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患者脑梗死之间的关联度,并进一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方法:以湖南某医院脑梗死患者153例为样本(其中非进展性患者128例、进展性患者25例),另选非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各组混合斑、硬斑及IMT增厚检出率在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软斑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动脉狭窄比例明显不同(P<0.05);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梗死侧与非梗死侧斑块发生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很大程度上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有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进展性缺血脑卒中在很大程度上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质和狭窄程度有关,而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及动脉狭窄程度,是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的重要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颈动脉粥样硬化、微量白蛋白尿之间及其与相关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糖耐量减低组8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81例,3组均填写包括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的调查问卷,测量体质量;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sCRP、CRP、Hcy、2 h静脉血浆葡萄糖(2 h PG)、局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①糖耐量减低组家族糖尿病史患者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家族心脏病史、家族高血压病史、家族肾病史患者明显低于其余2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家族糖尿病史、家族心脏病史、饮酒史患者明显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家族肾病史明显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②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体质量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糖耐量减低组2 h PG、HOMA-IR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但其余2组2 h PG均接近异常标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IMT明显厚于其余2组(P<0.05),但其余2组IMT均接近异常标准;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但其余2组UAER均接近异常标准;3组Hcy、CRP、hsCRP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范围。结论糖耐量减低、颈动脉粥样硬化、微量白蛋白尿之间有内在关联性,而且均与Hcy、CRP、hsCR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 591例健康体检人员连续2 a行双侧颈动脉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情况,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加重与年龄、性别、血压、血糖及血脂的关系。结果 6 591例健康体检人员连续2 a颈动脉检查,其中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减轻占1.46%,4 86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基本无变化占73.79%,1 63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占24.75%。随年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呈增长趋势(P<0.01)。在31~70岁各年龄组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在≥71岁各年龄组男女之间颈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血糖升高及血脂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加重显著相关。结论健康体检人员连续两年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加重有一定的检出率;其与年龄、性别、血压、血糖及血脂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1 228例,根据腹围是否大于等于80cm,将患者分为腹围正常组和腹围增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与腹围正常组相比,腹围增大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腹围的增大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0.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史、腹围增大、吸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中医症状及证型分析:与腹围正常组相比,形体肥胖、口唇紫暗、头重如裹、口干等多个症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痰湿、血瘀两个证型在腹围增大组比例较大(P0.05)。结论:在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腹围的增大。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呈正相关,这部分人群更应该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腹围增大合并糖尿病史的女性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更大。腹围增大的人群更以易表现出痰湿、血瘀证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研究通脉降脂丸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斑块性质的影响。方法选择132例经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对比,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胆固醇(TC)、三酯甘油(TG)、斑块性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降脂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TG,改善斑块性质,并且作用效果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近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发病因素。方法:选择导致或诱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吸烟等。结果:年龄≤55岁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明显少于年龄≥55岁的患者(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和吸烟史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吸烟史是本病的直接原因,而年龄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调查对比得出,年龄、血压、血脂和糖尿病是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的随访中,上述具有危险因素调查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率明显高于不具有危险因素的调查者,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人群是容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陈傅华  孔敏刚  何钦 《新中医》2020,52(5):53-55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中医辨证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6型,对比6种分型患者的斑块性质、斑块分布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率。结果:不同分型中斑块性质软斑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硬斑、混合斑的检出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斑块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中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指标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可进一步提高中医辨证分型的规范化,进而为临床用药及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糖尿病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1日在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50例为单纯高血压,将其作为A组,另外50例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将其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各项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患者的平均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明显高于A组,B组斑块检出数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斑块分布情况及斑块性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关联,调查结果证实,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则会进一步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风险。为此,在高血压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糖及血脂水平,进而达到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软坚清脉法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软坚清脉中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1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运用他汀类药物和软坚化痰、健脾解毒中药口服。共观察6个月。[结果]两组非HDL下降明显(P<0.05)。但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消退和减小的幅度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显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软坚清脉中药可以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和减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89例,并随机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1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检测血糖、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等指标,分析TIA与颈动脉病变及各项检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或0.05)。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患病率,TIA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是导致TIA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促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早期发现和防治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危因素,可有效防止TIA向缺血性卒中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正常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比较2组间血清hs-CRP水平,并对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及患者预后与hs-CRP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s-CRP水平升高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显著高于hs-CRP水平正常者(P<0.01);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hs-CRP水平升高者FMA评分显著低于hs-CRP水平正常者(P<0.01)。结论 CRP参与了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发病过程,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药干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炎性因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芦黄颗粒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方法:3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阴虚内热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17例。分别给予芦黄颗粒及血脂康,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患者连续用药6个月。结果:治疗组降低中医症状总积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内中膜厚度、CRP、TNF-α、IL-6、TC、TG、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无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芦黄颗粒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阴虚内热型)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DMCI组)和12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CI组)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并记录颈动脉中膜厚度(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部位。结果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DMCI组为84.3%,CI组为74.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右侧多于左侧。DMCI组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小于CI组(P<0.05),颈动脉狭窄总数及重度狭窄数较CI组多。另外,DMCI组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更严重,容易导致严重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215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B超筛查,根据内膜是否增厚及斑块数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内膜是否增厚、斑块数量与高危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中有内膜增厚组与无内膜增厚组在性别、血脂异常、糖尿病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数量不同组人群在性别、吸烟与否、超重、卒中家族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否与血脂异常、糖尿病明显相关;内膜增厚与否在虚证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异常、糖尿病可能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形成的多少受吸烟、超重、卒中家族史影响更明显。在有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中虚证较实证更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卒中高危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与其颈动脉超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将纳入的5 999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分为HHcy组与无HHcy组,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生化化验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HHcy组患者脑卒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无HHcy组,TIA、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无HHcy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BMI、HDL、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HHcy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多发斑块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单发斑块或无斑块的比例低于无HHcy组。HHcy组的内火、痰湿证候要素所占的比例较高,无HHcy组的患者内风、气虚、阴虚所占的比例较高。结论:HHcy与脑卒中、高血压病有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年龄、BMI、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以此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客观指标,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对20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对比各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的情况。结果各证型颈动脉IMT比较,依次为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肝火亢盛型,其中痰湿壅盛型与其余3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痰湿壅盛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不同,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从痰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高血压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60例非高血压患者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粥样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的PSV、EDV、Vmean均明显降低(P均<0.01),RI和PI均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彩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蒋永平 《西部中医药》2013,26(5):100-102
目的:观察自拟川丹消斑汤联合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MS合并CAS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厚度积分、心脑血管重要事件的发生及再住院率。结果: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厚度积分观察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改善明显(P<0.05);而对照组除血脂外,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丹消斑汤联用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所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7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并将其分组。检测各组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血纤维蛋白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比较,血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增高,血纤维蛋白原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