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2000年至2007年胃镜检查确诊的110例胃息肉患者(胃息肉组)和273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组)分别进行Hp感染检测.同时对110例胃息肉患者不同部位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胃息肉组的Hp感染率为10.9%,慢性胃炎组为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体部分别与胃底贲门、胃窦部比较,Hp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胃底贲门与胃窦部比较,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胃息肉发生相关性不明显,Hp感染不是息肉发生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 通过胃镜活检证实的胃息肉被纳入分析.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在年龄、部位、大小、Hp状态方面的差异,不同性别胃息肉病理类型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胃息肉大小的差异.结果 纳入440例胃息肉.胃息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胃底腺息肉多见于女性,胃底腺、 增生性、炎性及腺瘤性息肉分别为274、138、26、2例,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及幽门息肉分别为22、234、106、75、3例.<1 cm、1~1.9 cm、≥2 cm的息肉分别为392、40、8例.372例胃息肉经组织切片染色检测了Hp,其中Hp阳性的胃底腺、增生性、炎性及腺瘤性息肉分别为0、57、9、1例.不同部位的胃息肉存在大小的差异(P<0.05),各病理类型胃息肉的部位、大小及Hp状态也存在差异(P<0.05).结论 胃息肉病理谱发生了改变,增生性息肉与Hp阳性相关,而胃底腺息肉与Hp阴性相关.掌握胃息肉的特点有助于胃镜检查对胃息肉性质的初步判断,指导治疗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我院门诊、住院的胃息肉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胃息肉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005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199例胃息肉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胃镜报告及息肉病例情况。结果达到入选标准的胃息肉患者共收集199例,年龄在41~75岁之间多发,胃息肉最常见生长部位依次为胃窦、胃体、胃底。年龄>40岁、伴慢性胃炎组,可认为是胃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病理学分型依次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结论①胃息肉单发多见,最常见生长部位为胃窦。胃息肉病理组织学分型多为炎性息肉;②年龄>40岁,女性、慢性胃炎为胃息肉的危险因素;③腺瘤性胃息肉的恶变率高。  相似文献   

4.
李晓燕 《吉林医学》2013,34(5):907-908
目的:对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共体检出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1 767例患者,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生的病理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呼吸实验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胃息肉的患者76例,主要类型为单纯性胃息肉患者57例,多发性胃息肉患者19例,其中50%的患者胃息肉形态为山田Ⅱ型,60%的患者胃息肉直径≤0.5 cm,其中腺瘤4例(5.26%),增生性肿瘤46例(60.52%),胃底腺息肉20例(26.31%),其中腺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好发于胃窦部,胃底息肉病变好发于胃体和胃底部位。对其均采用综合性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进行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胃息肉发病率为4.30%,发病率较低,其中主要病理特征是以胃底腺及增生性肿瘤为主,其中增生性息肉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炎性反应刺激作用引起,所以临床需要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息肉临床特点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胃镜室胃息肉检出患者52例的临床症状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临床治疗,研究分析的52例患者,胃息肉发生位置在胃窦、胃体和胃底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78%;胃息肉患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年龄在50~70之间的占55%;息肉直径在0.5cm以下的患者有28例;患者胃息肉以炎性息肉为主;胃息肉患者中幽门螺旋菌的感染率相对较大,而萎缩性胃炎发生率相对较小;大部分胃息肉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且并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胃息肉多见于女性、中老年人,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分布在胃底、体部,增生性息肉主要在胃体部,炎性息肉主要在胃窦部;增生性息肉具有癌变倾向,无痛胃镜能提高胃息肉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疣状胃炎、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疣状胃炎、胃息肉患者各120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每例患者在胃窦距幽门约2~5 cm处取1~2块黏膜做快速尿素酶试验,所有患者行13C呼气试验,二者均阳性即为Hp感染.统计每组患者Hp感染的例数,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疣状胃炎组Hp阳性患者77例,阳性率64.17%;胃息肉组Hp阳性患者41例,阳性率34.7%;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患者64例,阳性率53.33%.疣状胃炎组Hp阳性率高于消化性溃疡组(P<0.05),胃息肉组Hp阳性率低于消化性溃疡组(P<0.05).疣状胃炎组中病理为萎缩和(或)肠化Hp阳性率最高,为72.55%.胃息肉组Hp阳性患者中炎性10例,增生性28例,腺瘤性息肉3例.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与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疣状胃炎的发生与Hp关系密切,胃息肉的发生与Hp感染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胃息肉类型与Hp感染率相关,其中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炎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老年人内镜下胃息肉的形态学特征、病理特点及进行内镜下治疗疗效观察,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 方法 对2012-01-01 ~2013-12-30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8 4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下确诊胃息肉患者353例,对其及对照组(慢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的病理特点、H.pylori感染情况(13C-呼吸试验)等进行对照分析.316例胃息肉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对其中65例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3-12个月. 结果 老年人胃息肉患者检出率为4.18%.219例(62.04%)胃息肉患者年龄60-69岁,223例为山田Ⅰ型,58.08%息肉直径为≤0.5 cm.单发息肉229例(64.87%),多发息肉124例(35.13%);单发息肉较多见于胃窦部91例(25.78%),其次为胃底部80例(22.66%)及胃体部58例(16.43%).对316例进行病理检查,其中炎性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分别占70.14%,6.03%,23.84%.胃息肉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55.52%,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为9.81%,与慢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随访65例,26例复发,其中复发26例中的17例为多发息肉治疗后复发、20例为炎性增生性息肉. 结论 老年人有较高的胃息肉检出率,单发息肉多见,并以炎性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较常见;H.pylori感染与炎性息肉相关;胃镜下息肉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多发息肉治疗后可能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息肉及其病理类型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并行胃镜检查同时经病理检验诊断为胃息肉及慢性胃炎的患者各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收集息肉及胃炎组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BMI、Hp感染情况、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史、血脂是否异常,是否合并慢性胃炎、脂肪肝及胃息肉的病理类型等临床资料,探讨胃息肉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的年龄、BMI相比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两组性别、烟酒史、血脂异常、脂肪肝患病情况及PPI使用史、Hp感染情况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炎性息肉组Hp感染率较胃底腺息肉组高,胃底腺息肉组PPI制剂较炎性息肉组使用频率更高。结论年龄、性别、Hp感染及PPI制剂可能是胃息肉的胃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息肉临床、胃镜和病理特点,为胃息肉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2012年01月至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胃镜、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胃息肉患者2 178例,检出率7.5%,男性833例(38.2%),女性1 345例(61.8%),年龄在14-95岁之间,高发年龄段为40-70岁(76.3%,1 662/2 178),单发息肉1 372例(63.0%),多发息肉806例(37.0%);息肉主要位于胃体和胃底(71.5%),直径多≤0.5cm,共为1 761例(79.9%,1 741/2 178);病理分型中炎性增生性息肉1 231例(56.5%)、胃底腺息肉903例(41.5%);山田Ⅰ、Ⅱ型共1 973例(90.6%)。结论: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病理谱正发生改变,炎性增生性息肉比例在下降,胃底腺息肉比例在升高;贲门息肉易漏诊,癌变率较高,因此应加强对贲门部病变的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胃镜确诊胃息肉患者43例行14C呼气实验,并取息肉活检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明确病理分型及其有无Hp感染,与75例胃溃疡患者行“C呼气实验进行对比.结果:胃息肉组的Hp阳性13例,感染率为30.2%;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43例,感染率为57.3%,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息肉病理分型依次为增生性(41.9%)、炎性(34.9%)、胃底腺性(23.6%),Hp的感染率依次为44.4%、20%、20%,三者之间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与各种病理类型胃息肉发生相关性不明显,但与增生性息肉的形成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183例胃底息肉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洁  潘存伟  郭芳  苏彦 《海南医学》2012,23(10):25-27
目的分析内镜下胃底息肉形态学特征、病理类型分布,以探讨其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桂林医学院2009-2010年胃镜下确诊胃底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内镜下资料、病理资料、幽门螺杆菌相关检查资料,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胃底息肉发生率占胃息肉发生率的42.4%,55.7%的胃底息肉患者年龄在50~70岁之间,胃底息肉以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为主(83.4%),胃底腺息肉占10.2%,而腺瘤性息肉1例,息肉直径小于0.5cm者158例(86.3%),73.2%为山田I型。107例胃底息肉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21.5%,与胃底息肉病理类型无关,64.5%的患者合并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结论胃底息肉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在形态上以山田Ⅰ型多见,直径多小于0.5cm,增生性息肉是最多见病理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低,胃底息肉癌变率低,建议采取不同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息肉和痘疮样胃炎的发病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息肉、痘疮样胃炎患者各130例进行研究,另选1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对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13C-UBT呼气试验,对三组患者Hp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痘疮样胃炎组Hp感染率67.69%,高于消化性溃疡组的54.62%(χ~2=4.679,P=0.031)和胃息肉组的39.23%(χ~2=21.163,P=0.000),消化性溃疡组感染率高于胃息肉组(χ~2=6.177,P=0.013)。胃息肉组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最高,为47.95%,与炎性息肉Hp感染率(26.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0,P=0.028)。痘疮样胃炎组中肠化生Hp感染率最高,为76.67%,但各病理分型之间的Hp感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与痘疮样胃炎的发生紧密关联,与胃息肉发生无明显关联性,但与胃息肉病理类型相关,其中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显著高于炎性息肉。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264-1265
目的:探讨胃息肉内镜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93例胃镜检查发现息肉住院患者回顾性调查其年龄、性别、息肉的部位、数目、大小以及病理分型,并应用统计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03例胃镜检查中发现息肉193例,息肉检出率为9.64%,女性检出率为14.89%(127/853)高于男性(5.74%,66/1150)。以50~70岁患者为高发人群。胃体部(30.57%,59/193)和胃窦部(25.91%,50/193)是胃息肉的两个好发部位。病理学常见类型依次为炎性息肉(103例,53.37%)、增生性息肉(65例,33.68%)、胃底腺息肉(17例,8.81%)和腺瘤性息肉(8例,4.15%)。息肉的治疗采用高频电凝电切除,氩离子凝固法,尼龙绳结扎法,热活检钳除法,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术后见少量出血,对症治疗出血停止,未见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高龄女性是胃息肉高发人群,病理以增生性和炎性息肉常见,手术切除疗效佳。  相似文献   

14.
背景 散发性胃底腺息肉(FGPs)是目前最常见的胃息肉类型。本研究旨在调查基于典型内镜下表现预测散发性胃底腺息肉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样病变的患者,记录年龄、性别以及内镜和病理表现。结合内镜表现和病理结果,计算胃底腺息肉的阳性预测值,并比较不同亚组间的差别。 结果 47771例胃镜检查中共发现1220例胃息肉样病变的患者。病理证实347例为胃底腺息肉,其中79%为女性,仅检出6例(1.7%)伴低级别异型增生,未发现合并高级别异型增生和癌变。1220例胃息肉样病变的患者中具备典型胃底腺息肉内镜表现的有383例,进而通过病理学证实的有344例(阳性预测值为89.8%),其余未能准确预测的39例经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病变。分层分析显示,女性和男性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74/310 (88.4%)和274/310 (88.4%),P=0.057;老年患者和青年患者组分别为255/282 (90.4%)和89/101 (88.1%),P=0.511;单发息肉和多发息肉组分别为211/240 (87.9%)和133/143 (93.0%),P=0.111。 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散发性胃底腺息肉的良性特征,而且不管患者性别、年龄和息肉数量,胃底腺息肉均可以根据典型内镜下表现得以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数据库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检出的10 137例胃息肉患者的内镜报告及临床资料.结果 10年间胃息肉的病理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增生性息肉所占比例由66.39%下降到43.05%(P<0.001),而胃底腺息肉由25.04%上升到48.47% (P <0.001);H.pylori感染率由57.78%下降到37.42%(P<0.05);异型增生发生率由3.79%下降到0.90% (P <0.00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发生率由1.81%下降到0.56% (P <0.01).增生性胃息肉所占比例随着年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由≤30岁组的73.62%下降到>70岁组的48.69% (P <0.001);腺瘤性息肉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由31 ~ 40岁组的0.34%上升到>70岁组的6.28%(P<0.001);异型增生和HIN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分别是不超过60岁人群的3.89倍和4.75倍(P<0.001).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在胃底腺组(6.86%)明显高于非胃底腺组(3.54%)(P<0.001);胃底腺息肉组中H.pylori感染率(28.48%)明显低于非胃底腺息肉组(45.30%) (P <0.001);异型增生发生率在腺瘤性、增生性和胃底腺息肉中分别为60.47%、0.53%和0.20%;HIN发生率在腺瘤性、增生性和胃底腺息肉中分别为47.67%、0.07%和0.03%.胃息肉的数量及位置分布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年龄组、不同病理类型间均存在差异.结论 重庆地区10年间增生性胃息肉明显下降,几乎无恶变风险的胃底腺息肉已成为主要的病理类型;临床中是否有必要对所有胃息肉进行切除治疗,应结合息肉病理类型、临床特征及患者意愿后做出差异性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内镜下胃底息肉形态学特征、病理类型分布,以探讨其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桂林医学院2009-2010年胃镜下确诊胃底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内镜下资料、病理资料、幽门螺杆菌相关检查资料,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胃底息肉发生率占胃息肉发生率的42.4%,55.7%的胃底息肉患者年龄在50 ~ 70岁之间,胃底息肉以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为主(83.4%),胃底腺息肉占10.2%,而腺瘤性息肉1例,息肉直径小于0.5 cm者158例(86.3%),73.2%为山田Ⅰ型.107例胃底息肉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21.5%,与胃底息肉病理类型无关,64.5%的患者合并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结论 胃底息肉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在形态上以山田Ⅰ型多见,直径多小于0.5 cm,增生性息肉是最多见病理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低,胃底息肉癌变率低,建议采取不同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17.
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和消化性溃疡内镜和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和消化性溃疡内镜下表现与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的关系,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胃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6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内镜下的疾病类型,对其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366例患儿经内镜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单纯慢性胃炎206例(56.3%),慢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炎112例(30.6%),慢性胃炎并消化性溃疡48例(13.1%)。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全部病例存在胃窦黏膜和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慢性炎症改变。Hp检查阳性者106例(28.96%),其中Hp感染者的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明显较未感染者重(P<0.01),而Hp感染与否与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症严重程度无关(P>0.05)。Hp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引起胃窦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表现正常的十二指肠黏膜经组织学检查均有慢性炎症改变,其严重程度与Hp感染无关。Hp感染可引起较严重的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有症状的Hp感染儿童应予根除Hp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和消化性溃疡内镜下表现与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的关系,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胃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36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内镜下的疾病类型,对其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66例患儿经内镜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单纯慢性胃炎206例(56.3%),慢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炎112例(30.6%),慢性胃炎并消化性溃疡48例(13.1%).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全部病例存在胃窦黏膜和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慢性炎症改变.Hp检查阳性者106例(28.96%),其中Hp感染者的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明显较未感染者重(P<0.01),而Hp感染与否与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症严重程度无关(P>0.05).Hp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引起胃窦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内镜下表现正常的十二指肠黏膜经组织学检查均有慢性炎症改变,其严重程度与Hp感染无关.Hp感染可引起较严重的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有症状的Hp感染儿童应予根除Hp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部位胃癌Hp的感染. 方法 对胃镜检查和病理学确诊的102例胃癌患者(55例胃窦癌和47例胃底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事先均未接受抗Hp治疗.在癌区及外周区各取组织2块,同时送病理进行组织病理切片染色Warthin-Starry(W-S)染色,并采用快速尿素酶实验,两项均为阳性者确定诊断. 结果 组织切片显示,肠型胃癌与弥漫型胃癌Hp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7% vs 58.2,P>0.05).胃窦癌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胃底癌患者(78.2% vs 46.8%,P<0.05). 结论 不同部位胃癌Hp感染不同,胃窦癌较贲门胃底癌感染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陈林晖  王海鹏 《当代医学》2022,28(12):145-147
目的 探讨老年胃息肉的病例特点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90例老年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下特征、病理类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为1:1.9.病理类型主要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胃底腺息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