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2年4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18例。按AO分型:A2II型6例,A2III型12例。结果 18例均获随访,分别随访3~32个月(平均随访13.2个月),术后按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其中优7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88%。本组病例无切口感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建股骨距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123例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重建股骨距,使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61例(修复组),采取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62例(对照组)。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长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及术后下床负重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修复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开始下床负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修复组优良率为95.08%,对照组优良率为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股骨距的人工股骨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更具优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可更早下床活动,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09年8月至2012年10月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71~94岁;按Tronzo-Evans分型:III型4例,IV型8例;通过门诊复查、电话等方式随访,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本组病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经治疗后痊愈;无关节感染、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按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其中优4例,良6例,优良率83.3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6例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积极治疗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未见脱位,术后恢复独立行走12例,扶拐或助行器行走4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同时加强重点环节的护理,积极治疗并发症,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莫刚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47-48
目的: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09年8月至2012年10月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71~94岁;按Tronzo-Evans分型:III型4例,IV型8例;通过门诊复查、电话等方式随访,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本组病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经治疗后痊愈;无关节感染、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按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其中优4例,良6例,优良率83.3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好发于老年人,有资料统计其发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晚5~6年,其发病率占到全部骨折的3%~4%,占髋部骨折的35.7%。目前对于绝大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都采用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物失败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一般报道为3%~12%,但对于部分高龄严重骨质疏松又严重粉碎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内固定治疗困难且并发症较为突出。虽然目前对此类骨折及内固定失败的治疗最佳方法存在诸多争议,但人工髋关节置换对于治疗此项骨折以及最终挽救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髋关节功能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我科白2003年6月-2005年8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现就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总结21例高龄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8.
对80岁以下相对年轻的老年人,骨质疏松并不严重,骨折尚能复位可行内固定者,仍以内固定如DHS短重建钉、r钉固定系列为主。但对80岁以上,骨折粉碎明显,不适合其它固定方法,估计不能耐受长期卧床者应考虑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于不适合内固定而仍采取内固定者,最终的结果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人工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合并可吸收丝线捆扎术与其他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疗效,前瞻性评价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108例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合并可吸收丝线捆扎术,对照组采用其他方式治疗。结果108例患者得到平均2 a的随访。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合并可吸收丝线捆扎术将成为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势。方法将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隆间骨折患者8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式分为两组。其中人T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患者47例纳入治疗组,动力髋螺钉治疗内固定治疗患者40例纳入对照组。将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组术中出血量429.7±121.4ml、手术时间为69.5±8.7min,离床活动时间为术后5.5±2.1d,,住院时间17.4±2.2d;并发症发生率10.64%。(2)对照组术中出血量431.3±±130.1ml、手术时间为78.3±11.9rain,离床活动时间15.7±3.9d,住院时间25.5±2.6d;并发症发生率32.50%(3)两组比较显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在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而言,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离床早、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在具有手术指征的前提下,该手术配合术后适度锻炼在上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手术治疗61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完善各项检查,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全程干预。结果 61例在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处理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8例。结论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处理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分为髓内固定治疗组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上均少于Gamma钉内固定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置换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后关节恢复优良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功能恢复快、可早期负重,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包展程  吕存贤 《新中医》2021,53(4):50-5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2组均行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管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2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前风险评估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对70例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并症、术前准备、手术适应症与内固定的选择、以及术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16例,死亡6例。术后随访58例(82.8%),根据患者骨折愈合、关节活动、主观感觉与生活能力恢复等因素评定疗效,优良率81.4%(57/70例)。结论:围手术期的全身状况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麻醉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处理和早期功髓锻炼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微创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09年8月收治的58例62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PFNA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照Tronzo-Evans分型:I型6例,Ⅱ型11例,Ⅲ型25例,Ⅳ型16例,闭合复位并小切口置入PFNA。结果:手术时间28.7~66.3 min,平均48.7 min。术中出血量62~200 mL,平均100.3 mL。47例随访6~13个月,平均7.5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3.2~7.4个月,平均4.1个月。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出现髋内翻。余未出现其它并发症,髋、膝及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PFNA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及术后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老年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这种改良的固定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18例Evans分型为Ⅳ型伴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其中优13例,良3例,尚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9%。结论:这种改良的新型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固定牢靠、下床早、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只要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实用性和推广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5 月茂 名市电白区中医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4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 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动力髋螺 钉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优良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人工关节置换术较动力髋螺 钉内固定的疗效更好,术后恢复优良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预防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身痛逐瘀汤口服加外用,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比较D-二聚体、APTT、PT、PLT、伤口引流量、下肢肢体周径的差异,探讨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凝血化验结果(D-二聚体、APTT、PT、PL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术后伤口引流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当天两组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周径无差异;术后第1天到术后第12天,实验组踝上5 cm、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周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身痛逐瘀汤可有效预防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386例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386例老年髋部骨折,根据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致伤原因比较,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年龄主要在65-75岁,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生年龄在65-69岁,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年龄在70-75岁,均以老年女性较多(P〈0.05)。跌倒及扭伤是主要致伤原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应根据其特点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9年5月间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7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其中锁定钢板内固定组4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4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长短、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内科并发症及Barthel生活指数等方面的指标。结果:锁定钢板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9.2、17.5个月。锁定钢板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少等优点(P〈0.05),在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内科并发症及Barthel生活指数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锁定钢板均为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锁定钢板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并发症低、效果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