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流感病毒在体外对神经元的感染及活性影响,检测流感病毒在神经元内的复制效率。方法:原代培养小鼠神经元细胞,β-tubulin III抗体进行免疫荧光鉴定小鼠神经元纯度,流感病毒吸附、培养;荧光定量PCR检测神经元内病毒载量;CCK-8检测流感病毒对神经元活性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结果表明,神经元纯度大于95%。CCK-8检测结果显示,流感病毒对神经元感染可显著抑制神经元细胞活性。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流感病毒可感染神经元并在其细胞内进行病毒复制。结论:流感病毒可在体外感染小鼠原代神经元进行病毒复制,并影响神经元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对大鼠海马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影响.方法:原代混合培养海马细胞;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Ach作用后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用荧光染料的刮除负载法检测Ach作用后GJIC的变化.结果:Ach(0.05~0.10 mmol/L)可引起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显示Ach作用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该变化大小依赖于Ach浓度,并能被东莨菪碱拮抗.荧光染料的刮除负载法检测发现细胞与0.05 mmol/L Ach共同孵育60h后GJIC明显增强.结论:Ach使细胞间由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HBV感染后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HBV标志物的表达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探讨HBV对滋养层细胞的感染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将HBV感染的血清与原代培养的人早孕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及传代细胞JEG-3共同孵育8~48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细胞间连接,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滋养层细胞中HBsAg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中的HBVDNA,TUNEL方法检测滋养层细胞的凋亡。结果滋养层细胞与HBV感染的血清共同孵育后,滋养层细胞的形态及细胞间连接无明显变化;但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到滋养层细胞中HBsAg的阳性表达,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到滋养层细胞中HBVDNA的存在;同时,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与HBV感染的血清共同孵育后,滋养层细胞的凋亡数量明显增加。结论HBV可以感染体外培养的滋养层细胞;HBV感染可以诱导滋养层细胞凋亡,滋养层细胞的感染和凋亡可能与HBV的宫内传播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培养原代嗅球及皮层神经元细胞,研究神经轴突生长诱向因子(Netrin-4)受体在神经元细胞中的定位.方法改良Koh法分离、培养出生12 h内Wistar乳鼠的嗅球及皮层神经元,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其纯度.碱性磷酸酶(AP)标记的Netrin-4融合蛋白与原代培养第7 d的神经元孵育,以亲和细胞化学法检测Netrin-4受体在神经元的定位.结果原代培养第7 d的嗅球及皮层神经元胞体饱满,突起长并交织成网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见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在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中表达;嗅球及皮层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均有Netrin-4受体表达.结论建立起高效、稳定的原代神经元培养方法并应用于神经突起生长诱向因子受体的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比较两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选取GFP-BMSCs作为移植实验示踪的种子细胞可行性。方法通过骨片培养法(A法)和全骨髓贴壁法(B法)培养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参照不同的培养方法优化其换液方式;观察两种培养方法原代及传代GFP小鼠骨髓MSCs形态变化;取第3代细胞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及多向分化功能检测;观察GFP小鼠骨髓MSC经多次传代及诱导分化后绿色荧光的稳定性。结果 1)A法原代培养可见贴壁细胞增殖形成大小不等的克隆集落,并向周围进一步扩展、融合,而B法在原代培养时由于混杂较多血液系统细胞,传代至3、4代即可获得较纯的BMSCs;2)观察其生长曲线,A法细胞扩增速度快,纯度高,B法细胞由于受杂细胞的影响,扩增难度大;3)BMSCs可被诱导成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可见红色脂肪颗粒;在成骨分化过程中可见骨结节结构形成;4)GFP-BMSCs传代后生物学特性稳定,传代至5代及诱导分化后其GFP表达仍为强阳性。结论与传统全骨髓贴壁法相比,骨片培养法可在原代或1代就获得高浓度的足量干细胞,GFP-BMSCs经多次传代后荧光不减退,可作为体内细胞示踪。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原代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分离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组织贴块法获得原代平滑肌细胞,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的纯度和分化状态。结果:培养第3天时,可见自组织块周围长出少量梭形或长梭形细胞,至培养2周细胞融合成片,呈"峰、谷"状生长。肌动蛋白免疫组化及荧光染色显示,细胞传至第6代后纯度在98%以上,证实应用此方法分离原代VSMC可以满足平滑肌体外功能实验的需求。结论:应用组织贴块法培养小鼠VSMC,操作简单,结果稳定,纯度较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新生小鼠颅盖骨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取新生小鼠颅盖骨,采用胶原酶消化获得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及增殖情况,通过细胞周期分析细胞增殖能力,通过流式测定细胞表面标志来分析细胞纯度,对细胞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并分别予茜素红及油红O染色定性,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标志基因Osteocalcin及成脂标志基因PPARγ?Fabp4表达情况?结果:培养出的纺锤形细胞均一性好?增殖能力强?流式测定细胞表面标志显示细胞纯度好,高表达CD29?CD44,几乎不表达CD34?CD45?诱导分化后分化率高,茜素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分别可见较多矿化结节及脂滴,荧光定量PCR显示随分化相关标志基因均明显增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新生小鼠颅盖骨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宫颈癌Hela细胞中缝隙连接蛋白Cx26/Cx32对依托泊苷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示踪实验检测Hela细胞中由Cx26/Cx32形成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及药物(油酸酰胺,维甲酸)对其功能的影响;采用标准细胞集落形成分析法检测Hela细胞中由Cx26/Cx32形成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改变后,依托泊苷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检测缝隙连接通讯功能改变后,依托泊苷对Hela细胞诱导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荧光示踪实验结果显示油酸酰胺可显著降低缝隙连接通讯功能,而维甲酸则可增强该功能;标准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表明,在缝隙连接形成的Hela细胞中,油酸酰胺显著降低依托泊苷对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而维甲酸则增强依托泊苷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缝隙连接形成的Hela细胞中,油酸酰胺显著降低依托泊苷对Hela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而维甲酸则增强依托泊苷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宫颈癌Hela细胞中缝隙连接蛋白Cx26/Cx32形成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降低,依托泊苷的抗肿瘤作用下降;而当通讯功能增强时,其抗肿瘤作用则增加。  相似文献   

9.
应用CD4+CD25+Treg细胞诱导大鼠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Treg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抑制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方法 以SD、Wister大鼠分别为供、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受体脾细胞悬液同供体肾组织抗原孵育培养,诱导获得对供体抗原的特异性;采用MACS法分选具有供体抗原特异性的CD4 CD25 T细胞,FACS流式细胞法检测分选的CD4 CD25 T细胞及CD4 CD25 Treg细胞纯度;获得之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Treg细胞于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2、4、6、8、10周,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入受者体内(实验组,n=12),选取未注射组为对照(n=12).观察两组移植肾脏存活时间;术后第10、40、80天MTT法检测比较两组受体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反应程度;术后第10、20、40、60、80天分别监测各组血肌酐水平.结果 FACS流式细胞法检测分选的CD4 CD25 T细胞得率为4.13%,分离纯度为73.34%;CD4 CD25 Treg细胞纯度为65.22%.所分选之CD4 CD25 Treg细胞成功获得供体抗原特异性,对供体抗原的抑制率(IR)为85.4%.移植肾存活时间:治疗组移植肾存活时间为(98.83±6.66)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78.25±4.71)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0、80天治疗组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反应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0、40、60、80天对照组血肌酐指标明显高于治疗组,同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Treg细胞可特异性抑制受体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有效抑制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甲酸对睾丸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睾丸癌I-10细胞分别予2.5、5.0、10.0 μmol/L维甲酸处理24 h,Western blot法检测I-10细胞Cx43蛋白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膜表面Cx43蛋白分布的改变,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检测细胞荧光传递功能的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维甲酸2.5、5.0、10.0 μmol/L可增加I-10细胞中Cx43蛋白表达(P<0.05),其增强率分别为43.14%±2.1%、58.09%±1.8%、143.13%±1.6%;细胞免疫荧光法结果显示,维甲酸2.5、5.0、10.0 μmol/L可显著增加I-10细胞膜表面Cx43蛋白的表达;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维甲酸2.5、5.0、10.0 μmol/L可增强I-10细胞间荧光传递功能(P<0.01),增强率分别为26.1%±2.3%、63.3%±1.6%、140.5%±3.4%。结论 维甲酸可通过增加I-10细胞Cx43蛋白的表达来增强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功能。  相似文献   

11.
果蝇三龄幼虫中枢神经元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果蝇幼虫中枢神经元细胞培养方法,为研究吸入麻醇药相关的离子通道建立实验模型。方法:取晚期三龄幼虫的脑腹神经节经解剖,酶解、冲洗,吹打、接种,培养步骤进行分散细胞的原代培养,并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全细胞电流以检测培养细胞的功能。结果:培养的神经元细胞生长活跃,状态良好,具有神经元的特征-轴突生长及形成网络连接,以“全细胞方式”记录到的电压依赖性K^ 电流在不同细胞之间电流动力学和幅度变化较大,呈多样性。结论:果绳中枢神经元可在体外进行培养,方法稳定可靠;培养的神经元细胞生长活跃,状态良好,为进行吸入麻醉药的电生理机制提供良好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对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谷氨酸(Glu)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胎鼠DRG神经元分散培养48?h后,用Glu(200?μmol/L)造成神经元损伤,并同时给予IGF 1(10?nmol/L),观察添加IGF 1和未添加IGF 1孵育的Glu损伤的神经元的活细胞生长状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的凋亡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检测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结果用IGF 1孵育的神经元生长状况良好,凋亡率、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均低于无IGF 1孵育的标本。结论IGF 1可通过减低钙离子内流,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对Glu损伤的DRG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生长良好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培养方法。方法:急性分离新生鼠大脑皮层制作单细胞悬液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培养神经元的生长形态,并用免疫荧光化学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培养的神经元细胞清晰,光晕明显,生长良好,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培养的细胞纯度较高,能够达到实验研究的要求。结论:该培养方法简单、可靠,是神经元培养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目的: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诱导BM—MSC向神经细胞分化。方法:采用DMEM培养液加胎牛血清(DMEM/FBS)或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人BM—MSC,测定细胞倍增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BM—MSC的表面标记;纤维母细胞集落形成(CFU—F)试验检测BM—MSC增殖能力;应用二甲基亚砜/羟丁苯甲酯(DMS0/BHA)化学因子诱导BM—MSC向神经细胞分化。结果:BM—MSC为单层贴壁生长,呈现规则的集束辐射状排列。在对数生长期,细胞倍增时间约为46h。CFU—F试验表明,体外培养的MSC的集落形成能力为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的15000倍以上。免疫组化分析表明,BM—MSC为CDl3和CDl05阳性,CD34阴性。DMS0/BHA化学因子能诱导BM—MSC分化为神经细胞,但是分化后即失去增殖能力,并于48h后逐渐死亡。结论:通过体外培养可以获得大量高度均一的BM—MSC。BM—MSC可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但尚缺乏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无镁液诱导的体外原代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癫痫模型,应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细胞外放电。观察放电不同时点缝隙连接蛋白Cx32的表达情况,以及生胃酮和卡马西平的抑制作用。结果:神经元经无镁培养液处理3h后产生稳定的放电,放电后Cx32表达显著增多,8h后可达对照组5倍。生胃酮和卡马西平均可抑制神经元的放电。生胃酮显著抑制了Cx32的表达,而卡马西平组Cx32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缝隙连接参与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具有独立于传统的化学性突触的机制,为开发新的作用于缝隙连接的治疗药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孙青  梁晓春  张宏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66-68,73
目的 原代培养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RGn),并观察其生长特性。方法 取E15 SD胎鼠的背根神经节,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成单细胞,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进行分离纯化,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用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鉴定神经元。结果 纯化培养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纯度可达93%左右。结论 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用于DRGn的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焦莉  徐沙贝  唐荣华  骆翔  王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8):2625-2627,2631
目的 观察探讨星型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胞间通讯变化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流模型.利用尼氏染色、TUNEL方法 观察再灌流后星型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抑制剂CBX对海马DND的影响.结果 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流后3 d、7 d海马神经元明显脱失,部分CA1、CA2区神经元凋亡;应用CBX后TUNEL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幸存神经元数目增加.结论 星型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抑制剂CBX可有效抑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后海马神经元DND.  相似文献   

18.
用粘附式细胞仪(ACAS570)检测了培养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预先用荧光探针6-羟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盐进行细胞染色,然后光漂白细胞中的荧光分子。由于邻近细胞中未漂白的荧光分子通过缝隙连接扩散到漂白的细胞内,故可监测漂白细胞荧光强度的恢复。根据荧光恢复的比率,了解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Necl1促进原代培养大鼠神经元间神经突触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黏附分子Necl1在神经突触形成过程中的功能.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在体外神经分化细胞模型(SH-SY5Y,P19)中Necl1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和皮层神经元在体外培养条件下Necl1的表达量变化和在突触小体中Necl1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元和293细胞共培养后293细胞表面突触形成情况,并检测在神经元内过表达Necl1后神经元表面突触密度变化.结果 Necl1的表达量可随神经细胞的分化或原代神经元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纯化后的突触小体中存在Necl1的表达.过表达Necl1的293细胞在与原代神经元共培养的情况下可产生突触样结构.直接在原代培养神经元内过表达Necl1可提高神经元间突触密度.结论 Necl1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突触形成中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藻酸双酯钠(Polysccharide Su lfate,PSS)对培养神经细胞谷氨酸兴奋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加入谷氨酸观察谷氨酸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及PSS的保护作用,以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凋亡百分率;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内游离钙及caspase 3活性的变化。结果:Pss50,100,150ug/m l能显著减少细胞死亡,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及丙二醛(MDA)生成,提高超氧歧化酶(SOD)活性,抑制细胞内[Ca2+]i累积以及caspase 3活性,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结论::PSS对培养神经细胞谷氨酸兴奋毒性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SS抑制细胞内[Ca2+]i累积以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