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CMV)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及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与肝脏损伤的关联性。方法 43例CMV肝炎患儿根据其肝损伤程度分为轻症组31例、重症组12例,32例健康小儿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IL-17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尿HCMVDNA载量,并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丙氨酸转移酶水平,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43例CMV肝炎组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重症组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也显著低于轻症组(P〈0.01);而CMV肝炎组血清IL-17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症组血清IL-17水平也显著高于轻症组(P〈0.01);尿HCMV-DNA载量在CMV肝炎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与IL-17呈负相关(r=-0.590,P〈0.01),而血清IL-17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49,0.785,P〈0.01)。结论外周血Treg细胞及IL-17表达失衡可能在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肝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鼻息肉组织标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鼻息肉患者术后鼻息肉组织标本(鼻息肉组)与10例正常下鼻甲组织(对照组),采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组IL-1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鼻息肉组IL-17mRNA光密度值(1.82±0.47)明显高于对照组(0.65±0.08)(P〈0.01);鼻息肉组织中IL-17mRNA表达水平在性别、年龄、息肉初发或复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mRNA在鼻息肉组织中呈高表达,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已酮可可碱(PTX)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组、内毒素组和PTX治疗组,每组6只。测定各组动物血清TNF—α、IL-1β水平,肝组织ICAM-1蛋白表达。结果内毒素组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增强(P〈0.01),肝组织ICAM-1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也明显增强(P〈0.01)。PTX治疗后,血清TNF—α、IL-1β水平和肝组织ICAM-1蛋白表达与内毒素组比较明显减弱(P〈0.01)。结论TNF-α,IL-1β和肝组织ICAM-1在内毒素急性肝损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PTX可以作用于TNF-α、IL-1β和肝ICAM-1,下调其表达,减轻内毒素对肝组织造成的损伤,保护肝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型(helperTcelltype17,Thl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g)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体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组32例.分为普通肺炎组18例、肺炎合并肺外症状组14例;健康对照组26名。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Thl7细胞、Treg的表达频率;ELISA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6、IL-17水平。结果1.MP感染组外周血Thl7细胞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外症状组血Thl7细胞频率水平高于普通肺炎组(P〈O.01);MP感染组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外症状组血Treg细胞频率低于普通肺炎组(P〈0.01)。2.MP感染组血清IL.6、IL.17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外症状组血清IL-6、IL-17水平高于普通肺炎组(P〈0.01)。结论在儿童MP感染者体内存在Treg与Thl7细胞频率明显改变,并伴有炎症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提示Treg与Thl7细胞的频率异常在儿童MP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LSA法检测60例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出现药物性肝炎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炎组)血清IL-10、IFN-γ水平。选择20例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未出现肝损害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作对照。结果药物性肝炎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ALT200~400U·L^-1组、ALTM00U·L^-1组血清IL—10水平与ALT〈200U·L^-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LT200—400U·L^-1组、ALT〉400U·L^-1组血清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ALT〈200U·L^-1组(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出现肝功能损害时服用抗结核药的时间与血清IL-10、IFN-γ水平均无相关性(r=-0.45、0.03,均P〉0.05)。结论1)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出现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紊乱有关。2)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时服用抗结核药的时间长短与血清IL-10、IFN-γ水平无相关性。3)检测血清IL-10、IFN-γ水平有助于了解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C-Ⅳ、LN测定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用RIA法检测血清HA、PC-Ⅲ、C-Ⅳ、LN的浓度。结果HA水平在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5),并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以肝硬化组最高,组间比较肝硬化显著高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P〈0.001),肝癌组与急性黄疸性肝炎组比较P〈0.05;PC-Ⅲ各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并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高,但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C-Ⅳ除急性黄疸性肝炎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增高有显著性(P〈0.001)。组间比较以上各组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且差别有显著性,慢迁肝与急性黄疸性肝炎组比P〈0.01,肝硬化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比较P〈0.001,肝癌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比较P〈0.01;各组LN水平逐渐升高且以肝硬化组最高,与正常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组间比较肝硬化较急性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组显著增高(P〈0.001)。结论血清HA、PC-Ⅲ、C-Ⅳ、LN联合检测可对肝纤维化程度的判定、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肝病治疗效果的评价以及病情的动态观察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炎性细胞因子在脑瘫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保护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0)与免疫炎性细胞因子在脑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1例脑瘫患儿(脑瘫组)和20名健康儿童(脑瘫对照组)及37例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和20名正常新生儿(新生儿对照组)的血清EP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新生儿病例组血清EPO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对照组和脑瘫组(P〈0.01),脑瘫组血清EPO水平与脑瘫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病例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对照组(P〈0.01);脑瘫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脑瘫对照组(P〈0.01),脑瘫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新生儿病例组(P〈0.05),但两者间IL-6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脑破坏作用在与EPO的神经保护作用的抗衡中占据优势,促进或导致脑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肝纤维化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探讨TGF—β1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评价其对肝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水平,40例患者全部进行肝组织活检,分析TGF-β1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和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关系以及与HA、LN、PⅢNP、CⅣ四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GF-β1水平明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1),TGF-β1变化趋势与HA、LN、PⅢNP、CⅣ均呈正相关(P〈0.01)。(2)按炎症活动度(G)分组,TGF-β1在G1~G4组水平明显高于G0组(P〈0.01),但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且不受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影响,在早期肝纤维化的敏感性高于HA、LN、PⅢNP、CⅣ,可作为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的测定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和病毒性肝炎组血清IL-6和TNF-α的浓度,并分别检测其HBVDNA含量。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的IL-6和TNF-α的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时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炎后肝硬化组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阳性组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L-6和TNF-α的测定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损伤状况进行有效的反映,对判断患者病情预测和预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介素-18(IL-18)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ELISA方法分别测定了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稳定性心绞痛组(SAP)和健康对照组的IL-18血浆水平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8mRNA的表达量。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IL-18血浆水平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8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P〈0.01)。结论外周血IL-18蛋白水平、IL-18mRNA表达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展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叶松道  李伟  石海矾 《疾病监测》2010,25(9):694-697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IL)-12亚基p40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2例CMV肝炎患儿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前后及36例健康儿童血浆IL-12p40水平,采用速率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测定CMV肝炎患儿血浆ALT活性和尿液HCMV DNA载量。结果 CMV肝炎组血浆IL-12p40水平(pg/ml)(M=536.5,P5=123.5,P95=1061.1)低于正常对照组(M=632.2,P5=226.7,P95=1829.3),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21,P0.01)。CMV肝炎患儿血浆IL-12p40水平与其ALT活性(U/I)、尿液HCMV DNA载量(拷贝/ml,lg)呈显著负相关(r=-0.433、-0.491,均P0.01)。治疗有效组血浆IL-12p40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04,P0.01),而无效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浆IL-12p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49,P0.05)。结论 CMV肝炎患儿存在血浆IL-12p40水平低下,其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患儿体内CMV病毒载量及肝脏损害程度,并对预测更昔洛韦抗病毒疗效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临床不同疾病程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比例和其效应分子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肝脏损伤标志物等的关系,以进一步证实Th17细胞在CHB患者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93例CHB患者(其中轻度21例、中度37例、重度35例)和28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清IL-17水平,纯化CD4+T细胞经功能性抗CD3、抗CD28抗体刺激后IL-17和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C(RORC)mRNA表达水平,纯化CD4+T细胞刺激后培养液中IL-17水平。比较和分析上述检测数据在各组间的统计学差异及与HBV DNA载量、肝脏损伤标志物等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B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且随着疾病的加重,Th17细胞的比例也随之上升。CHB重度组Th17细胞比例、IL-17和ROR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轻度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间血清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纯化CD4+T细胞刺激后培养液中IL-17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HB重度组培养液IL-17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CHB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与血清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结论 CHB患者体内增高的Th17细胞可能是造成肝脏炎症、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与CHB的重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 N 端肽(PⅢNP)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复制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 (RT-PCR)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和 HBV-DNA,以不同临床分型和自然史分期为背景,对兰州地区724例 HBV 感染者的肝纤维化指标和病毒复制作量化检测研究。结果在所有临床类型中,肝纤维化指标和 HBV-DNA 数值均高于正常,且最高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组;CⅣ、PⅢNP 均以 HBeAg(+)CHB 组最高。按乙型肝炎自然史分期,P ⅢNP、CⅣ在免疫清除期最高且 CⅣ在HBeAg 及 HBV-DNA(+)组中均值都高于 HBeAg 及 HBV-DNA(-)组。四项指标均为 HBeAg(+)CHB 组高于 HBeAg(-) CHB 组,但仅有 HA 有统计学差异(P <0.01)。结论 CⅣ与 HBV-DNA 以及 HBV-M 具有一定相关性,提示其可以间接反映肝损害程度以及病毒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Tfh)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1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小鼠模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或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腹腔注射,6 h后采集血液、肝脏和脾脏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分析肝脏病变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Tfh细胞的频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血清中IL-2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ALF小鼠肝脏肿大而呈暗红色,肝细胞大量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其血清中TNF-α及IL-21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5);而单个核细胞中CD4+CXCR5+、CD4+PD-1+、CD4+CXCR5+PD-1+T细胞频数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ALF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Tfh细胞频数显著增加,血清IL-21水平显著升高,推测Tfh细胞在ALF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能为ALF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庞新  蒋树林  王鹏 《临床荟萃》2010,25(7):579-583,F0003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lR)在不同阶段慢性肝痛患者肝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转换酶抑制剂(ACEIs)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s)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能性.通过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探讨HBV病毒栽量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因慢性HBV感染行肝组织穿刺术或手术切除的肝组织标本55例,正常肝组织12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病理分级.并根据慢性肝炎的纤维化分期标准,将入选病例分为:S0-1组、S2-4组、晚期肝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67例均在肝穿或手术前后2日内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并分离血清.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AT1R及AT1R mRNA的表达.用荧光定量PCR法对血清HBV D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AT1R及AT1RmRNA在正常肝组织中只微弱表达或不表达,而随纤维化分期的加重其表达量逐渐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肝组织中AT1R的阳性表达均增多(平均秩为21.91,41.28,53.12 vs 15.25,H=34.005,P<0.01),S0-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T1RmRNA的表达正常对照组为0.173±0.036,S0-1组0.196±0.045,S2-4组0.394±0.098,晚期肝硬化组0.603±0.116.S0-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纤维化有加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AT1R及AT1RmRNA在正常肝组织中只微弱表达或不表达,在纤维化及硬化肝组织中表达高度上调.且其表达强度与纤维化分期密切相关.从而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系统)的AngⅡ及AT1R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h17细胞和白介素-17(IL-17)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aGVHD中的免疫调控。方法采用野生型(WT)C57BL/6(H-2b)小鼠与C57BL/6(H-2b)IL-17基因敲除(IL-17-/-)小鼠作为供体,采用BALB/C(H-2b)小鼠作为受体,小鼠给予全身照射8.5 Gy进行清髓性预处理,移植野生型(WT)小鼠1×107个去除T细胞骨髓细胞(TCD-BMCs)以及WT小鼠1×106个CD4+IL-17-/-T细胞。移植之后每天对小鼠生存状况进行观察1~2次,每隔5 d对aGVHD进行临床评估。收集实验小鼠肝脏、肺、肠以及皮肤,并进行HE染色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并对移植后Th17细胞组、CD4+IL-17-/-T细胞组、IL-17-/-BMCs+IL-17-/-SCs组(KK组)、WT BMCs+IL-17-/-SCs组(WK组)及WT BMSCs+WTSCs组(WW组)小鼠的aGVHD积分进行评估。结果 1Th17细胞组移植后5 d、10 d、15 d、20 d aGVHD积分均显著高于IL-17-/-CDD4+T细胞组(P0.05),且Th17细胞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小于IL-17-/-CDD4+T细胞组(P0.05);2KK组、WK组及WW组移植后5 d、10 d、15 d、20 d aGVHD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平均生存时间方面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细胞与IL-17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中具有较好的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并探讨IL-6、IL-17和IL-18在肝硬化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1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及30例健康对照组红细胞参数。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L-17和IL-18水平。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组RBC、Hb和Hc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DW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CV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IL-6、IL-17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Hb水平与血清IL-6、IL-17及IL-18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细胞因子IL-6、IL-17及IL-18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外周血中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和IGF-Ⅱ水平与肝病的相关性及其检测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各组肝病患者血清IGF-Ⅰ、IGF-Ⅱ的含量;提取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以-βactin作为内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各组IGF-ⅡmRNA表达;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中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PCⅢ)的含量。结果 (1)慢性病毒性肝炎轻、中度组血清IGF-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重度肝炎组、静止型肝硬化组、活动型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血清IGF-Ⅰ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慢性轻、中度肝炎组(P<0.05)。活动性肝硬化组血清IGF-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止性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血清IGF-Ⅱ水平明显高于各组(P<0.05)。(2)活动型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IGF-Ⅱ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3)慢性重度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HA和PCⅢ含量逐渐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GF-Ⅰ水平与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并对肝病病情的估测有一定意义;肝病患者外周血中IGF-Ⅱ可能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肝病患者外周血中IGF-Ⅱ水平异常增高或过量表达时要警惕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疾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HBV相关ACLF患者24例(治愈者13例,死亡者1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和正常对照者15名,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8、IL-10、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CLF组IL-6、IL-8和TNF-α水平高于CHB组和对照组(P0.01),CHB组亦高于对照组(P0.05);ACLF死亡组IL-6、TNF-α水平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明显高于治愈组(P0.05);TNF-α、IL-6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712,P0.001;r=-0.521,P=0.009);TNF-α、IL-6与MELD评分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491,P0.015;r=0.379,P=0.048)。细胞因子与HBV 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明显升高,其中IL-6和TNF-α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检测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转归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血糖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含量的影响,探讨高血糖与肝纤维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40只SD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C组)、高血糖组(H组)、肝纤维化组(M组)、高血糖+肝纤维化组(H+M组),其中用四氯化碳造肝纤维化模型,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出现高血糖,8周后将动物处死,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4组动物血清中TGF-β1、CTGF的含量,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4组动物血清中TGF-β1、CTGF mRNA的表达。结果 TGF-β1、CTGF含量及mRNA表达在H组与C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M组及H+M组血清中上述指标明显高于C组(P0.05),而H+M组血清中上述指标升高更明显(P0.05);且TGF-β1与CTGF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r=0.812,P0.05)。结论高血糖能够增加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TGF-β1及CTGF的表达及含量,且TGF-β1与CTGF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肝纤维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