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 1 991年 1月~ 2 0 0 0年 1月我院1 2 6例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病人进行随访研究 ,随访时间 1 0~ 1 0 8个月 ,平均 (2 9 37± 2 0 47)个月。病例通过预约门诊问卷调查 ,其中部分病人进行了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试验以及冠脉造影复查。比较出院前和随访获得临床资料 ,判断PCI后的远期效果。结果 胸痛发作的平均积分是 0 71 1 1± 0 7689,气急气短的平均积分是 0 2 4 4 4± 0 4841 ,心悸发生的平均积分是 0 8667± 0 9677,心脏事件发生的平均积分是 0 71 1 1± 1 0 791 ,总体疗效平均积分是 2 1 333± 0 660 6 ,其中 84%的病人主观感觉疗效满意和比较满意。结论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而发生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从不稳定性心绞痛(UA)至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系列临床病征。现代诊疗策略以初始心电图有无持续性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于ST段抬高的ACS,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非ST段抬高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01年1月至200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72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P)48例,非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病人24例,除常规内科治疗外,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PTCA和支架植入术)。造影提示单支血管病变31例(43.1%),双支血管病变25例(34.7%),三支血管病变16例(22.2%),分别行PTCA和支架植入术。结果:介入治疗的成功率97.2%(70/72),失败的两例患者主要是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病变所致。在70例患者中,共植入支架91枚。随访至术后30d,无症状或症状明显缓解的61例;2例发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4例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3例患者转外科行CABG术;2例患者死亡。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早期介入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4期)、MEDLINE(1966~2009.9)、EMbase(1974~2009.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9~2009.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09.9)和万方数据库(1989~2009.9),收集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113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相比,早期介入治疗能降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6个月时的全因病死率[RR=0.75,95%CI(0.61,0.92),P=0.007];随访1年时,这种优势有下降趋势[RR=0.88,95%CI(0.65,1.18),P=0.38];早期介入治疗能降低6个月时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梗发生率[RR=0.74,95%CI(0.63,0.87),P=0.0003];早期介入治疗能显著降低因心绞痛再入院率[RR=0.66,95%CI(0.61,0.73),P〈0.00001];6个月时出血发生率早期介入组较高[RR=1.28,95%CI(0.91,1.80),P=0.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时早期介入组出血发生率高[RR=2.22,95%CI(1.55,3.17),P〈0.0001];早期介入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发生介入相关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更高[RR=2.07,95%CI(1.57,2.72),P〈0.00001];肌钙蛋白阳性组早期介入治疗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RR=0.60,95%CI(0.43,0.82),P=0.002]。结论早期介入治疗能降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全因病死率、心梗发生率和因心绞痛再入院率,肌钙蛋白阳性患者更能从早期介入治疗中获益。早期介入治疗发生出血和介入相关的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风险也比保守治疗要高,故临床决策时应充分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病≤2d)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入我院的6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PCI组(30例),保守治疗组(30例),并进行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特征,住院与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顽固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结果:PCI组与保守治疗组比较住院时间较短,[(12±5)d与(13±7)d,p=0.008],随访期间心绞痛发作(15.2%与23.8%,P=0.035)心力衰竭(5.6%与18%,P〈0.01)发生率减低。结论:早期PCI较保守治疗临床有效性高。  相似文献   

6.
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造影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冠脉造影病变特征,为制定干预策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78例ACS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33例)与非ST段抬高组(45例),均行冠脉造影。分析其病变特征,包括病变范围、钙化病变、侧支循环等。结果:病变范围、钙化病变、侧支循环、弥漫性长病变等的发生率,非ST段抬高组高于ST段抬高组;血栓形成及完全闭塞病变则相反;偏心性病变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ST段抬高的ACS血管病变复杂.多是病变慢性进展的结果;而ST段抬高的ACS血管病变本身并不一定很复杂,但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又分为ST段抬高和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特点.方法:将44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与同期6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A组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而心力衰竭、休克、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心肌酶学各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不同,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变化,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特点。方法:将44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与同期6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A组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而心力衰竭、休克、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心肌酶学各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不同,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变化,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导致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扩展,最终引发急性心肌梗死(AMI)。AMI可归结为长期缺血所致心肌细胞死亡,心电图ST—T变化可反映出心肌缺血的特征。为了采取不同对策早期积极干预AMI,临床上根据患者发病时心电图ST段的变化特点,将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两型。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AMI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但对两者的合并症、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病变特点、发生部位及预后是否存在差异尚很少报道。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时机选择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NSTEMI患者200例,合并高血压100例,其中早期行介入治疗50例,择期行介入治疗50例;合并糖尿病100例,其中早期行介入治疗50例,择期行介入治疗50例。比较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早期与择期行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高血压组中早期组与择期组患者血糖、BM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择期组(P<0.05);糖尿病组中早期组与择期组患者BM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择期组血糖、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早期组(P<0.05)。结论:针对合并高血压的NSTEMI患者应及早进行介入治疗,针对合并糖尿病的NSTEMI患者应择期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常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所致。冠脉病变的加重,加剧了心肌缺血,并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近期研究显示,非ST段抬高ACS30天死亡率和  相似文献   

15.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血流突然受阻致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病症,现已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一个社会公共问题。根据发病时的心电图特征,临床上将ACS分为非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2种。由于非ST段抬高ACS(NSTE-ACS)冠脉存在严重狭窄,且心电图改变常常为一过性或短暂ST段压低,或T波倒置、低平,或“伪正常化”,导致临床上经常出现误诊或漏诊。而对NSTE-ACS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尽早筛查出高危患者。因此,本文主要对NSTE—ACS早期风险评估、出院前风险评估及现有危险分层做一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所处的危险程度,指导临床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指标与ST段抬高指数(∑STI)回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8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STEMI患者,依急诊PCI手术后2 h∑STI的回落程度将其分为非∑STI回落组(n=26)和∑STI回落组(n=42)。比较两组的观察指标,并分析∑STI回落与各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TI回落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短于非∑STI回落组,cTnI峰值、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期冠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均低于非∑STI回落组,住院期间LVEF、急诊PCI术后TIMI 3级血流比例高于非∑STI回落组(P<0.05)。∑STI回落与cTnI峰值(r=0.289,P=0.017)、住院期间LVEF(r=-0.698,P=0.000)、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r=-0.331,P=0.006)、急诊PCI术后TIMI 3级血流比例(r=0.276,P=0.023)、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r=-0.318,P=0.008)均显著相关。结论∑STI回落对行急诊PCI手术的A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急诊分诊技术,提高NSTE-ACS分诊质量。方法检索近10年国内外NSTE-ACS诊疗指南及相关护理分诊文献。将NSTE-ACS中有关的临床表现特征、鉴别诊断、生物标志物采集时机、护理监测培训等相关文献纳入研究。参与研究的护士重点研读NSTE-ACS的各种症状与鉴别诊断、NSTE-ACS相关心电图特征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研究进展。对获得的信息归纳分析,建立症状鉴别表与危险因素分层表。结果建立了NSTE-ACS高度疑似患者、疑似患者及非ACS患者症状的鉴别表、NSTE-ACS典型症状与非典型症状快速分诊表、危险分层分诊表及hs-cTn 0 h/1 h分诊流程。结论NSTE-ACS症状鉴别、危险分层分诊表及hs-cTn 0 h/1 h分诊流程的建立有助于引导NSTE-ACS急诊分诊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8.
1 概念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了斑块破裂 ,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 ,多数发展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AMI) ,少数为非Q波梗死。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及早开通冠状动脉 ,防止梗死扩大 ,挽救濒死的心肌、预防猝死及防治各种并发症。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43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行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215例)、氯吡格雷组(220例),分别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 mg,此后90 mg,每日2次口服)和氯吡格雷(负荷剂量600 mg,此后每日75mg,每日1次口服)预防心血管血栓事件。观察两组30 d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替格瑞洛组STEMI直接PCI患者的30 d心血管原因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脑卒中、复发严重心肌缺血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主要出血发生率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替格瑞洛组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30 d血管原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尽管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已显现出抗血小板聚集的优势,同时不增加总体主要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度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吕蓓  戚文航 《新医学》2005,36(11):627-629
1引言 非ST段抬高型ACS是常见的冠心病急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AMI,两者的发病机制相似,但因心肌缺血程度不同,导致相应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临床预后不同.因此,对其应进行危险度评估,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监护级别,指导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使高危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低危患者则避免有风险的、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