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农村社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在以非法采供(卖)血为主的贫困地区,开展针对农村居民的艾滋病防治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对山西省绛县6个行政村的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并于健康教育前、后对3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健康教育后,农村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13个艾滋病相关问题的总平均知晓率由56.68%提高到87.48%;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确定的5个关键信息的回答正确率由10.47%提高到54.58%。结论 开展针对性且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可使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得到显著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歧视现象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甘肃省定西市某县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行为态度和艾滋病感染状况,为制定本地区艾滋病防治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采用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以面对面的方式开展定西市某县外出务工人员问卷调查及HIV抗体检测.结果 共调查812名外出务工人员,HIV阳性检出率为0.25%,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总知晓率45.8%、艾滋病单项知识知晓率40.1%~73.4%,21岁~组(55.7%)、未婚者组(57.5%)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组(67.1%)知晓率均较高;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网络(71.2%);分析务工人员婚外性行为,打工时间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470,P<0.05).结论 定西市某县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存在高危性行为和已被感染HIV的情况;不同特征人群宣传侧重点不同,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教育计划,加强综合干预力度,降低艾滋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3.
农村中学生向家庭和社区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农村中学生向家庭、社区再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提取琼海农村两个乡镇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中学生开设性教育课,并指导其将所学知识进程再传播给家长及周围社区居民,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预防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学生在干预后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了31.97%,农民知晓率提高20%以上,远高于对照组。其中又以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最为显著,而农民的安全套使用率改变则无显著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提高与文化程度正相关关系。结论 由中学生到家庭、社区的健康教育再传播模式是完全可行的,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西安市7所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对艾滋病教育的需求,为合理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七所高校12 955名学生进行匿名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GASS)核心指标问题的绝对正确回答占8.94%;量化赋分的知晓率为18.54%;医学类院校知晓率最高,各高校间有统计学差异;四年级学生的知晓率最高,各年级间有统计学差异。91.03%的人认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应从大一开始;84.34%的人非常和比较愿意参加艾滋病知识培训;参加过的健康教育活动类型最主要的是宣传栏和传单(60.80%);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主要为互联网(70.44%)等;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措施(77.23%)等是最希望了解的艾滋病信息;缺乏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53.78%)等是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不足之处。结论西安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不及UNGASS的目标和国内防治艾滋病要求。应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有针对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和掌握陕西省外出务工返乡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感染现状及相关行为,为制定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并采集静脉血标本进行HIV和梅毒感染检测。结果 2753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对艾滋病三种传播途径都回答正确的占22.8%,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完全回答正确的占57.5%,但能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同时正确回答的仅占14.2%。外出务工时间超过6个月的占96.6%;省际间流动务工者为87.3%,经常在外打工人员为65.6%。此次调查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7‰,梅毒检出率为0.4%。结论 陕西省外出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在艾滋病低发地区,加强外出务工流动人群艾滋病防制及健康教育工作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重庆市某劳教所劳教青少年艾滋病知识及心理健康状况干预效果.方法 2008年采取艾滋病知识集中宣讲、互动教育、健康知识宣讲、个人及群体心理辅导等方法进行9个月的干预,评价指标包括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艾森克人格评分(EPQ).结果 干预后调查对象艾滋病核心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其中未成年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93.48%提高到99.00%,成年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85.46%提高到97.00%.干预后各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艾森克人格评分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9个月的规范化干预,重庆市某劳教所劳教青少年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正确回答率明显提高,并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7.
农村中学生向家庭和社区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农村中学生向家庭、社区再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琼海农村两个乡镇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中学生开设性健康教育课,并指导其将所学知识进行再传播给家长及周围社区居民,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预防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学生在干预后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了31.97%,农民知晓率提高20%以上,远高于对照组。其中又以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最为显著,而农民的安全套使用率改变则无显著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提高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由中学生到家庭、社区的健康教育再传播模式是完全可行的,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晋城市城市社区居民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改变,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在城区选择凤翔、万苑、康乐、西巷4个社区,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按楼号、门牌号随机抽取18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和外来暂住居民为调查对象。教育前后采用同一问卷开展两次面对面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由教育前的79.82%提高到教育后的96.02%,达到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的目标;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愿意与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交往的,关心艾滋病病人的人数明显增加(P<0.001);为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愿意使用安全套的人数增加明显(P<0.001),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教育前有明显改变(P<0.01)。但自愿做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过对城市社区居民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社区居民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增强对艾滋病预防的意识,改变对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的认识,自觉采取健康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丹东市农村居民疟疾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在辽宁省农村居民中开展疟疾防治相关知识健康宣教的效果. 方法 随机抽样法抽取振兴区、振安区、宽甸县、东港市等4个县(区)农村中小学生和居民,以自填问卷的方法调查健康教育材料需求情况,制作符合当地情况的宣教材料;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画、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以基线调查和工作效果评估调查中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来评估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 结果 丹东地区农村居民人群疟防知识知晓率与被访者受教育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53,P<0.05),年龄、性别、职业等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生和居民对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4.31% (782/1 440)和39.58%(2 850/7 201),上升到干预后的87.37% (629/720)和87.00%(1 044/1 200),两者在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1.54,930.27,P均<0.05). 结论 根据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制作出的健康教育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人群的疟防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水平,改变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法对社区居民20岁以上常住居民800人进行高血压综合防治干预。结果经过两年的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坚持服药率及血压达标率有明显提高(P<0.05);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P<0.05);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居民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干预是有效的。社区应深入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建筑工人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3-7月,在济南市区内选取4个建筑工地,对建筑工人及当地居民(对照组)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建筑工人1 584人,平均年龄为(35.1±8.7)岁,男性占95.3%。该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低于当地居民(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文化程度、工资月收入、居住情况及婚姻状况等为其主要影响因素。且多数不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持友善态度。艾滋病相关行为方面,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已婚,与配偶经常(>50%)每次使用安全套"的仅占19.8%,偶尔使用(<50%)或从不用的占80.2%。与性伴发生性行为,经常使用与每次都用安全套的仅占23.6%。结论该人群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存在一定歧视现象,且危险行为发生比例较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湖北省暗娼、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等高危人群和城乡居民、流动人口(农民工)梅毒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梅毒防治健康教育和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或"滚雪球"方式,选择湖北省内3个城市的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农民工、暗娼、MSM为调查对象,采用梅毒预防知识标准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分析比较不同人群梅毒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被调查的五类人群共3 569人,梅毒预防知识总的知晓率平均为64.0%。暗娼知晓率最高,为72.4%,其次为MSM,69.4%,流动人口(农民工)61.7%,城市居民60.1%,农村居民最低,53.0%。五类人群间总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P〈0.05)。结论湖北省各类人群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均低于国家规划要求,急需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健康干预工具包,对在建高速公路筑路工人进行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及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将艾滋病相关知识融入各种游戏中,组成一套互动式的健康干预工具包,使用该工具包对筑路工人开展干预活动,调查分析干预前后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结果筑路工人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60.0%提高到干预后的75.2%(P<0.05),总体正性态度率由干预前的51.5%提高到干预后的64.7%(P<0.05)。结论应用艾滋病防治干预包对目标人群进行系列干预,可提高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和正性态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老年男性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老年男性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及按年龄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阜城县707位城乡中老年男性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城乡中老年男性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为60.15%。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1.36%和80.98%;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仅为35.93%;对艾滋病错误认识的正确回答率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确定的5个关键问题的知晓率分别为50.64%和56.89%;均存在明显的城乡、文化程度、年龄和职业差异(P〈0.01)。81.3%的人对艾滋病存在恐惧,许多人介意与艾滋病及感染者接触。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结论农村中老年男性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城市中老年男性低,且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和排斥态度较严重。仍需要加大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及普及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流动人口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以及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情况,为有效防治AIDS提供依据。方法在整群随机抽取的企业中,采用连续抽样法选取男性流动工人,开展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405名调查对象的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2.22%,且随着"文化程度"或"获取AIDS信息的来源数"的升高而升高(P均<0.001)。愿意与感染HIV的工友共事者的知识知晓率(78.79%)显著高于"不愿意"者(58.22%)和"不知道"者(35.42%)(P<0.001)。最近一年,人群安全套每次使用率13.16%,接受过AIDS服务水平低于10.00%。HCV抗体检出阳性1份,HIV和梅毒抗体均阴性。结论调查人群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接受AIDS服务水平均较低,歧视现象较普遍,需继续深入开展有效干预防治工作,提高其AIDS防治知识水平和安全套使用率,减少危险行为和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知识和心理社会能力现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采取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家建筑工地,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建筑工地农民工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心理社会能力。结果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73.8%,18~25岁组农民工心理社会能力(低于平均的占14.8%)整体水平高于26~60岁组(低于平均的占25.0%),心理社会能力与文化程度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相关。结论建筑工地农民工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还不全面,心理社会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二者具有相关性。为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在农民工中的传播和流行,建议采取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和心理社会能力辅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法,以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和心理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农民工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其行为现状,探讨其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获得途径,为制定针对农民工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个建筑工地的农民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一对一匿名调查;通过χ2检验等方法,分析建筑农民工关于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508份,获取合格问卷498份,应答率为98.03%。调查对象以男性农民工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19~29岁组,初中文化程度为主,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在30.12%~92.97%之间。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者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希望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中比例最高的是书刊报纸(70.14%),其次是宣传展览(64.97%)。结论建筑农民工关于艾滋病知识掌握还不全面,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在该人群中加强艾滋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检索2006-201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农民工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的文献,使用Revman 4.2.2软件对入选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的Meta分析。结果干预后,研究对象对"艾滋病是否经性传播"、"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可以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15%[95%可信区间(CI):0.11~0.20]、19%(95%CI:0.11~0.28),"发生商业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行为改变率提高了20%(95%CI:0.14~0.27)。结论中国对农民工人群开展的艾滋病干预措施取得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日照市四类人群对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对AIDS的态度、行为,为日照市开展AIDS健康教育奠定基础。方法 对日照市的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政府官员、宾馆服务人员等四类人群进行AIDS知识与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政府官员总体知晓率为83.38%,城镇居民为72.45%,服务人员为72.33%,农村居民为66.36%。结论 日照市四类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高,但仍存在不足,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在农民工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教干预措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为提高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干预工作覆盖率提供参考性建议。方法选择中瑞项目覆盖市的大型建筑工地的男性农民工,在干预的3年间开展多次横断面调查,取最初和最后一次调查结果为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结果。其间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结果农民工知晓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由项目启动时的33.3%上升到终期调查的82.8%,每次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由项目启动时的35.7%上升到87.4%,最近3个月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率,由项目启动时的0上升到74.7%。农民工最近患梅毒比例显著下降,由22.2%降到3.4%。结论协调有关部门,从目标人群入手,不放松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于农民工的防艾宣教是可持续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