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苗泽辉  刘勇 《吉林医学》2010,31(29):5071-507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律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观察72例不同程度的CHF患者(观察组)和56例健康人(对照组)的HRV时域指标,对比两组各指标及与心功能程度NYHA分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RV指标SDNN、SDAN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并且心功能Ⅳ级者较Ⅱ、Ⅲ级者SDNN、SDANN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变异性部分指标变化可作为判定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部分指标与心功能分级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所有研究对象(CHF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40例)通过连续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通过计算机人为确定窦性心率后,由计算机算出各HRV时域分析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结果:CHF时,HRV指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且心功能Ⅲ~Ⅳ级组比Ⅰ~Ⅱ级组HRV亦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测定HRV有助于判定心功能不全程度和心脏自主神经受损的关系。HRV时域指标可作为评价CHF预后指标之一,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进行研究,分析HRT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HRV)等的相关性,为预防心脏猝死提供依据。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UA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分析2组心功能指标、HRV以及HRT,分析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变异性、窦性心率震荡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的24 h 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于对照组(P<0.05),TO、TS、24 h R-R间期标准差(SDNN)、左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S和HRV(SDANN和SDNN)正相关,与LVEF正相关,与LVEDd负相关;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O与HRV(SDANN和SDNN)负相关,与LVEF负相关,与LVEDD正相关。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弱, HRV、LVEF、LVEDD对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与术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9例C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情分为房间隔缺损(ASD)组(n=26)、室间隔缺损(VSD)组(n=39)、动脉导管未闭(PDA)组(n=14)。比较3组患儿介入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情况,并分析术后心功能与HRV时域指标相关性。结果:79例患儿中术前共有28例(35.44%)检出40例次(50.63%)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其中以房性期前收缩(<30次/小时)、室性期前收缩(Lown's 1级)、不完全右束支阻滞为主,分别占32.50%、22.50%和12.50%;术后共有17例(21.52%)检出54例次(68.35%)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较术前升高(P<0.05),其中VSD组检出率最高,为53.70%(29/54),较术前升高(P<0.05);PDA组患儿术后24 h内每5 min节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高于术前(P<0.05);ASD、VSD组患儿术后24 h内R-R间期标准差(SDNN)、SDANN、正常R-R间期均值(R-R)均高于术前(P<0.05~P<0.01);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患儿R-R、SDNN、SDANN均显著高于Ⅲ级和Ⅳ级患儿(P<0.01);Ⅰ级患儿24 h内每5 min节段R-R间期标准差均值(ASDNN)高于Ⅲ级和Ⅳ级患儿(P<0.05);Ⅰ级、Ⅱ级患儿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均高于Ⅳ级患儿(P<0.05);HRV时域指标与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HD患儿介入治疗后会出现新发心律失常,治疗后HRV出现不同升高,且与患儿心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人(≥60岁)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心率变异性的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北京世纪今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CCTT-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12Hoter)系统对6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组)与60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进行24h连续监测,应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HRV(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各项进行对比分析.HRV四项时域各项指标:SDNN(24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ANN(24h连续5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rMSSD(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NN50(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百分比)对比分析,以及HRV频域各项指标:总功率(TP)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 LF/HF.结果 老年冠心病患者与正常老年人对比各项指标明显降低,差异性显著到高度显著(P<0.05,P<0.01).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控功能显著失衡.  相似文献   

6.
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慧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765-3767
目的: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中医辨证分型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提供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辨证参考指标。方法:选择不同基础病因所致的CHF患者55例,按中医辨证分为心气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犯、心阳虚脱四型,37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HRV时域指标24hR-R间期标准差(SDNN),24h每5minRR间期标准差(SDANNi),5min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NNi),24hR-R连续差异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结果:CHF患者HRV(SDNN,SDANN)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或0.01);各中医证型组中从心气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犯,到心阳虚脱各组HRV呈依次降低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0.01)。结论:心率变异性可间接反映CHF的程度及预后,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探讨其与心脏功能及心室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58例CHF患者HRV指标: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内每5min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24h内每5min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ms心搏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数(PNN50),并对每位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心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21例心功能正常者对照。结果CHF患者HRV各时域指标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SDNN、SDANN、SDNNI在心功能Ⅲ、Ⅳ级与心功能Ⅱ级比较;SDNN、SDANNI在LVEF≤35%与LVEF〉35%比较;SDANN在LVEDD〉60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CHF患者HRV下降,并与心脏功能及心室结构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Holter)心率变异性指标(HRV)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非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61例为对照组,采用Holter记录仪检测两组每5min时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互差>50ms的心跳数所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以及窦性R-R间期的平方根(rMSSD)。结果:研究组SDANN、SDNN、PNN50%、rMS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患者和脑梗死患者SDANN、SDNN、PNN50%、rMS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SDANN、SDNN、PNN50%、rMSSD均显著低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Holter HRV在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中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可有效预测患者病情变化和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源性猝死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心电学特点.方法:随机选择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老年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70例(Ⅰ组)、2型糖尿病合并SMI患者55例(Ⅱ组)及健康老年对照者50例(Ⅲ组),对比Ⅰ组和Ⅱ组心律失常情况.并对其室性早搏发生部位进行分析,对比3组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24 h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 Index)、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 Index)、24 h R-R连续差异均方的平方根(rMSSD)和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PNN50)].结果:Ⅰ组和Ⅱ组房性早搏(χ2=0.509,P=0.475)、房性心动过速(χ2=0.086,P=0.769)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室性早搏(χ2=9.478,P=0.002)、室性心动过速(χ2=2.458,P=0.117)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室性早搏发生率高于Ⅰ组(χ2=9.943,P=0.002).3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 Index、SDNN In-dex、rMSSD和PNN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为20.126、23.151、14.356、17.407和8.181,P均<0.05);且Ⅱ组rMSSD、PNN50与Ⅲ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S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HRV降低,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室性早搏发生率高于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42-444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HRT)在不同级别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变化规律,分析HRT与左心功能指标(LVEF、LVEDD),心率变异(HRV)指标(SDNN、SDANN、RMSSD)的相关性,从而评估心衰程度。方法:选择CHF患者(心衰组)120例,非CHF患者(对照组)120例。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标准分组,心功能Ⅱ级55例,Ⅲ级43例,Ⅳ级22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HRV的各组值,心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CHF组TO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F组T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CHF程度的加重,TO、TS的改变更加显著,TO值越来越高,TS值越来越低。CHF组TO与SDNN、SDANN、rMSSD、LVEF值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CHF组TS与SDNN、SDANN、rMSSD、LVEF值呈正相关,与LVEDD呈负相关。TO与TS无相关性。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且随着心衰严重程度加重,心率震荡变钝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病情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分析89例CHF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VA对病人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分组HRV时域指标[24小时NN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全程每5分钟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每5分钟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全程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性期前收缩总数的关系。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F病人发生VA的影响因素。并将SDNN-24h、LVEF、BNP指标两两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HF的病因中以冠心病占比最高(56.2%)。NYHA心功能Ⅳ级组BNP、LVEDD、LVESD大于Ⅰ~Ⅱ级组和Ⅲ级组;Ⅳ级组LVEF、SDANN小于Ⅰ~Ⅱ级组和Ⅲ级组;Ⅲ级组SDNN-24h大于Ⅳ级组;Ⅲ级组rMSSD大于Ⅰ~Ⅱ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组BNP、LVEDD、LVESD小于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衰(HFmrEF)组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HFpEF组LVEF、SDNN-24h、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大于HFmrEF组和HFrEF组,HFmrEF组LVEF大于HFr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VA阳性组男性占比、BNP、LVEDD、LVESD、SDNN index大于阴性组;阳性组LVEF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SDNN index(OR:1.033,95%CI:1.012~1.053,P < 0.01)和LVEDD(OR:1.124,95%CI:1.069~1.182,P < 0.01)增加是VA的危险因素。LVEF与SDNN-24h呈显著正相关,BNP与SDNN-24h、LVEF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结论HRV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可更全面评估CHF病人的病情及预测V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张辉  梁婷  冯婧  薛莉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0):895-89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97例CHF患者,其中扩张型心肌病51例,缺血性心肌病46例。按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LVEF≥30%组及LVEF〈30%组,同时选择26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的HRV时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结果心衰组与对照组比较SDNN、SDANN、PNN50、RMSSD降低(P〈0.05);随着心衰程度加重,SDNN、SDANN、PNN50、RMSSD下降越明显(P〈0.05)。LVEF〈30%组与LVEF≥30%组比较,SDNN、SDANN、PNN50、RMSSD降低(P〈0.05)。结论 CHF患者HRV降低,HRV的变化与CHF患者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Ho lter检测系统检测了68例老年CHF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 I、RM SSD、PNN 50,并以5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HRV指标的差异;计算CHF患者HRV昼夜指标差异,分析CHF患者24h HRV指标变化与心功能NYHA分级的关系。结果:老年CHF组昼夜指标变化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老年CHF组HRV各时域指标均下降,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心功能的下降,HRV各指标均有下降趋势。结论:老年CHF患者HRV昼夜节律消失,HRV下降,并与心功能的改变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前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探讨介入封堵术对ASD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分别于ASD封堵术前1d、术后第4天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由固定的心电分析专业人员进行人机对话校正后由电脑自动得出心率变异性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ASD封堵术前比较.RR间期、SDNN及SDANN在术后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SD封堵器直径占房间隔最大直径70%以上的B组中,术后R—R间期、SDNN及SDANN的变化较A组更明显。结论ASD经导管封堵治疗后R-R间期明显延长,SDNN及SDANN较术前显著升高,表明ASD封堵术后HRV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9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缬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160mg/d;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治疗前、治疗后8周检测HRV的变化。结果: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R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SDNN、SDANN、SDNN index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可能对CHF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产生有益作用而提高HRV,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既往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减低明显,本研究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探讨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3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双源冠脉CT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50例经双源冠脉CT、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无明显冠脉血管病变者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即85例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2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包括SDNN、RMSSD、pNN50、SDNN index和SDANN。结果 对照组的SDNN为(128.32±42.27)ms,RMSSD为(49.29±19.75)ms,pNN50为(14.86±16.67)%,SDNN index为(49.07±33.69)ms,SDANN为(102.61±35.02)ms,冠心病组的SDNN为(98.84±25.76)ms,RMSSD为(43.07±21.81)ms,pNN50为(5.42±5.62)%,SDNN index为(31.42±10.99)ms,SDANN为(89.37±24.06)ms。冠心病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RMSSD、pNN50、SDNN index和SDAN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可能与其迷走神经功能受损有关。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来进行心率变异分析,是一项进行心脏自主神经张力检测的无创技术,可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系统损伤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心率变异性(HRV)、QT离散度(QTcd)和心室晚电位(VLP)对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对4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及37例正常人分别进行HRV、QTcd以及VLP联合测定,观察上述诸值的变化与心衰程度及心脏事件(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的关系。结果慢性心衰患者的HRV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QTcd明显延长(P<0.01),VLP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心衰程度越重,上述诸值的变化越显著(P<0.05,P<0.01)。心衰组中,25例发生心脏事件者与17例非心脏事件者比较,HRV、QTcd及VLP阳性率的变化均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敏感性最高的是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最高的是VLP,有效性最高的是QTcd。3项指标组合后综合分析,则随着异常项目的增加,其特异性、有效性、阳性预测值及相对危险性均更高。结论HRV、QTcd及VLP对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若同时测定,综合分析,其预测价值更高、更可靠。  相似文献   

18.
隋艳波  宋云飞  庄金龙  刘莉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117-118,121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常见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功能的关系,为CHF辨证客观化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筛选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分为以下四个证型:气虚血瘀证、气阴两亏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两组患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患者常见中医证型的LVEF、SDNN、SDAN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亏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各证型间的LVEF、SDNN、SDANN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MSSD、PNN50在CHF各证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不同中医证型与HRV和心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HRV可以为CHF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联合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79例CHF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级分组,入院均检测NT-proBNP水平,住院期间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出院后1、3、6个月随访并收集再入院率,分析各组HRV各指标联合NT-proBNP水平对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级别心功能病人NT-proBNP、SDNN、RMSSD、PNN50和HRV三角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心功能Ⅲ级与Ⅳ级CHF病人的NT-proBNP及HRV指标均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P < 0.01),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者(P < 0.01)。心功能Ⅱ、Ⅲ和Ⅳ级CHF病人出院后1、3、6个月再入院率随着时间增加明显升高(P < 0.01),出院后同一时间再入院率随着心功能级别上升而显著增加(P < 0.01)。结论HRV各项时域指标联合NT-proBNP水平均对CHF患者再入院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