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18个少数民族学生1985年至2010年成年身高生长长期变化的特点、规律和趋势。方法:利用1985、1995、2000、2005和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资料,对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朝鲜族、藏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纳西族、土族和羌族18个少数民族17岁学生身高进行了分析。结果: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男生的成年身高有很大幅度提高,2010年18个少数民族17岁男生平均身高均超过162 cm,回族、蒙古族、朝鲜族17岁男生平均身高均超过170 cm;身高每10年增速超过2 cm的民族分别是回族(2.64 cm/10年)和侗族男生(2.05 cm/10年),身高每10年增速超过1 cm的民族有朝鲜族(1.99 cm/10年)、藏族(1.90 cm/10年)、哈尼族(1.80 cm/10年)等12个少数民族。2010年,所调查的18个少数民族17岁女生平均身高均超过150 cm,有15个少数民族女生的成年身高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身高每10年增速超过1 cm的民族分别是回族(1.56 cm/10年)和朝鲜族女生(1.29 cm/10年),身高增长幅度具有显著性的民族有回族(3.89 cm)、朝鲜族(3.23 cm)、侗族(2.35 cm)等9个少数民族(P<0.05)。结论: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生长长期趋势,但各民族男、女生成年身高增长幅度存在明显不平衡,要给予生长长期趋势增长缓慢的少数民族更高的关注度。同时,对成年身高增长较为迅速的少数民族亦要注意其生长长期趋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北方地区朝鲜族、蒙古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和1985年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对北方地区朝鲜族、蒙古族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做20年的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结合环境因素探讨该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变化的特点、规律、趋势及存在的差异和原因。结果20年间,7.18岁朝鲜族、蒙古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平均增长值均增加;生长发育均已步入快速增长期,从生长发育的整体水平看,朝鲜族学生好于蒙古族学生;突增高峰年龄多数提前1—2年;身高PHV(除蒙古族男生外)2005年均大于1985年,最大年增长值2005年均大于1985年;体重PWV和最大年增长值变化无规律;胸围PCV和最大年增长值(除蒙古族女生最大年增长值外)2005年均小于1985年。结论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应加强体育锻炼,开展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活动,以不断提高该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国9~11岁小学生体育锻炼、静态行为和超重与肥胖的关系,并探索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各省的异质性,为预防和控制超重与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中40 692名9~11岁汉族小学生,利用学生的身高、体重数据以及体育锻炼、视屏行为以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数据,在不同性别的学生中分析体育锻炼、静态行为与超重与肥胖的关系,并采用Meta分析检验这些相关性在各省之间的异质性。结果: 男生的超重与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分别为27.1%和12.9%),城市学生的超重与肥胖检出率高于农村学生(分别为23.8%和15.6%),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在“好”、“中”、“差”3类经济片区中分别为22.6%,19.2%和17.5%。男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 h的学生的超重与肥胖率高于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 h的学生,OR值为1.09(95%CI:1.02, 1.17)。女生每天视屏行为时间>1 h、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2 h是超重与肥胖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3(95%CI:1.02, 1.26)、1.18(95%CI:1.03, 1.35),女生每天静态行为时间>135 min的学生超重与肥胖率较高,OR值为1.19(95%CI:1.08, 1.33)。男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 h、女生每天静态行为时间>135 min对超重与肥胖的OR值在各省之间的异质性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学生体育锻炼、静态行为时间和超重与肥胖有关,其关联存在性别差异,没有发现各省之间的异质性,未来应该针对不同性别的特点开展肥胖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雷动 《广西医学》2007,29(6):868-869
目的 了解百色市壮族学生营养状况,为进一步制定、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按《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检测细则要求,对百色市7~18岁共4 805名壮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采用"2000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身高标准体重筛查标准"判定学生营养状况.结果 百色市壮族学生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2.72%、58.05%;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低,分别为1.96%、2.54%.男生营养不良及较低体重最高检出率分别表现在青春中期及整个青春期,而女生则为青春中、后期及青春前、早期;超重与肥胖的最高检出率男生表现在青春前期,而女生表现在青春早期;城乡壮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而肥胖检出率为城镇高于乡村(P=0.007).结论 针对壮族学生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群体出现的营养问题,干预措施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985—2019年我国18个少数民族17岁学生身高生长长期变化趋势。方法:提取7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除1991年)中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朝鲜族、藏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纳西族、土族、羌族等18个少数民族学生身高均值进行研究。结果:34年间各少数民族男生17岁身高均值显著增长(P <0.05)。2019年18个少数民族17岁男学生中,回族男生身高均值最高(173.09 cm),苗族男生身高均值最低(162.66 cm),每10年身高增长>1 cm的民族有侗族(1.96 cm/10年)、白族(1.96 cm/10年)、土家族(1.95 cm/10年)、羌族(1.80 cm/10年)、回族(1.80 cm/10年)、蒙古族(1.79 cm/10年)、土族(1.72 cm/10年)、维吾尔族(1.63 cm/10年)、藏族(1.61 cm/10年)、布依族(1.55 cm/10年)、纳西族(1.52 cm/10年)、傣族(1.35 cm/10年)、傈僳族(1.29 cm/10年)、哈尼族(1.25 cm/1...  相似文献   

6.
胡淑琴  冯月春 《宁夏医学杂志》1993,15(6):344-347,349
1991年,采用WHO推荐的氰化高铁法,对宁夏市、县24所学校7、9、12、14、17岁五个年龄组399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贫血调查。结果表明,宁夏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为35.49%,其中轻度贫血占98.38%,无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均值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加,呈正相关(男生r=0.96、女生r=0.52),9岁和9岁以后男生血红蛋白均值高于女生,差异显著。城、乡之间和回、汉族之间学生贫血患病率无显著差异。女生贫血患病率为37.16%,男生为33.82%,差异显著。现实营养状况与贫血有一定关系。贫血组现实营养状况不良率高于非贫血组,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从 1998年测得的 7~ 18岁壮族男女学生 5 2 49名 6项指标 (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和骨盆宽 )的资料 ,计算出12项指数 ,并与汉族和蒙古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12项指数中 ,年龄变化规律与汉族和蒙古族基本相似 ,但身体各部分的发育程度不同 ,并存在城乡差别。提示壮族学生体型为横径较宽的粗壮体型 ,城市男女生多数年龄组为长躯干型 ,乡村男女生多数年龄组为中躯干型 ;城乡男女生肩型大多为中肩型 ;全部年龄组的胸型均为窄胸型 ;城男 7~ 18岁、14岁以前乡男女及城女均为窄骨盆型 ,15岁以后的乡男女及城女为中骨盆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百色市汉、壮族大学生体质指数和肺活量现状,为改善大学生体质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百色市汉族在校大学生(2 287名)和壮族在校大学生(2 538名)为检测对象,测定体质指数和肺活量,分析营养状况及肺活量特征。结果汉族和壮族体质指数和肺活量同年龄组男生均大于女生(P<0.05或P<0.01);汉族男生体质指数和肺活量各年龄组均大于壮族男生,而汉族女生总体大于壮族女生;汉族与壮族学生肺活量同性别、同年龄组间比较,男生除23岁组外,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女生各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汉族和壮族男生超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女生超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营养等级肺活量大小,除壮族女生外,均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大而增大,等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质指数存在性别差异;肺活量存在性别、年龄和民族差异;汉族和壮族大学生营养状况存在差异;营养等级的肺活量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广州市中小学生缺铁性贫血现况,以掌握缺铁性贫血的防治重点.方法 分析2005年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资料,对象为7、9、12、14、17岁人群.采用WHO的方法和标准筛查贫血;同时收集调查对象的身高和体重等资料.结果 广州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为9.47%,其中边缘性贫血占65.64%;女生贫血患病率为11.00%,高于男生的7.93%(χ2=6.6,P<0.05);乡村学生贫血患病率为13.86%,远高于城区学生的5.08%(χ2=53.8,P<0.001);不同年龄组、不同体格状况学生的患病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科学安排学生膳食,增加铁的摄入;重点防治乡村学生和青春发育期城区女生的贫血;应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增加学生营养知识.  相似文献   

10.
百色地区乡村壮族学生体质发育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广西百色地区乡村壮族学生体质发育及其动态发展趋势。方法 对百色地区 7~ 18岁 2 3 90名乡村壮族学生的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和骨盆宽的数据进行分析 ,不同年代间乡村壮族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进行比较 ,并同时与乡村汉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比较。结果 乡村壮族学生多数发育指标从 7~ 12岁为生长加速期 ,12岁以后逐渐减缓。乡村壮族学生多数年龄组的身高体重均值比汉族小。 1979~ 1991年乡村壮族学生的身高体重的发育有较大的增长 ,而 1991~ 2 0 0 0年乡村壮族学生身高体重的发育少数年龄组有所增长 ,但多数年龄组呈现负增长。结论 乡村壮族学生体质发育比汉族乡村学生差。 1979~ 1991年是乡村壮族学生体质发育的快速增长期 ,1991~ 2 0 0 0年乡村壮族学生体质发育趋于平滞。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西汉、壮、瑶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现状及20年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WHO(2006)的儿童营养标准,即年龄别身高筛查生长迟滞,年龄别体质指数筛查消瘦,并比较各城乡、性别、民族、年份组年度间两类营养不良率的差异。结果汉族学生近20年来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两类营养不良检出率大幅下降,男女生生长迟滞率和消瘦率分别由20.30%、18.60%和21.00%、16.60%下降至6.30%、6.20%和13.40%、10.30%。壮族城市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以"消瘦"为主,农村学生营养不良则是"生长迟滞"与"消瘦"均表现为较高检出率。壮族学生的两类营养不良率在由1991~2005年的15年间持续下降后,在2005~2010年的5年间都有回升现象。瑶族学生的营养不良主要以"生长迟滞"为核心,并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男女生的"生长迟滞"率由1995年的23.20%和18.30%上升至2010年的38.00%和35.90%。结论广西汉、壮、瑶族学生的"生长迟滞"和"消瘦"两类营养不良情况依然严峻,特别是边远山区的瑶族和壮族农村学生的营养问题尤为突出,营养改善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州市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和贫血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中国城市儿童超重/肥胖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参加2013~2014年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检查的7~14岁学龄儿童,检测身高、体重和血红蛋白指标,依据身高体重指数(BMI)把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划分为消瘦、超重、体重正常和肥胖等四组。分析学龄儿童不同营养状况下的血红蛋白及贫血的分布规律,探讨消瘦、超重和肥胖等的营养状况与血红蛋白和贫血的关系。结果广州市区的3 187名7~14岁学龄儿童参与了本次调查,其消瘦、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6.3%、10.8%和8.0%。其中,男生超重和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P值均0.01)。学龄儿童贫血率为2.2%,其中男生贫血率为2.3%,女生贫血率为2.2%,贫血率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儿童的年龄与血红蛋白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并且消瘦者发生贫血的危险性较正常体重大(OR=1.23,95%CI:1.05~1.41,P0.05)。按性别分组后,男生BMI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正常体重组比较,消瘦男生更易于发生贫血(OR=1.30,95%CI:1.07~1.53,P0.01)。女生中不同营养状况与贫血则未见明显相关。结论广州市7~14岁学龄儿童中消瘦男生发生贫血的危险性较大,但超重、肥胖与贫血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而女生营养状况与贫血之间未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5个少数民族人群面部五官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测分析中国北方5个少数民族(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人群面部五官图像信息,试图找出各民族的面部形态特征,为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及颅骨面貌复原提供帮助.方法:选取5个北方少数民族的健康成年男女共491名,拍摄头面部正侧位同等条件下的照片和X片,观测分析其面部形态特征及骨性五官与颜面五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中国北方5个少数民族人群面部五官形态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民族特征;人体骨性五官与颜面五官存在相关性和一致性.结论:各民族自有的特征及骨性五官与颜面五官相关性和一致性,可为建立法医人类学相关数据库提供依据,可适用于法医人类学个体识别.  相似文献   

14.
张帆  易聪  方桂红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160-2161
目的了解海口市龙华区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为该地区进一步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海口市龙华区农村中小学各2所共计1850名7—18岁中小学生进行营养状况调查。结果参加调查的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47.78%,以轻度为主,占总体的38.38%,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女生高于男生。总体超重率为4.54%,小学生高于中学生。总体肥胖率为5.62%,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学习阶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教育和干预,改善其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nutrition statu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using the WHO growth reference (2007)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def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IOTF) and the 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 (WGOC). Method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defined by age-, sex-, specific BMI reference developed by WHO (2007), IOTF (2000), and WGOC (2004), respectively. Stunting and thinness were defined as height and BMI less than two standard deviations (SD) of the WHO growth reference (2007), respectively. Data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5 to 19 years (n=54 857, 28 273 boys, 26 584 girls) from the 2002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CNNHS) were used in the study.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besity, stunting and thinnes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5-19 years was 5.0%, 1.2%, 13.8%, and 7.4%, respectively when the WHO growth reference (2007) was used, whereas the estimated absolute total number affected by these 4 conditions were 14.6, 3.7, 40.6, and 21.8 million, respectively.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as 18.1% in large cities, while the stunting prevalence was 25.1% in rural 4. Obesity prevalence assessed by the WHO growth refere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as assessed by the IOTF reference, and obesity prevalence assessed by the WGOC reference was lower than that as assessed by the IOTF reference. Conclusion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s not equal in different areas of China. Stunting is still the main health problem of the poor, whil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re the main health problems in large cit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6~11岁在校学生贫血流行特征,为制定新形势下中小学生贫血预防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5学年连续4年对本区所有6~11岁在校学生42 872名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完成所有资料分析。结果   6~11岁在校学生贫血患病率为5.05% (95 % CI:4.84~5.26),女生贫血患病率为5.28%,显著高于男生4.84% (χ2=4.24,P=0.037)。男、女生贫血易患年龄为6岁。持续就读于希望学校学生较公办学校学生更易患贫( 男生:OR=2.37,95%CI:2.03~2.76;女生:OR=2.08,95%CI:1.74~2.49)。持续超重或肥胖的学生贫血患病风险较营养正常学生低(男生:OR=0.65,95%CI:0.55~0.76;女生:OR=0.75,95%CI:0.61~0.92)。贫血3年累积发病率为12.80% (95%CI:12.49~13.12%),其中女生为14.52%,显著高于男生的11.28% (χ2=100.26,P<0.001)。6岁组男生3年累积发病风险最高,10~11岁组女生贫血3年累积发病率最高。持续就读于希望学校的学生贫血发病风险最高(男生:RR=1.93,95%CI:1.72~2.16;女生:RR=1.20,95%CI:1.04~1.39),持续超重或肥胖是贫血发病的保护因素(男生:RR=0.75,95%CI:0.67~0.84;女生:RR=0.77,95%CI:0.68~0.88)。贫血单次检出率为14.58%,复发性贫血检出率为2.54%。不同年龄、不同性质学校、不同营养状况的男、女生贫血检出次数均以1次为主(P<0.05)。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6~11岁在校学生贫血处于轻度流行状态。有必要继续开展全年龄段学龄儿童贫血的普查普治工作,并根据监测结果辅以个性化干预措施,加强学龄儿童家长和青春期女生健康宣教,重点关注希望学校和复发性或持续性贫血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但关于AML患儿民族差异与临床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云南地区AML(非M3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探究其民族差异。方法收集2015-01-01至2020-03-01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初诊AML(非M3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AML患儿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民族、性别、年龄)、一般资料(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骨髓原始细胞数、FAB分型)、染色体核型结果、基因检测结果。从所有患儿入组后开始随访,截至2020-05-31。记录患儿的治疗方案、危险度及预后情况。结果最终纳入AML(非M3型)患儿72例,随访时间为2~60个月;汉族51例,少数民族21例(彝族5例、回族4例、哈尼族3例、白族2例、苗族2例、壮族1例、佤族1例、布依族1例、蒙古族1例、傣族1例)。少数民族患儿白细胞计数高于汉族(P<0.05)。随访截至2020-05-31,汉族和少数民族患儿诱导治疗第一疗程后完全缓解率、复发率、骨髓移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患儿危险度、死亡率高于汉族(P<0.05)。随访截至2020-05-31,绘制汉族和少数民族AML患儿的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汉族AML患儿无事件生存率、总生存率高于少数民族(χ2值分别为8.098、12.547,P值分别为0.004、<0.001)。结论云南地区汉族AML患儿危险度分层、预后优于少数民族,但具体原因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潮州市农村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与体质指数(BMI)现状,为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年5月随机抽取潮州市3所农村小学的983名学生,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测定学生身高、体重,计算BMI指数,根据BMI判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同时采用自编营养与健康调查表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1.6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983名学生中,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5.56%、4.88%和1.63%,男生和女生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低体重检出率在六年级时最高,女生则出现在五年级;男生超重检出率以三年级为最高,为6.72%,而女生则出现在四年级,占4.42%;肥胖检出率在潮州市农村小学生中相对较低。农村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知识水平较低,并且与文化程度有关;营养态度积极乐观;不良的饮食习惯、三餐比例不合理、营养摄入不均衡等行为广泛存在于小学生中。 结论 潮州市农村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时并存,营养知识欠缺,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营养教育和干预,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其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吴忠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贫血患病率,为制定学生肥胖和贫血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吴忠地区1728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6.1%和2.7%,而且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患病率城乡学生分别为9.4%和7.4%,且城市高于农村,中学生高于小学生。结论应加强学校、家庭营养健康教育,积极防治超重、肥胖及贫血,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