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终末期肾衰竭病人动静脉内瘘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终末期肾衰竭病人局部麻醉下行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行自体动静脉内瘘,38例未发生并发症,2例因血栓形成通过及时溶栓治疗内瘘通畅。[结论]加强终末期肾衰竭病人动静脉内瘘围术期的护理可保证内瘘通畅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针法局部尿激酶溶栓术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早期治疗的效果及护理,提高尿激酶局部溶栓成功率。方法将14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6 h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双针法局部尿激酶溶栓术溶栓,同时给予非热康谱远红外线照射,实施专项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法局部尿激酶溶栓,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尿激酶局部溶栓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对照组成功率为57.14%。结论双针法局部尿激酶溶栓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采用人工血管动脉端输液针局部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结果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1.42±13.30)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月~8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1h~6d。溶栓成功14例,溶栓失败6例,成功率70%。平均溶栓时间为(10.73±5.94)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为(81.75±40.01)万U。溶栓成功率与静脉流出道状态显著相关。结论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使进一步球囊扩张成为可能,并减少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内瘘穿刺溶栓治疗内瘘血栓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因血栓形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1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17例次.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3例次,人造血管内瘘4例次.经自体内瘘静脉置入深静脉导管或将留置针置入人造血管内,经上述通路向内瘘血栓注入尿激酶(25~75)万U/d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治疗后11例次内瘘血管在3~25小时内溶通,平均(11.82±7.31)小时,成功率为64.7%;6例次溶栓失败.溶栓成功的患者治疗前血栓形成时间[(8.27±7.35)小时]明显短于不成功者[(29.33±21.30)小时].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在溶栓后出现轻度的前臂肿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身体器官的栓塞现象.结论 内瘘血管穿刺溶栓治疗血栓形成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早期应用尿激酶使用不同部位对早期动静脉内瘘再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86例,其中并发动静脉内瘘阻塞患者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将尿激酶药液从内瘘静脉端注入,再用微量维持药液的方法溶栓;观察组先在血栓肢体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将药液从内瘘静脉端和动脉端分别注入10万U,让尿激酶在内瘘内静止1h并在1h内局部按摩加温,最后对用充满30ml0.9%盐水的注射器在内瘘闭塞部位反复抽吸推注,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再通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形成时间与内瘘阻塞再通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溶栓过程中均未有出血情况;溶通患者1W内均无再栓塞现象,内瘘保持通畅。结论从动静脉内瘘的静脉端和动脉端分别注入尿激酶,其速度最快而再通率高,是24h内动静脉内瘘闭塞后再通的简易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前臂细小血管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手术方案。方法按术前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选择动、静脉直径均2.0mm,但≥1.5mm的拟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共224例纳入本研究。术中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端端吻合(21例)、动静脉双吻合(14例)、端侧吻合(110例)及改良端侧吻合(79例)等四种手术方式;术后测定吻合口直径及监测成熟指标,直至瘘成熟或达12周。研究分析术式及吻合口直径与手术成功率及成熟率的相关性。结果端端吻合术式成功率57.1%,成熟率58.3%;动静脉双吻合术式成功率78.6%,成熟率63.6%;端侧吻合术式成功率80.9%,成熟率84.3%;改良端侧吻合术式成功率89.9%,成熟率94.4%。改良端侧吻合方式在手术成功率和成熟率上均明显优于端端吻合手术方式(P0.01),和常规端侧吻合术式比较,手术成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成熟率有明显差异(P0.05);10~15mm吻合口直径在细小血管内瘘术中成功率和成熟率均较直径较小者高,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细小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术式为改良端侧吻合,术中将吻合口直径扩大到10~15mm有利于内瘘成功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外周和经皮穿刺股动脉导管注入尿激酶对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分别进行了外周溶栓和股动脉插管溶栓治疗.方法是12例患者于内瘘的动脉端穿刺后输注尿激酶,4例患者在DSA下经动脉插管至血栓部位,灌注尿激酶,尿激酶用量为75~100万IU,外周溶栓输注时间为3~4小时,导管溶栓时间为45~60分钟.结果 12例外周溶栓患者再通6例,外周溶栓成功率为50%,6例失败,其中4例进行了插管溶栓,3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为75%,再通后的内瘘次日可行血液透析,并随访了6~44个月,情况良好.结论尿激酶局部输注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 目的 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疗效和正确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人工血管动脉端输液针局部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 结果 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2 0 例,男性6 例,女性1 4 例,平均年龄(6 1. 4 2? 13.30)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 月~8 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1 h~6 d。溶栓成功14 例,溶栓失败6 例,成功率70%。平均溶栓时间为(10.73 ? 5.94)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为(81.75 ? 40.01)万U 。溶栓成功率与静脉流出道状态显著相关。 结论 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并减少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溶栓方案。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8例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28例共44例次溶栓,32例次溶通(72.7%)。溶通组血栓形成时间明显短于溶栓失败组,溶栓失败组附壁血栓形成发生率较溶通组高。溶通组有53.13%患者发生再栓塞,再栓塞的发生率与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再栓塞的发生率高。尿激酶量≤60万IU溶通率达81.3%,栓塞≤36h溶通率达96.9%。2例溶通后16~48h再次栓塞,予尿激酶静脉滴注后再次溶通。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血肿、鼻衄及牙龈出血。结论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操作简单,溶通率高达72.7%,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效果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溶栓用尿激酶剂量以不超过60万IU为佳,溶栓时机应选择在内瘘栓塞24h以内,最多不超过36h。溶通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可预防溶通后再发栓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照射联合局部尿激酶溶栓对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53例动静脉內瘘急性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联合局部热水袋热敷,观察组采用远红外线联合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两组从内瘘再通时间、尿激酶用量、血肿形成以及远期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远红外线联合尿激酶溶栓组在早期内瘘的通畅率、再通时间、尿激酶的用量等方面以及远期内瘘通畅率等方面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尿激酶溶栓联合远红外线照射可以提高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溶栓成功率,维持内瘘通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闭塞后,原位手术再通及溶栓治疗效果的优劣。方法:维持性透析内瘘闭塞者68例,根据排除标准,最终有51例符合入组标准,随机分成两组,即手术治疗组(n=26)、溶栓组(n=25)。手术治疗组方法:切开动静脉内瘘取出血栓,切除狭窄血管或扩张血管,使内瘘通畅。溶栓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溶栓。结果:手术治疗组26例患者中,23例患者术后动静脉内瘘畅通,触及明显血管震颤,其中21例术后第2天行可以行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达250 mL/min以上,成功率88.5%。溶栓组25例患者中,有15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60.0%,结果显示治疗组成功率比溶栓组高,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成熟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后原位手术再通率较尿激酶局部溶栓组高,增加内瘘闭塞后的复通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8例44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柃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资料.结果 28例共44例次溶栓,32例次溶通占72.7%.溶栓成功率与血栓形成时问及有无附壁血栓形成明显相关.溶通组有53.13%患者发生再栓塞,再栓塞的发生率与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再栓塞的发牛率高.尿激酶量≤60万U溶通例数达81.3%,栓塞≤36 h溶通例数达96.9%.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血肿、鼻衄及牙龈出血.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十分必要.结论 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操作简单,溶通率高达72.7%,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效果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溶栓用尿激酶剂量以不超过60万U为佳,溶栓时机应选择在内瘘栓塞24 h以内,最多不超过36 h.溶通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可预防溶通后再发栓塞.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溶栓期间建议采用临时血管通路减少内瘘损伤.  相似文献   

13.
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最常见的原因。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是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功能的关键,而尿激酶局部溶栓是创伤小、见效快的治疗方法。本院对15例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尿激酶血管内溶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最常见的原因.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是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功能的关键,而尿激酶局部溶栓是创伤小、见效快的治疗方法.本院对15例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尿激酶血管内溶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前臂动静脉内瘘因血管位置表浅,手术操作简单且血流量适中,是临床最常选用的内瘘部位。但手术后动静脉内瘘因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时有发生,1998年6月至2002年2月应用Baxter公司生产的动脉取栓气囊导管,共行前臂端-端吻合的动静脉内瘘因新鲜血栓(24小时内)形成而行气囊导管取栓、血管扩张再通术26例次,临床效果良好。 临床资料 26例次手术患者为本院及外院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局部注射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血栓形成时间、血栓长度、再通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12例内瘘再通,5例无效。治疗成功者血栓形成时间及尿激酶用量显著少于未成功者。结论:局部注射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AVF血栓形成疗效好,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尿激酶20万U+生理盐水20 mL,用头皮针在血栓形成处上方1~2 cm向血栓(离心)方向穿刺,将药液缓慢注入内瘘血管进行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2例内瘘闭塞患者经过尿激酶溶栓治疗后,9例效果良好,血流量恢复正常,3例无效。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内瘘闭塞,效果显著,创伤小,不良反应少,且操作简单方便,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李劼  李勤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055-1056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封管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于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因终末期肾病使用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临床诊断有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经透析导管的动脉端及静脉端用普通肝素钠(12 500 U)加2 ml生理盐水溶解20 000 U的尿激酶(含尿激酶浓度为5 000 U/ml)的肝素盐水进行封管处理,观察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封管对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的疗效。结果动脉端血栓22例,动脉端溶栓成功19例(86.4%);静脉端血栓11例,静脉端溶栓成功11例(100%),二者总成功率90.9%(30/33)。溶栓治疗成功后,有4例患者血栓形成复发,需再次溶栓,复发率12.1%。此种方法对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由于药物是局部使用,且用量较少,无过敏反应、皮下出血、鼻衄及牙龈出血,也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咯血、脑出血等。结论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注入深静脉留置双透腔析导管内封管,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并恢复导管功能,其治疗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AVF术)方法及手术相关技巧,评估术后瘘管通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90例前臂AVF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自体AVF术279例,自体静脉移植AVF术及人工血管植入AVF术11例.采取端-侧或侧-侧吻合术216例;端-端吻合术74例.[结果]采取端-侧或侧-侧吻合术术后通畅率(9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围手术期处理原则。方法172例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采用端端、常规端侧和改良端侧吻合3种方式,术后给予尿激酶和抗血小板药物、单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单用舒洛地特(商品名:伟素)3种方式抗血栓形成,对比不同血管吻合方式的成功率和血流量的差异以及术后3种抗血栓处理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72例患者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长短与血管条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脉条件,术中所见,病史越长的患者,其动脉硬化、内膜分层越明显;3种术式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内瘘成熟时间以及成熟后平均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式抗血栓形成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仅单用舒洛地特的方式未发生出血并发症。结论提高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内瘘成功率的关键是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早期保护上肢血管,减少医源性血管损伤;选择改良的端侧吻合术式和术后使用抗凝及抗血栓药物舒洛地特安全性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