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内皮素 (ETs) 在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ETs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微创开颅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 模型,分为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应用荧光双标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ETs在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变化;应用Real time PCR分析脑缺血后大脑皮层ETs mRNA的表达.结果: 在缺血中央区可见大量坏死细胞,在半暗区可见大量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以缺血后3d、1周数量最多,达高峰,正常灌注区小胶质细胞与对照组及缺血对侧脑组织相似,为静息状态的小胶质细胞.荧光双标染色可见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与ETs免疫阳性细胞有共表达,静息状态的小胶质细胞则呈阴性.Real time PCR分析显示,缺血侧皮层ET-1 mRNA和ET-3 mRNA水平与对侧及假手术组皮层比较均升高,高峰分别在缺血后12h和2h.结论: 脑缺血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如胚胎时期和生后早期的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一样表达ETs,成为ETs的一个重要细胞来源,可能参与了脑缺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十分重要,而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炎症反应中的重要环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并对神经细胞发挥了损伤与保护双重作用.小胶质细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作用的复杂性,使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中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从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被激活参与炎症反应,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自身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对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双重作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脑缺血约占80%,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等特点[1]。脑缺血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有关脑缺血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一直是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大量研究显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神经病理进程中起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激活是脑神经病理学改变的重要标志。尽管激活小胶质细胞的物质途径不同,但其激活所致的炎症反应过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性损伤早期小胶质细胞即被激活。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既有细胞毒性又有神经营养作用。小胶质细胞行使免疫功能的信号转导受体之一是TLR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在脑内主要表达在小胶质细胞,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 识别一些外源性和内源性的配体。最近的研究表明,TLR4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TLR4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大量表达炎症因子,加重脑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背景:胶质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血管性痴呆慢性脑缺血的炎性反应过程。 目的:观察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脑组织中胶质细胞反应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3组。模型组通过永久性结扎大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导致慢性脑缺血建立动物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外,其余处理与模型组相同。各组大鼠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病理染色、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胶质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病理改变。 结果与结论:缺血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皮质、基底前脑、海马、胼胝体、颞叶皮质及视束,部分出现小的梗死灶。缺血1个月后,白质髓鞘脱失、间质疏松呈空泡样改变逐渐明显,神经轴索连续性完好。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在缺血早期以皮质及海马为主,缺血后期以室周白质及白质疏松处更为明显,海马区表达则减少。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诱发的炎症反应在急性期可引发脑水肿,挤压缺血灶周围正常脑组织,从而加重神经功能损伤;而在卒中恢复期,对神经组织进行修复具有重要保护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Ast)也参与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通过产生抑炎/促炎因子及形成胶质瘢痕/胶质限制对脑组织兼具保护和损伤双重作用,多条信号通路参与这一过程,此外,其与小胶质细胞协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靶向调控星形胶质细胞调节脑缺血后炎症反应、促进康复为缺血性卒中治疗和新药研发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暂时性局灶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反应规律,进一步探讨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大脑中动脉阻塞30 min,再灌注0.5、3、6 h以及1、3、7、14 d和28 d后脑组织的损伤情况,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和数量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MACO30 min再灌注0.5 h后,梗死区出现神经元肿胀,脑水肿;再灌注3 h和6 h,脑水肿加重,部分神经元出现核固缩,对侧脑组织也出现水肿。脑水肿和神经元固缩在再灌注1 d时最重。再灌注3 d开始,脑水肿程度逐渐减弱,缺血区浸润的小胶质细胞增多。再灌注7 d时,缺血灶小胶质细胞浸润最明显,伴胶质结节形成,再灌注14 d,胶质瘢痕逐渐减小。再灌注28 d,大多数动物梗死区仅存少量小胶质细胞,个别未能修复的坏死灶液化并形成囊腔。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的胞体小,突起细长柔和。脑缺血30 min再灌注0.5 h可见小胶质细胞的体积增大,突起少而短。缺血再灌注6 h,小胶质细胞的胞体增大,突起减少或消失。再灌注1 d和3 d,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0.05)。再灌注7 d,细胞数量增加达到高峰。再灌注14 d以后,小胶质细胞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再灌注28 d后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少于再灌注7 d,但仍多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3 d(P0.05)。结论:暂时性局灶脑缺血能够引起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增生,经历损伤性、反应性、效应性和恢复性变化四个阶段。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组织的清除和损伤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特点和TNF-α、c-Myc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复制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分别再灌注1 d、3 d、7 d,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及TNF-α、c-Myc蛋白表达。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同侧额顶叶皮质梗死区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出现变性、坏死,梗死灶周围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呈现时间相关性,变性、死亡以再灌注3 d最为显著,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生以再灌注7 d最为显著且位于梗死周围区。再灌注后,TNF-α、c-Myc阳性细胞表达也显著增加,以再灌注3 d最为显著,且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量表达于神经元。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之间在损伤、抗损伤及修复中相互影响,而TNF-α、c-Myc蛋白表达的增加可能是联系不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调节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电针(EA)+MCAO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单位(α7nAChR)PHA-543,613+MCAO组,溶剂(Vehicle)+MCAO组,α7nAChR抑制剂α-BGT+EA+MCAO组,溶剂+EA+MCAO组。脑缺血再灌注后3 d取材,运用Western Blot技术以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脑缺血半暗带小胶质细胞经典激活状态(M1型)及选择性激活状态(M2型)特异性标志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MCAO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EA+MCAO)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分子iNOS表达下调(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分子Arginase表达上调(P0.05);(2)α7nAChR激动剂PHA-543,613可模拟电针预处理的作用,使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α7nAChR抑制剂α-BGT逆转了电针促进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的作用。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以使脑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α7nAChR参与了电针预处理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改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阻塞大脑中动脉2h,再灌流0.5 ̄48h制成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脑缺血后白细胞共同抗原在脑组织的表达。结果表明:白细胞共同抗原怀性的小胶质细胞或茂噬细胞呈圆形,未见分支型小胶质细胞,阳性的小胶质细胞于再灌流3h开始出现,再灌流12h数量显著增多,并且南、胞核均为强阳性;阳性的小胶质细胞分布于纹状体、下丘脑、杏仁核处及皮质与外囊相连处,完全坏死区无阳性小胶质细胞;此外,同侧微血管强表  相似文献   

11.
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胶质细胞激活后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 ,是脑内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和作用部位 ,参与损伤、炎症、MS、AD、癫痫反复发作等脑病理发生过程。关于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机制 ,尤其是其活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基础 ,是当今小胶质细胞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形态学表现、免疫学特性及其激活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秦燕 《四川解剖学杂志》2005,12(1):38-39,46
20世纪初,人们对小胶质细胞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由此开始了对这一重要免疫细胞的深入研究。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一种组织巨噬细胞,在成熟大脑稳定状态、组织发生过程以及损伤、疾病、修复等病理状态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并具有不同的免疫活性。其在CNS的功能和疾病介导作用,是深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岩藻糖环境对胶质细胞内化不同形态Aβ_(42)蛋白过程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岩藻糖富集及缺失两种环境中小鼠小胶质细胞及大鼠星型胶质细胞对单体及寡聚体Aβ_(42)蛋白的摄取量,检测被岩藻糖活化后小胶质细胞的MAPK激酶磷酸化程度变化,探明清道夫家族SRA受体及SRB受体在两种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小鼠小胶质细胞在岩藻糖预处理及岩藻糖环境持续作用下对Aβ_(42)单体摄取量均显著增加,岩藻糖预处理导致大鼠星型胶质细胞单体Aβ_(42)摄入量降低。岩藻糖预处理导致小鼠小胶质细胞和大鼠星型胶质细胞对寡聚体Aβ_(42)摄取量下降,岩藻糖持续作用后,该趋势出现反转。基因检测表明两种胶质细胞中SRB受体高表达,SRA受体在星型胶质细胞无表达。岩藻糖持续作用引起小鼠小胶质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该信号可能引发小胶质细胞细胞吞饮过程。结论岩藻糖与胶质细胞清道夫受体的作用模式对细胞的Aβ_(42)的内化过程产生影响,SRA受体可能参与小胶质细胞吞噬过程中p38-MAPK激酶的激活过程而增强小胶质细胞对病理蛋白的摄取。为寻找阿尔茨海默病中胶质细胞相关的潜在免疫治疗靶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哺乳动物在胚胎期和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白细胞介素1(IL-1)呈高水平表达,而在正常成年哺乳动物CNS中,IL-1呈组成性低水平表达。CNS炎症、损伤后,IL-1的含量显著增加。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CNS中内源性IL-1的主要来源。小胶质细胞、星形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均表达IL-1的功能性受体IL-1R,因而IL-1能通过调节这些神经胶质细胞的活性,参与CNS的生理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灯盏乙素对大鼠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环状GMP-AMP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轴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MCAO+灯盏乙素干预组(MCAO+S)。开颅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分别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性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小胶质细胞中cGAS、STING、NLRP3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缺血后3 d脑内cGAS、STING、NLRP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HE染色显示,灯盏乙素干预后,缺血区皮质中神经细胞数量减少、分布紊乱、细胞间隙大等病理现象较MCAO组明显改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MCAO+S组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受到抑制,cGAS、STING、NLRP3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AO组中cGAS、STING、NLRP3表达显著增加,灯盏乙素干预后,上述指标明显下降。结论:灯盏乙素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中cGAS/STING/NLPR3的过表达,减轻小...  相似文献   

16.
雷德亮  罗学港 《解剖学报》2004,35(5):497-501
目的研究10~12月龄雌性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app/ps1,dtg)脑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iNOS)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刚果红组织学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在app/ps1 dtg小鼠皮质和海马内有广泛的神经炎斑形成,围绕在神经炎斑周围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处于活化状态,且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iNOS。结论app/ps1 dtg小鼠能够模拟AD病人脑内的主要病理过程。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iNOS的表达在app/ps1 dtg小鼠和AD脑内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局灶脑缺血区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索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局灶脑缺血区的分布以及形态和数量变化的时期 ,进而探讨其在脑缺血灶恢复中的作用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塞灶的周围发生肥大和增生性改变 ,其突起的变化尤为显著 ;粗大的突起呈纤维状 ,并相互交织呈密集的网 ,其末端向脑梗塞灶的中央延伸。其变化发生于脑缺血第 1周 ,脑缺血第 2周最显著 ,在 6周的脑缺血期间 ,显示持续性变化。 S- 10 0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塞灶周围区的肥大和增生性变化 ,发生于脑缺血第 3d,并持续到脑缺血 4周 ,其形态学改变没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显著。本研究提示慢性局灶脑缺血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形态学的可塑性变化 ,这种变化积极地参与脑梗塞灶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变性疾病,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多数学者认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使得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引起脑内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AD发病的核心病理机制之一。在AD炎症过程中,渉及到诸多细胞如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参与,小胶质细胞则是其最主要的炎症细胞,小胶质细胞被β-淀粉样蛋白(Aβ)激活,产生大量致炎性细胞因子和神经元毒性介质,从而诱发脑内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损伤、死亡。Aβ的持续存在,小胶质细胞被持续激活,形成炎症发生和持续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A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研究大蒜素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免疫调节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效应。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神经炎症模型缺血30 min后再灌注,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缺血皮质区在第1天和第3天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和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变化,缺血再灌注模型脑室注射大蒜素后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IL-1β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离体实验中,用大蒜素预处理BV2细胞后再进行氧糖剥夺处理(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观察IL-1β的蛋白和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缺血皮质区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在第1、3天显著升高,IL-1β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大蒜素处理后,缺血皮质区的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β的蛋白表达以及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5)。对BV2细胞用大蒜素预处理再进行OGD处理后,IL-1β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大蒜素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抑制小胶质细胞释放IL-1β等细胞因子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阻塞大脑中动脉2 h,再灌流0.5~48 h 制成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脑缺血后白细胞共同抗原在脑组织的表达。结果表明:白细胞共同抗原阳性的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呈圆形,未见分支型小胶质细胞,阳性的小胶质细胞于再灌流3 h 开始出现,再灌流12 h 数量显著增多,并且胞质、胞核均为强阳性;阳性的小胶质细胞分布于纹状体、下丘脑、杏仁核处及皮质与外囊相连处,完全坏死区无阳性小胶质细胞;此外,同侧微血管强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同侧大脑皮质Ⅳ、Ⅴ、Ⅵ层锥体细胞、丘脑、海马形态正常的神经元亦强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但核固缩的神经元白细胞共同抗原则呈阴性。本实验推测白细胞共同抗原可能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并可能是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