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锋  周诺 《广西医学》2009,31(5):739-742
牵张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sis,DO)是指通过对骨切开后仍保留骨膜及软组织附着及血供的骨段,施加特定的牵张力,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开,促使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以延长骨骼畸形。自从Mccarthy首次利用牵张成骨成功延长了半侧颜面矮小畸形患者的下颌骨后,牵张成骨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基础研究也随之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镍钛记忆合金进行骨膜牵张成骨修复犬腭裂的成骨过程及规律。方法用健康杂种犬8只建立腭裂动物模型。2月后在裂隙缘一侧安置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进行骨膜牵张,牵张力为250±20g。分别于20、30、40和60 d取材,在取材前14 d与前3 d对家犬进行肌肉注射四环素(50 mg/kg),采用组织荧光化学法对实验侧及对照侧骨组织形成过程进行观察及评价,并进行骨组织计量学动态参数检测。结果不同牵张时期荧光亮度由弱变强,荧光双标记线间距逐渐变宽,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膜牵张成骨效果稳定,为腭裂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骨膜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膜牵张诱导成骨在不做骨皮质切开的情况下是否可用于口腔颌面部成骨。方法选成年健康遵义地区产山羊9只,用自制的骨膜牵张装置分别固定于山羊的两侧下颌骨体部,不做皮质骨切开,使牵张器对一侧骨膜施以牵张力,而另一侧不加力,分别在实验后第30、45和60天处死山羊,对标本分别以游标卡尺测量其新生骨厚度。结果实验侧术后均有新生骨组织,而对照侧未见有新生骨组织厚度变化。结论对山羊下颌骨在不做骨皮质切开的情况下进行骨膜牵张有新骨生成,对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黄旋平  周诺 《广西医学》2006,28(4):538-540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源于矫形外科的一种全新的治疗观念[1],是通过牵张装置给予离断的骨段一定张力,来促进骨形成从而达到娇治畸形或缺损的一项技术.自1992年McCarthy等[2]成功利用口外牵引治疗颜面发育不全中下颌骨畸形以来,DO已经成为矫治牙颌面发育不足及整复颌骨缺损畸形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牵张成骨的某些局限性如牵张速度受限、治疗周期长、牵张过快过长导致新骨形成不良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寻找一种加速新骨形成、缩短牵张成骨治疗周期的方法正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而基因治疗在这方面的前景显示了其独有的魅力,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牵张成骨技术临床应用广泛,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牵张成骨作用机制和促进骨及软组织再生方案的有效途径。目前,动物负重长骨牵张成骨模型建立尚无统一标准,这限制了对牵张成骨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本文就动物负重长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与评估方案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牵张成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廖翠华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153-154
牵张种植体是新近提出的一种兼有骨牵张器与牙种植体双重功能的新型牙种植体;其基本原理是牵张成骨,应用于牙槽嵴的增高。本文简介了牵张成骨的由来和原理及其在牙槽嵴增高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牵张种植体的产生与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基本结构与植入方法,并指出牵张种植体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新型牙种植体。  相似文献   

7.
应彬彬  胡静  李继华  祝颂松  王大章 《浙江医学》2007,29(10):1042-1044,1047
目的观察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和血供重建的立体形态构筑。方法选取4只实验用成年恒河猴,均行下颌前份骨截除,形成颏部正中联合骨缺损后,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分别在牵张开始及牵张结束的第0、2、4周选取1只实验恒河猴进行影像学检查,并采用树脂灌注微血管铸型技术,酸蚀后用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的立体形态构筑。结果影像学检查(摄X线片):牵张结束时,两侧输送盘被牵张器引导向前,并向中线移动,输送盘远心端在正中成功对接,颏部弓形缺损被整复。随固定时间延长,两侧牵张间隙骨小梁不断成熟完善,直至牵张结束后第4周,下颌骨连续性完全恢复。树脂灌注微血管铸型后扫描电镜观察:牵张开始,牵张间隙及颏部正中联合区骨膜血管普遍增生、膨胀,呈现大量血管新生的征象;骨髓内的微静脉和静脉窦也开始膨大。在牵张结束第0周,骨膜血管及骨髓内的微静脉和静脉窦增生活跃,大量骨膜来源的微血管分支长入牵张间隙及颏部正中联合区。在牵张间隙,来源于骨膜和骨髓的新生血管形成血管网,新生成的血管网平行于牵张方向相互连接并包裹整个牵张间隙;而在颏部正中联合区,血管网的排列较为无序。在牵张结束第2周,牵张间隙中央区仍可见血管增生征象,在牵张区与两侧输送盘在下颌中线的血管连接广泛。固定第4周,血管新生现象逐渐消失,再生骨段的血管系统己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技术整复颏部的骨缺损过程中,下颌双侧牵张间隙与正中的压缩区组织中血管新生与新骨的生成之间存在紧密的时空联系。  相似文献   

8.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牵张成骨的骨形成过程及机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8只3月龄健康幼年山羊,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动物模型,成模后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2只,第1组动物在牵张完成后1周处死,第2组在牵张完成后2周处死,第3组在牵张完成后4周处死,第4组在牵张完成后6同处死。对新生骨的组织学、影像学及骨密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动物的右下颌骨均延长了大约10mm,组织学证实牵张区确有新骨形成。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X线检查和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新骨组织中骨密度逐渐增高。牵张器相接触一侧的新生骨的骨质成骨较差。结论山羊是一种较理想的对牵张成骨进行模拟性研究的实验动物,采用与牵张方向一致的牵张器施力方向可以避免侧向力的产生,从而提高术后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述当前牵张成骨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探讨牵张成骨技术未来发展前景。方法通过中国知网和PubMed系统广泛查阅近些年国内外报道与牵张成骨有关信号通路研究的文献,综合众多研究成果,予以分析总结。结果牵张成骨过程中以BMP-Smad信号通路为代表的包括mTOR、Wnt/β-catenin、MAPK、integrin等相关信号通路的创建对成骨过程中新生骨的重生再建以及损伤血管的修复存在促进作用,能显著加快牵张成骨进程。结论众多研究表明,在牵张成骨成骨过程中,持续规律机械牵拉刺激会激活相关信号通路,促使相关细胞分子向成骨细胞增殖转化,提高生长因子活性,从而加速缺损区骨与软组织生长修复,促进牵张成骨。  相似文献   

10.
廖翠华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X):153-154
牵张种植体是新近提出的一种兼有骨牵张器与牙种植体双重功能的新型牙种植体;其基本原理是牵张成骨,应用于牙槽嵴的增高。本文简介了牵张成骨的由来和原理及其在牙槽嵴增高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牵张种植体的产生与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基本结构与植入方法,并指出牵张种植体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新型牙种植体。  相似文献   

11.
牵张成骨是指在骨缝处或在截开的骨段用牵张装置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开,在因此产生的骨间隙中新骨形成,从而达到使骨延长或增宽的目的。虽然应用牵张成骨技术使肢体延长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期,但直到50年代以后,牵张成骨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临床牵张成骨技术...  相似文献   

12.
胡飞琴  谢志坚 《浙江医学》2010,32(11):1727-1729
牵张成骨是通过对切开后仍保留骨膜及软组织附着和血供的骨段,在截开的骨断端间或骨缝处应用牵引装置施加牵引力促进新骨形成,延长或增宽骨骼,达到矫治骨骼畸形的一种新技术,对于采用正颌外科手术矫治效果不佳的牙颌面畸形(如下颌骨严重发育不足、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CBCT研究单侧下颌牵张成骨术手术前后双侧髁状突体积变化。方法:利用mimics 15及3-matic 7.0研究我院正畸科一位半侧颜面短小症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牵张成骨前,牵张成骨结束时,手术后5个月CBCT中双侧髁状突形态、体积变化。结果:术后5个月后左侧髁状突上下径明显大于手术前。牵张成骨后左侧髁状突体积明显小于手术前。牵张成骨后右侧髁状突体积明显小于术前(P0.05)。结论:在手术前至术后牵张成骨及术后5个月期间双侧髁状突形态、体积具有显著性变化。单侧牵张成骨,刚完成时双侧髁状突均发生吸收,但术后半年内有恢复倾向。  相似文献   

14.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cogcnesis,DO)又称内源性组织工程,是利用适当的牵张力刺激,使切开的骨块被逐渐牵开并在牵张间隙内形成新骨,从而达到修复骨骼缺损的一种新兴治疗技术。现将牵张成骨在颅颌面外科的实验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已广泛应用于骨感染、骨缺损、骨肿瘤节段性截肢术后肢体畸形及肢体形态和功能重建,但该技术存在治疗周期过长、成骨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牵张成骨技术推广应用的首要原因。已有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三七、骨碎补、杜仲等活血化瘀、补肾强骨中药能通过调控牵张成骨中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加速牵张成骨区微循环和骨质钙化,最终促进新骨形成,具有提高牵张成骨的成骨质量、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成骨的效能;认为中药有望成为促进牵张成骨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 12只成年山羊行双下颌骨牵张成骨术 ,在牵张结束后的第 1、2和 4周分别处死 4只动物 ,取牵张区新骨组织用免疫组化检测 b FGF和 IGF- 的表达。另选 2只同龄山羊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下颌骨牵张后 b FGF与 IGF- 均呈高水平表达 ,b FGF定位于间充质或成纤维样细胞、成骨细胞以及新骨基质 ,而 IGF- 则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结论  b FGF与 IGF- 可能在下颌骨牵张后的新骨生成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下颌缩窄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畸形,长期以来,颌面外科专家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牵张成骨技术因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植骨和可以早期施术等优点在颌面外科得到较快发展犤1,2犦。目前对下颌骨扩宽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主要应用牙支持式牵张器犤3犦,而骨内牵张器整复下颌骨缩窄畸形的研究在国内外未见报告。本研究用狗作为动物模型,采用骨内牵张器扩宽下颌骨,探讨骨内牵张器通过牵张成骨技术扩宽下颌骨的可行性及矫治过程中的技术特点。1材料与方法1.1主要材料牵张器为医用纯钛口内侧方牵张器改制而成,单端式,牵张螺杆旋转…  相似文献   

18.
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的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方法 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份骨截除术形成颏部订三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牵张结束后16用处死所有动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分析并对比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变化.结果 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运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术整复颏部缺损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骨密度接近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基本满足下颌骨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三焦点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颏部缺损中牵张区的应力应变.方法 选择恒河猴下颌骨标本为研究对象,对正常恒河猴下颌连续扫描,其中下颌扫描层数约为63层,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手术方案两侧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间骨切开,颏部骨组织切除,两侧输送盘在正中对接;应用布尔操作对下颌模型进行处理,以此建立三焦点牵张成骨修复重建颏部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软件和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三焦点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颏部缺损牵张区的应力应变大小.结果 在牵张区应力相对集中,且应力大小由牵张区周边向中心逐步递进.结论 有限元分析法是研究三焦点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颏部缺损牵张区应力应变大小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有限元法的结果必须与动物实验结果及临床相结合,综合地加以分析,才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三焦点牵张的骨缺损模型,证实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快速、成骨好的优点,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建立基础。方法按照国际牵张器标准自行设计加工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采用普通级实验用羊自身双侧下颌骨对照的方法。牵张固定期结束后处死取下颌骨样本,进行X线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羊均存活。X线显示骨缺损处已被修复,组织学HE染色可见骨小梁按牵张方向排列,成骨细胞活跃。结论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模型建立是适当可行的,可快速修复骨缺损,且成骨质量良好,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