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探析《时病论》有关外感病的论述,表明在清代寒温争论之时就有力图使寒温合一的外感病学专著出现。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医外感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对中医外感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仍将外感病学范围内的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作为两门学科开设,重习雷氏之见,对建立外感病学新学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时病论》是一部全面总结中医外感病理论证治的重要古籍,在外感病诊治的理、法、方、药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研读该书理应了解以下基本信息。1《时病论》作者及版本流传《时病论》作者雷丰(1833~1888年),字松存,号侣菊,又号少逸,清代衢县(今浙江衢州)人。祖籍福建浦城,随父辗  相似文献   

3.
《时病论》系清·雷丰撰著,成书于公元1883年。是书从识病归类到分证论治,立法处方用药,自成体系,且多有独特的见解,对中医外感病学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贡献,为近世医家所推崇的有实际参考价值之佳作。兹就其写作特点和主要学术成就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 写作特点 是书共分八卷,根据《内经》论四时病之大意,分述各种时令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以及立法的依据,次列作者自拟的“诸法”和备用成方,末附相关的临床案例,以为印证,总言先圣之源,分论后  相似文献   

4.
<正> 《时病论》为清末医家雷丰所撰。是书对四时外感病,特别是温病颇多阐发,很切临床实用。本文就其温热观,探讨如下: 一、注重时令节气《时病论》以四时为主线,阐述了不同季节外感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和证治特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更迭,四季又各有主气,感受不同的时气,可引起不同的疾病,故外感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就温病而言,春之温病,虽有新感、伏气之分,均是由于感受时气而发。夏之温病,多因感受暑邪引起,但感邪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盗汗识辨湖北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主题词《伤寒杂病论》,盗汗/中医病机,盗汗/中医药疗法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为仲景《伤寒杂病论》汗证辨治精华之一。文中有四处论及盗汗之症,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分见于《伤寒论》三...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在治疗外感表证时,重视扶阳。寒邪易伤阳气,疾病过程中多见阳气哀微、阴寒偏盛之证,遣方用药多偏辛温,以扶助阳气散阴除寒。同时,仲景对外感表证病机与阴津相关、治法方药顾护阴液、津液存亡决定预后等方面亦有所论述。然学者对《伤寒杂病论》的外感表证护阴思想极少论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两段经文的细读,认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侧重于外感火化;"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侧重于内伤杂病而导致的火热病,临床诊病应活看外感内伤,详辨病机。  相似文献   

8.
时病是指发生在四时的外感病,正如雷少逸《时病论》所说,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时病发热多处在四时外感热病的早中期阶段,此时如能及时把握时机,正确辨证用药,则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祛邪退热、保全正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辨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医外感病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运用《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结合外感寒温证治方药,对中医外感病的发病规律做一探讨,件能有益于临床。1导致人体六经气机失调人体六经经气循开阀枢之机,处在不断的运行变化中。若感受外邪,影响了六经经气的正常转输规律,则导致气机失调而为病。太阳、太阴为开,转输阳气阴律于周身肤表,特别是太阳,统率营卫,内通于六经,外应于六气。人体通过太阳表气的调节作用以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维护人体和自然环境间的协调统一。外邪初犯,经皮毛和口鼻而入,首伤太阳一经,闭卫郁营,肺气不…  相似文献   

11.
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看外感病辨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两部外感辨治的专著,在外感病的辨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的研究,透过外感病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寒温问题,探讨外感病辨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为根据,从寒温统一的观点对六经病机、证治、方药作了具体阐述。重在以人体六经生理为基础。论述六经病理及证治、方药。强调人体六经生理、病理、证治、方药的有机联系及其统一性。注重临床实用,不但对外感寒温证治,而且对中医内科杂病的辩证施治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俞根初博采众长,酌以己见,作《通俗伤寒论》一书,书中俞氏主张寒温兼融,力倡以经典理论为本,把伤寒学及温病学理论相贯通,广泛论治四时外感疾病.对于伤寒少阳证治,俞氏深谙少阳之生理及少阳病的证侯特点,立法、处方多由此人手而切中病机.其证治思想主要体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医感染病学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全生 《新中医》2005,37(1):3-5
探讨在中医外感病基础上构建中医感染病学的思路和设想。从外感病辨治理论的建立与感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外感病病因说与感染病的微生物入侵病源说类似、感染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外感病相似、外感病学的发展对中医防治感染病的重要贡献等方面论述了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病密切相关;从感染病的病因不囿于邪气的外感、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在感染病防治中广泛应用等方面指出感染病防治又不局限于传统中医外感病辨治体系。由此,提出了以外感病为基础,构建中医感染病的思路,阐释其内涵、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从教学、临床和科研等方面推动中医感染病学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不囿于寒温流派,中病是求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入侵而引起发热疾病的总称。《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及“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论述,既表示了伤于寒邪可以发热,又表示了不限于寒邪,其他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热病,皆可以伤寒一类视之,所以后人推演出了不少病名,如冬温、风温、春温、湿温等都带以伤寒名称。《素问·热论》又言:“凡病伤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医外感病因的动态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及与可拓学原理的吻合,找准切入点,将可拓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到中医外感病因的研究中来,对中医外感病因进行具体化多层次的分析研究,实现系统地对中医外感病进行诊断。1中医外感病因的认识《内经》把复杂的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同样,外感病因也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有言:“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住,气合…  相似文献   

17.
丁甘仁辨治外感病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甘仁在深研《素问》,《伤寒论》等典籍及《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方书的基础上,择善继承,认真临证,灵活运用前人经验,其从伤寒与温病的发病属性均为外感病出发,主张统一辨证,分析,即早期重在解表,而用散透法,不过,在“寒温统一”中,对“六经”辨治规律及运用,较为强调,因此尽量选用经方,成为继曹元甫之后的又一位有影响的经方家,丁氏的辨治外感病的特点,不仅对“寒温统一”外感病学体系的建立,而且对《伤寒  相似文献   

18.
《时病论》是一部专论时病的专著。作者就自己对《时病论》中所论时病的病因病机,独到的辨治方法,从浅入深的剖析,简明扼要的将其学术精华,呈献给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19.
“温邪上受”非皆“首先犯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岳云 《中医杂志》2005,46(8):635-635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温热邪气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发病途径,叶天士在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入”的基础上,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说,对后世影响颇大。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就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近世医家亦多宗从。证诸临床实际,温病之发,有始于师者,也有不始于肺者,故我们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只是温病发病的一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