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脏卵圆细胞(HOC)在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硬化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应用DMN造成大鼠肝硬化动态模型,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HOC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hy1.1在模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应用图象分析法对所标记的HOC进行半定量测定以及光镜下计数细胞数量。结果:于造模 4 周肝纤维化最重,形成假小叶,伴大面积出血坏死, 终止造模2周后,即6周时开始缓解,8周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Thy1.1阳性染色细胞2周开始散在分布,4周增多于纤维间隔周围, 6周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周开始减少。图象分析与光镜下细胞计数结果相一致,均显示Thy1.1染色细胞数量于6周最高,8周开始下降。超微电镜显示HOC具有形态小,核以卵圆型为主,核/浆比例高等特点。结论:在DMN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Thy1.1 染色的肝脏卵圆细胞呈现显著的阳性表达并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在肝硬化消减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脏卵圆细胞(HOC)在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硬化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应用DMN造成大鼠肝硬化动态模型,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HOC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hyl.1在模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应用图象分析法对所标记的HOC进行半定量测定以及光镜下计数细胞数量。结果:于造模4周肝纤维化最重,形成假小叶,伴大面积出血坏死,终止造模2周后,即6周时开始缓解,8周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Thyl.1阳性染色细胞2周开始散在分布,4周增多于纤维间隔周围,6周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周开始减少。图象分析与光镜下细胞计数结果相一致,均显示Thyl.1染色细胞数量于6周最高,8周开始下降。超微电镜显示HOC具有形态小,核以卵圆型为主,核/浆比例高等特点。结论:在DMN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Thyl.1染色的肝脏卵圆细胞呈现显著的阳性表达并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在肝硬化消减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英  刘平  王磊  陆雄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1):823-827
目的 肝脏卵圆细胞(HOC)在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应用DMN腹腔注射(4周12次)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3d、2、4周及终止造模后2、4周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下观察HOC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hy1.1的表达变化,应用图像分析法对所标记的HOC进行半定量测定以及光镜下计数细胞数量。结果 DMN造模4周大鼠已形成典型的肝硬化;终止造模后2周时肝组织病变较造模4周时有所减轻,终止造模后4周时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Thy1.1阳性染色细胞正常大鼠肝组织未见到,造模后3d时可见微量表达,2周时呈散在分布,4周时明显增多,见于纤维间隔周围,终止造模后2周、即第6周时阳性染色显著强于造模4周,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周时较6周有所减少,表达量基本与4周时相等。阳性染色图像分析、光镜下阳染细胞计数及western blot三者的结果呈一致性。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也具一致性。电镜下显示HOC具有形态小,核以卯圆型为主,高的核/浆比例等特点。结论 Thy1.1阳性的HOC可能与肝硬化的消减或逆转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黄芪汤对肝硬化大鼠肝脏卵圆细胞肝向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二甲基亚硝胺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用黄芪汤治疗,进行肝功能、肝脏病理学检测;应用共聚焦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肝脏卵圆细胞与肝细胞及胆管细胞共定位染色。结果:黄芪汤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ST、TBil水平和肝组织Hyp含量,减少肝组织α-SMA的表达,在模型大鼠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黄芪汤可使Thy1.1与CK19共定位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肝脏卵圆细胞(HOC)表型和功能发生改变。结论:黄芪汤通过诱导肝脏卵圆细胞肝向分化作用来促进肝硬化逆转。  相似文献   

5.
丁酸钠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分化为成熟肝细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分化刺激剂丁酸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喂养含0.1%乙硫氨酸的胆碱缺乏性饮食4~6周的人鼠肝脏中分离出盱卵圆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用0.75mmol/L酸钠处理大鼠肝卵圆细咆后.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表型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白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分离出的细胞既表达成熟肝细咆的标志物白蛋白,也表达胆管细胞的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RT-PCR结果显示这些细胞还表达干细胞的标志物c-kit,但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标志物CD34,表明这些细胞是大鼠肝前体细胞——肝卵圆细胞。0.75mmol/L丁酸钠能诱导大鼠肝卵圆细胞出现明显的表型改变,细胞变大,变圆,核浆比减小,且双核细胞数增多,约占总细胞数的50%左右,同时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0.75mmol/L丁酸钠能够提高大鼠肝卵圆细胞白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分化刺激剂丁酸钠能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
急性肝损伤大鼠肝卵圆细胞活化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玉敏  谢青  肖家诚  晏春根  周霞秋  俞红  郭清 《肝脏》2004,9(4):221-224
目的 用D-氨基半乳糖 (D-galactosamine ,D-GalN)联合胆总管结扎 (CommonBiliaryDuctLigation ,CBDL)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观察肝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肝卵圆细胞 (HepaticOvelCell,HOC)的活化和增殖。 方法 雄性SD大鼠 ,胆总管结扎离断术后予腹腔注射D-GalN 2 .0 g/kg ,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处理后第 1、2、3、4、5及 6天 6个时间点测血清肝功能 ,取肝组织分别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 ,并对符合HOC形态学特征且胞浆OV-6阳性染色的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肝功能损害以第 2天明显 (P <0 .0 1) ;对照组肝组织内未见HOC ,处理组各时间点均见有不同程度的HOC增殖反应 ,以第 3天HOC计数最多 (P <0 .0 5 ) ;HOC胞质AFP、OV 6染色阳性 ,胞核BrdU染色阳性 ;RT-PCR示模型组CGT mRNA表达明显增多。结论 用D GalN2 .0 g/kg联合CBDL可获得较满意的大鼠HOC增殖模型 ,在急性肝损伤时HOC被活化和不同程度的增殖 ,参与了肝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ABC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三个主要成员MDR1、MRP1和Bcrp1基因在大鼠肝脏卵圆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2-乙酰氨基芴/三分之二肝切除模型,两步胶原酶灌注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肝脏卯圆细胞和肝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MDR1、MRP1、Bcrp1转运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DR1、MRP1和Bcrp1基因mRNA在卵圆细胞和肝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鼠肝脏组织中MDR1表达位于门静脉区附近,呈放射状分布,Bcrp1表达定位在细胞膜上。大鼠肝脏卵圆细胞MDR1、MRP1和Bcrp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是肝细胞的9倍、1.5倍和13.8倍。结论卵圆细胞表达高水平的ABC转运蛋白,后者参与卵圆细胞免受外源性化学物质损伤的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肝星状细胞活化在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在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4周12次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硬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 d、2 d、3 d、1周、2周、4周、6周、8周作为动态观察时相点,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Ⅳ型胶原(ColⅣ)、层黏连蛋白(LN)表达,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肠系膜前静脉分支插管法测门脉压力(Ppv).[结果]造模2、3 d后肝窦壁α-SMA染色逐渐增强,4周时阳性表达最为明显;模型大鼠肝窦壁ColⅣ阳性染色呈现先弱后强,LN的沉积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增加,4周时表达最为明显,电镜下可见肝窦内皮失窗孔和基底膜形成;DMN大鼠HSC中α-SMA表达量与Ppv高低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活化的HSC通过分泌大量的ColⅣ和LN形成肝窦内皮下基底膜以及因表达α-SMA而收缩力增强,是肝硬化肝窦阻力增加和门脉高压形成的重要病理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卵圆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卵圆细胞数量和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3例正常人和29例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切片中寻找卵圆细胞,对符合卵圆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并呈胞浆阳性染色的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正常肝脏组织中未见到卵圆细胞。在慢性肝病患者肝脏组织中,卵圆细胞主要存在于汇管区和纤维隔内,以细胞核呈卵圆形、细胞体积小和胞浆量少为特征。0~4期肝纤维化组的卵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Y染色体体细胞的特异性来寻找卵圆细胞分化为肝癌细胞的直接证据,从而为卵圆细胞源性的研究及临床肝癌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健康♂ Wistar大鼠30只饲喂每千克含0.6 g 3-甲基-4-二甲基偶氮苯(DAB)的饲料 4 wk,建立卵圆细胞增生的♂ Wistar大鼠动物模型.卵圆细胞的分离、提取和鉴定(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将实验用♀Wistar大鼠60只随机平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接种细胞悬液,连续喂含DAB饲料14 wk.实验组按 25 mg/kg体重戊巴比妥腹腔麻醉,消毒开腹, 用吸取♂ Wistar大鼠卵圆细胞悬液,接种至肝脏包膜下,每点106个,之后连续喂含DAB饲料 14 wk,促进肝肿瘤的生成.从GenBank调出雄性大鼠的SRY基因,利用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片断.14 wk后提取两组大鼠肝肿瘤组织的基因组DNA,利用所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光镜下可找到卵圆细胞,核仁小而清晰,胞质少,细胞体积较小,约为正常肝细胞的 1/3,直径约9-12 μm不等.电镜下观察可见细胞表面少量短而小的微绒毛突起,呈现未分化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观察肝卵圆细胞胞质 c-kit染色呈棕黄色阳性信号.14 wk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共计60只大鼠均见肝脏肿瘤生成,肿瘤组织在外观上和性状上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电泳后见与设计片断长度相符的电泳阳性条带.结论:大鼠的卵圆细胞可以分化为肝癌细胞.为卵圆细胞源性肝癌细胞的假说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卵圆细胞(HOC)活化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二甲基亚硝胺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应用迷走神经肝支切断术和化学性肝交感神经阻断术阻断自主神经。Mallory染色观察肝纤维化水平,免疫组化观察HOC活化水平。结果 HOC活化增强组肝纤维化水平显著降低,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水平显著降低,HOC活化与肝纤维化水平呈负相关。结论交感神经抑制术引起的HOC活化水平增高能够抑制二甲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一次性大剂量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肝星状细胞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造模组以DMN50mg·kg^-1大鼠体重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后6、12、24和36小时,2、3、5、7、10和14天,1、3、6和12个月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抗原(Ectodermal dysplasia-1,ED-1)和转化生长因子151(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肝组织内Ⅰ型胶原和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在损伤后出现6小时~5天、5—14天和14天~12月三个不同的反应阶段。6小时后中央静脉周围肝实质细胞开始出现点状坏死,于36小时达到急性亚大片出血性坏死的高峰,坏死区内无残存的肝星状细胞;3天时残存肝实质内出现α-SMA阳性的活化肝星状细胞。坏死区内大量ED-1阳性的巨噬细胞聚集,并表达TGF—β1蛋白;第5天时,坏死区内组织碎片和红细胞被巨噬细胞清除。肝星状细胞不断活化、增生、并向坏死区周围及坏死区内移动。部分肝星状细胞开始表达TGF—β1蛋白;第7天时,大量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沿肝窦和中央静脉间纤细的纤维间隔内分布,并与巨噬细胞一起表达TGF-β1蛋白;第14天时,坏死灶完全被再生的肝细胞及纤维组织取代,中央静脉之间桥接纤维化完全形成。纤维间隔内存在大量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后至12个月,肝纤维化形态始终保持,无其他进展性或可逆性变化发生。结论采用一次性大剂量DMN注射,可获得大鼠肝脏亚大片坏死后性纤维化的稳定模型。研究形成过程中的肝星状细胞、巨噬细胞和肝细胞等实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阐明肝纤维化及其相关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合致病因子所致大鼠实验性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肝脏层粘连蛋白的动态变化。方法取大鼠80只,应用复合致病因子复制实验性肝硬化大鼠模型,于实验第二、四、六、八周肝硬化形成不同时期处死动物,测定肝脏胶原含量,应用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观察肝脏层粘连蛋白分布及结蛋白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肝纤维化早期肝细胞坏死区域层粘连蛋白即呈阳性染色,沿坏死区域形成间隔样分布,并随肝硬化的形成其在纤维间隔内的沉积呈进行性增加,且肝窦壁亦出现连续强染。肝纤维化形成时期(实验第四周末)肝内层粘连蛋白的分布面积和结蛋白阳性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r=0.955,P<0.01)。结论复合致病因子所致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肝内层粘连蛋白分布呈进行性增加,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细胞角质素19(CK19)及消减基因P02在肝细胞癌,肝硬化组织及卵圆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8例正常肝组织,27例肝硬化组织和43例肝细胞癌组织中CK19的表达.采用DIG-probe synthesis kit,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制备P02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方法检测P02在肝细胞癌,肝硬化组织及卵圆细胞中的表达.结果:CK19在肝硬化组与正常肝组织之间表达率无明显差异,但在肝细胞癌组与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69.77% vs 25.93%,P<0.01).肝硬化组织与肝细胞癌组织中CK19标记的卵圆细胞数量有显著性差异(5.74±1.05 vs 10.51±1.78,P<0.01).P02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和80%,二者之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K19可能参与了肝硬化到肝细胞癌的癌变过程.卵圆细胞与肝脏损伤后再生及癌变有关,可能是P02通过促进卵圆细胞的增殖来介导肝细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OPN和PAI-1在肝纤维化时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表达特征及其在肝纤维化时的变化.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常规HE和天狼猩红染色.采用SABC法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OPN和PAI-1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OPN基因表达;检测结果采用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系统,扫描并计算染色阳性区域面积和阳性比率或条带的吸光度值.结果:正常大鼠肝组织OPN和PAI-1表达极弱,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OPN表达增强,阳性信号散在或弥漫性分布,主要见于小叶内中央静脉周围、纤维间隔内以及周围巨噬细胞胞质,库普弗细胞,门管区的部分肝细胞,肝窦壁内皮细胞.PAI-1在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汇管区、肝细胞变性坏死处,肝窦周Disse间隙及毗邻以上部位的肝细胞,组织纤维间隔处及其外周细胞亦见阳性染色.Western blot检测正常大鼠肝脏OPN的蛋白表达极低,肝纤维化组OPN的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强(1.0907±0.2082vs 0.0673±0.0663,P<0.01).与正常组比,肝纤维化组PAI-1表达也显著增强(1.1407±0.3094vs 0.2464±0.2234,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肝脏OPN mRNA表达极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脏OPN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0.2128±0.0527 vs 0.1298±0.0316,P<0.05).结论:OPN及PAI-1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肝纤维化时大鼠肝组织OPN及PAI-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OPN可能会促进PAI-1的高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加速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大鼠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Smads锚着蛋白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肝脏Smads锚着蛋白(SAR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大鼠每kg体重10μl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1次/d,每周连续3 d,共4周,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大鼠分别设首次造模后1、3 d、1,2、3、4周末,与造模停止后1、2、4周,共9个时间段为观察组。每组5~8只,另设正常大鼠10只为对照组。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胶原沉积,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SARA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SARA蛋白的表达,并进行以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随二甲基亚硝胺染毒持续,模型大鼠肝脏胶原增生(Hyp含量)与沉积增加,4周末时达到高峰,可见宽大纤维间隔与假小叶;而后随染毒停止,肝脏胶原沉积与纤维间隔有所减轻。模型组4、5、6、8周肝组织Hyp平均含量(μg/g)分别为193.0±39.2、188.5±39.9.174.4±21.2、163.6±31.5,对照组分别为125.6±19.5,t值在3.43~4.9,P值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SARA主要表达于正常与纤维化肝脏的肝窦周围间质细胞,随肝纤维化发展SARA阳性染色细胞数量减少,随染毒停止与肝纤维化恢复,SARA渐恢复至正常组水平。Western blot发现,随肝纤维化形成,模型大鼠肝组织TGFβ1、α-SMA蛋白表达逐渐增加,而SARA蛋白表达逐渐减少;肝纤维化恢复过程中,SARA渐恢复接近正常水平,TGFβ1与α-SMA蛋白表达有所下降。在肝纤维化形成与恢复过程中,SARA蛋白与Hyp含量、TGFβ1与α-SMA表达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SARA蛋白主要表达于肝脏间质细胞;随大鼠肝纤维化发展,SARA表达减少,SARA蛋白与肝纤维化形成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鼠肝卵圆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脾内移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观察肝卵圆细胞在同种异体大鼠脾内移植的演变结果,为肝干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肝功能衰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改进的梯度离心法分离肝卵圆细胞,体外培养鉴定后移植入2/3肝切除的同种异体大鼠脾脏内。结果 每只模型大鼠肝脏中可分离获得约1.69×10~5/ml肝卵圆细胞。体外培养的肝卵圆细胞呈现上皮细胞的生长特点,对OV6、细胞角蛋白19及甲胎蛋白染色呈阳性反应,对白细胞共同抗原染色呈阴性反应。肝卵圆细胞植入异体大鼠脾脏内可形成岛屿状肝组织结构,形成“肝化脾”。结论 大鼠肝卵圆细胞具有肝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胞外基质Matrilin-2在肝再生中与卵圆细胞的关系及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Soft-Farber建立大鼠肝脏卵圆细胞增殖模型,对照组灌喂生理盐水.分别取术后2、4、6、9、12、15 d大鼠肝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以及Western blot的方法动态观察大鼠卵圆细胞增殖模型中肝脏胞外基质成分Matrilin-2的变化与卵圆细胞的关系.结果:肝脏部分切除术(partial hepatectomy,PH)后第2天,卵圆细胞开始向门静脉周围区域增殖,Matrilin-2主要出现在门静脉周围的肝窦状隙内;术后第9天,卵圆细胞进一步向肝实质内增殖,Matrilin-2表达增加;术后第12天,随着卵圆细胞分化为小肝细胞结节,大多数Matrilin-2位于结节周边,少数出现在结节内.Matrilin-2的含量自肝切除后第2天开始升高,第9天达到高峰,第12天后逐步恢复生理水平.结论:肝脏胞外基质成分Matrilin-2与卵圆细胞介导的肝脏再生存在紧密联系并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并观察2-乙酰氨基芴(2-acetaminofluorene,AAF)剂量与模型动物肝卵圆细胞增殖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体重150g左右的雄性Wistar大鼠,通过胃管灌喂AAF,每日1次,连续4d,第5日行三分之二肝切除(手术当日不灌喂AAF),第6日继续灌喂,连续1周。AAF剂量分别按2.5、5、10、20mg/kg给予,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喂。各组手术后复隔2-3d分别取3只大鼠肝组织作常规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内未见到肝卵圆细胞,2.5mg/kg剂量组及5mg/kg剂量组仅见少量肝卵圆细胞增生,而10、15、20mg/kg三个剂量组肝组织内均见明显的肝卵圆细胞增殖反应;肝卵圆细胞胞浆细胞角蛋白19(CK19)、OV6及波形蛋白染色均呈阳性,胞核增殖细胞抗源染色呈阳性。结论 AAF剂量为10-20mg/kg时可获得满意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  相似文献   

20.
引言Farber 于1950年发现,乙硫氨基酪酸、2-氨基乙酰芴及3-甲基-4-二甲基胺苯等致癌物质可导致大鼠肝脏门脉周围区的上皮细胞增生,因这些增生的上皮细胞细胞核呈卵圆形,故将其命名为卵圆细胞(oval cells).后来研究发现其他组织器官在某些病理条件下也出现细胞核为卵圆形的细胞,为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卵圆形细胞相区别,常将肝脏的这种卵圆形细胞称为肝脏卵圆细胞 (hepatic oval cells,HOC).一般认为,肝脏卵圆细胞直径为10-15μm,表达 OV-6、细胞角蛋白19、谷氨酰转肽酶、部分表达白蛋白及甲胎球蛋白,但不表达过氧化物酶,近年来研究发现,肝脏卵圆细胞膜表面也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 Thy-1,并被认为是肝脏祖细胞.随着干细胞技术及研究的迅速发展,肝脏卵圆细胞已成为肝脏病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