝扎止血、手术肝切除、肝动脉结扎等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超声特征及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的诊断价值。选取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节性肝癌患者80例作为肝癌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结节的超声特征、血清AFP和CEA水平,计算3项方法单独及联合应用时鉴别诊断结节性肝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价值。肝癌组与对照组的边界清晰、形态、晕环征、病灶最大径、回声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血清AFP、CE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CEA水平、超声联合应用鉴别诊断结节性肝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86.25%、漏诊率为6.25%、误诊率为13.75%。依据超声特征联合血清AFP、CEA水平对肝癌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癌切除术后早/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晚期复发和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及复发后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9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HCC)根治性切除的病例,经随访2年以上,选择18项临床、病理及治疗等指标分析对早/晚复发的影响。结果 全组有76例复发,复发率44.6%,早期复发(≤12个月)49例,晚期复发(〉12个月)27例。AFP和血管侵犯是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肝硬化则是晚期复发的惟一危险因素。早期复发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9.3%和14.3%;晚期复发相应的生存率分别为100%和29.6%。尽管复发后的治疗方式大致相同,但复发病例中经再次切除和肝移植治疗组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4.7%和52.6%,而非手术治疗组的相应的生存率分别为71.9%和7.1%。结论 辨别病例存在的危险因素对于选择手术病例与术后辅助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复发的病例,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将明显延长生存期,取得较好的疗效。肝移植对于肝癌复发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行业新闻     
《麻醉与监护论坛》2010,(5):390-393
GP73是肝癌早诊和术后复发病情评估武器 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通过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的超过4000例大样本、多中心、多种族的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73(GP73)系列相关研究,证实GP73足肝癌早期诊断和术后复发病情评估的理想血清标记物,其敏感性、特异性远高于40年前问世的甲胎蛋白(AF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郑州人民医院肝脏外科中心收治的9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确诊肝癌复发后仍然继续原免疫抑制方案,抗肿瘤治疗予索拉非尼口服每次400mg,每日2次,直至病情进展、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死亡中止用药。9例患者每月至少随访1次,全面评价病情,同时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排斥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9例患者中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4例,疾病进展3例。用药后2例患者AFP进行性上升,4例患者AFP水平稳定(升高≤10%),3例AFP水平明显下降(下降≥50%)。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4.2个月,总生存期为6.9个月。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为1或2级,包括皮疹、腹泻、手足皮肤反应、恶心、呕吐、脱发、食欲减退、乏力、高血压等。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能耐受,无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9例患者服用索拉非尼后均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索拉非尼作为一种新型多靶向性抗肿瘤药物,对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晚期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对腹腔镜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结局分为预后不良组(80例)与预后良好组(80例)。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均完整。分析术前血清VEGF、IL-12水平对原发性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预后的影响。结果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间血清VEGF、IL-12、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腔镜肝切除术前患者高水平血清VEGF、AFP可能是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因子(OR>1,P<0.05),而术前高水平血清IL-12可能是其保护因子(OR<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前血清VEGF、IL-12水平预测手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血清VEGF和IL-12联合预测的AUC为0.842。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复发的原因,为合理治疗肾病综合征复发提供依据。方法对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进行定期随访检查,复发时进行详细病史询问、体检和血尿常规、血生化、血皮质醇测定,分析肾病复发的原因。结果纳入儿童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93例,未复发28例(未复发组);复发65例,共计116例次复发,其中频复发31例(频复发组),非频复发34例(非频复发组)。复发原因最多为激素依赖和(或)免疫抑制剂依赖(占49.1%),之后依次为感染(占36.2%),激素停用(占1.7%),过敏和接种(占1.7%),外伤(占1.7%),10.3%原因不明。血清皮质醇水平减低在频复发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非频复发组和未复发组(P〈0.05和P〈0.01),而严重低血清白蛋白血症和低IgG血症在各组中无显著差别。结论糖皮质激素依赖和感染是儿童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复发的主要原因,而血皮质醇水平低下可能是儿童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出现频繁复发和激素依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