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基于国产仿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司他夫定(D4T)胶囊、齐多夫定(AZT)片为初始治疗方案的优化治疗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合理地使用国产仿制药物,最终能长期可持续的治疗。方法选择75例无机会性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350×106/L的、完成96周随访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随机分为A组27例,服用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B组27例,服用AZT+3TC+NVP/EFV;C组21例,前24周服用D4T+3TC+NVP/EFV,24周后服用AZT+3TC+NVP/EFV。观察3组的治疗效果及D4T、AZT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结果治疗96周前后,A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分别是219(15~332)×106/L和420(203~635)×106/L,B组分别为224(28~332)×106/L和366(178~724)×106/L,C组分别为153(19~350)×106/L和411(95~728)×106/L。A、B、C 3组患者血浆HIV RNA〈40拷贝/mL的比率分别为92.6%、96.3%、100%。A组D4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81.5%,主要发生在治疗36周之后;B组AZ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48.2%,主要发生在治疗前12周内;C组在服用D4T24周后改服AZT,D4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AZT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明显低于A组(P〈0.05)和B组(P〈0.05)。结论 D4T治疗24周后更换为AZT的优化方案与长期服用D4T或AZT方案,均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优化方案明显低于长期D4T或AZT方案治疗者,可做为目前国产仿制药物初始治疗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艾滋病病人(HIV/HCV合并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2例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HCV合并感染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6人)和对照组(26人),研究组给予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LPV/r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TDF+3TC+依非韦伦(EFV)方案治疗,随访48周。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此外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8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病毒载量均降至50拷贝/mL以下;两组ALT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8±16.4)U/L vs.(81.2±20.5)U/L,P=0.109];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CD4细胞计数更高[(282.4±105.8)/μL vs.(187.6±110.2)/μL,P=0.003];同时TC和TG水平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6.24±1.83)mmol/L vs.(4.28±0.84)mmol/L,P=0.038;TG:(3.32±1.25)mmol/L vs.(1.55±0.78)mmol/L,P=0.011]。研究组共3例(11.54%)报告有不良反应,其中1例恶心、呕吐,2例腹泻;对照组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19.23%),均为头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LPV/r方案与含EFV抗病毒方案对HIV/HCV合并感染者抗病毒效果接近;含LPV/r方案更有利于CD4细胞计数的提升,但可能引起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I型(HIV-1)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及其各细胞亚群:纯真细胞(TN)、中心记忆细胞(TCM)和效应记忆细胞(TEEM)的增殖和消亡情况。方法观察23例未经抗病毒治疗、感染时间大于12个月的HIV-1感染者,以16例健康者为对照,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CDtT淋巴细胞CD45RO和CD2,的表达情况,把CD4细胞分为TN(CD45RO—CD27+)、TM(CD45RO+CD27+)和TEM(CD45RO+CD27-)三个亚群。以Ki-67抗原的表达代表细胞的增殖,AnnexinV检测阳性代表细胞的消亡,比较HIV-1感染组和健康组CD4细胞及其各个亚群增殖和消亡的情况。结果健康组(n-16例)CD4细胞增殖率为(O.36±0.24)%,各亚群增殖率分别为Tw(O.07士0.05)%,TcM(O.57±0.52)%和TEM(O.40±0.39)%;CD4细胞消亡率为(6.30土2.41)%,各亚群消亡率分别为TN(4.43士2.21)%,1rcM(6.58±2.50)%和T巳Ⅵ(12.47--4-8.98)%;与之相比,HIV-1感染组(n=23例):CD4细胞增殖率为(2.93±2.72)%(z=-4.511,P=0.000),各亚群增殖率:TN(0.524-0.42)%(z=-4.785,P=0.000),TcM(5.55±5.07)%(z=--4.241,P=0.000)和TEM(4.53±5.20)%(z=-3.884,P=0.000);CD4细胞消亡率为(23.59±16.27)%(z=-3.883,P=0.000),各亚群消亡率:TN(17.25±15.80)%(z=-2.227,P=0.026),TcM(25.16±16.55)%(z=-3.940,P-0.000),TEM(29.56±16.77)%(z=-3.626,P=0.000)。与健康组相比,HIV-1感染组CD4及其各细胞亚群增殖率和消亡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健康组相比,HIV-1感染者CD4细胞及其各个亚群细胞消亡和增殖有明显增加,细胞进入高速更新的状态,纯真细胞亚群和记忆细胞亚群组成比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孙丽杰  于建武  刘伟  李树臣 《肝脏》2008,13(2):121-124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筛选HLA—A2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0)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利巴韦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CD4^+CD25^+ Treg细胞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频率,应用液闪计数仪检测其对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随访24周,患者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频率为(9.6±3.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1.0±2.3)%(t=2.028,P〈0.05);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CD4^+CD25^+ Treg细胞频率为(8.9±2.7)%,明显低于未获得SVR患者组的(10.4±2.3)%(t=3.324,P〈0.01)。抗病毒治疗后CD4^+CD25^+ Treg细胞抑制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治疗后患者IFN-γ水平为(3959±577)pg/m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965±326)pg/ml(t=16.1,P〈0.01);获得SVR患者组IFN-γ(6824±568)pg/ml,明显高于未获得SVR患者组的(2219±286)pg/ml(t=29.853,P〈0.001)。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着HCV RNA水平的下降,CD4^+CD25^+Treg细胞频率降低,抑制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四聚体(tetramer)、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CS)方法研究HIV-1感染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数量和功能。方法应用三种tetramer检测14例HLA-A2阳性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特异性CTLs的频率,同时采用SL9(SLYNTVATL)体外冲击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通过EL/SPOT和ICCS方法检测产生卜干扰素(IFN—γ)的CTLs,初步分析特异性CTLs在HIV-1感染中的作用。结果Tetramer SL9、IV9和Y19检测出的特异性CTLs占CDs^+T细胞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0.06%~3.27%,0.05%~0.57%和0.09%~0.66%;其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1/14、10/14和5/7。ELISPOT和ICCS检测的产生IFN-γ的细胞近似,但远低于tetramer检测出的病毒特异性CTLs的数量。结论Tetramer可以敏感地检测出特异性CTLs。ELISPOT和ICCS则是研究CTLs功能的重要手段。联合使用三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价HIV-1感染者体内CTLs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方法将各种原因引起肝功能损害,血清胆红素持续〉200μmol/L患者16例,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每次治疗前后监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及肾功能等。结果ALT、AST、TBiL、DBiL、IBiL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黄疸明显减轻,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PE联合CVVH.可迅速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减轻患者的黄疸,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钟哲峰  邓立普 《山东医药》2010,50(40):70-71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蝮蛇伤所致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96例蝮蛇伤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缓慢滴注,1次/d,疗程14 d;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14 d血清总胆红素(TB 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评价肝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 IL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蝮蛇伤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国内目前抗艾滋病病毒(HIV)治疗方案,对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影响。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初治为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HIV/AIDS病人,以及一线治疗失败更换为二线方案的HIV/AIDS病人,收集他们治疗48周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HIV/AIDS病人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结果共收治96名病人,其中初治接受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治疗的病人30例,初治接受替诺福韦(TDF)+3TC+依非韦伦(EFV)的病人46例,一线治疗失败更换为TDF+3TC+克力芝(LPV/r)的病人20例。三组病人治疗48周后,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eGFR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与基线相比,一线治疗失败后更换为TDF+3TC+LPV/r方案的病人治疗48周后,eGFR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但eGFR平均水平与基线相比下降程度明显,为-14.12ml/min/1.73m2。结论三组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病人,均没有发现明显的eGFR的变化,可能需要对HIV/AIDS病人进行长期的肾脏功能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泛昔洛韦治疗TTV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TTV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泛昔洛韦250mg/次,3次/d;对照组:常规护肝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ALT、AST复常率20.0%,TTV DNA转阴率0%;治疗组;ALT、AST复常率达70.0%,TTV DNA转阴率达60%。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ALT、AST复常率30.0%,TTVDNA0%;治疗组:ALT、AST复常率达90.0%,TTV DNA阴转率达85.0%,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ALT、AST复常率40.0%、TTV DNA阴转率0%;治疗组:ALT、AST复常率达95.0%,TTVDNA阴转率95.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泛昔洛韦能有效改善TTV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且对TTV DNA阴转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阿德福韦酯初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33例,分为HBeAg(+)组270例,HBeAg(-)组163例,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1/d,连续服用。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及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HBVM。结果随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或HBeAg血清转换率均逐渐升高,HBV DNA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在12个月时2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7.4%和74.7%,HBV DNA阴转率为56.5%和54.2%,HBV DNA下降幅度3.79log10和2.96log10,HBeAg(+)组HBeAg血清转换率为25.6%;在24个月时2组ALT复常率分别为92.9%和85.7%,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72.6%和66.7%,HBV DNA下降幅度分别为3.90log10和3.14log10,HBeAg(+)组HBeAg血清转换率为33.3%。2组临床疗效相似,各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是一种有效的抗HBV药物,对HBeAg(+)和HBeAg(-)慢性乙型肝炎均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促使HBeAg血清学转换。长期用药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我国AIDS患者经国产齐多夫定(AZT)、去羟肌苷(ddI)、奈韦拉平(NVP)联合抗病毒治疗3个月时血浆HIV毒株的耐药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24例经国产AZT、ddI、NVP联合抗病毒治疗3个月的AIDS患者的抗凝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RT-PCR扩增HIV pol区蛋白酶基因和部分逆转录酶基因片段,并测序,登录网站分析耐药突变。结果 26例(21%)患者出现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耐药突变。共检测到10个位点发生NNRTI耐药突变:K101E/R、K103N/R、V106A/I、V179D、Y181C、Y188N、G190A/S、P225A、K238E和Y318F/S。发生率最高的突变位点是K103N,为8.1%。11例(8.9%)对台拉韦定(DLV)、依非韦伦(EFV)、NVP均高度耐药;19例(15.3%)对NVP高度耐药;15例(12.1%)对EFV高度耐药;11例(8.9%)对DLV高度耐药。5例(4%)患者出现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耐药突变,共检测到L210E、T215F/Y和K219Q/T三个位点,发生率分别为0.8%、1.6%和1.6%。3例(2.4%)分别出现G73C、184K、147L蛋白酶主要突变。48例(38.7%)出现蛋白酶次要突变:L63P/S/T/A为38.7%,V77I为36.3%,193L为33.0%,A71V/T/G为8.9%,K20*/Q/R为6.5%,D60E为0.8%。耐药组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及时检测基因型耐药对尽早发现耐药变异、避免交叉耐药流行和选择恰当的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在无蛋白酶抑制剂选择压力下,HIV蛋白酶的主要突变及大量次要突变提示,在抗病毒治疗前行基因型耐药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性黄疸病的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性黄疸之阴黄证和阳黄证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63例肝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表现,按照中医辨证原则进行分型,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对阴黄证与阳黄证肝功能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阳黄证有效率为89.4%。阴黄证为70.0%(P〈0.01);阴黄证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DB/I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ALT/AST、清蛋白/球蛋白、碱性磷酸酶、总胆酸不同于阳黄症(P〈0.05或P〈0.01)。[结论]阴黄证难辨难治,它与阳黄证除临床表现不同外,还具有客观量化标准,这可能为其证的实质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刘薇  王利华  孙守忠 《山东医药》2009,49(46):83-84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毒T细胞(Treg细胞)的频率,探讨Treg细胞在子宫肌腺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实验组)和34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未T细胞及CD4^+CD25^+Foxp3^+T细胞。结果实验组CD4^+CD25^+T细胞频率为1.72%±0.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5%±0.91%(P〈0.05);实验组CD4^+CD25^+Foxp3^+T细胞的频率为0.95%±0.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38%(P〈0.05)。结论Treg细胞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降低。Treg细胞在子宫腺肌病中担负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耐拉米夫定(LAM)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 LAM 耐药患者6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应用 ETV 联合 ADV 挽救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 LAM 联合 ADV 挽救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48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乙型肝炎病毒 DNA(HBV-DNA)、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含量变化以及治疗48周时非 rtM204I 位点变异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挽救治疗后12周 ALT 和 AST 分别降至(36.5±13.23)U/L 和(50.2±11.66)U/L,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 ALT[(60.3±12.28)U/L,P <0.01]及 AST [(69.7±13.56)U/L,P <0.01]含量;治疗后48周治疗组 ALT 和 AST 降至(27.9±10.58)U/L 和(26.7±10.95)U/L,低于同期对照组 ALT[(50.4±11.53)U/L,P <0.01]及 AST[(44.9±15.33),P <0.05]含量。治疗12周及48周,治疗组 HBV-DNA 转阴率分别为85.5%及91.7%,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转阴率(53.3%和73.3%,P 均<0.05)。治疗组48周后出现1例新的非 rtM204I 位点变异,而对照组非 rtM204I位点变异情况为6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P =0.024)。结论ETV 联合 ADV 用于既往 LAM 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挽救治疗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清肝降脂方剂、行为干预联合应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疗效。方法将92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予化痰祛瘀清肝降脂方配合行为干预治疗,对照组予立普妥和(或)力平之加五脂胶囊口服配合行为干预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WHR),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痊愈22例,显效18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5.11%,对照组分别为10、20、7例和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BMI、WHR,血清ALT、AST、γ-GGT、CHOL、TG、HDL-C、LDL-C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化痰祛瘀清肝降脂方剂、行为干预联合应用治疗NAFLD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和活动性肝硬变肝组织病变与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在Knodell的乙肝肝组织炎性活性指标(HAI)分类上采用3次密码读片。用常规的方法检测血清胆红素(S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球蛋白(A/G)比率,肝内HBsAg,HBcAg检测用PAP法。结果:SB、ALT、AST值随HAI记分值的增高而增高,慢性肝炎,活动肝硬变患者血清A、G的含量及A/G随HAI记分值的增高而变化,结论:HAI能客观定量的反映肝组织病变的程度,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一种实用的病理指标,并有利于微机图像阅片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中探讨心外膜脂肪体积(EFV)与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异常(HR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9月在太原市东方社区、亲凤苑社区进行代谢综合征(MS)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人群以及在我院健康体检并行胸部CT平扫检查的人群(486人)为研究对象,共入选109例MS患者和41名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并抽取空腹血进行生化检测。行冠状动脉CT造影(CCTA)除外血管阻塞面积≥50%的有意义狭窄,同时计算EFV,并进行运动平板试验,计算运动试验后运动时最高心率与恢复期的第1分钟内心率的差值(HRR-1)。结果MS组EFV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182±50)比(159±62)cm3,t=6.91,P〈0.05],而HRR.1则显著降低[(21-4-8)比(26-4-9)次/min,t=-5.74,P〈0.05];在MS患者中,HRR-1异常者EFV较HRR-1正常者显著增高[(197-4-56)比(178±62)cm3,t=7.90,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示EFV是HRR-1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6,P〈0.05)。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发现当EFV≥163.4cm。时,预测HRR-1异常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57.3%(ROC曲线下面积为0.74)。结论EFV是MS患者HRR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血清AST/ALT比值诊断肝病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血清AST/ALT比值与肝病的关系.方法肝病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13岁~75岁)含慢性肝炎28例,急性肝炎和肝癌各20例,肝硬变32例.正常对照123例(男71例,女52例,年龄17岁~74岁).上海长征试剂盒,美国RA-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速率法测定AST和ALT并计算其比值.本法批内变异分别为2.8%和2.6%.结果AST/ALT比值急性肝炎0.46±0.09,慢性肝炎1.76±0.28,肝硬变2.05±0.38,肝癌2.23±0.40,正常组1.57±0.21.急性肝炎比值显著降低,与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慢性肝炎、肝硬变、肝癌的比值均高于正常组,并随肝细胞损伤程度逐渐增高.后两者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分别为<0.05,<0.01).结论急性肝炎AST/ALT比值持续升高可提示发展成重症肝炎,比值在0.31±0.63预后良好,1.20~2.26可能发展成暴发性肝坏死及死亡.动态观察AST/ALT比值,对肝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对艾滋病(AIDS)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40例AIDS期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基线和治疗3、6、9、12个月末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肝功能。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检验,显示两组病人观察时间点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丙氨酸转氨酶(ALT)下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程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治疗组病人ALT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结论中药复方能够提高AIDS期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轻病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菲韦伦(EFV)或TDF+3TC+克力芝(LPV/r)治疗方案,对艾滋病病毒(HIV)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的治疗效果,对合并感染者死亡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46例HIV/HBV合并感染患者实施TDF+3TC+EFV或TDF+3TC+LPV/r方案治疗,治疗3、6、12个月后随访,分析CD4+T淋巴细胞、HIV RNA、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46例HIV/HBV合并感染患者治疗3、6、12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数分别增加了76个/μL、138个/μL和145个/μL;治疗6、12个月后,HIV-RNA抑制率分别为79.49%和95.56%,HBV-DNA抑制率分别为77.14%和97.06%;抗病毒治疗12个月内AST、ALT先升后降,治疗6个月时,除2例肝功能异常外,其余肝功均复常;HIV/HBV合并感染者病死率为10.87%。结论 TDF+3TC+EFV或TDF+3TC+LPV/r方案对HIV和HBV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HIV/HBV合并感染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