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焱秋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40-2141
目的:探讨真空袋联合体架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抽取实施放疗的体部肿瘤患者70例,50例体部肿瘤患者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20例采用真空袋联合U型体架固定体位。采用魔十字技术CT定位,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肿瘤中心相对于魔十字的三维坐标及零位源皮距进行治疗摆位。于放射治疗疗程中段观测零位源皮距,并与首次放疗时的零位源皮距进行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对放疗位置精确度的影响。结果:50例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mm的有21例,20例采用真空袋联合U型体架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mm的有3例。两种固定方法对零位源皮距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部肿瘤患者采用真空袋联合U型体架固定体位技术优于单纯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精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体部外照射两种体位固定技术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青  黄峻  苏建新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1):1096-1096
在体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 ,体位固定不当 ,往往会影响放射治疗的效果。目前体部恶性肿瘤的外照射患者多采用真空袋固定和非真空袋固定 ,由于所选取投照体位固定方式不同 ,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 ,体位的不自主移动 ,使各野实际所照射的靶区范围与原设计意图有所偏差。本文就体部肿瘤外照射的两种投照体位固定技术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并加以讨论。1 资料与方法作者随机抽取正在实施体部肿瘤放疗的患者共 36 9例 (野 ) ,其中用真实袋固定的有 134例 (野 ) ,用非真空袋固定的有2 35例 (野 )进行摆位验证 ,放射治疗前利用激光定位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肿瘤放射治疗的体位固定最佳方法。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来放射治疗中的头部固定方法和体部固定方法,寻找最适合控制肿瘤放疗质量的体位固定技术。结果适当的体位固定方法是提高肿瘤区域的照射剂量准确性的重要途径。结论体位固定对控制和保证放疗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04-3905
分析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的改进方法。依据完全随机分组法将我院收治的115例行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7例行单纯乳腺托架固定,研究组58例行楔形真空袋、直肠癌体架与热塑体膜联合固定,比较2组的体位固定效果。研究组腹背、头脚、左右3个摆位方向的误差[(2.02±0.13)mm、(2.30±0.41)mm、(2.11±0.35)mm]明显小于对照组[(3.25±0.92)mm、(3.88±0.94)mm、(3.92±0.96)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改进体位固定技术,可缩小患者的摆位误差,提高整体摆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研究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治疗后的摆位误差,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2012-01—2014-12收治的48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采取不同的体位固定技术,通过电子射野影像装置测量计算患者经治疗后在左右、前后和头足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在体表画线、体表纹身、热塑体膜和真空垫4种体位固定技术中,除单纯画线组外,其他3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摆位误差。其中热塑体膜组的摆位误差最小,且无论受呼吸运动影响大小与否,均能显著降低摆位误差。结论胸腹部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可以显著减小摆位误差,提高固定精确度,保证患者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调强放射治疗的体位固定与摆位技术。方法:采用热塑面罩和体膜等固定装置分别对10例头颈部和1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进行体位固定,治疗过程中每周拍一次电子射野影像片(EPID),将射野片和计划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射野(DRR)图像片与首次验证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照射野中心移位误差均在3 mm以内,允许误差〈3 mm。结论:应用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重复性好,能满足调强放射治疗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位真空袋在胸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实施胸部放疗的患者60例,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A组行常规固定技术放疗;B组行体位真空袋固定技术放疗;C组在真空袋固定技术基础上,在患者胸部两侧标记水平参考线。各组均拍摄正、侧位验证片,并每周拍摄验证片与初始验证片相比较。结果各组在X、Y、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A组X=(5.3±2.8)mm,Y=(3.8±2.3)mm,Z=(6.7±3.3)mm;B组X=(3.6±1.7)mm,Y=(3.2±1.8)mm,Z=(6.2±2.6)mm;C组Z=(3.1±1.6)mm。其中A和B组的X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Y、Z轴则无统计学意义;B和C组的Z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放疗中,应用体位真空袋固定放疗技术能使X轴误差减少,Y、Z轴无改善。在应用真空袋基础上,在患者胸部皮肤上标记水平参考线能提高精确度,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引导评估热塑膜体位固定对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胸部肿瘤放疗患者摆位精度和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收治的胸部肿瘤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5例。A组患者采用双手上举交叉置于颅顶热塑膜体位固定方式,B组采用双手置于体侧热塑膜体位固定方式。根据BMI将患者分为体瘦组(11例)、正常组(28例)、超重组(19例)和肥胖组(12例)。所有患者在放疗前均采用CBCT进行图像扫描和数据采集。比较患者不同BMI指数水平下的摆位误差;比较不同热塑膜体位固定方式下的摆位误差;比较不同BMI水平指数下患者脊髓、心脏和肺部受照射剂量;比较不同热塑膜体位固定方式下患者脊髓、心脏和肺部受照射剂量。结果 体瘦组和正常组患者不同方向摆位误差及不同组织受照射剂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不同方向摆位误差增大(P<0.05)。与正常组相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行腹盆部肿瘤CT模拟定位过程中,网膜体位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7例做三维适性放疗的腹盆部肿瘤病人采用拓能系统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完成CT模拟过程,对患者CT扫描前后摆位复位情况进行拍片验证并与CT模拟后产生的DRR图上的相关点进行移动情况测量比较。用误差理论方法讨论腹盆部肿瘤病人采用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完成CT模拟过程的误差源及误差范围。结果实验及误差分析表明腹盆部肿瘤患者用拓能系统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完成CT模拟定位过程不确定度在(3.5±1.2)mm。结论正确使用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对腹盆部肿瘤病人进行CT模拟定位s过程能起到较好的桥梁与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胸部肿瘤患者放疗体位固定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对提高治疗重复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3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真空负压袋固定体位;另一组采用低温热塑体膜固定体位。分别在模拟定位机和电子直线加速器下拍摄模拟定位片和射野验证片,以模拟定位片上射野中心为坐标,测量并计算出两射野中心点在X轴、Y轴、Z轴上的重复摆位误差大小。结果:两组射野中心点在X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1.37±1.31)mm和(1.35±1.29)mm(P>0.05)、Y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1.33±1.14)mm和(1.26±1.12)mm(P>0.05)、Z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2.17±1.54)mm和(1.47±1.32)mm(P<0.01)。结论:胸部肿瘤放射治疗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有助于体位的固定,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患者治疗摆位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1.
精确放疗(包含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是放射治疗肿瘤始终追求的目标,保证体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是其关键的环节,随着适形放疗、强调放疗等新的放疗技术的广泛开展.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的出现顺应了这一目标,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是采用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固定体位,然后行常规定位或CT模拟,CT模拟则在患者治疗部位进行“3D假体”数字重建的图像(DRR),就可以从射野或从类似模拟定位机的X线靶观视(BEV)。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真空袋及乳腺托架2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并探讨真空袋用于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体位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乳腺托架固定体位的患者42例(乳腺托架组),采用真空袋固定体位的患者36例(真空袋组)。根据患者配准误差结果,每周进行1~2次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配准,采集右、左、进、退、升、降6个方向摆位误差的数据,并应用公式计算靶区外扩边界。结果乳腺托架组在左、进、升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4±0.24)、(-0.36±0.33)、(-0.44±0.29) cm,真空袋组分别为(0.26±0.27)、(-0.28±0.18)、(-0.29±0.20) cm。真空袋组摆位误差小于乳腺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托架组应用公式计算的右、左、进、退、升、降6个方向的外扩边界分别为0.40、0.49、0.81、1.21、0.62、0.70 cm,真空袋组分别为0.39、0.57、0.32、0.55、0.41、0.64 cm。结论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患者采用真空袋或乳腺托架均可满足临床需求,但采用真空袋进行体位固定误差更小,治疗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胸腹体架热塑体膜固定摆位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疗过程中体位的固定是影响放疗质量的重要因素。本院自2004年11月至2005年6月对15例胸部肿瘤患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进行了模拟机下胸腹体架热塑体膜固定摆位误差的实际测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准体位固定包在腔镜辅助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体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腔镜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精准体位固定包,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体位固定时间和皮肤压红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腔镜辅助乳腺癌改良根手术患者体位固定时间短于对照组,皮肤压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腔镜辅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使用精准体位固定包进行体位固定,可缩短体位固定时间,降低皮肤压红发生。  相似文献   

15.
谈志成 《大医生》2023,(3):33-35
目的 研究热塑体膜与真空垫固定技术对肺癌患者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0例肺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热塑体膜配合体位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真空垫固定技术配合体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下的摆位误差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X轴、Y轴、Z轴线性误差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X轴、Y轴、Z轴旋转角度误差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X轴、Y轴、Z轴线性误差绝对值>3 mm和旋转角度误差绝对值>3°患者占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肺癌化疗患者,在体位固定操作中选择热塑体膜配合固位,可有效降低摆位误差,提升摆位精确度,进而提升患者化疗治疗的最终疗效,效果显著,可参考实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位固定在婴幼儿上肢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门诊输液治疗的600例婴幼儿,按门诊号的单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应用体位固定法进行上肢静脉穿刺,对照组进行上肢静脉穿刺时不固定体位,比较两组一针穿刺的成功率、护士对静脉穿刺的信心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2%,护士对静脉穿刺的信心为96%,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为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5%,7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1.5,43.6,45.6;P<0.01)。结论婴幼儿静脉输液选择体位固定法进行上肢静脉穿刺,能提高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率、护士静脉穿刺的信心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颈椎后路手术患者采用体位固定改良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颈椎后路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体位固定改良法,对照组采用传统体位固定。比较两组手术固定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稳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对手术的影响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固定改良法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位固定改良法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52例行颈椎后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实验组患者手术体位采用改良法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位固定法,观察两组患者体位固定的有效性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实验组体位固定的有效性优于对照组(P〈0.01),术中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均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颈椎后路手术患者体位采取改良法固定,其固定效果确切,有利于暴露术野,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胸腹部恶性肿瘤的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方法:使用体膜真空垫,CT模拟(CT simulation)将病人病变的相关数据传人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ing system,TPS),通过计算机处理优化出最佳治疗方案,在模拟机下验证后,最终到放射治疗机下实施放疗。结果:运用三维适形放疗摆位技术,可使胸腹部恶性肿瘤放疗摆位的体位更稳定且重复性好。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是提高胸腹部恶性肿瘤放疗摆位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邝晓  李智 《磁共振成像》2019,10(6):445-449
目的探讨抬高胸腹部30°体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比较常规平卧体位组(n=25)与30°体位组(n=45) COPD患者行MRCP检查的图像质量、检查成功率、患者完成检查时间及舒适度的差异。结果图像质量:抬高胸腹部30°体位组高于常规体位组(P<0.05)。检查成功率:常规体位检查组有6例患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检查成功率为73%;30°体位组有3例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检查成功率为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MRCP检查时间:常规体位组完成时间为(29.84±3.35) min,30°体位组为(21.12±2.89)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度:30°体位组舒适度高于常规体位组(P<0.05)。结论抬高胸腹部30°体位增加COPD患者肺活量及舒适度,使呼吸配合更容易,从而提高图像质量及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