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一种较少见却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我们对蓟县医院1995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LBBB56例病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1992年12月至96年6月2260份异常心电图中,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病例100例,占总数的4.4%,移居者明显高于世居者,男多于女,部分经治疗或改善缺氧环境后转阴。高原右束支阻滞的诱因与高原低氧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与电轴左偏的意义。方法 将老年人的体型、CLBBB的合并症及整个心室除极程序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人的体型与CLBBB时平均电轴左偏度数相关,与合并症无相关性联系。结论 CLBBB时平均电轴左偏与整个心室除极程序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患者,男,57岁,因反复胸闷、心悸,活动后气促、双下肢水肿三个月,近几天加重入院。彩超显示左右心房稍增大,心包的脏壁分离,内有炎性液体暗区12~15mm,X线和CT显示两侧胸腔内有少量积液,心包积液,心包脏层略增厚与壁层,心电图示(见附图1),窦性心律偏快94次/分;QRS波电压偏低;TⅠⅡ avL、avF倒置,V1呈rsR捫停琒V5粗钝,QRS>0.12秒。患者入院后经利福平,异烟肼,利尿剂等治疗二个月后症状消失,X线胸片两肺结核吸收,超声心动示心包积液吸收,心电图示(见附图2)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出院后继…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 ,2 8岁。因顿服安非拉酮片 5 0 0 m g,两周后感觉胸闷、恶心、厌食、乏力。来门诊检查 ,体检 :BP13.3/ 7.9k Pa,心率 10 0次 / min,心率齐 ,心音低钝。临床诊断 :可疑安非拉酮中毒。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心率 12 3次 /分 ,P— R间期 0 .2 2 s,V1呈 R型 ,QRS时间 0 .12 s,TV1— V2倒置 ,Q— T间期 0 .32 s,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 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伴有血清钾偏低 ,测血清钾 2 .1m mol/ L,肝肾功能正常。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5 0 m g并静脉注射极化液加硫酸镁 ,大剂量维生素 C营养心肌等治疗一周 ,血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于患者安静仰卧位下行12导联同步ECG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伴随疾病以及临床胸痛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对观察组存在临床胸痛表现患者行冠脉造影,统计观察组临床胸痛表现与冠脉造影异常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其他原因引起的CLBBB包括冠脉综合征、主动脉瓣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以及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等,两组患者存在临床胸痛表现比率无差异,观察组胸痛者冠脉造影异常比率大于无胸痛者。结论在老年患者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多与冠心病、高血压相关联,在临床诊断上尤其是无明显胸痛表现的老年患者,除心电图外,常常需要结合冠脉造影确诊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白一苹  郑帆 《贵州医药》2021,45(3):440-44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3位相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动态心电图资料中快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患者94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病理性阻滞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房早伴室内差传94例为生理性阻滞组,采用动态心电图仪(美国GE)进行24 h监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R-R间期、病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的心电图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80例心电图资料,依据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分为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50例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30例。结果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Sv2、Sv3、Sv3+Rv6均高于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v2、Sv3、Sv3+Rv6均可以作为诊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诊断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56岁.因胸闷,心悸2天来院就诊.体检:BP:130/90mmHg,心界不大,心率68次/分,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相似文献   

11.
傅春枝 《河北医药》2012,34(14):2128-2129
目的 通过对我院收集的50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的分析,总结其临床疾病谱的特点,以提高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的认识.方法 统计分析2006年至2011年收治的50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对其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类.结果 在50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患者中,冠心病225例,高血压85例,扩张性心肌病7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85例,风湿性心脏病25例.结论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绝大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占疾病病因的绝大多数,其次是高血压,也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相似文献   

12.
张军堂 《淮海医药》2010,28(5):424-424
目的探讨无临床症状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基础病因。方法 2000年-2009年共收治LBBB患者63例,临床症状均不明显,进行心超、胸片、血脂、血糖、心肌酶及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等检查,确定其基础病因。结果 63例LBBB患者中,冠心病21例(33.3%)、扩张型心肌病(DCM)15例(23.8%)、心脏瓣膜病10例(15.9%)、高血压心脏病5例(7.9%)、先天性心脏病3例(4.8%)、心肌炎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各2例(3.2%),无明显病因者5例(7.9%)。结论无临床症状而心电图表现为LBBB者最常见于冠心病,其次为DCM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为少见病因,部分病例无基础病因可寻。冠心病患者中LBBB的出现主要与左前降支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探讨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 35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定为A组。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设定为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治疗,对Killip分级与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大于Ⅱ级患者率为11.4%,B组患者大于Ⅱ级患者率为80.0%,A组患者心功能明显强于B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82,P<0.01)。A组患者死亡率为5.7%,B组患者死亡率为66.7%,A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1)。结论 束支传导阻滞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增加了患者的Killip分级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1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方法对近年住院的AMI连续病例中合并RBBB者32例进行回顾分析,并与非RBBB者进行对比。结果RBBB发生率8.99%(32/356)。该组32例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1.88%,泵功能衰竭Ⅲ级28.13%,1V级18.75%,住院病死率25.00%,均显著高于非RBBB组。RBBB组多见于前壁组AMI,而且CK峰值较高。上述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合并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鲍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3-3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20例,分为两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单纯AMI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的比例以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正> 患者女性,67岁.因上消化道出血,于1984年7月16日收入院治疗.病人入院前1wk开始解黑色粪便,1-3次/d,伴纳差、头昏、乏力.病人患胃及十二指肠球部复合性溃疡病20余年,既往无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6.2℃,血压11.7/7.9kPa(90/60mm Hg),贫血貌,消瘦,精  相似文献   

19.
李金秀 《北方药学》2014,(7):137-137
2003-2013年,我院共体检出2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儿童心电图。经进一步诊断证实8例为健康儿童,15例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儿。跟踪体检15例患儿手术后心电图,9例恢复正常,6例持续存在。9例术后恢复者,为室上嵴及圆锥部肥厚产生V1 Qas波改变,符合术后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消失的表现。6例术后仍持续存在,为先天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合并先天性房间隔缺损。通过体检与临床结合,借助循证医学有利于为小儿健康保驾护航,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43例不全性房内传导阻滞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43例患者,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排除了心脏瓣膜病变及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P波增宽、切迹者,P波时间≥0.12s。结果43例患者,P波时间等于0.12s者36例 83.7%,≥0.13s者7例占16.28%,兼有切迹、挫折者41例占95.3%。出现原发性ST-T异常26例占60.4%,左心室大16例占37.21%,心电轴左偏15例占34.88%,PtfVI负增大及窦性心动过缓各9例占20.39%,房早5例占11.6%,房室传导阻滞4例占9.30%。结论 通过43例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分析讨论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的发生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左心房肥厚,扩大引起:另一种是心房肌内存在着纤维化病灶。而P波的形态改变与左心室扩张的程度不一定成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