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4,(7):918-919
<正>肿瘤与炎症关系肿瘤与炎性关系密切,癌症的发生大约20%与慢性炎症有关[1]。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作为宿主正常保护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清除病原体,但是它也同时促进肿瘤的发生。致瘤性的病原体能够损坏宿主免疫使得低度而慢性的炎症持续存在。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能导致机体处于免疫失调及自身免疫性状态,最终促进肿瘤的发生。然而,肿瘤发生后也可引起炎症的产生。研究表明,有些肿瘤可以通过分泌一些急性分子来促进  相似文献   

2.
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CD-1)分子是一种重要的下调型共刺激因子,通过与其配体的作用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主要参与细胞的中枢及外周免疫耐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疾病的原型,是机体丧失了正常的免疫耐受平衡,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不能正确识别自身组织导致疾病发生。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PDCD-1的多态性与SLE的发展有关,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关于PDCD-1与SLE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脑星形细胞肿瘤微血管组织芯片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制作含有不同微血管形态的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芯片,并探讨其在血管生成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0例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选择含有不同类型微血管形态组织36例作为供体组织,经打孔、取样、点样等步骤,制作AstMV组织芯片,并进行CD34、FⅧ-RAg和CD105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微血管形态特点和血管生成活性.结果成功制作出了含有不同微血管形态的组织微阵列(组织芯片)AstMV系列,自行制作了取样及点样定位器具.CD34、FⅧ-RAg及CD105均在微血管内皮细胞膜或(和)细胞质表达,不同的内皮细胞标记物所显示的微血管数有所不同,Ⅱ、Ⅲ、Ⅳ级星形细胞肿瘤中CD34、FⅧ-RAg标记的微血管数明显多于CD105标记的微血管数,亦明显多于相应Ⅰ级星形细胞肿瘤标记的微血管数.结论构建不同微血管形态的肿瘤组织芯片在血管生成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为进一步构建数字化肿瘤微血管以及研究星形细胞肿瘤微血管与血管生成因子间的数学模型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其多克隆抗体对原代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TNF-α、anti TNF-α、TNF-α+anti TNF-α对原代滋养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表达的影响。结果 原代滋养细胞表达MMP-2,经过5 ng/ml的TNF-α、TNF-α+antiTNF-α分别刺激培养原代滋养细胞48 h后,细胞MMP-2的表达显著性提高(P<0.001),50 ng/ml的antiTNF-α刺激培养后MMP-2的表达显著性降低(P<0.001);各组间MMP-2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但是均未见明显的TIMP-2的表达。结论 外源性细胞因子TNF-α可以增强滋养细胞的侵袭力,多克隆抗体antiTNF-α则降低其侵袭力。  相似文献   

5.
肿瘤坏死因子对滋养细胞侵袭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4):397-399,407
  相似文献   

6.
环氧化酶-2与人脑胶质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胶质瘤环氧化酶-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探讨环氧化酶-2与胶质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检测68例脑胶质瘤COX-2与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COX-2在脑胶质瘤细胞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61.8%,表达强度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χ2=14.24,P<0.01);MMP-2表达阳性率为72.1%,与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5).结论 COX-2在脑胶质瘤细胞中高表达,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COX-2在胶质瘤侵袭中的作用与MMP-2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星形细胞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起的作用 ,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不同恶性程度星形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VEGF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 (FⅧRAg)进行检测 ,同时行电镜观察 ,找出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与VEGF分泌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 )不同恶性程度肿瘤之间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肿瘤级别高脑水肿程度重 (F =1 5 95 ,P <0 0 5)。(2 )正常脑组织、血管及神经胶质细胞均无VEGF表达 ,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VEGF表达逐渐增强 ,Ⅲ、Ⅳ级最为显著 (F =1 2 0 8,P <0 0 5)。 (3)不同恶性程度肿瘤微血管密度均有差异 (F =1 6 65 ,P <0 0 5)。 (4)电镜下见星形细胞瘤Ⅰ、Ⅱ级胶质细胞核异型性不大 ,血管内皮细胞均匀 ;Ⅲ级以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扩张、形状不规则、核大 ,有的变性坏死、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基膜肿胀疏松、部分中断缺损 ,血管壁厚薄不均 ,血管周围间质水肿明显。结论 :VEGF通过刺激肿瘤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来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 ,引起肿瘤周围脑水肿 ;人脑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与VEGF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OX-2 mRNA在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Fas 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组织及非肿瘤组织中COX-2 mRNA和Fa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OX-2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非肿瘤组织33.3%,肿瘤组织78.4%;Fas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非肿瘤组织8.3%,肿瘤组织74.5%;二者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P<0.05),且有良好的相关性(r=0.525,P=0.008)。结论:COX-2 mRNA表达与星形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是评估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可靠指标;COX-2 mRNA表达与Fas mRNA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激活机制,构成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量检测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芯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结构参数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构建包含正常人脑组织、弥漫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Ⅲ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及阳性对照的168点阵的石蜡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标记组织芯片中的VEGF及CD34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组织芯片上VEGF的表达强度以及微血管结构参数(包括血管数、血管平均周长)进行定量测试.结果星形细胞肿瘤各级别之间除VEGF阳性单位(positive unit,PU)值、血管平均周长在Ⅲ级与Ⅳ级之间没有差异外,其他级别之间的差异都有显著性差异(P<.05).结论星形细胞肿瘤中VEGF PU值与微血管结构参数可作为星形细胞肿瘤分级和血管生成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在人脑幕上星型细胞瘤侵袭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组织蛋白酶D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测量术前核磁共振(MRI)上瘤周水肿范围,并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作对照比较.结果 正常脑组织中无表达或弱表达组织蛋白酶D,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浆.随着瘤周水肿范围的增大组织蛋白酶D表达明显增强,组织蛋白酶D的染色强度与胶质瘤的侵袭性指标--MRI瘤周水肿范围明显相关(r=0.782,P<0.01).结论 组织蛋白酶D可作为星形细胞瘤侵袭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bcl-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bcl- 2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6 0例星形细胞 ,其中星形细胞瘤 1 8例 ,间变星形细胞瘤 2 4例 ,胶质母细胞瘤 1 8例 ,另取因脑外伤需手术减压患者 1 2例的脑组织做正常对照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星形细胞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bcl- 2基因表达情况 ,并分析其与肿瘤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6 0例星形细胞肿瘤组织bcl- 2基因表达阳性率为 5 0 %。其中星形细胞瘤bcl- 2基因表达强度为 0 .0 30± 0 .0 0 6 ,阳性率为 4 4 .4 % ;间变星形细胞瘤bcl- 2基因表达强度为 0 .0 90± 0 .0 0 3,阳性率为 5 0 % ;胶质母细胞瘤bcl- 2基因表达强度为 0 .1 6± 0 .0 1 ,阳性率为 5 5 .6 %。不同类星形细胞瘤组织bcl- 2基因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其表达强度却随着肿瘤恶性级别的升高显著增强 ,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正常脑组织中未能检出bcl- 2基因表达。结论 :bcl- 2基因表达上调在星形细胞肿瘤发生、发展乃至间变的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其表达强度是反映星形细胞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细胞死亡是一种基本生物现象,对生物体的生存和发育至关重要。细胞死亡既可以是宿主自发程序性过程,也可是意外触发过程。细胞程序性死亡根据刺激源激活的信号通路不同而呈现出裂解/非裂解的细胞形态。如,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皱缩及凋亡小体的形成,为典型非裂解型死亡方式。而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11(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1/11, caspase-1/11)介导的细胞焦亡及坏死性凋亡过程可引起炎性反应,并通过触发胞膜成孔机制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为典型的裂解型死亡方式。此外,在病原体感染阶段所触发的线粒体损伤过程可进一步引起胞内活性氧释放,从而触发细胞铁死亡。研究表明,这些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可通过消除被感染细胞及细胞内的病原体并借助由此产生的细胞尸体刺激先天免疫反应,以发挥免疫防御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细胞凋亡、细胞焦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及泛凋亡5种细胞死亡途径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先天免疫防御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并简要阐述了不同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深入研究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enascin和Ki-67在不同级别人脑胶质瘤细胞表达情况,分析它与胶质瘤细胞的侵袭相关性。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化学方法,检测不同级别人脑胶质瘤组织50例中,Tenascin和Ki-67表达,以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表达,经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阳性细胞数分析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胶质瘤与其增生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Tenascin,Tenascin基因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指数呈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D-1)、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及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的表达。方法以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41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病情分为急性发作组(20例)和慢性持续组(21例),另选1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在起病入院时抽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D-1、IFN-γ、IL-4的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Th2及Th1/Th2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持续组、急性发作组外周血PD-1、IFN-γ浓度降低,IL-4浓度升高,Th1细胞比率、Th1/Th2比值降低,Th2细胞比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慢性持续组比较,急性发作组外周血PD-1、IFN-γ浓度更低,IL-4浓度更高,Th1细胞比率、Th1/Th2比值更低,Th2细胞比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发作组PD-1与IFN-γ、Th1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8和0.712,均P0.05),与IL-4、Th2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45和–0.700,均P0.05)。结论哮喘患者外周血PD-1降低,急性发作组更低,且与常规的哮喘检测指标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刘卫平  章翔  曹卫东  李兵  王西玲  李侠  董文鹏 《医学争鸣》2003,24(22):2027-2029
目的 :探讨人脑星形细胞瘤微血管数 (MVQ)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术后复发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 4 1例确诊并有随访的人脑星形细胞瘤中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 ,计数肿瘤中MVQ .结果 :高恶性度 (Ⅲ、Ⅳ级 )星形细胞瘤MVQ(5 7.1 9± 1 8.6 5 )高于低恶性度 (Ⅰ、Ⅱ级 )星形细胞瘤MVQ(4 5 .32± 1 3.93) (P <0 .0 5 ) .术后 1a内复发者MVQ(6 2 .39± 1 5 .5 2 )明显高于术后复发时间在 1~ 3a间者MVQ(4 7.0 1± 1 2 .0 9) (P <0 .0 1 ) .术后复发时间在 1~ 3a间者MVQ明显高于术后复发时间长于 3a者MVQ(37.32± 9.38) .结论 :人脑星形细胞瘤MVQ与肿瘤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且可作为一项独立预测肿瘤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9例胰腺癌石蜡标本中PDCD4表达,同时采用Western印迹杂交方法检测其中8例冷冻保存的新鲜胰腺癌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PDCD4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相比,8例胰腺癌组织中PDCD4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弱或缺失.69例胰腺癌中,PDCD4低表达(阳性细胞数<30%)者占52.2%.其中,在中、低分化腺癌中,PDCD4低表达者分别为67.4%(15/23)和70%(14/20),而高分化腺癌仅有26.9%(7/26)为低表达.相关分析显示,PDCD4表达减弱或缺失与胰腺癌的不良分化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TNM分期无关.结论PDCD4蛋白在胰腺癌中多呈低表达,并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相关,其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DCD4蛋白在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及2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DCD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及甲状腺良性肿瘤(P <0.05)。随着PDCD4表达水平的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可能也随之增加(P <0.05)。PDCD4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PDCD4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低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正>分化抑制因子也被称为Id蛋白,属于螺旋一环-螺旋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是在1990年由Robert Benezr发现的。他第一次从鼠红白血病细胞的DNA的文库中克隆出来。分化抑制因子蛋白是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中的家族成员构成,并且通过阻断未成熟的细胞之间的分化。进而实现HLH蛋白包括400多种分子。而且其活动范围非常的广泛,从酵母到生物体都能够发现分化抑制因子的存在~([1])。从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