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omori钙-钻法对20例Ⅰ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涂片进行NAP染色.结果Ⅰ型糖尿病患者阳性率70.12±15.01%,阳性积分150.03±54.47分,Ⅱ型糖尿病患者阳性率77.13±12.14%,阳性积分153.12±53.01分,与健康参考人群阳性率34.07±10.27%,阳性积分56.31±21.75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NAP活力测定可作为对糖尿病患者筛选和治疗时的一种简便易行、且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苏卫东  邱丽君 《江西医学检验》2004,22(2):138-138,14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A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Gomori钙 -钴法对 2 0例Ι型糖尿病患者和 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涂片进行NAP染色。结果 Ι型糖尿病患者阳性率 70 .1 2± 1 5 .0 1 % ,阳性积分 1 50 .0 3± 54 .47分 ,Ⅱ型糖尿病患者阳性率 77.1 3± 1 2 .1 4 % ,阳性积分 1 53 .1 2± 53 .0 1分 ,与健康参考人群阳性率 34 .0 7± 1 0 .2 7% ,阳性积分 56 .31± 2 1 .75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提示NAP活力测定可作为对糖尿病患者筛选和治疗时的一种简便易行、且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711-5712
选取57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设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患儿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选择同期的健康新生儿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新生儿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和阳性积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NAP阳性率及NAP积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中,中度组与重度组NAP阳性率及NAP积分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NAP阳性率及NAP积分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NAP染色有助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及其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在部分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偶氮偶取法(Kaplow法),选取120例已经确诊的四类白血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4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骨髓象达到部分或完全缓解的标准)采集手指末梢血涂片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并分别统计四组白血病在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阳性积分值。结果 ALL组和CLL组在治疗前NAP染色积分较高,治疗后NAP染色积分明显下降;AML组和CML组治疗前NAP染色积分较低,治疗后NAP染色积分明显上升,四组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NAP染色积分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除了可以帮助诊断鉴别部分白血病,还可以作为判断部分白血病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探讨各种不明热病人NPA活性和阳性指数用来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备早期及时诊断和治疗。方法应用快速偶氮联法对1103例,50多种不同疾病人进行NPA活性的阳性指数检测,并分组配对与正常组进行参比检测,经统计学处理,算出相关性、敏感性的特异性。结果在贫血组中,其中再障(AA),AA-PNH综合征,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其他贫血和正常组,相互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在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组中,真性红细胞增多征(PV),骨髓纤维化(MF)酶的活性较其他增殖性疾病和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白血病组,急淋(ALL),慢淋(CLL),毛白(HCL),浆白(PCL),酶的活性较其他白血病和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而急非淋M1、M2、M4、全髓性白血病(PMS)酶的活性最低;肿瘤组中,骨髓瘤(MM)酶的活性增高最明显,其次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而恶性组织细胞病(MH)酶的活性极度减低或消失为零,相互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在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全血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脾亢等疾病中,除了AITP较正常不同程度增高,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在感染疾病中,各种球菌感染,以及所致的粒细胞型类白细胞反应,酶的活性最高,立克次体次之,而病毒感染酶的活性较其他杆菌、寄生虫及正常组显著减低,相互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其他疾病,如胶原病酶的活性较正常组有不同程度减低,而糖尿病不同程度增高,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NAP对不同疾病人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存在于中性成熟粒细胞中,故中性成熟粒细胞染色呈阳性,其他细胞基本呈阴性,不同疾病患者NAP活性程度有明显变化。NAP积分明显增高或明显下降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与感染及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ALP)对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12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新鲜干燥血片,用偶氮偶联法做ALP染色,将其结果进行分析并与20例正常人的ALP染色结果比较。结果:表明恶性淋巴瘤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其ALP积分逐渐增高,积分〉250分的出现率在正常对照、恶性淋巴瘤骨髓未侵犯、骨髓侵犯及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组分别为0%、5.2%、41.7%、58.3%,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随着恶性淋巴瘤的病情进展,其ALP活性可逐渐增高,提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高,可直接反映恶性淋巴瘤病情的活跃及进展程度,对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现将我室初诊的12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ALP染色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在红细胞增多症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5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继红组)、2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真红组)外周血涂片用化学法染色并对NAP阳性率和积分进行判断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真性组患者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高于继红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红组NAP积分及阳性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P积分应用于诊断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快速、准确的鉴别诊断,可作为红细胞增多症鉴别诊断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结果稳定的即时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NAP)染色方法。方法 参照国内常规方法,在染料及配制、染色步骤及结果判断等方面进行改良,称为改良方法; 统计181例临床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根据NAP活性在疾病中的分布特点分为低水平组、中水平组、高水平组,然后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染色,记录各组阳性率和积分值,观察改良方法与常规方法在染色效果和染色结果上有无差异。结果 改良方法阳性颗粒为深蓝色,不分散,易辨别,确定了可信性; 3组临床资料中阳性率和积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两种染色结果呈正相关,即低水平组阳性率(t=1.31,P=0.20>0.05,r=0.94)、中水平组阳性率(t=-0.11,P=0.91>0.05,r=0.66)和高水平组阳性率(t=1.22,P=0.23>0.05,r=0.82); 低水平组积分值(t=0.44,P=0.66>0.05,r=0.95)、中水平组积分值(t=1.30,P=0.19>0.05,r=0.97)、高水平组积分值(t=-0.78,P=0.44>0.05,r=0.90)。结论 改良方法省时、简便,实验室容易接受,能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颖  张蕾  赵成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856-285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各种恶性肿瘤患者NAP早期诊断指标.方法 应用快速偶氮偶联法对237例多种不同恶性肿瘤患者进行NAP活性和阳性指数检测,并分组配对与正常组进行参比检测,经统计学处理,算出相关性.结果 白血病组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毛细胞白血病(HCL)、浆细胞白血病(PCL)酶的活性明显增高(P<0.01),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1、M2、M4、全髓性白血病(PMS)酶的活性最低;肿瘤组中,骨髓瘤(MM)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而恶性组织细胞病(MH) 酶的活性消失为零,相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AP对不同恶性肿瘤治疗前后酶的活性有明显差异,可作恶性肿瘤患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连续追踪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1年,了解其血清SAILS病毒特异性IgM、IgG及N蛋白抗体滴度变化;追踪检测未发病者的SARS血清特异性抗体。方法用IFA和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连续检测SARS患者发病后第7、14、30、60、120、180、210、270、360天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14例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在第7天检出,滴度为1/40,120d达高峰平均滴度1/1120,180d开始下降平均滴度1/274,210d平均滴度1/163,1年后平均滴度维持在1/71。特异性抗体IgM滴度第7天均为阴性,14d检出平均滴度为1/32,30d检出达高峰,60d滴度开始下降1/86,120d后大部分患者IgM滴度消失。N蛋白抗体7d检出平均滴度为1/57,120d达高峰平均滴度1/319,210d后N蛋白抗体平均滴度1/187,270d平均滴度1/134,1年后平均滴度1/84,高于IgG抗体水平。与患者密切接触的10名亲属(包括2名儿童),检测血清中SARS特异性抗体,IgM、IgG抗体及N蛋白抗体全部为阴性。结论观察14例家庭聚集患者血清SARS病毒特异性IgG、IgM抗体,1年后仍维持在一定水平,可为疫苗的研制提供指导。10名密切接触者血清中未检出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2.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表型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表型变化,以期为SARS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监测指标。方法 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结合血液分析仪测定38例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 84%的患者其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各类淋巴细胞亚群[T/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的绝对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T细胞降低者最多(占95%);在T细胞中,T辅助/诱导细胞(T4)降低者(100%)高于T抑制/杀伤细胞(T8)(87%)。从各类淋巴细胞分布看,T淋巴细胞百分率下降者最多(占58%);B细胞和NK细胞百分率以相对正常或升高为主,相对下降者均很少,分别占2.6%和5.3%;在T细胞中,T4细胞的百分率降低者(82%)高于T8细胞降低者(34%),二者比值降低者占44%。结论 SARS患者的淋巴细胞及其各亚群均受到破坏,以T淋巴细胞受损为主,且T4细胞较T8细胞受损严重;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变化较相对计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救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6月收住32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血常规、生化、血气分析及治疗方法。结果32例患者中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4例。康复出院25例(78.13%),死亡7例(21.87%)。结论皮质激素的正确应用及早期器官功能支持等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其预后取决于治疗时机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SAP患者67例,按是否发生ARDS分为ARDS组和非ARDS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胰腺CT评分、肠蠕动抑制发生率、胰腺感染率及病死率并进行比较。结果ARDS组死亡11例,病死率47.8%。ARDS组入院时呼吸频率、入院时及入院24h APACHEⅡ评分、入院24h Ranson评分、入院时胰腺CT评分、入院24h内肠蠕动抑制发生率以及胰腺感染率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ARDS组(P〈0.05或P〈0.01)。结论SAP患者如入ICU和/或治疗24h后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胰腺CT评分仍明显增高,或肠蠕动抑制仍不缓解,同时呼吸频率进行性加快时,要警惕ARDS发生。  相似文献   

15.
超短波在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综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索超短波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综合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确诊“非典”患者共38例 ,治疗组 1 8例 ,对照组 2 0例 ,治疗组增加超短波治疗 ,每日 1次 ,每次 1 5min ,平均治疗 9.50± 2 .60次。观察患者对超短波治疗的一般临床反应 ;比较两组激素使用情况和病程。结果 治疗组激素减量的幅度较对照组大 ,病程明显缩短 (F =1 .2 96 ,P <0 .0 5)。结论 超短波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综合治疗中应用可加速肺部炎性病灶吸收 ,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例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系统地采集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广东省新发4例SARS怀疑病例不同发病时间的各类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免疫荧光测定(IFA)、中和试验等血清学检测技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采集的标本,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4例病例在发病后6—8d,均可检测到SARS.CoVIgM和IgG抗体;前3例病例SARS—Co V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增长,第4例病例SARS-CoV IgG抗体虽无4倍增长,但却有明显的抗体阳转过程。采用ELISA、IFA和中和试验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咽拭等标本的SARS—CoV核酸,结果只有病例1的3份咽拭标本阳性,其他标本均阴性。对阳性标本,采用RT—PCR扩增出SARS—CoV的M、N、s基因并测序,s基因序列和种系发生分析提示,该病毒与从广东省果子狸中分离到的SARS毒株最接近。未能从这4例SARS病例的任何标本中分离到病毒。结论检测结果证明,该4例病例报告可以确认为SARS实验室确诊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诊断、预后判定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采用CELL DYN370 0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对 2 0 0例SARS患者及 2 0 0例其他发热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并对 10 0例SARS患者 (包括 11例死亡病例 )进行连续观察。结果  89.5 %SARS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下降明显 (P <0 .0 0 1) ,且随着病情的好转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 ,病情无好转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降低。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对SAR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诊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或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live atypical pneumonia,IAP)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特征。方法 统计SARS患者的年龄分布和总体发病趋势;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对照,分析SARS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64例SARS患者中21~40岁年龄段占43.75%。在出现SARS疫情后31~50d病例数达高峰,全过程约4个月。SARS患者临床表现的前3位为发热、咳嗽和咯稀白痰,约2/3患者无肺部体征。X线胸片病变进展较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以及具有传染性为SARS的临床特点。结论 SARS患者在年龄分布、发病趋势、临床表现、X线胸片、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以及传染性等方面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有所不同,掌握这些特点有利于在急诊科对本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成人SARS病情严重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行成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病情严重度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7例成人SAR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相当 ,患病轻重无性别差异 ,但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轻症、重症、死亡患者的年龄、既往慢性病史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 )、呼吸困难、再次发热、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动脉血气分析异常、T细胞亚群降低、心肌酶升高及部分生理学指标异常、X线胸片病变程度 (肺病变、肺叶受损、肺受损面积 )、心电图改变、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以上症状、体征与SARS病情严重度密切相关 ,正确判断病情严重度对指导临床救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和治愈后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改变。方法 检测在急性期和治愈后不同时期SARS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DD)的变化。结果 与SARS恢复期相比,患者发病急性期的PT、APTT明显延长(P<0.01),FIB极显著升高(P<0.0001),DD含量显著升高(P<0.01)。急性期SARS患者血浆PT、APTT、FIB和DD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31.8%、53.2%、80.9%和50%。结论 在SARS发病急性期,大部分患者存在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约1/2的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和轻度继发性纤溶亢进,重症患者可并发DIC。SARS患者治愈后,凝血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