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IX))临床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门诊及病房病人200例,用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判别中医证候特点,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人中医临床证型分类及分布规律。结果:本研究发现,肥胖、运动量少及工作压力大在NAFLD的成因中占据主要地位。NAFLD患者的表现以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较多,有意义的阳性症状及舌脉分别为:烦躁易怒、胁肋不适、口苦咽干、喜太息、心烦、情志抑郁、嗳气、倦怠乏力、胸脘痞闷、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脉滑、舌苔腻等。结论:运用多因素分析,归纳出NAFLD的中医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湿热浊毒内蕴、气滞血瘀。AST、ALT,γ-GT值的变化与NAFLD中医病机的演变相关,AST/ALT〈1值、γ-GT值〉250μmol/L值多集中在类“肝郁脾虚气滞”“类湿热内蕴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严重程度及血液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脂肪肝病例及健康对照者各100例,对脂肪肝病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测定各组中的肝、脾CT值,同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郁脾虚、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湿热内蕴5个中医证候分型均以弥漫型脂肪浸润为主(P〈0.05);脂肪肝5个中医证候分型在不同CT分度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和湿热内蕴型以轻度为主;痰湿内阻型及痰瘀互结型以中度为主;而肝肾不足型以重度为主;肝脾CT比值最高的为肝郁脾虚型,最低为肝肾不足型;5个中医证候分型患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肾不足型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的肝脾CT值及血液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成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NAFI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检测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与正常组30例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NAFID患者的证型包括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湿热内阻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内阻证组、湿热内阻证组T3、rT3、FT3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痰瘀互结证最少;NAFID中医证型与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脂肪肝轻中重度分型与中医证型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采用R-3.5.1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率、95%可信区间(CI)表达效应值。结果:共纳入12项观察性研究,样本量总计3379例。Meta分析结果:肝郁脾虚型中,轻度脂肪肝高于中、重度脂肪肝;痰湿内阻中,中度脂肪肝高于轻、重度脂肪肝;湿热内蕴中,轻度脂肪肝高于中、重度脂肪肝;痰瘀互结中,重度脂肪肝高于轻、中度脂肪肝;肝肾亏虚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目前证据,轻度脂肪肝以肝郁脾虚型及湿热内蕴型为主,中度脂肪肝以痰湿内阻型为主,重度脂肪肝以痰瘀互结型为主,肝肾亏虚型无统计学差异,其在脂肪肝分型中的分布情况需要更大的样本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张婷  董淑娟  韩艳俊 《河南中医》2016,(11):1940-1942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脂肪衰减参数(FAI值)在不同中医证型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148例和健康对照组144例。使用Fibro Touch检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FAI值,按照2011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诊疗共识意见》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脂肪肝超声分级。结果: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与健康人的FAI值进行比较,发现患者的FAI值明显高于健康人(t=37.414,P=0.000),表明FAI值可用于定量检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比较不同分级中医证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的FAI值,发现不同中医证型FAI值各不相同(F=3.15,P0.05),且重度痰瘀互结证患者的FAI值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P0.05),中度患者显著高于轻度(P0.05),表明FAI值可用于诊断脂肪肝的病变程度;对FAI值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FAI值和脂肪肝程度呈正相关(r=0.758,P=0.000),随着脂肪肝程度的加重,FAI值随之升高;采用ROC曲线分析,FAI值诊断轻度脂肪肝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中度脂肪肝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表明FAI值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检测准确率高。结论: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脂肪衰减参数可定量、准确诊断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近20年来,在各类医学期刊中发袁的有关食管癌文献中,所有涉及中医辨证分型的147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得证型37种,各证型被文献引用次数合计为795次,排在前19位的证型是气滞血瘀、瘀痰互结、气血两虚、痰气互结,热毒伤阴、脾阳不足、痰湿凝结、肾阳亏虚、肝郁气滞、津亏热结、脾虚湿盛、阴津杜竭、瘀血内结、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血亏虚、脾气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选择北京中医健康乡村(社区)项目方庄试点2017年1—10月确诊为肝郁脾虚型NASH患者10例(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型NASH患者24例(湿热内蕴组)及健康体检者26例(正常对照组)。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手段,对通过16 s rDNA技术提取的新鲜粪便样本总DNA进行测序。通过设定相似度聚类成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并完成物种注释,从而评价各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少(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正常对照组中拟杆菌门的菌群丰度高于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P0.05),但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酸杆菌门的菌群丰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郁脾虚组该菌群丰度高于湿热内蕴组(P0.05)。在"纲"水平,肝郁脾虚组腐生螺旋菌纲、酸杆菌纲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目"水平,肝郁脾虚组红螺菌目、腐生螺旋体菌目及酸杆菌目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科"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科、红螺菌科、Koribacteraceae、Chitinophagaceae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属"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且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菌群结构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祛瘀化痰方,两组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记录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经上述相应药物保守治疗后,研究组获得较对照组更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9%(P0.05)。结论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分布与红外热成像特点。方法选取300例NAFLD患者,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型,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收集患者的红外热像图,找同证型共同特点。结果 300例NAFLD患者中,中医体质分布以阳虚兼痰湿质最多,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次之,其他质、平和质最少;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虚寒证最多,其次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其他证型。脾肾虚寒证患者红外热像图特点:督脉红外轨迹显示断续或不显影,下焦呈冷偏离,肝区热偏离;湿浊内停证患者红外热像图特点:上焦、中焦、下焦、背部散在高温区,肝区热偏离,腹部有散在低温区;肝郁脾虚证患者红外热像图特点:两侧胁肋、督脉高温区,肝区热偏离,神阙凉偏离。结论 NAFLD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且同证型患者红外热像图均有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及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的分布及中医证候特点,为建立中医证型辨证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清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脾虚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服用清肝降脂汤,对照组口服易善复片和当飞利肝宁胶囊,疗程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血脂、体质量、BMI、肝脏B超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ALT、AST、TC、TG、γ-G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体质量和BM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B超病情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肝降脂汤治疗脾虚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降低脂肪肝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人体成分特点与肌少症的相关性。方法:针对69例NAFLD患者回顾性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中痰瘀互结组34例与非痰瘀互结组35例患者的人体成分指数差异,并筛选与肌少症分布有关的人体成分指标,进一步分析肌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痰瘀互结组患者的WHR、PBF、SMI、ICW、ECW水平均高于非痰瘀互结组(P﹤0.05)。筛选与肌少症分布有关的人体成分指数,显示肌少症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非肌少症患者(P﹤0.05),而BMI、BMR、ICW、ECW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肌少症患者(P﹤0.05);进一步采取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痰瘀互结组与肌少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痰瘀互结型NAFLD患者表现为更明显的脂肪含量过载及异位蓄积,骨骼肌质量、机体水分、基础代谢率显著降低,并与肌少症相关,与痰瘀互结状态下重度气化失调、精微失布、组织失荣有洽和之处。人体成分指标,尤其与肌少症分布有关的人体成分指标对NAFLD的疗效评估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结直肠癌初治患者152例进行中医辨证分组,分为脾虚气滞组、湿热蕴结组、瘀毒内阻组3组,收集3组患者入院第2天的血常规指标,计算NLR、PLR,另选30名本院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4组间NLR、PL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中医证型组与NLR、PLR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各中医证型组外周血NLR、PL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各中医证型组中,瘀毒内阻组NLR、PLR均最高,脾虚气滞组均最低(P<0.05)。(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瘀毒内阻组与NLR关系密切(P=0.003)。结论 NLR、PLR可以作为结直肠癌预后的观察指标,NLR是结直肠癌瘀毒内阻证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蓝杖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脾虚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10例NAFLD脾虚痰瘀互结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在饮食及运动干预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蓝杖颗粒,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均每日1剂,疗程12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时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治疗后评价脂肪肝分级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脂肪肝分级疗效总有效率为54.55%,高于对照组的14.55%(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32.72%,高于对照组的14.5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AP值、中医证候积分、TC均降低,HDL-C升高(P<0.05或P<...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健康问题。脂毒性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重要发病环节,其既可激活巨噬细胞向促炎表型极化,产生肝脏炎症,还可诱导肝细胞线粒体损伤,介导肝细胞凋亡,并对器官或系统产生毒性损伤。中医学认为痰瘀互结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以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痰浊瘀血致病与脂毒性发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疾病进展、生物学基础、治则治法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无明确实验证据,故从痰瘀理论角度阐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候及与脂毒性的关系,以期为今后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中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膳食构成也随着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受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持续上升,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查阅近年关于中医药治疗NAFLD的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目前业内临床学者大多认可痰瘀互结既是NAFLD的重要证型,也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结合NAFLD痰瘀互结的理论渊源、生物学研究基础、临床研究及因机证治等几个方面阐述NAFLD的中医研究进展,以期为NAFLD临床诊治提供思路,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证型与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清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249例诊断为NAFL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湿浊内停、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痰瘀互结4组间BMI、血压、肝功能、血脂及空腹血糖等方面的差异,探讨NAFLD中医证型与各因素的关系。结果:湿浊内停型、肝郁脾虚型ALT、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BMI逐渐增高。4组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值最低者均为湿浊内停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最高者为痰瘀互结组,湿浊内停组的ALT、AST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血糖方面,湿热蕴结组的空腹血糖(FBG)与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血脂上,湿浊内停组的胆固醇(TC)与肝郁脾虚组、湿热蕴结组及痰瘀互结组比较均有差异;4组间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AFLD患者BMI指数、血压、血生化指标对其中医辨证有一定参考意义,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理脾化痰祛瘀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微核糖核酸RNA-126(microRNA 126,miR-126)、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我们在充分参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医证型及相关指标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CHB合并NAFLD患者160例(CHB合并NAFLD组),同期纳入单纯CHB患者160例(单纯CHB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分布、生化指标、乙肝病毒学指标、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及肝脏硬度(LSM)值、肝活检组织学的差异。结果与单纯CHB组比较,CHB合并NAFLD组男性较多、体重指数(BMI)明显升高、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内结证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降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尿酸(UA)水平升高(P0.05);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降低(P0.05),CAP值升高(P0.05);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P0.05)。CAP及BMI为CHB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 CHB合并NAFLD患者中湿热内结证较多,超重、代谢紊乱、肝组织纤维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