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患者肝细胞性黄疸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其中,尤以目黄为主症。肿瘤患者的肝细胞性黄疸,尚有上腹包块、腹壁青筋暴露、腹胀大等症,当属祖国医学“肝积”、“黄疸”、“臌胀”、“积聚”等证范畴。《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  相似文献   

2.
肝积又名肝.<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日肥气."<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曰:"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身无膏泽……爪甲枯黑."肝积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肝络瘀滞不通,肝体失却柔润,疏泄失职所致的,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肝瘀证候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肝硬变.本病较难治愈,调治不善常并发臌胀,或出现大出血、肝厥.还有演变成肝癌之可能.  相似文献   

3.
久病入络,由气入血之证治 景岳曾说:“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循于胁,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肝胆。叶氏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肝为主气主血之脏,在病理情况下,其病易由气分到血分而使血络淤阻,导致胁痛顽固不愈。他指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治治气治血之当然也”。还指出:“久病在络”,“久病血瘀”。辨证要点:①得病日久不愈,②胁痛部位固定为刺痛。治疗上叶氏提出,“辛香缓通”,“议通少阳阳明之络,通则不痛”。以辛润温通为主,顺肝之性以达温通阳气而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则胁痛自愈。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4.
侯丕华 《中国医刊》1999,34(11):49-50
1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征为血小板数量持久增多,常伴有反复自发性皮肤粘膜与内脏多部位出血、血管内血栓形成和肝脾肿大,属中医“血证”、“瘀证”、“积”范畴。梁师从中医辨证认为本病病于血脉,在血表现以出血为主,血液瘀滞则胁下积、肝脾?..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整理《医案类聚》中明清时期治疗癥瘕积聚的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探究明清时期医家辨治癥瘕积聚的“脉-症-证”分布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 依据《医案类聚》中所载明清时期医家治疗癥瘕积聚的医案提取其中脉象、症状及证候要素等信息,利用Excel 2016将“脉-症-证”信息规范化整理成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对“脉-症-证”三要素进行频数分布、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通过纳排标准纳入医案203则,分析“脉-症-证”分布规律可知,脉象以弦脉、细脉、数脉、沉脉、迟脉为主;症状以腹胀、胁痛、腹中积块、腹痛、食欲不振、胁下积块为主;证素以气滞、血瘀、痰、寒、湿、热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可知:脉象以弦脉为核心,与紧脉、细脉、沉脉、数脉高度相关。症状以腹胀、腹中积块、胁痛为核心,与腹痛、食欲不振、胁下积块等症状高度相关,其中腹露青筋与腹胀100%关联。证素以气滞与痰为核心,其中气滞与(血瘀-痰-寒)、痰与饮均100%关联。结论 通过“脉-症-证”规律的综合分析可知明清医家辨治癥瘕积聚时,所诊断的脉象以弦脉为核心,病性多属虚实夹杂;病位多在肝胆、脾胃、...  相似文献   

6.
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不健康生活饮食习惯的盛行,脂肪肝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脂肪肝属中医“积证”的范畴。《难经·五十六难》云:“肝之积,曰肥气。”故也称其为肥气病。脂肪肝发病较缓,属渐积而成。轻度、中度脂肪肝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或与相关疾病难以鉴别,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患者可出现胁痛、食欲不振、乏力、肝肿大等症。此时若情志条畅、饮食适宜、起居如常、治疗及时且方法得当,  相似文献   

7.
病名、病因的探讨一般而言,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可按“伤酒”、“胁痛”、“酒癖”等论治;而酒精性肝硬化则属“酒癖”、“酒臌”等病范畴。早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症并治》中记载的酒疸就类似于西医的酒精性肝病(ALD)。中医学认为,过量饮酒后,酒毒湿热内蕴,肝脾损伤,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为本病发病之关键,而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中医辨证及病机演变酒精性脂肪肝:证属肝气郁结。病机演变多为“伤酒”阶段,纵酒首先伤及脾胃,连及肝木,肝脾同病,而致脘胁胀满或痛。此阶段可归纳为酒伤肝脾,聚…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复杂 ,治疗困难 ,预后较差。中医认为 ,其发病与七情所伤、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有关 ,类似于“肝积”、“肥气”等病症。《灵枢》中有 :“在胁下 ,如覆杯”之说。肝癌早期起病隐匿 ,晚期临床表现复杂 ,以上腹胀满 ,肝区疼痛、肿块、纳差、乏力、黄疸、高热、消瘦为多见 ,晚期病情恶化迅速 ,死亡率高。采用抗癌饮治疗肝癌 8例 ,疗效理想 ,现介绍如下。1 典型病例患者吕某某 ,男 ,36岁。于 2 0 0 1- 12上旬来我院就诊 ,主诉肝区疼痛 ,脘腹胀满 2周余。查体 :腹壁静脉怒张 ,双下肢浮肿 ,触诊肝区疼痛…  相似文献   

9.
<正> 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肝气”、“郁症”的范畴。《内经》指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下腹。”“胆胀者,胁下胀满,口中苦,善太息。”《景岳全书》云:“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这都明确地道出了胆囊炎的各种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治脂肪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病因病机脂肪肝属于中医“积证”,正如《内经》所说:“肝之积,曰肥气。”故也称之为肥气病。中医学认为,所谓肥气就是脂肥积蓄阻滞之邪气,它是脂肪肝的直接致病因素。肥气病是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食而不运,脂膏留积于肝,从而导致肝功能失调,疏泄不利的一系列病症。具体有以下几点:(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食油腻肥甘或酒酪之品,胃纳过盛,超过运化能力,以致肥脂湿浊内停,积于肝内,肥气积盛,酿成此病。(2)气郁湿阻: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外感湿浊或湿邪内蕴,气郁湿阻,以致正常肥脂之气转运欠畅,遂积成形而发病。(3)瘀血内阻:外伤或久病瘀血内停,…  相似文献   

11.
肝大是一个体证。早在《内经》的《灵枢·本脏篇》就有“肝大”之论述。《景岳全书·积聚》云:“盖积者,积垒之谓。“此言肝大是肝之“积”所致。属“肝积”或曰“肥气”之范畴。肝脏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有贮存血  相似文献   

12.
脂肪肝以右胁疼痛、不适,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胁痛”、“肝着”、“肝壅”、“积聚”、“痰浊”、“瘀血”等范畴。祖国医学虽无脂肪肝的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很早就有论述。中医理论认为本病以痰湿内停,瘀阻气滞为主要病机,多因饮食失调、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中毒所伤等致病。  相似文献   

13.
肺癌的中医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广志老师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应用中医药治疗肺癌的颇具心得。老师认为古代医典虽无“肺癌”之病名,但对其体征和症状却早有载录,如《素问·玉机真藏论篇》详细记载了晚期肺癌发热、胸痛引肩背、恶液质的症状,指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难经》称:“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济生方》曰:“息贲之状,在右肋下,覆大如杯,  相似文献   

14.
酒精性脂肪肝(AFLD)是指由于长时间大量饮酒引起的脂肪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临床治疗本病以降脂护肝等对症治疗为主,并无特效药,效果一般.依据病因病机、临床主证,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肥气"、"肝著"、"胁痛"、"黄疸"、"酒疸"等范畴,中医药治疗疗效突出,优势明显,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FLD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据2018年全球癌症流行病学数据库(GLOBOCAN)统计,肺癌在全球癌症新发及死亡病例排名中高居首位~([1])。目前肺癌根治性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但肺癌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2]),且手术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古籍并无"肺癌"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古籍记载,此当属中医"息积""肺积"范畴。《素问·奇病论》提出:"病胁下满,气逆……病名曰息积。"《难经》中首次描述:"肺之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文中所描述症状与肺癌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认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疏泄而喜条达,主藏血而调节血量,濡养着整个机体。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故肝脏受病,则出现胁痛。《丹溪心法》说:“胁痛者肝气也。……以邪实正虚,气血不得周转,故胁痛而脉必沉涩。”迁延慢性肝炎患者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毒邪久恋,患者长期情志不调,致使肝郁气滞,日久则气滞血瘀。为了探讨出治疗延慢性肝炎的较好的有效的途径,笔者将近年来以活血化瘀为主配合其它治疗迁延慢性肝炎的一管之见,择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临证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肝属中医“胁痛”、“肝着”、“积聚”等范畴 ,脂肪肝的病机关键在于痰瘀阻滞 ,治疗应理气健脾、祛痰化瘀为主 ,明辨标本 ,权衡虚实 ,分清缓急。祛痰应以芳香温化之品 ,如胆南星、淡竹叶、观音茶等 ;化瘀慎用破血攻伐之品 ,如三棱、莪术、虻虫等。本病临证用药宜清灵通透 ,慎补多疏。1 单纯性脂肪肝是脂肪性肝疾患的早期阶段 ,不伴有炎症反应。临床一般无症状 ,常在健康体检或因其它疾患进行肝脏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血脂检查偏高。B超检查提示肝肿大 ,呈强回声的明亮肝。临证常见肝郁脾虚型。临床症见 ,胁肋胀满疼痛 ,胸闷叹息 ,纳呆…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学中,结合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其可属于中医学“胁痛”“肝着”“黄疸”等疾病范畴,基本病机可概括为肝气郁滞,脾失健运,肝郁乘脾,日久则有痰凝血瘀;病位以肝、脾二脏为主。肠道是脾实现功能的主要部位,肠道微生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土思想,《医学入门》中也提出“肝与大肠相通”的论断。故在中医临证中,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文献虽无肝炎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按其主证不同,归属于“黄疸”、“肝瘟”、“伤寒”、“温病”、“胁痛”、“症积”等病证的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脉、舌、证、治都有较详尽的论述。可以说中医学对肝炎  相似文献   

20.
肝、胆、胰疾病的主要症状有黄疸、胁痛、肝脾肿大及腹水等。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若因时邪外袭或酒食不节或情志内伤而肝脾受病,疏泄、运化功能失常,以致湿与寒、热相搏,蕴伏中焦,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疸;气、血、水积于腹内而成腹水;气机郁结,淤血停积,胁络痹阻而发胁痛;日久渐积成肿块。此外,肾为阴阳之本,肾虚可致脾阳虚衰或肝阴不足,也可引起腹水、胁痛等症。一般来说,肝胆胰疾病在急性期多表现为湿热蕴脾、肝胆实热、寒湿困脾、蛔扰上逆等证型;若病程较长则可形成肝气郁结、淤积肝胆、水饮内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