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经口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的喂养效果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VLBWI患儿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采用早期经口微量喂养),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比较两组的奶量增加速度、体质量增长速度、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累计光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奶量增加速度明显加快[(8.02±1.12)、(10.4±1.16)ml/(kg·d),t=6.785、P〈0.01];体质量增长速度快[(15.5±1.7)、(20.6±1.6)g/d,t=10.015、P〈0.01];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短[(11.4±2.5)、(10.5±2.8)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4、P〉0.05);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累计光疗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5.2±1.0)、(18.0±1.5)d,(5.10±1.1)、(3.45±1.2)d,(34.2±1.5)、(28.7±2.4)d,t值分另Ⅱ为18.452、4.523、8.990,P均〈0.01];喂养不耐受、吸人性肺炎和呼吸暂停发生率减少[分别为12例与4例、4例与0例、8例与2例,x。值分别为6.096、4.562、3.945,P均〈0.05]。结论VLBWI患儿宜提倡早吸吮,早期微量喂养能提高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晓红 《护理学报》2006,13(1):12-1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早期微量喂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VLBW作为研究对象分两组,36例为常规喂养组,36例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对两组胃肠内营养达足量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每日体质量增长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量喂养组胃肠内营养达足量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均比常规喂养组明显缩短,每日体质量增长量比常规喂养组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对VLBW减少喂养困难,提高存活率、存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安全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胃肠喂养最佳间隔时间,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方法将7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3组,以1 m l为起始剂量,A组23例间隔6 h、B组23例间隔4 h、C组24例间隔2 h喂养1次,逐渐增加奶量至150~1601 ml/(kg·d ),达到全胃肠喂养。结果 A、B、C 三组婴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次数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5),尤其是A组与C组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肠外营养天数、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以1 ml、间隔6 h启动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内营养,能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降低并发症,是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较理想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任香娣  彭艳  孙献梅 《护理研究》2010,(8):2196-2197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始胃肠喂养的时间。[方法]将8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和晚开始胃肠喂养组,采用同一种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奶粉喂养。记录每日体重、奶量、达足量喂养日龄、住院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结果]早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0.5d&#177;7.7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5.6d&#177;3.2d、达足量喂养日龄24.2d&#177;7.2d和住院时间27.9d&#177;4.8d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6.8d&#177;9.6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10.2d&#177;4.7d、达足量喂养日龄36.2d&#177;13.0d和住院时间36.7d&#177;15.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27.3%、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9.5%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72.7%)、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5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48h内尽可能早开始胃肠喂养,有利于其胃肠道功能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获得较理想的体重增长,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始胃肠喂养的时间.[方法]将8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和晚开始胃肠喂养组,采用同一种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奶粉喂养.记录每日体重、奶量、达足量喂养日龄、住院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结果]早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0.5 d±7.7 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5.6 d±3.2 d、达足量喂养日龄24.2 d±7.2 d和住院时间27.9 d±4.8 d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6.8 d±9.6 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10.2 d±4.7 d、达足量喂养日龄36.2 d±13.0 d和住院时间36.7 d±15.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27.3%、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9.5%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72.7%)、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5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48 h内尽可能早开始胃肠喂养,有利于其胃肠道功能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获得较理想的体重增长,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3周的早产儿[1]。随着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为了保证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使他们的发育过程和预后最大优化,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其中充足均衡的营养供给是决定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与否及远期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研究在奶方选择、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判断标准及护理干预方面基本一致,但在喂养方式方面尚未完全达成共识,现将极低体重儿(VLBWI)早期肠内微量喂养的  相似文献   

7.
早期微量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情况。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58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30例)于生后24~72h内予以间断鼻饲,对照组(28例)于生后1周内给予鼻饲。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比较生后2周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BW)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6.7%(5/30);对照组46.4%(13/28);2周时体重≥BW,治疗组90.00%(27/30);对照组53.5%(15/2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耐受良好,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8.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4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管饲和(或)完全静脉营养.观察组24例在常规处理、时症支持治疗、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体质量变化、迭全量肠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低血糖、吸入性肺炎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结果:在低血糖及吸入性肺炎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住院时间及呼吸暂停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来发生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有效促进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胃肠发育及功能成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为观察组患儿实施早期微量喂养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喂养.结果:观察组患儿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及吸入性肺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够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对喂养的耐受性,改善胃肠道动力,使其尽早适应胃肠喂养,有利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VLBMI)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VLBMI患儿采用随机字母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在出生24 h后行临床常规胃管喂养,观察组在出生24 h内行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对比2组患儿不耐受情况、体质量变化情况、达到完全肠道喂养所需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30.95%(P0.05);观察组患儿每日体质量增长量、达到完全肠道喂养所需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VLBMI患儿的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实施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可有效改善患儿不耐受情况,促进体质量增长和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施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后早期生长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按不同的出生时间分为2组,每组30例。2009年1-12月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为对照组,只接受婴幼儿系统管理,进行常规育儿;2010年1-12月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为观察组,采取认知、语言、情感、抚触、被动体操、主动运动训练和营养支持等早期综合干预。干预3个月后,对2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奶的科学合理性、患病率,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时的身长、体质量、头围的追赶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喂奶的科学合理性所占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O.05)。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3个月时的身长、体质量、头围的追赶生长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实施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促进早产后的早期生长。  相似文献   

12.
早期护理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施行早期胃肠内营养,配合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全身抚触等发育支持护理干预;对照组53例,出生后视病情允许,早期建立胃肠内营养,予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足量喂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体重增长、神经行为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减少了常见并发症,提高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围产高危因素、并发症及近期生长发育情况,以提高VLBWI诊治和生存质量。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珠海市出生,且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体检的140例VLBWI按出生体重分为三组,比较其围产期情况、并发症、体重、身高(长)、头围、神经发育及视听功能。结果:本组140例VLBWI前6位围产高危因素是双胎、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妊娠期内科相关疾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子宫肿瘤,前6位的并发症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贫血、肺炎、电解质紊乱、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身高、体重、头围指标中一项异常者为28.6%,神经发育异常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听力障碍发生率分别是28.1%、16.0%、7.75‰。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前高危因素诊治是提高VLBWI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定期体格是早期筛查患儿发育状况异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极低体重新生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是指出生体重〈1500g的活产婴儿。有研究指出,体重较轻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μmol/L(1mg/L),也有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对VLBWI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 1993年 7月至 2 0 0 3年 6月转入本院新生儿科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进行统计并进行前后 5年的比较 ,评价VLBWI这一生命脆弱的特殊群体的收治情况及并发症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近 10年NICU收住的 18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1998年 7月至 2 0 0 3年 6月 (后 5年 )出生的VLBWI胎龄、出生体重较 1993年 7月至 1998年 6月 (前 5年 )降低 ,平均住院天数延长 (t值分别为 3.2 ,2 .9,1.97,均P <0 .0 5 ) ,后 5年中第三季度收入院的VLBWI较前明显增多 (χ2 =7.4 ,P <0 .0 5 ) ,在Ⅲ级医院出生的VLBWI较前减少 (χ2 =4 .78,P <0 .0 5 ) ,在Ⅱ级医院出生的VLBWI较前增多 (χ2 =6 .0 1,P<0 .0 5 ) ,VLBWI合并症中新生儿窒息与肺透明膜病的发病率较前升高 (χ2 分别为 6 .6和 6 .9,P <0 .0 5 )。VLBWI中存在围产期异常及其母存在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较前增多 (χ2 分别为 8.3和 4 .37,P <0 .0 5 )。【结论】由于抢救技术的提高 ,极低出生体重儿呈低龄、小体重、住院日延长趋势 ,在Ⅱ级医院出生者增多 ,围产期异常的发生并未相应下降 ,死亡风险及救治代价较前增加 ,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无菌棉签蘸取奶液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weight birth infant,VLWBI)经口早期微量喂养的最佳方式。方法将41例VLBWI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1例,无菌棉签蘸取奶液后让患儿吸吮;对照组20例,给予鼻胃管喂养。观察两组患儿达全口喂养时间、体重增长情况、胎粪完全排出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达全口喂养时间早,体重增长无明显差异,胎粪完全排出时间、住院时间、光疗时间及呼吸暂停存在时间缩短,喂养不耐受、口腔炎及SaO2下降例数减少。结论无菌棉签蘸取奶液用于VLBWI早期经口微量喂养可锻炼新生儿的吸吮及吞咽能力,改善胃肠动力,减少喂养不耐受,缩短住院日,从而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weight birth infant,VL WBI)经口早期微量喂养的最佳方式。方法将41例VLBWI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1例,无菌棉签蘸取奶液后让患儿吸吮;对照组20例,给予鼻胃管喂养。观察两组患儿达全口喂养时间、体重增长情况、胎粪完全排出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达全口喂养时间早,体重增长无明显差异,胎粪完全排出时间、住院时间、光疗时间及呼吸暂停存在时间缩短,喂养不耐受、口腔炎及SaO_2下降例数减少。结论无菌棉签蘸取奶液用于VLBWI早期经口微量喂养可锻炼新生儿的吸吮及吞咽能力,改善胃肠动力,减少喂养不耐受,缩短住院日,从而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cutaneous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出生时体质量、胎龄、性别、PICC置入时体质量及日龄、置管部位(股静脉与非股静脉)及所需时间、PICC留置时间和CRBSI发生情况等,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CRBSI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36例患儿(15.5%)发生CRBSI,发生率为5.1/1000导管日;多因素分析表明,留置股静脉部位、PICC留置时间和出生时体质量为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体质量过低的患儿),尽可能避免股静脉插管、加强穿刺口护理以减少细菌定植、尽可能早期拔除PICC对于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的最佳方式。方法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1例分为联合导管组(采用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组,比较两组患儿住院过程中静脉穿刺次数、建立静脉通路所使用的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操作期间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80%)次数、体质量增长情况、输液外渗例数及血培养情况。结果联合导管组在静脉穿刺次数和建立静脉通路所使用的时间、建立静脉通路过程中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次数、输液外渗次数少于外周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导管组留置时间长,患儿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脐静脉置管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输液管理,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刺激少,利于患儿的体质量增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