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给予急救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2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两组焦虑和抑郁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改善,观察组护理后评分与护理前评分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评定两组焦虑抑郁心理情绪。结果:观察组干预前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和本组干预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和本组干预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和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减轻不良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平均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标准分、抑郁标准分,评价两种护理方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 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均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改善成都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焦虑与抑郁的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被考虑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的改善。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护理,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系统化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结果:心理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方案实施后试验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能够保持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芳 《华夏医学》2013,(5):952-955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焦点式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给予焦点式心理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进行评价.结果:干预1周、出院1个月经过焦点式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SDS及S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采用焦点式心理护理能减轻、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并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中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及(SDS)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及SDS量表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及SDS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极佳的改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患者的康复,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恶性淋巴瘤患者60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恶性淋巴瘤。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化疗治疗,给予常规化疗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评定。记录两组患者按时回院治疗情况,观察患者遵医行为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遵医行为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恶性淋巴瘤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理状态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AMI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协同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较护理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大(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LVEF、LVSD、LVDD、IVST指标也均较护理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优(P<0.05);对照组患者的GQOL-74各项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AMI患者实行协同护理对效缓其心理状态和改善心功能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9例,观察组给予心脏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析总结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心脏康复护理后焦虑与抑郁心理评分(SAS、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负面情绪总改善率89.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右江医学》2019,(9):676-679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对恐惧症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恐惧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焦虑、抑郁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显著低于同组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DL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恐惧症患者焦虑、抑郁不良心理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中的运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方式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以及焦虑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应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更好的完成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在垂体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0例脑垂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与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垂体瘤患者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再发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再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治疗依从性、生命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30.31±3.56)分和(31.65±3.97)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7.74±3.77)分和(37.66±4.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率为66.67%,高于对照组的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F-36量表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98±5.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91±6.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AMI再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有效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临床有效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SAS)以及抑郁评分(SDS)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心理抑郁以及焦虑,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及运动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50例行PCI治疗且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心理护理联合运动康复,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焦虑、抑郁情况及生命质量。结果:护理后,两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水平均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广泛性焦虑量表、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与运动康复可有效增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PCI术后的心脏康复效果,改善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钟付蓉 《吉林医学》2014,(2):418-419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预防骨折患者抑郁发病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干预前焦虑和抑郁评分与治疗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评分与治疗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3.85%VS7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骨折患者的心理变化,加强护理观察,有效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抑郁的发病率,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丽华 《当代医学》2011,17(11):132-13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心肌梗死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评分,了解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情绪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HAMA评分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降低不良心理情绪对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分析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有计划地进行心理护理.评估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前和实施护理两周后的焦虑程度,并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及死亡率.结蚤:实验组实施心理护理后,患者焦虑程度比治疗前明显减轻,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发生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频发室早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恢复期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统计对比两组心理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及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Q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能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抑郁焦虑情绪的情况。结果实施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两者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特定的心理护理,能减轻其负性情绪,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