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脑血管痉挛,一旦该并发症发生,患者极有可能发生致残或死亡的情况,影响预后效果。内皮素、NO、炎性反应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为了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应当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与预防予以重视,文中将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朱剑勇  靳清 《医学文选》2004,23(6):812-814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40%~80%。由其造成的脑缺血,轻者引起脑供血不足,重者发生脑梗塞甚至死亡,是SAHI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防治CVS是降低SAH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目前,对CVS的发病机制已经取得新的认识,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进展。现复习有关文献,对有关CVS的治疗方法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3.
朱剑勇  靳清 《微创医学》2004,23(6):812-814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40%~80%.由其造成的脑缺血,轻者引起脑供血不足,重者发生脑梗塞甚至死亡,是SAH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防治CVS是降低SAH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目前,对CVS的发病机制已经取得新的认识,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进展.现复习有关文献,对有关CVS的治疗方法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指颅内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的狭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作者报道,血管造影可发现70%的SAH患者出现CVS,而30%的患者继发缺血性脑损害由其造成的脑缺血,轻者引起脑供血不足,重者发生脑梗塞甚至于死亡,是SAH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防治CVS是降低SAH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对于SAH导致CVS的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亮  姜亚军 《铁道医学》1998,26(3):209-210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高亮淄博铁路医院神经内科(淄博255000)姜亚军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京210009)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cular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连松 《当代医学》2008,14(20):19-20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指颅内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的狭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作者报道,血管造影可发现70%的SAH患者出现CVS,而30%的患者继发缺血性脑损害由其造成的脑缺血,轻者引起脑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8.
姜宗飞  杨文平 《医学综述》2011,17(16):2458-2460
脑血管痉挛是很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并能够导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目前有关SAH的影像诊断、内科处理及外科干预均取得了进步,这种潜在致死性的疾病的诊断及处理效果必然明显提高。对于本病采用的是综合性治疗,包括手术、钙阻滞剂、罂粟碱、3H疗法等。现就该领域的一些新的、前沿的治疗方式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指颅内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的狭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作者报道,血管造影可发现70%的SAH患者出现CVS,而30%的患者继发缺血性脑损害由其造成的脑缺血,轻者引起脑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腩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归分析本院3年来收治的9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和白细胞计数等7个因素在SCVS组与无SCV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计数>15×10 9/L均为SCVS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临床中对于FisherⅢ级以上、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早期手术联合抗脑血管痉挛药物防治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某院经手术治疗的6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估预后.结果 患者早期手术后有9例出现脑血管痉挛,术后3个月随访56人,脑动脉瘤无复发及再破裂迹象,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生活自理(4~5分)者51例,不能生活自理(2~3分)者4例,死亡(1分)者1例.结论 早期手术联合抗血管痉挛药物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致残率及致死率,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痉挛(CVS)是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CVS时因局部脑血管收缩使受累脑组织区域血供减少,从而引起缺血缺氧性神经功能损害而使患者致残、致亡、影响预后。尽管治疗a SAH的方法不断改进,但CVS仍然是a SAH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CVS经常发生在a SAH后的第3日,发病后第5~7日达到高峰,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很多药物用于预防或者治疗CVS。该文就近年来对于CVS的药物治疗种类、用药方式及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李渝  熊小平 《吉林医学》2013,(8):1478-1479
目的:硫酸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组患者在发病48 h内,给予硫酸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均持续2周。结果:治疗组患者CV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用药后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而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结论:硫酸镁是一种有效性高抗脑血管痉挛药物。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痉挛多见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常在出血后数天发现,1周后达高峰。其进展迅速,常引起局部脑缺血、脑梗死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动脉瘤破裂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经颅多普勒超声、CT脑灌注成像、近红外线光谱等非侵袭性检查手段日趋流行,便于广泛开展。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大体上分为血液动力学及药物治疗两类,早期清除血肿、舒张血管、增强脑灌注为主要研究方向,联合治疗是其今后的治疗趋势,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闫永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97-139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84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破裂、白细胞计数、血钾、血钙等因素在CVS组与无CV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Hunt-Hess≥Ⅲ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和白细胞计数>15×109/L均为CVS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中对于Fisher≥Ⅲ级、Hunt-Hess≥Ⅲ级、吸烟史、高血压和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16.
车向新  洪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0):1213-1215,1218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并发症,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钙离子拮抗剂、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抗CD11/CD18单克隆抗体、脑脊液引流和基因治疗等是新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有 4 0 %~ 80 %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 (CVS)轻者导致脑供血不足 ,严重者会发生脑梗死甚至死亡等并发症 ,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目前 ,对其治疗的方法很多。我们复习有关文献 ,就近年来有关CVS处理方法综述如下。1 脑脊液 (CSF)引流和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t PA)注入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就有学者对SAH患者进行CSF持续引流防治CVS。引流目的是 :①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性CSF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②降低颅内压 (ICP) ,以减少因ICP增高而引起加剧的脑循环不足 ;③改善…  相似文献   

18.
毛湘渝 《当代医学》2013,(27):41-42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行颅脑CT的价值,以及给予动脉瘤加闭栓塞术,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2009年10月-2012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4例。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术,行持续腰大池引流。针对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术后1 d、3 d、7 d、14 d术侧MCA流速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MCA流速第1天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MCA流速第3天、第7天、第14天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CT检查可确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采取动脉瘤加闭栓塞术,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方式在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控制患者MCA流速等方面优势明显高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载忠 《医学综述》2011,17(19):2967-2970
脑血管痉挛是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血流量减低和脑自动调节功能被损坏导致脑灌注受损甚至脑梗死。通过临床症状,经脑血管造影、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来诊断脑血管痉挛。通常使用的的治疗方法包括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增加血流的治疗方法、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动脉内血管扩张药物等。现主要阐述血管痉挛传统及新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为一种全球性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疾病,这多与其后期并发症相关,其中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pasm,CVS)在aSAH中的发生率达到30%~70%,为SAH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动脉瘤缺血性并发症予以治疗,可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并能改善患者预后。目前有大量基础和临床试验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